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穿越重生>我在古代搞现代化建设>第86章 特色

  以前,莫少珩的言情话本还是偏现实的。

  现在的《西游记》就有些天马行空,放飞思想了。

  但……它更加的吸引人。

  在科学这个词进入人们生活中之前,人类总是喜欢将自己无法解释的现象归于神啊鬼啊之类。

  也经常喜欢,将身份崇高之人,和神鬼联系在一起。

  造成的悲剧不少,但也塑造了很多至高无上的存在。

  比如,状元郎,那定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比如,圣人,那是天之子,是天赋神权来到人间治理人间的存在。

  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皇室为了维护他们至高无上的存在,是不允许别人推翻这种说法的。

  古时候治国,是人治,也是神治。

  向来至高无上的权力都是和神权区分不开的。

  别小看这一点,影响了数千年呢,任何重大的事情,任何重要的时节,都需要祭天等。

  没有人想过这些东西是虚假的吗?

  数千年的命运长河里面,肯定有吧,只是没那个能力去推翻。

  而莫少珩,其实……是神权派。

  他药师一脉,属于方士一脉,本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

  只不过,到了近现代,传承千年的方士,也被科学影响了。

  除了他药师一脉,还有很多方士门派,都发现,很多传说中的方术,竟然都可以用科学来解释。

  只不过,对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诠释而已。

  但事物的本质,是没有半点改变。

  近现代的方士派系,也已经开始接受,一种事物,两种表述的体系。

  谁也不能说谁错了。

  莫少珩种下的各种药材嫁接的“子母树”也开始生长,速度有些惊人。

  说它是树,也对,其实它的本质是一种药方。

  只是这种药方,是从小慢慢生长,各种药性混合在了一起。

  科学中也有这种“药方”现象,比如人体器·官培养,将器·官培养在绿色的液体中,慢慢成长,慢慢成型。

  只不过这一技术,在现代还是比较禁忌的科学,还没有大规模使用,但也有用来培养一些干细胞之类,用来治疗一些疾病。

  看似十分先进的科学技术,其实在药师一脉,这种技术早就有了,并留下了各种各样的传说。

  在“子母树”长到手掌高度后,莫少珩又加入了药童的根须。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以前的子母树,不过是各种药材的混合生长。

  但加入了药童的根须后,这树就有了生命。

  若是这树以后受了伤,也是会流血,会疼痛。

  只不过,它的智慧表现在其他方面。

  传说中,也有不少关于它的故事。

  什么世界树,生命树,精灵树。

  任何传奇的故事,谁又能说得清,背后没有一个或许相差甚远的真实存在。

  加入了药童的根须之后,这棵树生长的速度就更快了。

  莫少珩又开始写他的《西游记》第二卷 了。

  这一回,写的是五庄观人参果树的故事。

  如果说,子母河的故事只是接近了真实,那么人参果树故事,就更加的明显了。

  因为《西游记》的故事太过离奇,在凉京已经轰动了起来。

  成为了人人必读的书籍。

  其中,那些妖魔鬼怪更是大家谈论的重点对象,毕竟这个时代的背景还是神权时代,对这些神神鬼鬼的事情十分的敬畏。

  连先贤都有说,举头三尺有神明。

  还有就是,《西游记》中出现的一些物品,也成了人们日常讨论的东西。

  什么治水的定海神针,什么九齿钉耙,什么子母河的水,什么人参果树上的果子。

  当然内容也改了一些,没有写什么吃了人参果树的果子能长生不老。

  而是将人参果树的果子,写得神圣无比,五庄观也成了世间那些虔诚的没有子嗣的夫妻,希望之所在。

  莫少珩现在除了养子母树,好像也没有什么事情。

  想了想,干脆开始炕香肠。

  在腊肉系列中,若是缺了香肠怎么行。

  香肠,大部分是瘦肉,夹杂一丁点的肥肉更好。

  在炕的时候,肥肉的油脂会渗透进廋肉里面,炕出来的香肠味道会变得更好。

  现在正是冬天,每天都会烧火炕,正是炕香肠的最佳时候。

  赵景澄等学生依旧每天都跑来找莫少珩。

  这炕香肠肯定也有他们的份。

  一群少年,按理是最坐不住的,但也不知道为何,他们跟在莫少珩身边做事情,就是觉得特别的起劲。

  哪怕是看上去特别无聊的事情,都能变得其乐无穷。

  莫少珩一笑,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在一起的人不同。

  任何事情要和对的人在一起,那才有趣。

  一人抽着根板凳,灌香肠灌得贼开心。

  “这个香肠真的有我们的腊肉好吃么?”

  他们的腊肉现在可是远近驰名,只需要将腊肉煮熟,用刀片成小片,放进嘴里,那香味简直无法形容。

  特别有嚼劲儿。

  现在一到冬天,买他们腊肉的可多了,现在腊肉都已经买出城了,附近的城池,好些商家都跑来凉京城买腊肉呢。

  莫少珩想了想,道,“味道和腊肉还真的不同,更香更好吃。”

  腊肉基本都是靠盐腌制烘烤出来的,然后就没有其他的了,靠的还是肉本身的回香。

  而香肠不同,里面又添加了各种的香料。

  煮一节香肠,或切成片或直接整根啃,那混合着肉香和各种香料的味道,的确是十分奇特的,和腊肉和新鲜的肉味道都不一样。

  算是一种,独特的美好的味道。

  一群学生简直被说得口水直流。

  香肠被绳子绑成一节一节的,看上去还颇为有趣。

  赵景澄他们唯一不适应的,就是现在南一不让他们进房间玩了。

  神神秘秘地,也不知道在干什么。

  南一现在正专心养他的药童,为避免意外,大白天的都将房间的门锁得死死的,更别说主动邀请人进他的房间了。

  赵景澄等也就嘀咕了几句,然后就被其他事情吸引去了乐趣。

  冬日,本就是安静的日子,但燕王府却不同,每日都欢歌笑语。

  有人还说,赵景澄等也不知道避嫌,莫少珩现在执掌凉京卫,又是北凉少师,赵景澄他们的身份又比较特殊,每日走这么近,总是要被人说闲话。

  赵景澄等一开始也有些顾虑,别人说的也是事实,没有人愿意看到朝官之间拉帮结派。

  但也就坚持了不超过两天,他们不去找莫少珩,一天浑身上下都难受,都不知道这日子该怎么过了,每时每刻就跟在煎熬一样。

  现在一来到燕王府,一起灌香肠,浑身上下都舒坦了,笑得都停不下来。

  别人说闲话,他们也直接回复,“我们找老师,还需要避嫌?”

  “再怎么避嫌,难道避得连老师都不认了?”

  反正他们不管了,这日子就得这么过。

  其他人爱说什么说什么,什么拉帮结派,他们……他们现在就是燕王府的。

  已经到了油盐不进的地步。

  莫少珩也是好笑,以后啊,这一帮学生定是跟拧紧成了一股绳子一样,哪怕不让他们互相见面,这绳子也是解不开的。

  勉强行事也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

  当然,如果赵棣能当上太子,这些问题就完全不存在了。

  一国的储君,其他大臣的子嗣本就应该围着太子转,拥护储君名正言顺。

  所以,等赵棣来的时候,一群学生的目光,那是幽怨得很,他们也不想偷偷摸摸跟做贼一样啊。

  赵棣:“……”

  这是怎么了?

  他怎么感觉莫少珩的这些学生,每次看他,眼神都变了一样。

  赵景澄还在那里旁敲侧击,“殿下,你再不努力,以后我们炕的香肠都不给你吃。”

  愣是将赵棣说得反应不过来。

  一群整天耍得能脱一层皮的人,还督促他努力?

  时间过得很快。

  凉京城,冬日的变化不大。

  变化最大的,应该是城外的水泥路。

  在工部尚书,每日不懈的坚持下,已经初现成果了。

  这日,赵景澄等来的时候,就兴高采烈的。

  “老师,城外的水泥路已经通了一节了,通到了旁边的临城,我们要不要一起去看看?”

  莫少珩也有些惊讶,居然这么快?

  其实也很好理解,在现代,修路的队伍人数其实不多的,但工部尚书这次为了尽快看到效果,招收的人可不少。

  加上冬日百姓家也没什么事情,都在全力修路。

  这才修好了这么一节。

  莫少珩想了想,去看看也好。

  怎么说,也是他们北凉最正规的一条道路了。

  去书房叫上赵棣,赵棣最近的折子是越来越多了,很多时候,一整天都离不开书房。

  赵棣犹豫了一下地看着折子。

  莫少珩干脆去拉人,“要劳逸结合。”

  “这可是我北凉的大事,怎么能错过。”

  这才将赵棣拉出书房。

  然后又去拉南一,南一现在也是能不出门就不出门,以前哪都待不住的性子,硬生生变了一个人一样。

  一群人,浩浩荡荡的坐着马车向城外而去。

  城门外,已经大变样了。

  笔直的水泥路,延长向远方,就像一条白色的河流。

  水泥是十分奇特的,在还没有胶结凝固之前,颜色是褐色的,和泥巴差不多。

  但一但胶结,就会变成灰白色。

  和周围的泥土形成天差地别的区别。

  以往的官道,都是和周围融入一体的,但现在……

  就像用玉石镶嵌出来了一条白玉带。

  实在太漂亮了。

  平坦,整洁。

  莫少珩看了看,“现在唯一缺的就是绿化带和一条中线,水泥路速度快,若还是像以往并驾齐驱,恐怕和对面来的马车撞一起。”

  在莫少珩看来,没有绿化带的公路,怎么看怎么怪异。

  莫少珩想到,等他找个时间去跟工部尚书说一说。

  在莫少珩看来还差了点东西的水泥路,在别人看来就完全不一样了。

  哪怕赵棣,表情都变了变。

  他已经预料过他们凉京城外出现这么一条水泥路的情况,但当真正看到,还是震惊莫名。

  天下间最好的道路,赵棣不由得想起了莫少珩以前说过的话。

  或许不像青石板一块一块铺上的那种庄严神圣,但路的本质是什么,是用来行走运输。

  从这方面来说,的确已经天下无敌。

  莫少珩他们来的时候,水泥路上已经有不少凉京百姓了。

  凉京的小孩,也已经在水泥路上跑得嘻嘻哈哈的。

  这就是他们凉京的道路。

  也太好,太漂亮了。

  特别是老人,他们走过太多泥泞的道路,这样连接两城的如此好的路还真是第一次见。

  他凉京,将要被举世瞩目。

  现在水泥路上的人实在太多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来看热闹看稀奇的络绎不绝。

  等习惯了,情况就会好很多。

  莫少珩的队伍驾着马车向临城而去。

  马车上,一群学生也在惊讶,“竟然一点颠簸的感觉都没有,这路也太平了。”

  以前,出了凉京城,甚至出了城内的主道拐进小巷,坐马车的时候,屁股都能抖得跟坐在石烁上一样。

  但现在,完全不一样。

  马车的速度还不慢,从两边后移的景色就可以看出。

  “我怎么感觉要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到临城?”

  “以前走走停停,怎么也得半日吧。”

  “这简直就是将两座城连接成了一座城。”

  要是花费的时间变得少了,说不得临城的百姓,白天都能跑到凉京来玩了。

  莫少珩一笑,道路的最大用途,可不就是如此。

  连接互通,让百姓的出行变得更加的方便。

  莫少珩,赵棣,南一坐的一辆马车,掀开窗子,边和旁边马车上的学生聊天,边讨论着这水泥路的厉害之处。

  不知不觉,视线中就出现了一座城池。

  “天,临城离我们凉京原来这么近?”

  “这才花了多长时间,就到了。”

  差不多节约了二分之一的时间,这还是他们没有拼命赶路的情况。

  赵棣也是眼睛一亮,他也想过,肯定能节省不少时间,只是没有想到居然能节省这么多。

  平坦的道路,畅通无阻,太神奇了。

  到了临城,就感觉出来和凉京的差距了。

  无论从精神面貌,还是市容市景。

  这也是因为凉京发展实在太快了,周围城池很难赶上。

  若是一般的发展速度,周围城池也会逐步同化。

  不过,一点也没有打消众人的热情。

  临城的百姓也是欢天喜地,外面的水泥路实在太好了。

  不过在看到凉京的队伍,竟然跑到他们临城来游玩,也是一愣一愣。

  以前,城与城之间的跨越,可不容易。

  但以后,怕是要经常如此了。

  莫少珩逛了一会,和赵棣找了一个茶楼休息。

  赵景澄等倒是精神劲儿十足,完全没逛够,约着南一继续逛。

  莫少珩倒是不怎么担心,这些府邸的小公子出行,身边随时都跟着不少人。

  赵景澄他们一边逛还在一边道,“都没有我们凉京干净。”

  “也没有我们凉京那么多吃的。”

  更别说繁荣程度了。

  明明就是相邻的城池,却不能同日而语。

  不过他们老师说了,因为不能互通,所以各城的同化程度就会变慢,也就说各城都会保留一些自己的特色。

  他们主要就是找一找有别于凉京的临城的特色,这也是游玩的乐趣。

  结果,特色还没有找到,赵景澄他们就遇到事情了。

  原来是临城一家百姓,不愿意送自家孩子去上义务教育,都闹到县衙了。

  “我这是个女儿啊,我就是不愿意让她读书怎么了?”

  “女子读书有什么用,你们说说?”

  “还不如让她在嫁人前,多给家里干一点活。”

  “赔钱货一个。”

  如今义务教育,都免去了学费了,课本费甚至都能通过助学贷·款。

  按理,凡北凉子民,差不多都有能力让自家孩子识数读点书了。

  但有些家长,若自家是个儿子也就罢了,若是个女儿,就有些情况了。

  他们就觉得女子不应该读书。

  周围的百姓也在议论纷纷,有不少还在附和。

  “可不是,我们北凉的这个义务教育本也是好的。”

  “可偏偏,那公文上写着,凡我北凉的孩子都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它没有写清楚是男孩还是女孩啊。”

  “所以这个歧义的地方经常发生问题。”

  每个城池的解读也不一样,弄得不少闹上了公堂。

  就比如今天这一起。

  “女儿读什么书,我看那公文上写的凡我北凉孩子,指的就是男孩。”

  那家长更得意了,“道理本来就是如此,这死丫头见别人家的孩子在读书,竟然也生了心思,你怎么敢……”

  不知好歹。

  县令也皱着眉,这公文的确和平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相违背的。

  但公文上的凡北凉孩子,又让人无法解读清楚。

  赵景澄等看得一愣一愣的。

  他们经常跟在莫少珩身边,自然明白这公文的意思。

  既然说的是北凉的孩子,那就是不分男孩女孩。

  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看看他们凉京的女子百人团,个个都是才女,现在凉京的贵族女子,都以此为荣呢。

  那家长继续道,“我这女儿现在不读书,以后也不会读书,今天我就在这里说清楚了。”

  还是赵景澄站了出来。

  他是金殿风向官,也算职责所在。

  “你这家长好生无礼。”

  “我朝廷好不容易克服万难,才让我北凉孩子有书可读,这在繁盛的其他诸国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你不思感激朝廷也就罢了,竟然还和朝廷对着干。”

  突然的声音,一时间鸦雀无声。

  那家长也是一愣,嘀咕了一句。,“我的女儿我说了算,平地管别人家闲事。”

  他也不敢大声,因为见赵景澄等穿着,怕不是一般百姓人家。

  赵景澄也懒得理会他,而是掏出一个牌子,对向县令,“我是金殿风向官。”

  “县令大人,为何有人公然违反我朝律令,你还不依法办事?”

  县令一时之间都没有反应过来。

  这么年轻的金殿风向官?

  赵景澄嘀咕了一句,“果然没有经过科举的官员,连北凉律都没能熟背就来当官了。”

  要是从科举出来的,北凉律那是读得滚瓜烂熟,发生这样的事情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赵景澄说了一句,“看来我得将这事禀告给圣人。”

  那县令直接都哆嗦了一下。

  在他看来,这本也是寻常事,但若是闹到了圣人面前,他怎么也得落一个办事不力的罪名,这乌纱帽是别想保住了。

  赶紧道,“依这位……大人之见,该如何处置?”

  赵景澄嘴角都抽了一下,“不是依我所见,而是根据北凉律该如何,我说了又不算,得北凉律说了算。”

  那县令连连称是。

  赵景澄居然还学大人感慨了一句,“我北凉的科举任重而道远啊,得让圣人多用科举取仕才对。”

  然后道,“依照我北凉律,凡我北凉适龄孩子,都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力,无人能剥夺他们的这份权力,包括他们的父母。”

  “所以,这人不让自家女儿上学,已经触犯了律法。”

  “我看他不像是初犯啊?”

  的确不是触犯,去年的时候就闹过这么一出了,这女孩去年就没能入学。

  “按照我北凉律,初犯者以罚金银为处罚。”

  “再犯者,入狱半月。”

  众人:“……”

  那家长被衙役抓下去的时候还有些懵,他不就是不让自家女儿上学,竟然……要入狱?

  赵景澄拿出一个本子,“得记下来,这情况连离凉京这么近的城池都有发生,其他城池肯定也有,我得在上朝的时候,让圣人和百官都知道。”

  不得不说,科举出来的那些官员,都被派去了边远城池,反而是靠近凉京的,依旧是贵族推举制度。

  他们可不像科举中脱颖而出的官员,对北凉律那么熟悉,都是靠感觉在治理。

  那县令已经一头冷汗。

  赵景澄等见事了,还要去找临城的特色呢。

  那县令赶紧派人来接待。

  赵景澄嘀咕了一句,“平时不熟读北凉律,拍马屁倒是熟练。”

  将安排来的一堆接待人员打发走,留下了一个本地的老户。

  赵景澄说道,“临城有什么比较有特色的东西?”

  “不需要多珍贵,只要是其他城池没有就行。”

  老户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临城生活了一辈子,最是了解临城的情况。

  犹豫了一下,“倒真有这么个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