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殿试,许多贡士早早地来到了皇城外围的空地等候,李应打量着各个考生若有所思。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

雏形是晋武帝亲自诏问阮种,亲自审阅试卷提名第一。

而首创由武则天即将称帝时,于神都紫微城洛城殿策问贡士,各地精英云集神都洛阳,考生有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几天,殿前试人自此大唐始,宋朝才正式成制。

本来殿试也是会淘汰使人落榜的,不过在北宋开宝年间曾发生过“用情取舍”的案子,导致许多贡士落榜,虽然宋太祖亲自主持及时止损。

但是淘汰性质的考试,其录取率在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于是出现了很多奋斗大半生前面考试都合格,结果到了殿试被淘汰的考生。

此后这些殿试屡次落第的举人愤而投奔与宋朝分庭抗礼的西夏,甚至有些投奔辽国,导致人才流失。

宋仁宗嘉佑二年,才改了这个制度,殿试不再淘汰,只是排名。

不过,由于殿试的名次对考生将来入仕和升迁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考生们对殿试还是非常重视的。

宋太祖是武夫当国,更欣赏那种下手快的高手,他确定,参加殿试的举子,都要完成三个题目,谁最先交卷即为状元。

有一次殿试,宋太祖同时遇到了两个“快枪手”。开宝八年(975年)乙亥科的殿试中,举子王嗣宗和陈识两人同时完成,同时交卷。

宋太祖犯了难,一场科考总不能出现两个状元吧?于是,颇好搞笑的宋太祖就让两人在朝堂之上打了一架,谁赢谁为状元。

结果,王嗣宗摔倒了陈识,中了状元,王嗣宗因而被人戏称“手搏状元”。

后面,被一个叫李庶的家伙给打破了,因为别人都抓耳挠腮的答题,他很快写完十分得意,让宋太宗十分不爽,让一个更慢的考生得了状元。

所以到底成绩如何,不是全比的是你的文采,还得看皇帝怎么想,他想哪个第一哪个就第一。

李应又望了望几次的皇城,白天还没怎么正面看过,确实恢宏,可惜许多年后还是会被掩埋在地下不见天日。

毕竟汴京因为黄河决堤,已经被掩埋了很多次,如今地下暗道千转蜿蜒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下面是好几座以前的古城。

“大哥,你在想什么呢?”李静走过来,动作顺畅,看不出受过伤。

“伤好了?我以为你今天不来了呢?”

“怎么可能我答应你的要一起中进士。”

“那为啥不回来?”

“只是我听救命恩人说,你们知道我在这,也就不着急回来。”李静脸色有些绯红,偷瞄一眼,不知道自家大哥信不信。

李应似笑非笑,“噢,我还以为你喜欢别人,不想回来了呢?”

“大哥。”

“好好好,不说这个,其实你不来也没事,我已经启动了涅盘计划,到时候都一样的。”

“这么快?”

“时间不等人,目前底蕴还是太浅了。”李应摇摇头。

李静还准备说什么,一公鸭嗓的声音高高叫起,如打鸣的公鸡趾高气扬。

“皇城重地,禁止喧哗。”

稍稍瞥了一眼继续道,“吉时已到,贡士进殿。”

众人拿着牌子,在太监带领下陆陆续续进入,当然在进皇宫前已经各种搜身,填写核实资料。

大殿可谓是金碧辉煌,龙柱盘绕,玉地生光,如果去除各种名贵摆件,整个宫殿浑然天成,不似人间殿堂。

四周站着御林军侍卫,十分森严,如果北宋军队除了西军还有排面所在,可能也就这支队伍了。

因为成天在皇帝眼前,没点本事才会笑掉大牙,这可是加官进爵的好机会。

在一些侍官安排下,各个考生落座,李应坐在第一排第一个,右边是赵书也就是赵楷。

此时赵佶还没来,不知道会是怎样的表情。

不对,赵佶应该知道赵楷也参加了科举,应该是我该是怎么样的表情。

肯定得吃惊一点,这样才能满足赵佶的情绪,其心里肯定美滋滋得说,李兄,别来无恙啊!

哎,真烦,该配合你演出的我视而不见。

结果等到宦官传递考卷,赵佶都没有出现。

全部考生便开始答题,一打开考卷,这次考试的题目居然是曲,还是写一首风流曲子,大伙都傻眼了。

有人觉得皇帝太荒唐,也有人觉得应该写诗词,干嘛写曲儿。

李应将毛笔捏得绑紧,要不是后面还有题目是民生和水利方面的策论,现在就特么想拿着刀架在赵佶脖子上大吼,你特么就是这样当皇帝的?滚下来,老子当。

深吸一口气,不能气,不能气,再怎么说,也是请自己在樊楼过了一夜,有着一起逛勾栏的交情。

准备先写后面的题,这些题基本是都是老生常谈,但凡家里有许多书籍,多了解一些历史,对民生有研究,基本上都能答出一些,但是想要出彩,就得剑走偏锋,别具一格,各凭本事。

李应掏出大杀器,提笔就是瘦金体,唐朝的薛曜是瘦金体之祖,后被赵佶习得。

赵佶的书法笔画瘦硬,初习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且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书”体,影响颇大。

不过现在他的书法应该还没大成,只是初具其魂,其形还不够,自己直接给他一份完整的形神皆备瘦金体,他肯定忘乎所以。

殿试的时间通常只有一天,而且考试科目仅有一项,即对策性试题,考生需要在这短短的一天中展示他们的知识和应对能力。

但是赵佶不按套路出牌,出了一首曲儿,很多贡士都抓耳挠腮,不知所措。

李应开始大脑百度搜索,曲在元朝达到顶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便是如此。

若是秋天的曲一抓一大把,实在不行掏出秋思之祖也能打,但是要风流,就得好好找找。

哎,有了。

关汉卿的《一枝花·不扶老》,略加删改,取其一枝花、梁州、半调尾。

且听:

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自生来折柳攀花,于世里眠花卧柳。

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攧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你道我倜傥,不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

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