晏承安扛住了压力

  老皇帝看着跪了一地的男女工人,面色红润,整个人都像是年轻了不少。

  “好好好。”老皇帝亲切地扶起祁秋年和晏云澈,“诸位也都平身吧。”

  工人们都激动得不行。

  老皇帝又亲切地跟工人们进行了对话。

  工人们从前见过身份最高的,也就是晏云澈这个王爷了,如今居然还能见到他们的皇帝。

  这可是皇帝啊。

  对于他们从前的见识来说,必然要说出皇帝是不是用金锄头锄地这种话来。

  可如今见到皇帝,还如此亲切,他们简直都不知道该怎么回话了,只知道内心滚烫。

  他们有个好皇帝啊。

  女工那边,皇后娘娘也进行了亲切的问候。

  有的老臣,认出了曲子博,还拉着曲子博,想问一问这火车的细节。

  曲子博下意识地看了一眼祁秋年,祁秋年回了他一个笑容,曲子博才放心,从运行原理,到制作原理等等,深入浅出,讲得头头是道。

  那些老大臣听也听不懂,但听得入神。

  火车的站台上,一时之间,热闹非凡。

  过了一会儿,晏云澈安排下属,先把工人们送了出去。

  住宿的问题,晏云澈也是安排好了的,说了要请工人们在京城玩几天,祁秋年也不会吝啬。

  有很多都是从前来过京城的,是了,是逃难来的,那次他们入城都困难,这次他们能光明正大地进城去看看了。

  这可是京城啊,有的人甚至还去祁秋年的照相馆,拍了几张照片,做了个纪念。

  这些都是后话了,工人们离开之后,站台上空旷了不少。

  如今,这地皮不值钱,祁秋年建设车站的时候,也没有吝啬,车站修得也气派。

  祁秋年:“陛下,皇后娘娘,诸位大人们,要不要进火车去参观一下。”

  大家早就等不及了。

  祁秋年和晏云澈带着笑,带着他们,又一次参观了火车。

  能载多少人,能载多少货物,几个不同种类的车厢,售票的价格等等,祁秋年都介绍得清清楚楚。

  平时,这火车能用于民用客运,但如果发生战事,这火车用来运输粮草,运送战士,那无疑是神器。

  武将们更是听得热血澎湃,纷纷开口,问其他地方什么时候能通上这个蒸汽火车。

  这蒸汽火车做出来一辆,第二辆就是依葫芦画瓢了,不难,之后都不需要祁秋年出马了,曲子博就能带着自己的学生去修建了。

  现在难的问题是铁,还有修铁路。

  北宜到京城,可以说是一马平川,这铁路自然好修,但其他地方就未必了,少不了要开山建桥。

  先说铁矿的问题。

  大晋是华夏某个分支,意思就是依旧在一片土地上,国土内的铁矿其实不少,但开采并不多,再则,如今都只靠人工开采,炼铁技术在祁秋年改进过后,也只能说马马虎虎。

  至于开山建桥,祁秋年倒是能给出一些技术上的支持,让他们自己去研究。

  再则,还有个资金和人力的问题。

  真要把全国大部分重要州府都通上铁路,没个十来年,估计是不行的。

  祁秋年琢磨了一下,“陛下,臣这两日写个策划案出来,到时候您看能不能行吧。”

  老皇帝虽然也想全国都通车,但大晋如今的能力,他心里也是有数的,不过按照祁秋年现在的话来说,显然是有可行性的?

  老皇帝也心潮澎湃的。

  参观完火车厢,祁秋年还带他们去了驾驶室去看了一眼。

  简单地讲了一下运作原理。

  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如同听天书似的,但他们给出的表情都是虽然听不懂,但是好厉害的样子。

  唯一能听明白的,还是晏承安。

  有时候晏承安甚至还能和祁秋年有问有答的,大臣们看得喜悦。

  从前,老皇帝纵容祁秋年耗费钱财,还有这么多的精铁,他们不是没有怨言,也都在朝堂上隐晦地提过。

  毕竟在有了水泥路之后,这铁路对他们来说反而是个鸡肋,甚至他们都想象不到这铁路到底是什么路。

  幸好他们的陛下力排众议,没搭理他们这些见识短浅的,让祁秋年把这铁路给修起来了。

  如今,真的是给他们上了一课。

  一日的工夫,就能从北宜到京城,这是他们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祁秋年心说,老子要是有本事,把高铁研究出来,北宜到京城,也就是一两个小时的事情,要么把飞机弄出来,从大晋的最南到最北,也就是几个小时的事情。

  但他没这本事。

  不过,他已经把科技的种子给埋下去了,该拿出来的资料,他也不会吝啬,总会有适合吃这碗饭的能人异士出现。

  从前的华夏,从比大晋目前稍微好一点点的情况发展到世界科技大国,也不过只是用了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

  华夏能做到的事情,他相信大晋的能人,拼一把,也是有希望的。

  如今,又有了高产量的粮食,大米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旱稻,虽然产量还比不上后世,但均田制也实施下去了。

  这些东西加起来,百姓们只要肯干,勤快一些,总归不会再像从前那般饿肚子了。

  能填饱肚子,接下来就是井喷似的人口暴增。

  这是必然的经过。

  他们现在把科技的种子埋下去,接下来只要发展重视教育,十几二十年后,那些孩子长大,就会成为发展的中坚力量。

  祁秋年简单地说了一下自己的设想,老皇帝听得那叫一个热血澎湃。

  恨不得自己再年轻二十岁。

  他年纪大了,祁秋年口中的美好未来,他恐怕是看不到了,所以他的目光落在了晏承安的身上。

  大臣们似有所感,目光也落在了晏承安的身上。

  从前祁秋年拿出来的那些东西,那些顽固不化的老大臣还能说一句那就是奇技淫巧,但这个蒸汽火车,还有这铁轨,如何能说是奇技淫巧?

  他们知晓晏承安和祁秋年走得近,如果晏承安当了皇帝,那祁秋年必然会继续掏自己的老本儿,大晋何愁发展不起来啊?

  若是换了个别的皇子即位,知晓祁秋年的本事,重用是应该的,但上位者都有一个毛病,就是会担心臣子功高震主,到时候这祁秋年,恐怕也没这么尽心尽力了。

  落在晏承安身上的目光,更加炙热了。

  晏云澈把这些大臣们百折千回的脑回路听了个清清楚楚,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尽管父皇现在有这个意思,但能得到大臣们的支持,日后跟其他皇子竞争起来,也会轻松许多。

  参观完了火车,预定的是三日之后返程。

  祁秋年邀请了老皇帝还有大臣们。

  特意给他们腾了两节车厢出来,老皇帝和妃子们,还有天子近臣,都住贵宾车厢,其他的,卧铺车厢就差不多了。

  反正也不是全部都去,老皇帝只点了几个大臣出来。

  其他的要去,那就自己买票去吧。

  到时候工人们,略微挤一挤,来的时候都没坐满呢,也不至于坐不下。

  趁着这时间,祁秋年也去处理了一下京城的生意问题,把后续的工作也交代了下去。

  三天之后,火车返程。

  老皇帝坐在贵宾车厢的单人小沙发上,旁边就跟了一个华公公。

  妃子就来了两个,一个是皇后,一个是潇妃娘娘,都在左右隔壁住着呢。

  祁秋年和晏云澈,还有晏承安,也挤在老皇帝的包间里。

  祁秋年把小隔间的门打开,从另外一边靠窗的地方,放下来一张小凳子,“华公公,你也坐会儿吧,这车上也没啥要紧的事情。”

  老皇帝点点头,“华伴伴休息一会儿吧。”

  华公公心底熨帖,皇帝待他好,是有自小就伺候在身边的情谊,但这小侯爷不同,他从前只是略微提点过两句,这小侯爷是个记恩的。

  祁秋年用车上的热水给老皇帝起了一壶茶,“陛下,这车马上就要启动了,臣也算不负所望,做到了带您一日领略京城到北宜的风光。”

  老皇帝目光慈爱,看着排队上车的百姓。

  先上了陛下这一行人,然后是臣子,最后还有那些玩得不亦乐乎的工人们,除此之外,老皇帝还带了一队亲卫,分散在各个车厢里。

  就连这贵宾车厢都腾了一个出来,一个小包间,放了十个侍卫挤在一起。

  这一点,祁秋年确实是忽略了,别说老皇帝了,那些身份稍微高一点儿的,什么公主皇子,郡王亲王,甚至是世子,高门小姐,出门都得带一堆人。

  其他人能安排到其他车厢,近身伺候的,还有侍卫,还是得安排在身边才行。

  不过老皇帝这做法,倒也给了他思路,这贵宾车厢,挤一挤,放十来个人也是可行的,给钱就行。

  包间里有个小床,带个丫鬟小厮,随身伺候,应该也够了。

  火车呜呜呜,噪音有点儿大,但丝毫不减初次乘车人的热情。

  就连老皇帝和晏承安也是这样的,两人都坐在窗边,望着窗外不停倒退的风景,心中是无限的感慨。

  特别是老皇帝,这祁秋年才来大晋没几年呢,大晋就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先是粮食,高产量粮种,配合杂交水稻,让百姓不再饿肚子,还有那些丰富了百姓餐桌的蔬果。

  再是书写用纸,印刷术,让更多的普通人能读得起书。

  后是兴修水利,无偿贡献出水泥的配方,还给他们指了明路,让商人出钱,国库用最少的钱,把路修好了。

  还有些七七八八的小东西,相机,玻璃,眼镜,纺织机,缝纫机,自行车,办学,电力,等等。

  别看这些不起眼,却实打实的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百姓的生活。

  老皇帝转过头,眼神略有些炙热地盯着祁秋年。

  祁秋年有点儿头皮发麻,“咋?咋了?是臣前几天的策划案有什么不妥当的吗?”

  策划案是说全国修铁路的事情。

  从人力这一方面,祁秋年提议士兵们可以抽调一部分出来修铁路,采铁矿,如此一来,省下来的军饷,可以用于修铁路的工钱,一举两得。

  如今大概率上没有战争,边关也用不到那么多的将士驻守。

  到时候再聘用一些民夫,还有每年冬季的傜役,人力这方便基本上就解决了。

  然后选址,祁秋年的提议是先修军事要塞,就跟这北宜到京城一样,如果有战争,这铁路的战略价值远高于经济价值。

  其次再是经济要塞,先通发达州府的铁路,有钱人多,也愿意消费。

  至于钱,还是老办法,去薅羊毛呗。

  铁路总归是要盈利的,可以让商人们入股。

  还有一点,关于矿脉的消息,祁秋年提供了不少矿脉的特征,只要肯花心思,不论是铁矿还是煤矿,应该都能再找到不少的。

  老皇帝摇摇头,“秋年的策划案很好,朕只是在想,你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祁秋年心肝都紧了紧,“陛下,臣确实是来自海外。”

  晏承安知道一些,“父皇,祁哥给儿臣的书里就描述过海外的情况,改日儿臣整理过后,给您过目。”

  晏云澈倒是没有说话,如今他家年年展现出来的能力和价值,即便是他来历不明,父皇也不会动他。

  果然,老皇帝笑了笑,“不管秋年来自何方,总归受益的是大晋,还请秋年不忘初心才好。”

  祁秋年放松下来,“当然啦。”

  他真情实意的,“臣还要在大晋度过余生,还要和阿澈相知相守一辈子,您也知道,臣不是一个能吃苦的性子,不说什么大义凛然的话,臣即便是想要自己的生活过得骄奢安逸,也会为此努力的。”

  这话说得实诚,老皇帝哈哈大笑。

  一路说说笑笑,其间祁秋年还跟晏云澈去看了皇后娘娘和潇妃娘娘,都说宫里的女人没有真正的友谊,但现在看着,皇后娘娘和潇妃娘娘倒是相处得不错。

  二皇子晏云景也在,身边陪同的是傅正卿的儿子孙子,几个人有说有笑的。

  战老爷子和老夫人,也在儿媳的陪同下,喜笑颜开的。

  还有那些被老皇帝钦点的随行大臣们,不光讨论得热火朝天,时不时还记录几笔,拉着曲子博,问东问西的。

  显然,这一门新的学问,让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路欢声笑语,傍晚的时候就到了北宜城外。

  刚走出火车站,便是巍峨的城墙。

  祁秋年给他们安排了观光车,虽然是人力的,但坐在车上,就能领略北宜的风光。

  守城的将士目不斜视,站姿挺拔,车架刚到城门口,便是震天动地的山呼万岁。

  老皇帝这一生不知道被多少人跪拜过,但此刻依旧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觉。

  心绪是有些激动了。

  进了城,又是另外一种风光。

  极具风格的红砖小楼,笔直交错的水泥路,干净整洁,没有任何的垃圾脏污,路旁还有修剪整齐的绿化带,每隔一段道路,旁边还有高矗的路灯,路灯旁边还有道路指示牌。

  观光车一边往前走,祁秋年一边给老皇帝他们讲解。

  所有人都支棱着耳朵,听得认真,眼底也是毫不掩盖的震惊。

  谁能想到,这北宜几年前遭遇过旱灾,如同一座死城呢?

  街上,也有百姓挑着担子,推着小推车做小生意,十分热闹。

  百姓们看到祁秋年和晏云澈,知道是有大人物来了,他们虽然有点儿紧张,但也记得侯爷说过的话,保持敬意就好,不必时刻卑躬屈膝。

  所以他们该干嘛就干嘛。

  有个老妪,挑着箩筐的野果,被一个小公子买下。

  “总共是十五斤半,算您十五斤,十二文一斤,总共是……”老妪嘴里叽里咕噜地念了几句,像是在背什么口诀,很快就报出了总价,“一百八十文钱。”

  小公子笑着付了钱,“大娘,您这算数学得不错啊。”

  老妪笑着,“托小侯爷的福,这乘法口诀,背熟了就成。”

  过了一会儿,几个三四岁的孩童,手拉着手,唱着歌谣,蹦蹦跳跳地跑了过去。

  仔细一听,这歌谣,居然都是四书五经里的内容,被编成了简单的曲子,唱起来朗朗上口,听了两遍,有人都能跟着一起唱了。

  太能洗脑了。

  老皇帝也看得津津有味,嘴里也跟着哼哼,祁秋年也在一旁讲解。

  实验小学里,每周都有公开课,是不要钱的,愿意去学的人,都可以去,只教简单的基础识字,还有算数。

  大部分百姓还是很珍惜这个机会的,那公开课,都分了好几个教室了,要不然坐不下。

  久而久之,这些普通老百姓不说全部都能出口成章,但简单的识字算数,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问题了。

  还有这些歌谣,也是祁秋年的主意,他把后世那些儿歌的曲子直接拿来用了,这些旋律很有童趣又上头,就是把歌词换成了书里的内容。

  三四岁,还不到上学的年纪,但已经到了接受知识的年纪了,他找了些人在市井传播,歌谣学会了,变相性的,相当于已经把四书五经的内容都学了大半了。

  日后等到正式上学堂,有了基础,学习知识的时候,也能更轻松一些。

  傅正卿面色红润,“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没想到老夫在有生之年,真的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大臣们也跟着复议。

  祁秋年笑着,“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晏承安默默地咀嚼着这几个字,他知道他祁哥厉害,之前也来过北宜,甚至还去实验小学上过几天的课程,但是这次从进城之后,还是给他带来了相当大的震撼。

  看着生活在北宜新城的百姓,他此刻无比清晰地明白,教育,才能强国。

  教育,这是一场长期的战争,并且宜早不宜迟。

  原计划在北宜留三天,然后返程回京。

  但北宜给他们带来的震撼太大了,老皇帝大手一挥,又在北宜多留了几天。

  祁秋年和晏云澈也尽职尽责,带着他们领略了北宜的风光。

  另外,祁秋年单独给老皇帝训练的两千特种兵,也做了正式的交接。

  老皇帝激动得不行,当场下了命令,这两千特种兵封为皇帝亲卫,只有皇帝一人能调遣。

  是皇帝亲卫,不是他的亲卫,意思就是说,下一任皇帝就可以继承。

  祁秋年心里也熨帖,这两千人的战斗力,不说抵挡千军万马,单挑一万敌军也不在话下。

  还有练兵的方式,除了战国公已经得到了祁秋年的训练计划表之外,其他武将全部都激动得不行,找祁秋年要这训练方式。

  祁秋年摊手,“将军们,这事儿,您得去找陛下,晚辈是没有什么意见的,只要陛下同意,从这边随便抽调几十个人过去训练就成,他们都是熟手了。”

  武将们又赶紧去找了陛下。

  文臣们,又是另外的情况了,天天去街上看那些孩童唱儿歌,要么就是去实验小学,有的大臣甚至还心血来潮,给这些学生们上了几堂课。

  结果这就发现了,实验小学的学生们的基础知识都十分扎实,若是去考科举,不说秀才居然,童生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至少有一半的学生都能考得上。

  这就有些惊人了,从前,一个州府,每年的童生试,能有几十个人通过,就已经很不错了。

  现在,这学校上千的学生,一半都能考上童生啊,而且更惊人的是,这些学生大部分从前都是不识字的。

  如今才学多久啊,这学校正式开学,还不到两年的时间呢。

  还有从前被他们忽略的女子,也并不差,优秀学生的公示栏上,有不少都是女学生呢。

  同时,他们也注意到了,祁秋年的学校,工厂,都不缺女子的身影,甚至还有些女子身居要位,同样把底下的员工管理得妥妥当当的。

  这...女子做官,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了?

  就像小侯爷说的,女子也能出来工作,就相当于多了一个生产力,这世界总不能只靠男人就撑得起来。

  不说高官,就说衙门小吏,文书,录史,后勤,可以让女子们先从这些岗位开始嘛。

  祁秋年十分满意,老皇帝没表态,但晏云澈后来跟他说了,老皇帝是想把这个改变留到下一个皇帝去执行。

  祁秋年也理解,是给下一任皇帝送政绩呢,女子从后宅走入人前,这几乎已经是必然的事情了。

  反对也没有任何意义。

  老皇帝这一行人,离开的时候,心满意足,甚至还准备直接把北宜的某些政策套用到别的州府去。

  回去的时候,祁秋年没去,北宜还有事情要忙,晏云澈送他们回去的,之后再跟火车一起回来。

  火车上,晏承安拿着自己的小本本,跟他亲哥哥讨论教育的事情。

  前几天大臣们都缠着祁秋年,让晏承安都没有多少时间去请教,只能现在问自己的哥哥了。

  晏云澈是最了解的,晏承安的问题,他都能给出一针见血的建议,很有祁秋年的风格。

  晏承安也能有来有往地讨论,建议和意见都很成熟。

  老皇帝在一旁听着,也不参与,但心里的盘算,晏云澈听得清清楚楚。

  果不其然,这次回京之后,晏承安在朝堂上主动提起了教育强国的问题。

  朝堂上有人站出来反对,但是这次随行的大臣,全部都站到了晏承安的身后,支持了晏承安这个决定。

  在很久之前,其实可以算是帝王和世家共同治理国家。

  而世家有这样的权力,同样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知识,这些知识不拘泥于书本,还有格物制造业,哪怕是一本菜谱,他们都捏得死死的。

  以此来保障家族在朝堂上的地位,同时,也是要愚民,让底层百姓不能读书明理,让他们如同老牛一般地替他们卖命。

  但是现在不同了。

  先有老皇帝登基之后,用雷霆手段整治了部分过于嚣张的世家,兴科举,开民智。

  如今,朝堂上已经不缺平民子弟了。

  晏承安的提议,除了一起去过北宜的大臣,还有那些平民子弟同样也站了出来。

  为首的,是苏寻安。

  苏寻安之前的科举功名给他还了回来,今年又是三年一度的春闱,苏寻安有了傅正卿的教导,顺利地走上了朝堂。

  名次也还不错,是大臣们商讨出来的,榜眼,进了翰林院。

  也可以说是内阁的备选人才了。

  他比很多人都清楚,从平民走到朝堂,需要付出的努力是什么。

  最后,老皇帝给了定论。

  “如今承安也长大了,其他皇子,明年的考核期就结束了,现在也算是给承安一个机会,就让他以教育出发,为期一年,同比今年,看一年之后会增长多少读书人。”

  “儿臣领旨。”晏承安的眼神是坚定。

  有了老皇帝的圣旨,晏承安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整改如今的教育行业。

  先是村学。

  那些人口比较少的小村子,那就三四个村子一起,共修一座学堂,选一个折中的地方。

  大村子,人口多的,就单独修一个学堂。

  雇佣的都是那些科举无望的穷秀才,村学的目的是扫盲,能教百姓识字算数就够了,不需要很高深的学问,能考上秀才功名的,哪怕是吊车尾的成绩,也是绰绰有余了。

  但也不是都收,晏承安从他祁哥那边要了一套测试题,人品过关的才录用。

  这套测试题,基本上就直接排除了那些顽固不化,思想腐朽的书呆子。

  是了,所有的村学,都是要收女学生的。

  每一所村学,按照学生的人数,分两到四个老师,学费是全免的,只需要自己出笔墨纸砚的费用,然后学堂的修缮等等,都是学子的家庭共同承担。

  老师的工资,也是国家出钱,甚至晏承安还讨了个巧,这些村教师,新拟定了一个小官职,九品学官。

  这要放到后世,就能说一句公立学校的正规编制教师了。

  就这条件,已经足够让那些秀才们努力争取了,他们从前读书,不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吗?

  但他们的能力也就到这里了,能考上秀才,都已经是祖坟冒青烟了,想要再往上考,又得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可他们大部分人,都是拿不出这钱的。

  如今他们秀才功名也能当官了,虽然是新拟定的官职,但那是实打实的九品官啊,享受国家俸禄的。

  接下来是招生,招到六到十五岁的学生,原本想不限年龄的,但根据实际情况来说,不是特别合适。

  十五岁的孩子,已经成丁了,不能称之为孩子了,甚至还有很多人十五六岁就要成婚了,再来上学就耽误家里的活计了。

  但晏承安跟他祁哥学了,学校上五天休息两天,这两天刚好就上公开课,谁都能来学,也是不要钱的。

  招生的时候,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几乎所有家庭都把男孩儿送来读书了,但是女孩儿,就零星几个。

  想也能明白,重男轻女的思想,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晏承安也不慌,家里有女孩儿的,不送来读书的,如果家里还有男孩儿,那就收一年十两银子的学费。

  这政令发出去,引得无数家长的不满,女孩儿读什么书呢,读书有什么用呢?

  他们送家里的男孩儿读了书,以后不说考科举,去城里找个工作也方便。

  但晏承安八风不动,铁了心要让女孩儿们一起来读书。

  那些家长闹了一通,最后也没用,甚至还有几个过分的典型,直接被取消了入学资格。

  呵,想读书,给了他们这个机会,学费都免了,一套启蒙书籍,现在也不贵了,这还不珍惜。

  那既然如此,就去找私塾吧,除了学费,逢年过节还得给夫子孝敬。

  如此,这男女学生的事情,很快风平浪静。

  把女孩儿送去读书,能免十两银子呢,大部分百姓想通之后,却也觉得女孩儿读书也不错。

  万一人家的姑娘都送去读书了,自家的没读过书,以后怕是说亲都不好找对象,甚至还有可能影响自家男孩儿说亲呢。

  说来也是,他们大部分也是有儿子的,以后给儿子说亲,肯定要选对方家庭和谐的,要重男轻女太明显,他们也不想要呢。

  而且,如果他们能娶个能识字算数的儿媳妇回来,也是一种骄傲呢,在家还能给没上学的孩子启蒙呢。

  潜移默化地,女孩儿跟男孩儿有了相同的待遇。

  村学的事情不难办,接下来又是县学。

  如果非要分一个等级的话,村学是小学,县学就是中学了。

  县学的教学内容就要更深入一些了,不说以后能做官,但也得奔着童生或者秀才去的。

  县学首批学生,收的是有基础的学子,同样男女不限,但是有基础的女子太少了。

  不过下一批就不同了,下一批县学的学子,直接从村学招收,除此之外,想要上县学的,得要通过入学考试。

  当然了,县学里,也带了小学部的,是要招收县城里还没开蒙的孩子的。

  再接下来,就是书院的整改了。

  从前,几乎每个州府都有书院,都是招收有功名的学子,至少都是秀才起步,还得是前好几名的。

  教书的先生,也都是进士出身,最差也是个同进士。

  这一类的教书先生,基本上都是不愿意做官的,或者退休了的。

  书院,基本上可以说就是给朝堂输送人才的。

  晏承安没打算在这个基础上整改,但他加了一点儿别的条件进去,以后的书院,不能拒绝女子报考。

  是了,这样的书院,想进去,除了功名,还得经过入学考试。

  女子现在没有功名,但只要她们能通过入学考试,就能去书院上学。

  这个事情,在朝堂上还吵了一段时间,说是女子又不能考取功名,去书院读书,就是浪费教学资源。

  而且,那些德高望重的夫子,也未必愿意教女子。

  他们说着,现在能给女子一个读书的机会就已经很不错了,书院就不要让女子去掺和了。

  这语气,像是给女子读书的机会,都是天大的恩赐似的。

  晏承安十分不爽。

  但老皇帝八风不动,说了把整改教育的事情交给了晏承安,就让晏承安一力承担。

  如何说服朝堂,说服那些书院,都让晏承安自己去处理。

  晏承安也顶住了压力,甚至还多处寻访,去给那些书院找了一些女夫子。

  从前不是没有读书厉害的女子,只是他们多半困于后院家宅,这次晏承安就给了她们新的人生选择。

  这部分的女子,基本上都已经三四十岁了,幸运一些的,家庭和睦,子女孝顺,听到有这个机会的,丈夫和子女都鼓励她们去试试。

  还有的,就不那么的幸运了,三四十的年纪,即便是风韵犹存,也比不过那些年轻的姑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丈夫纳妾,甚至是养外室,整日里在后宅伤情。

  晏承安趁机就去煽风点火了一番,与其围着男人转悠,还不如去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刚开始,也不算太顺利。

  最后祁秋年用电报机给他支了一招,让他找个德高望重的女子,先给其他的女子做个表率。

  晏承安也是个激灵的,转头就求到皇后娘娘面前去了。

  皇后娘娘出自书香门第的傅家,是内阁首辅傅正卿的亲妹妹,年轻的时候,也是京城出名的才女,论起德高望重的女子,谁能比得上一国之母呢?

  皇后娘娘也是真心喜欢承安这孩子的,而且陛下的意思,她心里也有数了。

  同时,她也想为天底下的女子做点儿什么,让女子也拥有话语权。

  都没多考虑,她就答应了这个事情。

  甚至,皇后娘娘还把潇妃娘娘给拉上了,潇妃娘娘也兴致勃勃,她都在后宫困了二十多年了。

  虽然两个孩子都争气,家族也有底气,但谁不想走出宫闱呢?

  潇妃娘娘年轻的时候,才名并不凸显,但潇妃娘娘一身武艺也不差。

  书院里,男子们要学君子六艺,女子们,学一点儿拳脚功夫,又怎么了?

  小侯爷的资料书上说了,女子的身体健康,才能生出健康的孩子呢,那些个小姑娘,个个若柳扶风的,每年因为难产而死的女子不计其数。

  但若是女子本身的体质能健康,强健一些,必然能一定概率地降低难产的风险。

  也不是要潇妃娘娘把她们教成武功高手,就让她们多运动运动,会几招简单的招式,遇到危险的时候,也能有一分自保的能力。

  这时候,朝堂上还有人反对,说女子舞刀弄枪,不成体统。

  潇妃娘娘就直接站出来了,“如果阁下不讲道理,那本宫也略通拳脚。”

  她都懒得跟这些迂腐之人费口舌。

  几番整顿,女子入书院的问题也解决了。

  但晏承安并没有就此止步。

  他又想方设法地,开办了技校。

  并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能考科举,都能当官,也不是读了书,就一定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但一门技术却可以。

  比如说最常见的木工,铁匠,厨子,刺绣,等等。

  拥有一技傍身,到哪儿都饿不死。

  但从前,想要学一门技术,太难了。

  那些有手艺的师傅,个个都把技术捏在手里,基本上都是家族里面传承,即便是自己的儿子不学,也会找族中子弟来学。

  绝对不会轻易外传,也很少收外人当徒弟。

  即便是收了徒弟,得要先在师父面前伺候几年,没有工钱,帮忙打杂,每年还得给孝敬,得让师父先看看品性。

  若是师父觉得品性不过关,即便是你任劳任怨伺候几年,把你赶出师门,也是师父一句话的事情。

  若是师父认可了这个徒弟,徒弟想要把这门技术学到家,也是难。

  很多师父都担心教会徒弟会饿死师父,核心技术都还是捏在手里的。

  晏承安,如今就要改变这一个现状。

  他先是找了那些技术工,愿意去教学的,他也给了他们一个体面,去做任课老师,还有工钱,甚至还在工部有个职称。

  那些不愿意去的,甚至还妄图用手里的技术拿捏他的,他就不客气了。

  他祁哥手里的技术,不知道远超了这些工匠多少年。

  若是不思进取,只能在前进的道路里,满满地泯然于众生。

  他开办技校,同样是要把他祁哥手里的技术,教给这些师父,再让这些师父培养学生。

  这技校的开办,又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他们不理解,耗费财力,去培养这么多工匠做什么?

  【作者有话说】

  下一个番外也是承安,还有其他皇子的竞争,以及大晋的后续。

  然后下个礼拜,就写现代番外了,也是最后一个番外。

  有小可爱点菜想看煤球视角,这个都放到福利番外,不让大家花钱了。

  然后还有第一世后面的结局,这是个be,作者不擅长,融合到现代番外的梦境里去。

  感谢小可爱们的支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