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流逝,庆和帝其实已经不像一开始那么气了,甚至回过神来,反而对燕清黎另眼相看起来。

  人在顺境中的成就算不得什么,那只能算是下限,而逆境中的表现却是上限,帝王的喜怒极容易影响下位者的行为,如果说庆和帝一开始确实是有那么一点让她知难而退的心思的话,那后面则只是单纯的想看看她能走到哪一步了。

  燕清黎并没有展现出多喜人的成绩,这些日子以来她一直很低调,朝堂上的目光也被太子与其他王爷的争斗给吸引了过去,但庆和帝却没漏过她的表现。

  她非但没有在打压下沉寂下去,反而聚拢了一小股力挺她的势力,就庆和帝所知,已经有好几位清贵大家在公开场合赞颂过她表示过肯定了。

  这些表现,让庆和帝也忍不住为她开脱,她并不是一个色令智昏的人,也许秋兰溪是有真本事的人呢?

  但哪怕如此,庆和帝也仍不能理解她的行为,若觉得秋兰溪一身才华无处使,她站在对方前面就可以了,这不算是‘杀良冒功’,毕竟秋兰溪本就是她的人。

  就像那些王爷太子拿出来的东西,较真起来,真的都是他们自己想的吗?可世人只会将这些成就都灌在他们身上,而去忽略他们背后有多少人出力。

  从这一点来说,庆和帝无法理解燕清黎的行为,觉得她太过感情用事,当然,自己的女儿就算有千般不好在他眼里也不是大事,他只会觉得是秋兰溪的问题。

  长长的冕旒遮住了帝王的神情,庆和帝平静地开启了这次殿试,他不是食言而肥的帝王,若秋兰溪真有本事,他不会介意朝堂上再添一位良臣。

  殿试考的是策论,秋兰溪是应试教育出来的,所以她先大致看了遍考题,心里有数后,这才开始写。

  没有出乎秋兰溪的预料,这次考题确实是历届之最,第一题便直接放了个大招。

  这第一题,讲的便是宁朝的杀神苏武之事。

  这苏武一介白身,因天生神力入了苏将军的眼被收作义子,后更将其爱女嫁与对方,而苏武也没有辜负老将军,在宁国与滕国的战争当中战绩卓越,攻城七十余座,宁朝与滕国的第一次大捷也是由苏武领兵打出来的。

  虽然如此,苏武也仍然难封,盖因其曾在主将说出降者不杀后仍带领手下亲自屠城,平日里杀性也重,日常好饮敌血。

  这让百姓对他的崇拜,都逐渐变成了恐惧。

  另外,除了这些事以外,苏武也曾因为怕是敌人陷阱而拒绝给同为宁朝子民的溃军开城门,眼睁睁看着他们尽丧敌手。

  这让苏武虽然功绩卓越,但仍有许多人反对将他捧上高位,认为其无德,不配其位。

  秋兰溪在心中打好腹稿,这才提笔写下:‘臣对臣闻……谨对。’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因为朝廷封肯定是要封他的,但难的却是该怎么封、如何封才能说服百姓,宁朝以仁礼治国,苏武的行为让很多人道德上都接受不了,这也正常,国难当头,谁也不会觉得他做的有多偏激,但事情一结束,那跳出来的圣母就绝不会少。

  而且,高位一个萝卜一个坑,有机会,谁也不想眼睁睁看着位置被别人取而代之。

  可在秋兰溪看来,在其位谋其政,苏武的行为并没有什么值得人不耻的,当然,屠城这种事,他确实是冲动了。

  事实上,每逢大战,杀红眼了的士兵其实根本不会在意什么降者不杀,将士们入城后绝对都比土匪还土匪,但之所以史书上不会有记载,是因为大家都有默契,始终没让事情闹大,而闹大了,以人的是非观来说,自然是很难接受的。

  秋兰溪这些天没少关注朝政,提前押过题,这一道在她的押题范围内。

  第二题,则是需要秋兰溪临场发挥了,讲的是地方官员与当地勾结,外来者去了往往不是意外身亡就是成了摆设,无法治理,也有官员被派往地方后,自知升调无望,在当地作威作福,问何解?

  中央的命令无法到达地方,是历朝历代都难以解决的问题,秋兰溪沉吟片刻,写下南官北调四字,之后提笔写下类似于现代选调干部的培养。

  宁朝不缺顶级人才,缺的是基层、中层人才,秋兰溪选择的方法是无论何种身份,想升高官都得先去基层走一遭,穷山恶水方显本事,所能将出了名的穷县经营成富县,能力无论如何也差不了,至于本土势力,只要设定一个任期,任期一到就远调,再如何也不至于让当地成为没有任何升迁渠道的一坛死水。

  当然,秋兰溪也知道这不可能完全适用于当下的情况,她说得也颇为空泛,因为细节她不可能笃定,但面试嘛,要展露出来的本来就不该是缺点,至于别的,由庆和帝他们自己判断利弊就是了。

  殿试一共有十题,涵盖广泛,之后又有水患、数学、民生等题,一路写到最后,秋兰溪看向最后那道不计入分数的附加题。

  “宁朝以仁、礼立过,上尊祖制,下顺民意,朕自临御以来……言牝鸡司晨,何解?”

  秋兰溪不由深吸一口气,她在看到这一题时,第一反应是庆和帝不仅打算对自己下手,还打算对燕清黎下手,转念一想又觉得不至于。

  庆和帝再讲理,他也是个帝王,若是真的特别抗拒女子为官,燕清黎现在就不会还好好呆着,所以明面上看这是为难,反而更像是想开一个口子。

  要知道,如今哪怕是后宫,也是没有女官的,后妃的升迁之路便是生育有功,她们的功名只会与孩子有关,而前朝命妇,她们的荣耀则来自于孩子挣的诰命和丈夫。

  按照秋兰溪的想法,这种问题就算会被提出来,也该是燕清黎上位以后,她略略一想,这个问题会出现在考卷上,可能还是跟她有关。

  这些日子以来,她写的小说在民间热销,她喜欢先用爱情把人骗进来杀,再以悲剧作尾打碎她们的幻想,之后就是先抑后扬的爽文打脸模式,连‘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家长里短对照组、假少爷对真千金强取豪夺、灵魂互换女穿男、抛妻弃子火葬场……

  总之,只有宁朝想不到的,没有她写不出来的,大大丰富了宁朝百姓的娱乐生活,甚至有人因为书里的故事开起了饭店等等,这些名声大噪的女人更加为这些故事添了一把火。

  然后,书就被禁了。

  嗯……很合理。

  但众所周知,人都是有逆反心理的,你越藏着掖着,这种东西反而会传播得更快,更别提京城随便一个人一刨根问底身份都不简单,胆子自然比其他地方的百姓要大,越禁越看。

  据燕清黎所说,背后下令之人似乎是太子,如果没有被禁止,这些故事要传播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发酵,因为看这些的都是女人,她们没有发言权,很多男人也没有那个耐心听妻女讲这些,然而这一禁止,冲突也就有了,自古以来,矛盾被激化事情一下子就会被闹大了。

  然后,庆和帝也知道了。

  对这种玩物丧志的东西,庆和帝原本是不关注的,宁朝因为大战刚过的缘故,言论是历届最自由的时候,就算不是,其实宁朝也不缺大臣乃至皇帝被百姓指着鼻子骂的事情发生。

  这跟汉代有些像,他们尊老,只要年纪大,不仅能见君不跪,骂人都不会有事,因为对方是‘长辈’。

  当然,话虽如此,还真没几个敢倚老卖老的,毕竟虽然自己没几年就死了,可自己后面又不是没孩子没孙子,谁敢真的去作死。

  不过庆和帝虽然知道了此事,却没有去禁止,要知道,他出手跟太子出手那完全是两回事,秋兰溪觉得,他没禁止那就算是默认了。

  秋兰溪也不清楚庆和帝是不是查到了那些书是从哪里流传出去的,但不管如何,这一题她都会只有一个答案,毕竟她不可能背叛自己的出身。

  沉吟片刻,秋兰溪才落笔,她不是喜欢硬刚的人,跟人讲道理她都会先把人给夸舒坦了再说,没有人会拒绝顺毛撸,所以秋兰溪先词汇量不带重复的拍了一通马屁,再接着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后言辞犀利的将否认自己观点的定性为嫉妒贤能,瞧不起生母,否定这个观点就是看不起自己的母亲。

  孝道是古代的一座大山,谁敢对爹娘不敬,那基本就不会再有前途,哪怕母亲刻薄父亲冷血,旁人见了或许会可怜孩子,但一旦孩子反抗,立刻就会有许多人觉得孩子不对。

  因为不管怎么说,那都是他父母。

  所以秋兰溪后面疯狂开始扯大旗,不仅把母亲扯出来了,还扯出了宁朝历史上的幼帝和太后,先让自己站在伟光正的方向。

  这让秋兰溪这道附加题字数直接写超了,根本没控制在一千字以内。

  不过尽管如此,她的速度在众人间依旧不算慢,与其它朝代的制度不同,写完的考生考卷立马就会被传阅,当天就会确定名次,这当然是有些不公平的,毕竟一百多人,看到后面谁都会累,且庆和帝也不可能一整天都会去看学子试卷,可能看不了几张就会走。

  所以殿试不仅考验才学,还考验速度。

  等秋兰溪写完,庆和帝摆摆手,示意先将对方的考卷给他瞧瞧,他也很好奇,对方究竟有何依仗。

  考卷一入手,庆和帝首先便被那一手好字所吸引,之后才注意内容,不由抬头看了秋兰溪一眼。

  若论内容,她的言语着实有些质朴,有些门生为了给庆和帝留下一个好印象,恨不得每个字都引经据典,内容在庆和帝看来也不是特别惊艳,毕竟大宁其实从来都不缺惊艳绝才之人,这些人中,能出头的也仍还是少数。

  时运、出身、政治主张都能影响这一切。

  让庆和帝惊诧的是那些标点符号,他敏锐的察觉到,若是将这推广出去后所带来的好处,汉字一词多义是常有的事,断句不同意思顿时也会变得截然相反,若是这个被推广出去,不难想象会产生何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