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穿越重生>我在古代搞现代化建设>第36章 卤肉

  下了朝,莫少珩想了想,他几天前答应过赵景澄等十五个少年去带他们逃课。

  结果因为突发事件,不得不爽约。

  现在倒是有时间去国子监看一看了。

  国子监,还是那个同僚:“祭酒让我转告世子,世子以后就负责那个学舍。”

  莫少珩现在由四门助教升了文学博士,按规定,是要带一个学舍的。

  当然一个学舍有很多个授课的文学博士,教授不同的内容。

  “祭酒还说,以后这个学舍如何授课,都由世子自行决定。”

  莫少珩:“……”

  不是说国子监祭酒是个老古板吗?他怎么看着思想挺开明的,连他带学生逃课都不计较不说,还让他自行决定授课方式?

  国子监祭酒孙望书的确是个老古板,但他也有他的人生境遇。

  孙望书年轻时读书十分刻苦,但或许因为天赋原因,在课业上并不出众。

  直到遇到了他的授业恩师愚之先生,他就跟突然顿悟了一般,学业有成,功成名就。

  所以他对他的老师一直心怀感激。

  他一直记得他的授业恩师愚之先生的一句话,“所有的学子皆有天赋,只是他们没有遇到一个能因材施教的老师。”

  孙望书觉得,赵景澄那个学舍的学子,每个虽然都是麻烦精,让人头痛得厉害,但一个个又挺机灵,只是没有将心放在学业上而已。

  而国子监的文学博士,很难管教这些学子,与其每天让他们在学舍睡觉,还不如让莫少珩试试。

  或许,莫少珩就是赵景澄他们的愚之先生也说不定。

  莫少珩还有些惊讶地向学舍走去,果然,文人的思想看似顽固,但又是最自由的。

  结果,没还没走到学舍,前面十五个少年就站那了,估计是得了他来国子监的消息,自己跑出来了。

  莫少珩:“……”

  眼前的情况,愣是让莫少珩愣住了,他有一种前面站了十五个南一的错觉。

  十五个少年,也就十一二岁的样子,在莫少珩眼中,也就刚小学毕业的初一学生吧。

  现在,正一人怀里抱着一张古琴,站在他面前。

  还学着他平时抱琴的姿势。

  赵景澄笑得整张脸都成了团子,“以后看谁还敢说我们不是你的学生。”

  说完,托了托怀里的琴,“一模一样。”

  他们自从上次看到南一抱着一张古琴跟在莫少珩身后,一看就是师徒,他们就想着,以前莫少珩是四门助教,其实还不能算他们的老师,这可怎么行。

  他们得将关系敲定了,不然谁带他们逃课。

  回去之后,那是翻箱倒柜,家里收藏得有古琴的,直接抱怀里,谁说也不听,吃饭睡觉都得抱着。

  家里没古琴的,在地上打滚耍痞也得让家里买一张。

  这些小霸王一但闹起来,那才叫精彩。

  况且他们只是学琴,说起来还算有了点上进心。

  最后,也就成了现在这副场景了。

  赵景澄还在对莫少珩道:“我们像不像是北凉第一才子临江仙的学生?”

  莫少珩:“……”

  他看着这些古琴,皆是些有名字的名琴,叹了一口气,“莫要糟蹋了琴。”

  然后带着人向国子监外走去。

  一群人,莫少珩怀抱古琴在前,后面跟了一堆“小琴师”,当真是独一无二的风景,引得人频频回头。

  莫少珩直接去的乌衣巷。

  他得将帮难民养孩子的计划在仔细整理整理,虽然今日在金殿上已经说动了圣人和诸位大臣,但具体的章程因为太过复杂,还得斟酌斟酌。

  至于如何说服的?

  说起来其实也简单。

  莫少珩不是将游牧民族的帐篷介绍给了所有人吗?

  他就仔细讲了讲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放牧生活,洒脱而潇洒,其实未必比耕种差。

  北凉因为水源问题,耕地一向不丰富。

  但北凉有一片非常大的草原,就在凉京城外不远。

  这片草原非常辽阔,因为杂草丛生,想要开垦成耕地都十分的困难。

  北凉虽然说缺少水源,但并非一点水源都没有,还是有一些小湖泊小溪的,只是不够灌溉而已。

  这处草原上就有一条非常窄的小溪流。

  所以是特别适合放牧的。

  莫少珩在金殿上,将游牧民族如何迁徙放牧的方式说得清清楚楚,也就是吃掉一片草,又移动到另外一片区域,等上一片被吃掉的草长好后,再回来。

  如果是固定居所,自然无法适应这种游牧生活,但他们现在正好有了帐篷。

  莫少珩将这种游牧方式说完,又讲了讲北凉的畜牧情况。

  北凉的肉食是十分昂贵的,基本都是圈地自养。

  而圈地自养,可不像在现代,直接购买饲料,直接运输就行,它的饲养数量是由周围的草料决定的。

  所以饲养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量少,哪怕是吃草的牲畜,价格也居高不下。

  莫少珩又分析了一番现在的情况。

  他们有大片的草原,却荒置,实在可惜了。

  莫少珩想要将草原利用起来,所以……他需要大量的牧童。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适合放牧的牲畜,牛和羊的价格太昂贵了,产量也低。

  一头牛一头羊,一年生一头小牛和小羊也就顶天了,这还是正常生育不出意外的情况。

  所以莫少珩向圣人和各位大臣推荐了……猪。

  猪不适合放牧,但适合散养,就像现代,圈养的猪才二十来块钱一斤的价格,而散养的猪,能达到一百到两百一斤。

  他们在草原上也不是天天搬迁,所以散养猪是十分合适的,只需要在固定的地方修建一些简单的猪圈就行,每天需要将散养的猪,牛,羊赶回圈里,一是为了防止走丢,二是晚上有一个保温的地方。

  猪一胎能生十几个,经济效益之高是无法想象的,后世的肉食为何很长一段岁月以猪肉为主,这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北凉虽然各地都有养猪,但猪肉味道不好,它腥。

  贵族都不吃。

  百姓吃的肉倒是多为猪肉,但也不怎么爱吃,若不是实在长久没吃肉心里淘得慌,他们也是不会买猪肉的。

  莫少珩为了说服圣人和诸位大臣,他上金殿时带着的那么大的一个箱子,除了一顶帐篷外,装的全是卤好的猪肉。

  猪肉腥,的确是一个问题,但也和北凉的饮食习惯有关,北凉的饮食方式主要是以蒸和煮为主。

  你能想象,水煮的猪肉是什么味道吗?还是在盐价高昂,百姓根本不可能将猪肉腌制后在处理的情况。

  说白了,百姓觉得猪肉腥,除了它本身的原因外,就是大家都不会花费其他额外支出处理猪肉。

  所以莫少珩呈上的,是掩盖腥味最厉害的卤肉。

  再说,他还有养猪秘诀,能将腥味降到最低。

  一开始,莫少珩将卤猪耳朵,卤猪蹄,卤猪尾巴,卤猪心猪肝这些拿出来的时候,可是愣住了好多人。

  但莫少珩说得头头是道,又将卤肉要么切片,要么切块,摆了个盘,反正看上去和他们平时认识的猪肉是有些不同。

  所以被莫少珩忽悠着,以一副慷概赴死的心态尝了一尝。

  结果,这一尝根本就停不下来。

  他们都开始怀疑他们的舌头,这真的是那百姓都嫌弃的难以下咽的猪肉?

  那卤肉一咬进嘴里,是各种味道的回香,还有那肉味,并没有腥味,甚至味道一点也不比牛肉和羊肉差。

  莫少珩为了去腥,的确花了不少心思,光是各种药材都用了不少,很多香料现在都还是当成的药材再用,估计也就莫少珩将它们用来做菜。

  连圣人都惊讶了好久。

  莫少珩将如何去腥的方式大概说了一下,其中其实使用得最多的还是盐。

  而盐,他们北凉马上盐价就会降下来了。

  环环相扣,莫少珩口中养猪的经济效益似乎真的能达到。

  说不得……说不得以后北凉的百姓也能吃上不错的肉食了,而不是像现在,他们北凉的百姓,一年到头桌子上也未必能见到一两次肉。

  这个影响实在太大了。

  莫少珩阐述着养猪的各种好处,放牧牛羊反而成了其次。

  而无论养猪还是放牧牛羊,都需要大量的牧童。

  他们也大概明白了莫少珩说的帮难民养孩子是什么意思了。

  正好缺牧童不是。

  用莫少珩的话来说,就是凭空多出来了无数能够提供经济效益的工作岗位。

  他在招工,只是……是在难民中招,招收那些养不起,可能会被丢弃的孩子。

  一举两得,利好各方。

  当时的金殿上也是惊讶了好久。

  当然,因为是从来未有过的事情,也遭到了不少质疑。

  最终就变成了,愿不愿意“投资”养猪和放牧,就看莫少珩能不能拉到“投资”了。

  也就有了莫少珩找赵棣卖田帮难民养孩子的事情和范寇也想参一脚的事情。

  这事情不由朝廷主办,而是由莫少珩牵头。

  莫少珩心道,也好,这样他的利益反而能最大化。

  当然,具体事宜,还得莫少珩理出些章程,比如大概需要多少牧童,能养多少猪牛羊。

  乌衣巷上,也多了一家挂着“卤”字旗的铺子。

  莫少珩整理好一个大致章程出来的时候,楼下十五个少年和南一正对着一堆卤肉吃得津津有味。

  莫少珩:“……”

  赵景澄:“我请客我请客,随便吃。”

  “这真的是猪肉?也太香了。”

  赵景澄这个小吃货,他自从发现了乌衣巷的包子,biangbiang面和雪糕后,就时刻关注着乌衣巷的动向,这不,卤肉铺子一出现他就去猎奇了。

  又给了他新的惊喜。

  其他少年也惊讶得很,他们的嘴巴有多刁他们自己是知道的。

  但这卤肉香而不腻,仔细品还能品出各种各样细腻的香味来。

  赵景澄让人搬了一大堆过来的时候,他们还十分惊讶,他们虽然每个月的例钱不少,但因为年龄还小,例钱也是有数的。

  结果一问,价格竟然出奇的暖人心,难怪赵景澄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

  莫少珩也是一笑,这算是他铺子唯一的生意了吧。

  赵景澄脸上都是汗水,估计是才去给别人当了小兵回来。

  赵景澄吃了几口又往外面跑,“我去给别人当小兵了。”

  南一都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墙都不扶,就服你。”

  一群少年:“……”

  这小道士在说什么?

  不过很快赵景澄又垂头丧气地回来了,估计是小兵都没当上,气得直嘀咕,“五殿下怎么回事?他自己输了比赛怪我小兵没当好,现在都不让我上场了。”

  “我一个小兵,我一个小兵还能决定胜负不成。”

  莫少珩一笑,看着赵景澄那满头大汗,休息一下也好。

  想了想,眼睛一动,他现在正在“招商”,找人和他一起帮难民养孩子,赵焰秋才是真正的肥得流油,小时候就能将琉璃珠随手送人。

  叫来人,让人去请赵焰秋过来一趟。

  等赵焰秋来的时候,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了,估计是等比赛结束。

  赵焰秋一脸警惕,“你该不会又要给我下战帖吧?”

  “还有你们这个三街之战怎么回事?现在想要打一场比赛,竟然要排好久的队。”

  “我听你们府里的鹰卫说,什么晋级赛要开始了?”

  莫少珩点了点头,“第一季的三街之战,报名的队伍太多了,为了能更好的筛选出这一季的优胜者,会使用晋级赛模式。”

  “也就是会淘汰掉输得太多的队伍,让赢的队伍继续比试,最后决出最后的几个胜利队伍,继续这一季最后的冠军争夺。”

  赵焰秋:“……”

  花样还真多,不由得多问了几句。

  莫少珩说道,“具体的规则会过几天公布。”

  他找赵焰秋来的目的可不是说这个,一边说一边将卤肉推到了他面前,“尝尝。”

  赵景澄露出一个脑袋,“我买的,我请客,等会你可得让我上场。”

  “……”

  还真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赵焰秋有些惊讶,“猪肉?”

  莫少珩点点头,赵焰秋一天倒是过得潇洒,一点都不关心朝廷的事情。

  赵焰秋皱着眉,又看了一圈吃得津津有味的十五个少年,按理都是些世家贵族家的公子,怎会……

  心中不免多了些好奇,夹起一块放进了嘴里,眼睛都不由得亮了起来。

  “真是猪肉?”

  果然每一个吃到的人,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个。

  莫少珩问道,“味道如何?有没有兴趣参一股。”

  赵焰秋,“参股?什么意思?”

  莫少珩开始认真讲解了起来,这也是他刚才整理出来的一个方案。

  “我准备大量饲养猪,牛,羊,其中又以猪为主,也不妨告诉你,我有养猪的秘诀,能让猪肉不再腥臭……”

  其实他还有能让猪长得比现在又大又肥的秘诀,只是说出来就太玄乎了,还是等他养成了再让人亲眼看看比较真实。

  “所谓参股,就是你只需要出钱,我负责管理,收成后,按照你占股的多少进行分成。”

  莫少珩又讲了讲牧童和那片草原,还有放牧的事情。

  “朝廷答应,将那片草原免费给我使用,作为我帮难民养孩子的回报。”

  这可是十分了不得的筹码,因为没有那片草原,什么都是空谈。

  屋子中,十五个正在吃卤肉的少年不知道什么也围了过来,听得津津有味。

  莫少珩继续说道,“这绝对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前期投入,大概也就是买幼畜,建立猪棚和建设围栏……”

  猪无法放牧,除了猪棚肯定还得建围栏,围栏的面积当然越大越好,如果能将整个草原围起来最好,当然这不可能也没必要,只需要在固定点建围栏就行。

  这笔投入其实还挺大,但一但建立,后期就只需要维护了。

  赵焰秋看着盘子里面的卤肉,其实猪肉的价值他已经亲自尝到了,若价格合适,百姓绝对会买,这么好吃的猪肉,哪怕是贵族都不会抵触。

  又听莫少珩说什么猪一年能生多少小猪崽,经济效益有多好,反正吹得天花乱坠,他还真有一点心动。

  “只需要投钱就能每年分钱?其他的什么都不管?”

  莫少珩点点头,“商投和管理一定要分开,不然各有各的想法,最后只会出现问题。”

  赵焰秋,“还不止我一个?”

  莫少珩点点头,“现目前,燕王和范府都表示了会参与,具体出资多少还未定。”

  莫少珩在说的时候,没看到十五个少年眼睛透亮。

  赵焰秋“哦”了一声,想了想,“也好,就当是我为难民出点力,免得被人天天说,我就知道玩乐。”

  莫少珩正准备说点什么,结果赵焰秋身后不知道什么时候进来的端木兄弟,慕容兄弟,还有澹台月野也道,

  “算我们一个,正好我们武勋世家都不知道怎么赚钱,若是只是出资就能分成,倒也不错。”

  参股分红的联合合作模式,第一次在北凉出现。

  莫少珩心道,也不枉费他花费了这么多口水。

  对北凉的人来说,因为是从未见过的畜养模式,当然会担心其中的风险。他本来还担心“招商”困难的,没想到这么快就成功了几个。

  赵焰秋离开的时候,一手提着好大一包卤肉:“……”

  一包猪耳朵,一包猪尾巴。

  是莫少珩强烈推荐给他的,“这可是我亲自去东市,将当日所有的猪耳朵和猪尾巴都买了,当时别人还不单卖,还是我费了好些口舌才让人答应。”

  赵焰秋看着抱琴而立的莫少珩:“……”

  他简直不敢相信,那是怎样的一个画面。

  等人走后,就只剩下赵景澄等十多个少年。

  莫少珩想着,他现在是文学博士了,这些学生又一个个都捧着琴,他们的古琴一看就是家里花了大价钱才购买到的。

  若不教一点什么,也说不过去。

  还是那句话,至少不要辱没了这些古琴。

  莫少珩开始教这些学生古琴基础,顺便让他们扒拉一下琴弦,算是一个乐趣。

  旁边正在练习一首简单琴谱《采薇》的南一,听着一群琴弦的声音,直哆嗦,“天,鬼哭神嚎。”

  莫少珩好笑,也不想想,他们去北海的时候,那一路上,南一的“鬼哭神嚎”可是持续了大半个月。

  一群学生笑得嘻嘻哈哈的,还有点羞涩,“为啥我们这琴跟哭丧一样!”

  莫少珩:“……”

  心里没点逼数。

  也没说什么,抚琴本就该随心所欲,是一件风雅之事,若是强迫着非要达到什么目的,考个什么等级之类,反而落了下成。

  这样也不错,本就是自娱自乐的事情,没必要弄得那么严肃。

  悠然自得的时间过得很快。

  莫少珩想了想,刚才的卤肉还是赵景澄从他铺子里面买的,他还拿去送了赵焰秋。

  说道,“走,请你们吃biangbiang面。”

  “哈?”

  可高兴坏了一群学生,也不知道一群贵族世家的小公子,吃个biangbiang面怎么都这么兴奋。

  或许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吃什么,而是这种气氛和过程。

  现在这个时候,正是小货郎们收工的时候。

  一群小货郎正在那里排着队伍领包子。

  包子铺,几个从未见过的蒸笼重叠得老高,白色的蒸汽时而散发出来。

  豆子缩着脑袋,“原来我们每天要吃掉这么多包子啊。”

  正在蒸包子的小二心道,何止啊,他得蒸好几批才够。

  豆子还在跟旁边的罗招娣道,“世子赚的钱该不会都用来养我们了吧。”

  罗招娣:“……”

  世子根本就没有赚到钱。

  莫少珩他们去的面铺就在旁边。

  现在面铺也改良了一下,里面是那种现代面铺的格局,也就是一排排的长形桌子和凳子。

  这样能够容纳更多的人。

  设计自然是好的。

  一群学生一进门就发现了异样,“咦?”

  他们上次来还不是这样,怎的一下就变成了这样?

  眼睛不由得一亮。

  这些桌子凳子看上去好独特,他们以前都没有见过。

  赶紧进去坐在了凳子上,新奇到不行。

  感觉竟然还不错,一点也没有其他铺子的拥挤和嘈杂。

  掌柜也走了出来,刚才还在感叹,铺子是变得干净整洁了,说不出来的规整,比起别人家的怎么看怎么顺眼。

  但他们世子也太会花钱了。

  赵景澄直接喊道,“一人一碗biangbiang面。”

  掌柜笑着点头,他们这铺子也不是那些大型的饭楼,也就一普通食坊,能聚集这么多贵族世家的小公子,也是挺古怪的。

  莫少珩也走了进来,想了想,道,“今天给你们留一道家庭作业。”

  不留家庭作业的老师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所谓温故而知新……

  一群学生:“……”

  家庭作业?

  这是什么?莫少珩继续道:“今日回去,给你们父母做一碗biangbiang面,店里面就有现成擀好的面,调料也有。”

  只需要烧一锅开水,下面,捞出,倒入调好的调料。

  一群学生:“……”

  好奇怪的家庭作业。

  莫少珩看了一眼,“要不抄书也可以。”

  一群学生眉头都皱得能夹死蚊子,赶紧去围观怎么煮面。

  等吃完面,一群人一手提着一包干面条。

  呆萌呆萌的都不知道在干什么。

  关键是他们要是不完成这“家庭作业”,要是世子遇到他们父母,突然问起。

  ……

  赵景澄回到镇西王府就去找他娘了。

  仪王妃今日正好宴请了好几个贵妇人,其中镇东王府容王妃就有些讨厌了,仗着自家出了个皇后,她儿子王孝廉学业好,经常寒酸别人。

  这不,明明上门做客,却偏偏吐不出好话,“听说你们家景澄又逃课了?”

  “十一二的孩子了呢,你们说怎么还这么让人操心。”

  “平时听我家孝廉说,景澄老是惹事,上次将国子监的先生都差点气晕了。”

  “他们那个学舍啊,这都气走了多少个文学博士了,我可是听说都是你们家景澄带的头。”

  仪王妃:“……”

  她儿子是让人头痛得没办法,她也一天操碎了心,但哪有上门做客,当着她的面横加指责的,还是当着其他几个夫人。

  一个一个她们家景澄没有教养,惹事生非,是问为人父母的,哪一个听了心里不膈应得慌,哪怕你说话委婉一定,她还能当是好心。

  其他几个夫人脸色有些尴尬了,有人打圆场道,“景澄那孩子也就闹腾了一点,平时看上去颇为乖巧。”

  容王妃直接笑了出来,乖巧?赵景澄小霸王的称号,在京里的世家里,哪一个不知道,一天就知道仗着家里横行霸市。

  话锋一转,“我们家孝廉,因为课业好,上次王皇后还专门召进了宫考教了功课。”

  “王皇后说,等再过几年,等孝廉再大一些,就到圣人面前给谋一个差事。”

  拉踩完赵景澄,不忘夸一夸她儿子王孝廉。

  仪王妃:“……”

  心里是有些不是滋味的,但没办法啊,她儿子赵景澄平时是皮了一点,不爱读书也是众所周知。

  愣是让她都没办法反驳。

  这时候,赵景澄正好抱着古琴懵逼懵逼地走了进来。

  一看,好些人,赶紧停住了脚步。

  仪王妃正想招呼他进来,就听赵景澄道,“娘,你饿了么?我去给你煮点吃的。”

  说完撒腿就跑,他最怕这些娘娘啊王妃啊聚一起了,每次都拿他说事,想想都哆嗦。

  仪王妃愣是没反应过来,她刚才听错了吗?

  其他人也愣住了。

  不过大家也没有当一回事,应该是听错了吧,然后继续听容王妃夸奖她儿子王孝廉多会读书多懂事,顺便提醒提醒仪王妃平时得多操心一点才是。

  聊着聊着,这时候一群仆人在赵景澄的带领下走了进来,眉人手上端着一个食盘,上门摆放一小碗。

  他带回来的干面有些多,想着她娘现在正在宴客,只给她娘一个人煮似乎有些不合适。

  干脆将面分成了小份,多煮了几碗。

  “娘,这是我煮的biangbiang面,快试试好不好吃。”

  安静。

  什么面?

  这不是重点,刚才赵景澄说是他煮的?

  北凉还没有将君子远庖厨这句话理解成男子不能进厨房的意思,它的本意还是,因为不忍杀生,心怀仁慈,远离屠宰现场。

  像莫少珩有时候也下厨,就没有任何人说什么,只是贵族鲜少有人这么做而已。

  因为鲜少有人这么做,所以才显得更加的难能可贵,特别是一个才知事的少年,亲自为父母烹饪,那感觉又完全不一样。

  进来的嬷嬷也赶紧笑开花的道,“王妃,真是世子亲自做的,老奴刚才就在旁边帮着烧了锅水。”

  似怕人不信,又加了一句,“这什么面,老奴也是第一次见到,自然是不会的。”

  赵景澄心道,面都没有吃,怎么就这么开心了?

  说道,“娘,面腻了就不好吃了,快尝尝味道。”

  仪王妃这才从惊讶中回过神,甚至偷偷地朝那老嬷嬷看了一眼。

  只见那老嬷嬷点了点头,仪王妃嘴角都差点扬了起来,看向镇东王府的容王妃,“我儿景澄学业是差了些,但还算懂事。”

  刚才可憋屈死她了,愣是被踩踏了半天没能还上一句。

  “孝廉那么乖巧,定也经常这样敬孝心吧?说起来不怕大家笑话,这还是我第一次吃到我儿做的饭。”

  说完看了一眼容王妃脸上一脸的不自然,这才换了个话题,“大家来尝尝景澄这傻小子做的吃食,也不知道能不能入口,怕是要被大家笑话了。”

  嘴上这么说着,心里却跟抹了蜜一样,心道,就算再难吃,她今天都要吃下去。

  结果,将白嫩嫩的面条送进嘴里,不由得一愣。

  赵景澄还有点紧张,“不好吃吗?我明明是按照铺子上的步骤来做的。”

  仪王妃的惊讶一闪而过,竟然超出了她的想象,特别是这酱料,和着面一起吃,味道十分的不错。

  其他几个夫人也愣住了,本以为是凑个乐趣,没想到还真是独特的味道。

  就是心里有点酸,她们家儿子怎么就没有这么懂事。

  学业差怎么了?人家孝顺啊,看把仪王妃高兴得,脸上笑容藏都藏不住。

  赵景澄也松了一口气,他就说嘛,明明很好吃,“娘,我还买了卤肉,味道和平时吃的完全不同,又香又好吃,我想着娘肯定没有尝过,就专门带了些回来给娘尝尝。”

  “我还会包包子,等有空我也包给娘吃,就是他们说我包得丑。”

  其他几人:“……”

  酸得牙都快掉了。

  赵景澄还小声说了一句,“娘,等会我和你商量一个事儿,我想参股帮难民养孩子。”

  仪王妃没怎么听懂,不过赵景澄已经一蹦一蹦的跑了。

  仪王妃和几人又聊了起来,不过话题就轻松多了,多是夸奖赵景澄懂事孝顺的。

  镇东王府的容王妃就待不下去了,客套了两句走了。

  容王妃回到镇东王府,正好遇到下学回来的王孝廉。

  王孝廉行了一礼,“娘,我去温课了。”

  容王妃正酸着呢,闻言,差点一口气没提上来,“一天尽知道温课,也不知道哪一天我才能吃到你煮的biangbiang面。”

  王孝廉都懵了,看着突然生气的容王妃。

  他娘不是一天都盼着他埋进书里面吗,今天这是怎么了?

  还有那什么biangbiang面是什么?

  与此同时,在十五个少年家里,也发生着这样差不多的一幕。

  府里的长辈都懵了,他们家一天能气死人的小霸王,怎么突然就懂事了?

  以前他们可没少受气,一是被他们家里的小祖宗气的,二是别人在她们面前炫耀孩子,她们连话都不敢接。

  不行,她们也要炫一炫。

  估计莫少珩都没有想到,一种名叫biangbiang面的“孝心面”在贵族世家中就这么传开了。

  现在贵族家的夫人,见面都要问上一句,“你们家谁谁谁,给你煮biangbiang面了吗?啧,那味道简直……”

  能不好吃吗?那可是孝心。

  当然,长期被人炫孩子,压抑得太厉害了,这次她们稍微反扑得厉害了一点,况且她们还不是孤身作战,还有其他十四个府邸和她们打配合。

  当然这是后话。

  此时,仪王妃笑容满面地送走宴请的几位夫人,就去了赵景澄的院子。

  才靠近就发现了一些变化。

  院子中,摆放了好些练武的刀剑,赵景澄正在院子里面练得汗如雨下。

  仪王妃愣是确认了好久才去确定没有看错。

  她们是武勋府邸,后辈子弟肯定是要练武的。

  但赵景澄平时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捏着耳朵都不肯认真练武。

  但现在,竟然将练武的刀剑都搬了进了院子,而且连得还浑然忘我,念念有词。

  如果仔细听,还能听得什么,五殿下居然嫌弃他不够格当小兵,他可是要成为北凉最威风的少年。

  等他练好了,可得一鸣惊人。

  一剑又一剑的挥舞着,热情似火,那一股子劲儿,仪王妃竟然没忍心打扰。

  赵景澄练完武,又回了房间,叮叮当当地在那练琴,虽然凌乱,但这是初学者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谁也不是什么天生就会的妖怪,边抚琴还边笑得忍都忍不住,“哎呀,怎么还是跟在哀叫一样,这可是临江仙教的。”

  仪王妃:“……”

  今日的惊讶,实在将她震惊住了,她儿子什么时候这么勤奋这么自觉了?这还是别人口中那个不学无术的纨绔?

  改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好像是莫家世子带着她儿子逃课开始?

  改变,总是发生在不经意间,恐怕连赵景澄自己都没有发现。

  人,有时候缺少的不是努力也不是改变,而是缺少了动力和前进的目标。

  ……

  此时,莫少珩还在愁着“招商引资”。

  可是掰着手指数来数去,和他关系好的……愣是没有。

  不骂他的,都算是好的了。

  莫少珩感叹道,“做生意果然还得搞好人际关系。”

  他在国子监也不是每天都有课,好几个文学博士负责一个学舍,古时候的教课和现代不同,没有课时的说法,一天就由一个文学博士教。

  所以他也好几天没有去国子监了,总不可能别的文学博士的课,他跑去带学生逃课吧,那才是真的疯了。

  愁眉苦脸地,他这次的放牧计划需要的资金实在太大,不多拉几家怕是不够,毕竟不能强迫让投资人倾家荡产也要来支持他的商业。

  “该不会真得卖田吧?”

  愁了好几天,又轮到他去国子监授课的时间了。

  这些学生自然有人教导他们诗词歌赋这些,他因为是临时插进来的,反而没有具体安排。

  祭酒也让他看着授课。

  所以一进学舍,莫少珩直接大手一挥,“带你们玩去。”

  高兴得一学舍的少年叫得唧唧的。

  不过,今天这些学生神神秘秘地,等一走出国子监,莫少珩大概就知道什么原因了。

  国子监外,居然等着十五个管家打扮的人。

  “老师,我们府里也要参股,帮着难民养孩子。”

  “老师可不能厚此薄彼,五殿下还有端木将军府等都能参股,我们也能。”

  这些少年,当日回去后,也是学着莫少珩说服赵焰秋那一套去说服他们父母的,还专门买了卤肉回去。

  卤肉的味道的确不错,猪肉的价值直接体现了出来,也就是说,猪肉不再是以前卖不出去的情况了。

  再加上莫少珩得了那片大草原的使用权,又正好能招收到大量的牧童,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他们无论是看到了其中的利益还是被他们家这些小祖宗缠得没办法了,所以都派人来看情况了。

  莫少珩:“……”

  他正愁着找不到人入股。

  这十五个学生,每一个家里都不简单,有他们十五个,加上先前谈妥的,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