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大明:我在明朝当县令>第221章 叶瑾要手段有手段,要才学有才学,要老婆没老婆

过了好一会儿,陈洲才用试探性的语气说道,“大人曾经说过,现在不管是朝堂之中,还是民间的话语权…哦,话语权这个词我也是跟大人学的,就是说话的权力的意思…”

姚广孝摆手打断他,表示自己懂话语权'是什么意思。

“就是所有的话语权,都在天下文人的手中,虽然读书人各自争斗不断,但是对外也十分团结,掌握了话语权的读书人,就容易颠倒黑白,把黑的说成是白的,把白得说成是黑的。大人虽是读书人,但是他的言行举止完全与其他文人格格不入,现在又将袁秀英一案公之于众,等于是自绝于天下文人~。”

“但是读书人杀人用笔不用刀,作为读书人之中的异端,大人必然会被天下读书人群起而攻之。所以大人为了从读书人手里把话语权夺回来,这才创办了报纸,就是想要将自己的声音广而告之,通过报纸的方式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

姚广孝微微蹙了蹙眉头,“这些都是你从大人嘴中听来的,贫僧想问你的是你个人的看法。”

“我的看法很简单,那就是大人怎么吩咐我就怎么做,大师你也知道,小子我天资愚钝,本身就是一个文不成武不就的废物,要不是大人见小子我可怜,赏我一口饭吃,估计小子只能卖身为奴,去大户人家为奴为婢了。”陈洲耸耸肩说道。

“不只是我,县衙之中大部分的差役和书吏都是这般想法,反正就是大人如何吩咐我们就如何做。我们的才学比不过大人,聪慧也比不过大人,大人又宅心仁厚,宽以待人,善待百姓,遇到如此上官乃是我等的福分,不听他的听谁的呢?!所以别说大人现在已经自绝于天下文人,就算是他哪天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我等也誓死追随。”

陈洲的回答似乎和姚广孝的问题南辕北辙,答非所问,但却是姚广孝最想要的答案。。

姚广孝不需要陈洲等人如何聪慧,能力有多高啥的。

他要的是忠诚。

绝对的忠诚。

毕竟虽然自己要追随的那个人现在表现得心无大志的模样,但是很多时候是形势所迫。

人嘛。

很多时候是被形势推着往前走。

就比如说当今圣上,如果他当年能够吃得饱饭,他会出家为僧?!

出家为僧之后要是天下太平,或许他就会成为芸芸众生的其中一个。

但是形势逼人。

前元的江山一天比一天糜烂,造反的人一天比一天多。

所以就算是化外之人的朱元璋也不得安生。

后来汤和加入了郭子仪的义军,来皇觉寺替郭子仪招揽朱元璋,朱元璋当时都是不愿意干这个提着脑袋的买卖的。

但是因为汤和蛊惑他造反的事情败露了,朝廷要派人来抓他去杀头。

所以朱元璋这才不得不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这就是天下大势。

就算是天之骄子朱元璋,也是一直被天下大势给推着走。

姚广孝不只是一个念经诵佛的和尚,还是一个精通三教(佛、道、儒)的人才。

在十多年前他曾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

所谓的阴阳术数,就是算命算八字。

席应真曾经掐算过大明朝在二十来年之后会有一劫,此劫或许会让大明朝二代而亡,但是如果渡过去的话,至少会让朱家稳坐几百年的江山。

关键是,这个劫难是老朱家人内斗引起来的。

姚广孝对此深信不疑。

而且他觉得此劫或许是自己实现心中抱负的唯一机会。

所以在十几年前,姚广孝就在暗中观察皇室中人,看看老朱的众多子嗣之中,谁才是值得自己追随的明主。

本来太子朱标是最合适的人选。

要手段有手段,要胸襟有胸襟。

妥妥的明君之相。

但是太子朱标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班底,自己贸然投效的话人家根本看不起自己。

而且朱标面相老衰,具有早夭之相。

有可能当今圣上还没有驾崩,朱标就先走一步呢。

所以太子朱标并不是一个适合追随的最佳人选。

后来姚广孝又选中了燕王朱棣。

此人算是朱元璋众多子嗣之中,最像自己的一个。

雄才大略,心机颇深。

而且善于隐忍和隐藏自己。

将来要是真的有机会谋夺皇位的话,他一定是最积极的一个。

不过太子朱标在世一天,他永无染指皇位的机会。

原因无他,此人乃是庶出,并不是朱元璋的嫡子。

所以姚广孝也仅仅只是将他作为备选人选之一。

后来他在一个老友的嘴里知道了叶瑾的真实身份之后,才将叶瑾也纳入了自己的考察范围内。

不过最开始的时候,姚广孝只是将叶瑾当成一个普通的读书人看待。

虽然有几分才学,但是也仅仅是中人之姿。

不过当叶瑾高中进士之后,整个人几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颇有心计,而且懂得隐忍。

而且心狠手辣,对待敌人深谙斩草除根之理。

这么小的年纪就有这么狠辣的手段,让暗中观察的姚广孝都暗暗心惊。

但是如果叶瑾仅仅只有狠辣的话,那也不是一个明主。

关键是,他处理庶务,治理地方的能力也十分出众。

一条条天马行空的政策被他——施行,让不大的上元县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变得富庶繁华起来。

而且对百姓也很好。

这才是姚广孝最看重的地方。

就这么一个要手段有手段,要才学有才学,要仁义有仁义之人,难道不值得自己追随,成就一番事业吗?!

陈洲赌对了。

这个看起来一脸和善,脸上随时带着慈悲表情的和尚其实比谁都要腹黑。

他足足花了10多年的时间来观察朱元璋的众多子嗣,目的就是从其中找到一个最适合造反的皇子。

现在既然他选择了叶瑾,那就一定会用尽一切法子将叶瑾推到那个位置上,然后通过叶瑾实现自己的满腔抱负。

所以他对叶瑾的班底要求很严格。

不!

其实也只有一个要求。

那便是忠诚。

绝对的忠诚。;

除非是百无一用的酒囊饭袋,那么你的忠诚对叶瑾,或者说姚广孝来说没有什么用处。

只要你有可以利用的地方,那么你的才学或者聪慧就显得没有那么“六二三”重要了。

首当其中的必须是忠诚。

所以陈洲才会给姚广孝这个看似答非所问,南辕北辙的答案。

因为他知道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

不管是论才学还是论手腕,或者其他方面,他都远远比不上自家大人。

别说自家大人,就连自己面前的这个大和尚都远远比不上。

而自己在人家面前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便是忠诚。

只有用这种法子表达出了自己的忠心,顺便还替郭二和张狗子他们也表了决心,这样才能入的了这个大和尚的法眼。

别看这个大和尚只来上元县县衙担任师爷只有一二十天的时间,但是自家大人对他的信任程度已经说明了一切了,几乎把所有庶务都交给这个大和尚处理。

所以以后这个大和尚就是县衙的二号人物了,自己在他面前表忠心,跟在大人面前表忠心没有什么区别。

而且大人平日里表现的大大咧咧,对这种十分肉麻的表忠心的法子估计还会很反感。

但是这个大和尚就不一样了。

因为一方面表忠心的对象不是这个大和尚,他不会觉得肉麻,另一方面则是这个大和尚似乎好这一口。

陈洲虽然和叶瑾相比确实愚笨一些,但是资质也是在中人之上,只要有人耐心培养,将来的成就真不一定就比朝堂诸公低多少。

果然。

姚广孝听到陈洲这番话之后,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神色。

点点头道,“虽然答非所问,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咱们这些当下属的,首当其冲的便是忠诚,天下有才干有手段的人多了,但是为何有那么多人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更没有一颗感恩和慈悲为怀之心。”

陈洲正襟危坐。

姚广孝又道,“其实大人的初衷很简单,正如你说的那样,就是不想让天下的话都让那帮穷酸秀才说了去了,他自己也要有说话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就是报纸。我们大人所谋甚大,从他把上元县经营的跟水桶一样水泼不进贫僧就看出来了,而且大人似乎想要咱大明换一个活法,贫僧不知道大人选的这条路到底对不对,但是既然选了主公,就要跟随着他一直走下去。”

“这条路必然十分艰辛,而且几乎是与全天下有权势之人为敌,随时都有掉脑袋的风险。”姚广孝说到这,不由得两眼冒光,仿佛掉脑袋的不是他是别人一样。

这个大和尚的脑回路就是和其他人不一样。

谁不知道在太平盛世蛊惑他人造反是一条必死之路?

但是他偏偏乐此不疲。

关键是,还真让他给成功了。

成功之后他对财富权势都不感兴趣,又重新当回了和尚了。

仿佛他做这一切都是为朱棣做嫁衣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