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宫中就传来圣旨,封太子的嫡子为皇太孙,并且让太孙入宫,由皇帝亲自教导。

  皇帝这一道圣旨,已经明晃晃地昭示天下,继承皇位的只可能是太子这一脉,不是太子,那也只会是太子的儿子,这一道圣旨,安抚住了皇后的母家沈家,也安抚住了太子妃所在的家族,太子虽然心有不甘,但是因为即使不是他继承皇位,也会是他的儿子,于是太子也被安抚住了,谁让他爹能活呢?

  这一道圣旨也压制住了其他皇子的野心,如若皇帝有心事对付太子,他们倒是可以浑水摸鱼,如若皇帝心思坚定,他们这么做,必定会惹得皇帝不满,到时候皇帝的刀就要杀向他们了。

  因为这一道圣旨,整个朝堂又安分起来了,至少皇帝在皇帝没有改主意的时候,他们一个个的都是不敢轻举妄动的。

  朝堂安分下来了,司徒琛就只需要攘外,在福建组建下西洋的商船已经出发了,只等他们带回来大庆需要的粮种、人才和技术。

  至于工部研究的东西也有了新的突破,官玉终于将橡胶给研究出来了,橡胶装在轮胎上,使得车身确实轻了不少,不过还有点问题,就是如今的道路马车依旧是不太友好,一下雨道路就泥泞不堪,即使是官道也只是用石子铺成,对轮胎损耗很大。

  而且这样修建官道花销也很大,官玉又在林湖的提醒下把水泥给弄出来了。

  水泥一问世,京城的街道就先用水泥铺了一遍,整个京城的街道都干干净净的了,下雨之后,街道上也不再是泥泞一片。

  京城铺设后,便是要推广到整个大庆,至少全国所有的官道都要铺设下去。

  因为自行车和水泥的问世,皇帝又另外在工部开了一个部门,叫天工局,由官玉负责管理。

  天工局中吸纳了全大庆最好的工匠,先后问世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东西,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的生活。

  不过还有另外一项东西是林湖没想到的,那就是黄包车,黄包车的问世,很大程度上淘汰了轿子,轿子需要四个人抬,到了夏天轿子里面特别的闷,即使轿夫轿子抬的再稳当,也是会有颠簸感,坐黄包车还比轿子舒坦。

  不过不管是自行车还是黄包车,现在都只是大户人家才能用得起的。

  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总是会有一些人更加的富贵,这也是很难避免的。

  西洋的商船时隔三年终于从西洋回来,原本出发的有二十艘商船,回来的时候只剩下十六艘了,足以见得,下一趟西洋危险系数很高,不过去这一趟,商船收获还是很不错的,带了不少东西回来。

  按照皇帝吩咐的,粮种、人才和技术,其中技术是最难弄的,去了西洋之后才知道,这些年,西洋的武器发展得很快,他们的火统和大炮威力十分的巨大,这样的武器装备在自己的军队中,真的是所向披靡。

  商船也带了不少火统和大炮回来,皇帝和大臣们见识了火统和大炮的威力后只觉得后背发凉,这样威力的武器他们遇到之后能否打得过?

  不要说西洋离大庆很远就能够高枕无忧了,既然他们的船能去到西洋,那西洋的船难道就不能来到大庆吗?

  司徒琛心里有了危机感,连忙将火统和大炮交给天工局,让他们把这些东西全部研究出来,威力更大更好。

  天工局自然是不敢耽搁,开始仔细研究了起来,只可惜对于火统和大炮西洋那边也不肯给图纸,保密极其严格,即使他们用精美的瓷器和上好的茶叶交换,他们也不肯。

  至于人才,这些去西洋的也不知道什么叫人才,他们觉得能读书识字的应该就算是人才,毕竟穷人谁会读书识字,能够跟着船回来的人才大多是传教士。

  这些传教士想在大庆传教,司徒琛觉得没什么,大庆的百姓要接受一个外来神也没那么容易,而且语言也是一个大障碍。

  林湖也觉得并不是什么大事,只要不是从事邪&教就好,林湖是觉得这些传教士会失败,他们的教义就是奉献,要先信奉上帝,你现在遇到的苦难都是上帝给你的考验,你通过后,你死后就能进入天国,大庆的土地上不养闲神,神不管用,是会被百姓推掉神庙的,历史上那些传教士也没成功,如若是邪&教就注意一些了。

  还带回来不少的粮食种子,这些粮食种植要先拿去皇庄上种植一下,看看产量如何。

  带回来的东西有很多,要一一清点,至于其他的一些财物,一部分特别贵重的入了司徒琛的私库,另一部分就拿出去售卖了。

  至于商船要修整一年时间,船进行返厂修检,船员们也要回去和家人好好团聚,那些出了事的船员,也要给他们的家庭做好补偿。

  因为西洋的船只回来了,整个大庆又开始变得忙碌起来。

  有不少私人商会询问民间是否可以组织船队下西洋,西洋的东西在大庆好卖,利润也高,所以这门生意自然也被嗅觉灵敏商人给盯着了。

  司徒琛和林湖商量之后,决定开放两个通商口岸,福建一个,广东一个,民间组织的商船只能通过这两个通商口岸下西洋,回来也要通过这两个通商口岸。

  虽然下西洋风险很大,但是带回来的货物利润也很高,这些货物得先交关税,交了关税之后才能入大庆售卖,当然,售卖的时候还会根据销售额交税。

  即使是这样,那些商会下西洋的情绪也很高,毕竟西洋的货利润是真的太高了,一件货物进货价到出售价,翻了几十倍不止。

  民间组织的船队下西洋的多,对于大庆则是有利的,大庆能够更多地了解西洋那便的情况,就比如火统和大炮,西洋那便发展得实在是太快了,他们稍不留神就会落后,到时候人家的军队都攻打上来了,他们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民间的船队开始下西洋,大庆的变化就更大了,官方组织的商船大多还是以寻找人才、技术为主,对商业灵敏度并不高,可是这些商人就不一样了,渐渐,他们将西洋的工业化模式也给带到了大庆,大庆不少地方开始组建工厂,大庆慢慢开始过渡到工业化。

  在林湖六十岁的时候,林如海身体不行了,此时的林如海已经七十多岁了,在他过了六十岁后,他的身体就一直不怎么好,等到了六十五岁,林如海的身体实在是扛不住了,于是他只能告老还乡在林家颐养天年。

  只是他的身体还是一日不如一日,林湖从自己的府邸来到林府,他看着林如海病弱地躺在床上,眼泪一下就落了下来。“大哥!你没事儿吧?哪里不舒坦?”

  “莫哭!本来就死生老病死,我活到七十多岁,也知足了。”林如海虚弱道。

  林湖连忙擦了擦眼泪,“黛玉还没回来呢,大哥,你不想见见黛玉吗?”

  林如海摇了摇头,“我怕是不行了,最后见不到也没关系,免得她更加伤心,苏旌那小子把黛玉照顾得很好,他们也生了孩子,我也知足了。”

  “黛玉已经在赶回来的路上了!想来再过几日就能到了,大哥与玉儿分离了这么多年,心中难道不挂念吗?”林湖道。

  林如海沉默了,他又如何不挂念呢?他和敏儿就玉儿这么一个孩子,即使知道苏旌对她很好,但是临终前不再见她一面,他又如何放心得下。

  “大哥,你再等等黛玉!她很快就到了。”林湖泪眼婆娑,已经六十的人哭得像一个孩子。

  林黛玉忧心忡忡地赶着水路,她收到京城的书信就和苏旌带着两个孩子快马加鞭地赶了回来,父亲前几年的身体就特别的不好了,只是因为她在福建,没办法赶回来,如今收到京城的书信,说父亲怕是熬不下去了,她再也坐不住了,带着相公和儿子快马加鞭地赶回京城。

  “放心!已经打过招呼了,这船不会再停,只等几日便能到达京城了,一定能赶上的。”苏旌在林黛玉身上披了一件披风,柔声安慰道。

  “嗯!”虽然是有苏瑾安慰,林黛玉还是有些心神不宁。

  她也没想到会一走便是这么多年,父亲生病了她也没有办法在一旁照顾。

  苏旌把林黛玉揽在了怀中,他心中对林黛玉也觉得亏欠,如若不是因为他要去福建当差,黛玉也不会离开京城这么多年。

  因为走的是水路,中间只停了一次船补给物质,船行驶的速度还是很快的。

  六日后,林黛玉和苏旌就带着两个孩子回到了京城,此时的林如海已经很不好了,他看到林黛玉赶了回来,激动得不行,“黛玉!”

  “父亲!”林黛玉趴在林如海的床边握着他的手失声痛哭,她的父亲怎么变得这样苍老了。

  林如海温柔地伸出手,摸了摸林黛玉的脑袋,“玉儿乖!别哭!”

  林黛玉想忍却忍不住,眼泪还是拼命地下落。

  林如海看着林黛玉,如今已经快三十岁了,可是还如同一个小姑娘一样,他便知道,苏旌有好好兑现他的承诺,有好好照顾黛玉。

  等林黛玉哭好了,才慢慢地止住眼泪,林黛玉让自己的两个孩子过来,介绍道:“父亲,这是我家那两个孩儿,苏听禾和苏润苗。”

  “见过外祖父!”两个孩子连忙来给林如海请安。

  林如海乐呵呵的,他让林管家把他准备好的礼物送给两个孩子,初次见面,总是要送上见面礼的。

  因为林黛玉回来,林如海的身体状况倒是稍微好了一些,林黛玉每日都在林如海的床前伺候,她觉得自己亏欠父亲良多,想稍微补偿,众人也能理解林黛玉的想法,尽量地配合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