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现在的人流量已经逐渐开始平稳上升了。

  起初是很多读过一点书的人因为好奇,进去看了看,却发现书里面有不少可以赚钱的东西。

  只要试着学习,学了之后,就能进行试验,试验成功,就能给家里多一份收益。

  比如,如今的市面上,已经可以看到魔芋豆腐,甚至是糖炒栗子了。

  这些小生意,不能让人大富大贵,但是却可以给家里多一分营收,家里的妇人和孩子都可以做。

  财帛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这一类的书,祁秋年都放在了最显眼的地方,最开始有人学到了,赚了钱,别人看见眼红,也跟着去图书馆看。

  可是他们不识字呀,幸好小侯爷想得周到,安排了读书人,可即便是这样,他们也有很多听不懂的地方。

  然后就发现了识字的重要性。

  这曲子博,是灵泽书院的山长,曾经风光无限的状元郎,看的书,当然不会是浅显的科普类书籍。

  最开始,看的还是诗集这一类的。

  毕竟小侯爷之前刊印出来的诗集,是让全国读书人都震惊了,而这图书馆,居然又有新的诗集,看得他废寝忘食。

  然后有一天,他偶然间看到书院里的学生在做实验,水沸腾之后,就会产生水蒸气,若是上面盖一层篷布,篷布上的水蒸气积攒到了一定的地步,就会变成水滴落下。

  这就是下雨的原理,不是什么龙王在兴云布雨。

  他去问了一嘴,学生说,这就是科学,是从图书馆学来的,甚至还发散思维,若是这水蒸气大一些,人类是不是也可以控制是否下雨了。

  没办法,头几年的旱灾,确实给北方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曲子博听完,没觉得学生们的想法不切实际,毕竟实验结果就摆在这里了,于是他好奇,也就去看了关于这一类的书籍。

  结果,这一看,就直接入迷了。

  这一类的书籍,不是像四书五经这种,教人知识,学做人的道理。

  书籍里,把很多人类不能理解的事情,都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清楚,若是不相信,还能自己去实验,都不算困难。

  比如说,现如今基本上已经传遍全国的硝石制冰,小侯爷之前只教了大家,硝石能把水变成冰,但他们都不知道原理,看过书就明白了。

  这些书,是越看越有趣,然后,他就偶然间,发现了蒸汽机的存在。

  祁秋年略微有些诧异,“曲兄想研究蒸汽机?”

  曲子博激动,“侯爷,可否给我讲讲,这蒸汽机的运作?这膨胀推动活。塞,这活。塞是什么?老夫发现了,若是蒸汽机能实现,似乎可以解决很多当下的问题。”

  比如说,现在需要十个人完成的工作,有了蒸汽机,或许只需要两个人了。

  这并不代表岗位少了,百姓就少了赚钱的活计。

  效率提高了,产量也就高了,产量高了,那价格自然也就低了,价格降低,就会有更多的消费者,而消费者多了,又要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

  生产效率没办法提高的情况下,只能多加生产线,这工作岗位,不就又增加了?

  就比如,现在有了珍妮纺织机,还有缝纫机,全国的布匹价格,都有一定程度的下滑。

  即便是北宜贫苦,王世棋的布庄,今年上半年入驻之后,城里也少见有人身上打很多补丁的,毕竟布料便宜了。

  祁秋年感慨他的敏锐,蒸汽机,是曾经在十八世纪,推动了整个工业革命的伟大发明,一直到二十世纪,蒸汽机都还是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

  他之所以不研究别的,就是因为蒸汽机,是最容易实现的。

  他研究蒸汽火车,未尝不是想要将蒸汽机的技术拿出来,不过,靠他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

  讲蒸汽机的书籍,是他刻意放在里面钓鱼的。

  就是为了让人发现他们。

  光看书,只能学个原理,是不可能学透彻的,除非要进行实验。

  而大部分人,都是拿不出这实验经费的,甚至是实验材料,真要再细化学习,就得来找他,到时候,不就给自己发展出一个帮手了吗?

  没想到,钓到的第一条鱼,居然是曲子博。

  还是一条大鱼。

  书院的山长啊,底下好多读书人呢,而这些读书人,又不全是能走科举路线的,不能科举,还能搞科研嘛。

  嘿嘿,这不叫钓了一条大鱼,是钓了一窝鱼。

  祁秋年灵机一动,“曲兄,别的我也不说什么,本侯现在正在研究蒸汽火车,书里也应该写了,若是曲兄愿意,本侯邀请你加入研究小组。”

  曲子博眼睛都瞪大了。

  他之前预想的,都是蒸汽机推动工业发展,可没想到小侯爷居然直接研究蒸汽火车了。

  这可不得了啊。

  别的不说,这火车,得用多少的铁啊。

  祁秋年似乎看出了他的疑惑和惊诧,“前些日子,本侯回京了一趟,就是为了这件事情,陛下已经应允了。”

  曲子博眼睛又亮了,“若是侯爷不嫌弃的话,我愿意跟着侯爷学习。”

  祁秋年心里奸笑,嘿嘿,表面还是很沉稳的,“是互相学习罢了。”

  说着,他扯下自己身上的玉佩,给他指了路,“曲兄若是着急,可以直接过去看看,现在已经有雏形了,本侯现在要回府一趟,没办法带曲兄去参观。”

  曲子博完全不介意,“侯爷尽管去忙,在下可以自己过去。”

  “好,那曲兄也注意安全,这蒸汽机,还是有一定的危险的。”

  “无妨,在下就是先去看看,不会乱动。”

  “好,那曲兄请便,本侯就先回府了,改日再与曲兄一同探讨。”

  告别了曲子博,祁秋年回了府衙的后院。

  晏云澈正在书房处理公务,见他探头进来,高傲地冷哼了一声,“我们家侯爷舍得回来了?”

  这人设都崩塌了喂。

  还怪可爱的。

  祁秋年蹭过去贴贴,“我们家王爷是生气了?觉得本侯冷落了你?”

  晏云澈完全拿他没办法,“你几日不回,猫都想你了。”

  “猫想我,你不想我?”

  “想的。”

  “嘿嘿。”祁秋年又凑过去亲亲,“这不是研究蒸汽机嘛,时间紧迫,总不能等车轨和火车都造好了,我这蒸汽机还没研究明白吧?”

  没有蒸汽机,这火车和铁轨,那不就成摆设了。

  晏云澈心疼他太累,“即便是要研究,也不可废寝忘食。”

  “知道啦。”祁秋年暖心。

  祁秋年抬眼,看见晏云澈的眉梢里也带有几分疲惫,当下就有点儿觉得自己这个男朋友似乎太不称职了。

  晏云澈这么忙,他前几天在铁矿那边,虽然派了人来催他回家,但更多的是给他送吃的穿的,让他不至于在那边过得辛苦。

  而北宜所有的内政,都交给了晏云澈一个人打理。

  人家其他的太守,手底下都还有几个幕僚呢,晏云澈虽然带了几个居士,可以帮他打打下手,但真正处理内政问题,还是得靠晏云澈一个人。

  本来他是该帮忙的。

  可最开始就划分好了,晏云澈管理内政,而他负责搞发展,之后,他就忽略了这个问题。

  人都是会累的。

  他摸了摸晏云澈眉心的红痕,满眼的心疼,“最近有发生什么事情吗?让我来看看,能不能替你想想办法?”

  晏云澈莞尔轻笑,“不忙,只是你不在,睡不好而已。”

  闻言,祁秋年更心疼了,“是我不好,之后我都早上去,晚上回来。”

  晏云澈不在他身边,他其实也不习惯,只是前几天忙得晕头转向,当然了,都是些脑力劳动,也是不轻松的,也就没有矫情的工夫了。

  但如果有选择的话,他还是想抱着他家阿澈一起睡觉。

  也不知道是不是晏云澈礼佛二十年,身上被香火腌入味了,晏云澈身上一直都有一股很清爽的檀香味。

  嘿嘿,这么说,可能也不恰当,大概是晏云澈即便是还俗,也没忘了每日焚香礼佛。

  这味道,闻到就让人很安心。

  祁秋年懒散地坐在晏云澈身上,随手扯了一本地方县令送上来的政务报道,还不少。

  晏云澈随口解释了一句,“也不是什么大事,这田里马上就要丰收了,底下县令来问农作物要怎么办。”

  今年的收成,实在是太好了,这收成好,确实是一件好事情。

  但也极大地增加了百姓们囤粮的负担。

  今年春耕的时候,他们才过来不久,而百姓大概是前几年干旱,饿肚子饿怕了,虽然还是有人种小麦和稻米,还有粟米这一类的粮食。

  不过总体来说,都种得不算多,大多数都选择了种土豆红薯玉米。

  毕竟这东西管饱,还能当菜吃。

  这是百姓们自己的意愿,而这三种粮食都是新鲜产物,祁秋年和晏云澈也不好干涉百姓们自己的农田里要种什么农作物。

  这不,面临收获了,百姓们就突然间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家里的粮仓放不下呀。

  从前,这些百姓都是种好大米,交完税之后,基本上都是直接把大米卖了,然后赚到的钱,再去换糙米回家吃。

  粳米贵,糙米便宜。

  这样才能保证一家人,一年到头都不会饿肚子,产量好的时候,他们才能给自己留一部分,逢年过节的时候,吃几顿白米饭。

  所以家里的粮仓,基本上也就只能屯一家人一年,最多两年的粮食。

  这土豆红薯玉米,除了高产,他还特别大一个,占地面积就更大了。

  百姓们就是苦恼这个问题呢,总不能烂在地里了,可收回来,也没地方囤放呀。

  祁秋年琢磨了一下,“到明年,情况应该会好很多了。”

  晏云澈看着他。

  他说“今年,我那些试验田种的旱稻,收成应该不错,明年就有种子下发给大家了,能提高稻米的产量,我估计大家还是更愿意吃大米饭的。”

  确实是这个道理,土豆红薯玉米虽然能作为主食,但也总不能天天吃,只有米饭,是怎么吃都吃不腻的。

  晏云澈颔首,“但目前的首要问题,还是解决今年的囤粮该怎么办,我是想,或许可以在村子里修建一个大的粮仓,大家清算好自己的产量,都可以囤放到一起去。”

  每次取用,都从自己的产量里划分减掉。

  大不了就是村长忙一些,记录一下,也不复杂。

  再则,以后要是出什么天灾人祸,这粮仓也是百姓们保命的东西。

  反正现在有红砖和水泥,造价不高,村子里每户人出一点钱,这粮仓就盖起来了。

  顺便,也能在村子里推广一下这水泥的妙用。

  等到官道上的水泥路修完了,这水泥就该流入市场了,让百姓们提前见到水泥的好处,这就不愁销量了。

  “这确实是一个办法。”不过这粮仓修好了,也不能只屯粮,有些太浪费了。

  而且,第二年,还要收获一大批粮食,总不能继续建粮仓。

  祁秋年稍微琢磨了一下,“这简单,把这三种农作物二次加工,做成别的农副产品,然后售卖到外地去,还能比土豆红薯玉米的价格高一点。”

  晏云澈吃过一些祁秋年拿出来的二次加工的农副产品,比如说土豆粉,红薯粉,爆米花这一类的,原材料都是这三种农作物。

  他想了想,问:“年年,这是又想办工厂了。”是不是太累了?

  祁秋年摇了摇头,“这种生意适合百姓们自己去做,每家每户都有原材料,他们学了之后,除了自己方便囤货,然后也能让商人们收购卖到外地去,不过这收购的商人,我倒是可以去想想办法。”

  至于生产的问题,就交给百姓们自己去办吧。

  他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门生意。

  能增加收入,他相信百姓们还是很乐意的,反正这北方凉得早,大冬天没事干,百姓们在家里也能忙活起来了。

  从前,农民们种田,是为了填饱肚子,现在,他祁秋年就要让大家,种田也能赚钱。

  工业要发展,农业也不能落下。

  晏云澈心底都是柔软的,“年年,你到底是哪里来这么多的奇思妙想?”

  祁秋年傻乐,“都是家乡曾经经历过的。”他不过是照葫芦画瓢罢了。

  有时候他都庆幸,即便是他家境富裕,他的父母也没把他养成五谷不分的小白。

  晏云澈对祁秋年家乡的好奇心,又增加了一分。

  “那我就让底下的县令派人过来学。”

  祁秋年点点头,“你看着安排就行了,土豆,可以做土豆粉,淀粉,红薯也可以做成红薯粉,甚至红薯干,粉条儿。玉米嘛……如果能磨成细面的话也不错,玉米面还是很香的。”

  其实,他更倾向于让百姓把多余的玉米拿去喂猪,但是这话要说出去,都不说百姓会怎么想,恐怕是那些世家权贵,富商,都会觉得这是暴殄天物了。

  哪有给猪喂粮食吃的?

  自从祁秋年阉割公猪,能让猪迅速长肥长大的法子公布出去之后,如今养猪的人确实是不少。

  养猪的食物,也仅限于家里的小孩每天去田里山里,打两背篓猪草回来,顶多是喂前段时间老掉牙的红薯梗。

  猪是杂食性的动物,只要没有毒,给什么就吃什么。

  反正是不会喂粮食的。

  但实际上,如果能喂红薯喂玉米,就能让猪长得更肥硕,甚至肉质也会有一定的提升。

  “这事情先不急着公布。”祁秋年说,“等到他们日后自己粮食多了,口袋里的钱也多了,也就不心疼这点喂猪的粮食了,这肉总比粮食更值钱吧。”

  有了打算之后,两人又都忙起来了。

  去教百姓第二次加工农副产品,这种工作用不着祁秋年亲自出马,他只需要给自己培养一小队人就行了。

  反正又不难,把制作工序写给他们,让他们反复实验两次就能成功了。

  但他还要去联系商队。

  商队的人选,他其实有个打算。

  也就是开镖局的张莫,张莫最开始就是在南安县开了个小镖局,毕竟是小地方,生意只够一帮兄弟勉强糊口。

  然后接了他这个长期的生意,勉强算稳定了一些。

  再后来,因为要去建渝州府培育水稻,祁秋年又建议他们,在京城开一个分部,他也出了一点资金。

  这两年,张莫都做得不错。

  后来祁秋年来北宜,也给张莫提了意见,让他们可以在北宜开个分部,钱不够的话,他也可以出资。

  不过那时候因为镖局的人数不足,到底是没有开到北宜这边来。

  现在嘛,他有更好的想法了,反正这跑镖局的都是全国各地跑,那为什么不在跑镖送货的时候,也给自己多一笔收入呢?

  镖局,跟后世的快递,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他们除了运送货物,给人带信,甚至可以充当保镖,送人出远门,只要客户给的钱够,他们是可以去全国各地跑的。

  现在嘛,祁秋年可以给他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在跑镖局的同时,带上自己的货物,然后去当地售卖,如果稳定了,还能派一两个人在那边驻守。

  这红薯粉,土豆粉,都是新鲜东西。北宜的百姓要赚钱,根据他们的习惯,自然是要把制作方式捂严实了,短时间内是传不到外地去的。

  所以这钱,赚几年是没有问题的。

  想到这里,他就立马写了信,送往京城的食之禅。

  张莫的镖局,还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从南安县送一些海产品到食之禅。

  因为是他的事情,所以这一趟走镖,几乎都是张莫亲自在跑,所以这封信应该是可以落到张莫手里去的。

  现在就等张默过来了。

  整个北宜,开始大丰收。

  今年风调雨顺,产量最高的一家,那红薯居然亩产了5000多斤,可把那家的一家老小都给乐坏了。

  前段时间还在愁,这些粮食怎么存放,全部卖出去也不可能。

  毕竟整个北宜州府的村里,都种了这三种农作物,甚至是周边几个州府,也都不缺。

  留着自己吃,那是肯定吃不完的。

  但现在嘛,就不同了。

  王爷用低价安排了村子里修建粮仓,虽然他们出钱了,但这砖瓦房呢,能让粮食跟耐放。

  然后,小侯爷又给了他们新的安排,可以将这些东西二次加工,然后卖到外地去。

  虽然五斤红薯才能出一斤左右的粉,但价格却能卖十倍以上。

  他们都能赚外地人的钱了,这从前简直都不敢想象。

  所以要学二次加工这消息,发布到村子里之后,百姓们都十分地配合,这关乎自己的生计呢。

  村长们选了些心灵手巧的来府衙,学了之后,又立马要回村,教其他的村民。

  一时之间,整个州府的百姓们都活动了起来。

  粮食爆仓的事情,几乎走上了正轨,但祁秋年心心念念的蒸汽火车,还没见到轨道呢。

  祁秋年把府衙的事情放了放,准备去铁矿那边看看进度,出城的时候,居然发现街上有小孩,手里拿着红薯干在磨牙了。

  百姓们这效率也真是不错。

  至于做出来的那些红薯粉,土豆粉这一类的,只要保持干燥,也可以存放很久,也不急着这一时半刻地卖出去。

  有的人着急,自己去跑商了,祁秋年也乐见其成。

  剩下的,就等张莫来收吧。

  忙完了一个阶段,他还是要继续进行蒸汽机的实验了。

  有了曲子博的加入,实验进度快了不止一星半点。

  果然,还是不能小瞧古代人的智慧。

  他们只是从前没接触过这些,而曲子博到现在,他只要稍微提一点两句,他的成长速度就是十分惊人的。

  有时候,祁秋年只是一两天没过去,那曲子博就能给他一个新的惊喜。

  蒸汽机的研究也走上了正轨,接下来就要考虑勘测修建铁路的事情。

  这事情,只有祁秋年自己去做,毕竟其他人都没有做过测绘这一类的工作。

  短时间培养出来的人,怕是也做不到足够精细,只能当个帮手。

  这修铁路一环扣一环的,要是某个数据出了差错,到时候可就麻烦了。

  只有祁秋年亲自上阵。

  但幸好,从北宜到京城的道路,几乎是一马平川,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坡道,甚至是山路都没有,不用开山打隧道了。

  北宜到京城,原本就有一条官道,官道如今还在修水泥路,而且已经修了很长一段路了。

  晏云澈也在跟前面的州府进行商议,让前面的州府也开始修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