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住不过来, 宁澜将宁玉安置在了栗子林中,又借给她一两银子,叫她捡紧要的东西先置办了。

  “放心在这儿住着吧,都收拾好了, ”张婶儿领着宁玉去看她的房间, “咱东家是个好人,放宽心啊, 以后定能好好过日子。”

  “多谢婶子。”

  宁玉趁着下午的时间, 添置了要用的东西, 她除了几身四季穿的衣物什么都没有,第二天一早就收拾干净利索去糖作坊上工了。

  旺婶儿、发婶儿还有周嫂也都心疼宁玉的紧, 她们不知内情,也没有真的把宁玉当奴仆看待,两天下来,几人相处就很融洽了。

  “有什么不会的多问问, ”宁澜交代宁玉, 又对着几人说道,“咱们现在使的都是苦力, 大家要是有好法子能提升干活效率的都可以随时提出来, 只要能用的上的就会有奖励,另外年后咱们招人多了, 也要选出个管事的,管事的工钱也会高一些。”

  宁澜这话一出, 在场几人都高兴地应下了。

  ......

  “宁澜。”

  “舅舅, 你怎么突然过来了?”

  “你舅妈给你们兄妹三人做了新棉衣, 这不马上就穿的上了, ”罗舅舅拿出一个很大的包袱, 又掀开牛车上的破被褥叫宁澜瞧,被子下面有一只黄棕色的大狗正往外边探头。

  “狗狗,”宁澜惊喜的把它放下来,这条狗皮毛顺滑,站立来几乎一人高了,特别像是把东北猎犬和中华田园犬两者的优点结合了起来,憨厚的讨人喜欢,“舅舅哪里找来的?”

  “我们那边一个猎户养的,他年纪大了子女不让他再上山,他家中养了三条狗,这条最小才两岁,猎户不愿意把它圈在家里,就想找个人家收养了。我寻思你这边那么大的林子让它跑足够了,就去要了来。”

  “太好了,多谢舅舅了,有没有花银子,我把钱给你。”

  “跟舅舅还见外。”

  “嘿嘿,还是你们待我好,舅妈年年冬天都惦记着给我们做厚衣服,阿爷阿奶身体还好吗?“

  “挺好,这几年家里日子过的好,两老不用再为生计操心,没那么多烦心事,自然也没那么多病了,”罗舅舅欣慰道。

  “那就好,快进屋喝口水,我刚做出来的姜糖,驱寒保暖,你多带些走,过几日我要给州城去信,正好也给明远捎过去点,他大冬天还要苦读,正好吃了暖身子。”

  “那我是要尝尝的,你做出来的东西定是好的。”

  “一会儿带舅舅去糖作坊瞧瞧,梨树林那边我也栽上好多梨树了,剩下的明年春天就栽满了,过几年你们就能吃上我种的梨了。”

  “真能干,可比你舅舅强多了。”

  “我哥哥和舅舅都厉害,”笑笑试穿了舅妈做的新衣走出来,正正好很合身,“舅妈做衣服真好看,我一会儿做几样点心,舅舅带回去吧。”

  ......

  家里的新成员宁澜按照肤色给取了个名字叫阿黄,还专门搭了一个窝,好叫它快点儿喜欢上新环境。小九和泡泡儿躲了几天就开始欺负新狗了,小黑则从一开始就对阿黄特别热情。

  可惜阿黄有点儿认主总想要跑回去,宁澜无奈拴了它几天,阿黄就迅速瘦了很多,无精打采的。宁澜便把它带到了糖作坊中,叫小黑领着它巡视作坊和梨树林,这才慢慢好起来。

  阿黄好了之后,家里作坊都热闹的很,整日猫飞狗跳的。宁澜天天带着两猫两狗行走,也成了村里独有的风景。

  “宁老板,留步。”

  “是刘货郎啊。”

  “是,”刘货郎挑着担子走的气喘吁吁的,“前两日拿的糖都卖完了,我来把钱结了再拿些糖走。”

  “你是前日刚来过吧,卖这么快?”

  “你这儿做的滋味儿好,不少老客都惦记着,还有那些说亲成亲的,也都乐意卖包好糖长长脸,”宁澜作坊有剩下的边边角角也会叫他们这些货郎吃,他有时不舍得,偷偷装两块儿带回家给家里人吃,吃过都说好。

  两样姜糖做的多,宁澜便要想法子打开销路,他先是找来了常来酱油作坊的货郎,和他们商定卖姜糖的事情,货郎们对味道没有异议,只是对价格有顾虑。

  宁澜便叫他们把糖先拿走,等卖出去了再给钱,卖不完的拿回来退给他。

  饶是这样,货郎们一开始也只敢三五斤的拿,好在他们心思活络,整包的不好卖,就折算了按块儿来卖,时间长了,还有瞅准了商机专门守在各学堂门口去卖的,总之卖了两回大家敢放开拿货了。

  宁澜装了十斤姜糖,十斤红枣姜糖给刘货郎,“你这里每次拿多少货我都记得清清楚楚,等累计够二百斤了,再拿每斤会便宜一文钱,总之拿的越多越便宜。”

  “好,”刘货郎喜滋滋的应下了,“怪不得宁老板生意红火。”

  宁澜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子,给货郎的价格和给刘承的价格是一样的。不同在于橘子软糖,橘子软糖他除了放在点心铺卖,只供给刘承,有想拿橘子软糖的货郎,他都以预定出去为理由拒绝了。

  ......

  靠着山天冷的特别快,小雪过后,宁澜窝在被子里要挣扎很久才能起床,原来冬天只有小九儿一只猫压他的被子,现在多了个泡泡儿,一左一右两大护法,宁澜要翻个身更难了。

  作坊那边整日熬糖几个炉子是不断烧着的,干起活来没那么冷,但穿的厚,就不如往常利索了。

  “这大冷天的小麦发芽也慢了,我多发上一些,别误了事儿,”宁大旺大部分时间一个人熬麦芽糖,偶尔出来找宁澜说上几句话。

  “辛苦你了大旺哥,这些你来安排,我放心的,”宁澜也是,他要做白糖也只能一个人待在另一个屋,只希望张长远能早点儿给他送过来大批的白糖。

  张长远还没盼来,盼来了张九如的信,因为白糖的事,他今年过年要去京里,两人见不成了。

  张九如信中说特别喜欢吃他做的软糖,每日都会揣在袖子里,想他了就会吃一颗。另外捎来了几本书是给宁磊的,给笑笑的则是州城新出的胭脂水粉,宁澜的是一个同心佩。

  同心佩的两个玉环出自同一块玉石,纹路、色泽、水润度都一样,以绳系于一处。白玉只有微瑕,已是极难得了。

  宁澜很快给张九如回了信,告诉他家里添了新成员,又给他包了一些姜糖。

  驿站已经很忙碌了,进进出出的人比肩接踵,连费用都多涨了三分之一。不过回去时宁澜碰见一个行商拉了一车山楂,他全买下来了。

  冬日里人们少动弹吃的又油腻容易积食,这山楂正好给点心铺上两样新点心:山楂糕和山楂片。

  山楂原产于我国,早在 2500 年前已经被智慧的劳动人民利用,山楂的栽培史更是历经了晋隋、唐宋元和明清至民国三个阶段。

  不过一开始,山楂因其口感过酸还是多用于医药中。

  直到南宋时,宋光宗的一个妃子生了怪病,面黄肌瘦,不吃不喝。

  宫里面的御医用尽了各种名贵药材,都拿妃子的病没办法,最后实在没招了宋光宗张榜告示天下,一名赤脚医生开了药方,用山楂和黑糖一起煎汤,一日三餐饭前吃 5 到 10 颗山楂,连续吃上半个月妃子就痊愈了。

  这法子很快传到了民间,人们嫌在碗里吃着麻烦,就用竹签把山楂一个个穿了起来,也就是糖葫芦了。

  糖葫芦不只镇上有卖,逢年过节还有丰收后村里也会有货郎来卖,一串串红艳艳的糖葫芦插在稻草桩上,远远的瞧见了就惹的人流口水。

  山楂片和山楂糕做法都容易,就是做起来费劲。山楂片需将山楂洗净去核切片晾干磨粉,山楂粉要多次过筛,每次剩下的粗渣都要再反复研磨成细细的粉才可以。

  锅中加水小火熬糖浆,等糖浆熬至拉丝把山楂粉分批加进去混合,最后加少许开水把山楂粉揉成团。山楂团压成均匀的薄片,再用圆形模具凿出一个个圆形的山楂片,晾干彻底冷却等白糖反沙后口感是最好的。

  山楂糕则需将洗过的山楂去核加水煮十分钟,碾成泥状,加入白糖小火炒制粘稠,用锅铲提起山楂泥成块状,就可以放入刷过油的模具中,放凉倒出切块。

  山楂糕和山楂片都是酸酸甜甜的,能开胃消食、活血化瘀。

  ......

  “赵叔来说什么了?”晚上吃饭时宁澜和笑笑闲聊。

  点心铺生意好,如今除了赵叔一家,还有三四个工人。

  “赵叔来说山楂糕和山楂片卖的好,有些忙不过来,咱们铺子里的几样点心别的铺子都做了同样的,不如去掉两样,比再招工合算些,”笑笑仔细思索,“其实核桃酥和绿豆凉糕两样利润低,做起来也繁琐,把这两样去掉也挺好的。”

  核桃和绿豆这两样食物历史悠久,古人拿来做点心已翻出花来了,笑笑自己能研制新的样式已经很厉害了。

  “成,你自己决定就行。”

  “哥哥,你说山楂糕和山楂片做法这般简单,别家会不会很快也能做出来?”

  “这个不用担心,别家没有白糖,做出来颜色上不好瞧,若是换成饴糖,口感就会差出一大截,”这也是宁澜放心把几百斤山楂都买下的原因。

  “嗯,那我改日去镇上回了赵叔,顺便也去逛逛其他的点心铺。”

  “注意安全,叫小墨同你一起,顺便叫赵叔留意镇上的商队船队,有卖山楂的再多买些,山楂糕和山楂片别在过年期间断了货,”宁澜没时间,只能叫小墨和笑笑一起去,他是想让这俩人加深了解,可是每次出去,李小墨都是远远护着,并不靠近。

  “宁磊有什么需要买的吗,叫你笑笑姐给你捎过来?”

  “没有,我暂时不需要买什么,等年后吧,我到时去镇上逛逛,”宁磊咽下嘴里的饭才开口说话,他知道家中年前银钱不趁手,懂事的很。

  “也不用等年后,等拿了村中酱油作坊的分成,我就带你们去镇上逛逛,”宁澜这边陆陆续续再回钱,但有压的货,还要发工钱,手中宽裕确实要等到腊月了。

  “嗯,谢谢哥哥。”

  “乖啊,现在天冷了,你们都穿的厚一些,宁磊去学堂时姜糖多备点,别把身体冻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