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全球华夏>第244章 太子监国

“父皇,十三年(永乐十三年)流向北五府的人口又增加了,达到了76万。”

“平定漠北以后,当年也不过二三十万人流入北五府,后来这个数量开始每年都在增加。”

“到了去年,直接从52万,直接提升到了76万。”

“如此下去不用几年,北五府的人口只怕要超过两千万。”

两千万是啥概念,建国之初三成的人口。

即使到了现在也快两成了。

关键是北五府是特区,有很大的自主权。

朱棣也很疑惑,自己这边改革也没有停啊,为什么这些老百姓,还非要跑到那些苦寒之地。

“炽儿,军改业已完成,不如你来监国,我去四处看看?”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朱棣决定自己亲自出去看一下。

而且宗蕃院已经开始履行职能了,对朝臣的辖制力,也形成了,他不担心出现什么意外。

朱高炽看向朱棣,只见他的神色非常坚定,知道自己想出去走走的计划可能要落空了,总不能和他老子抢生意吧。

“父皇,要不然让儿臣去看看?”

“你是朝廷的主心骨,出行只怕不太妥当,朝臣也不会同意的。”

不同意?当自己是谁?自己是永乐大帝,是世界上唯一造反成功的狠人,需要一群文臣同意?

朱棣一摆手。

“等我走后一旬,再告诉他们。”

“你监你的国,为父这次对你充分放权,可坐龙椅,可入乾清宫,所有事情可以一言而决,你就当自己是皇帝。”

“有人敢多嘴,你就用朕的圣旨砸他脸上。”

“不用几年,咱们就要退居幕后了,为父也不是那种自私的人,自然要你好好体会一下做皇帝的感觉。”

“就是苦了瞻基了。”

朱瞻基现在正躲在自己的宫里,玩蛐蛐。

他是很向往宫外的,就是一直没有机会,所以只能玩蛐蛐打发时间。

“也不知道皇爷爷什么时候再出征,自己一定要求皇爷爷把自己带上。”

他不知道,朱棣现在也想到了他。

或许是对自己这个好圣孙的愧疚,朱棣决定这次出宫,带上自己这个孙子。

“炽儿,这次为父出去,准备带上瞻基,你觉得怎么样?”

朱高炽能说什么,这老子变相的把皇位传给了他,自己岂能不知好歹。

“瞻儿也已经十六岁了,也算成年了,是时候让他出去看看了。”

“劳父皇照应了。”

朱棣闻言露出了微笑,这也相当于变相的质子了。

人性是复杂,朱棣不知道自己这次敞开了权利,会不会引火烧身。

毕竟权欲的威力他太了解了,为了坐稳这个位置,自己杀了多少人,耍了多少手段。

谁又知道朱高炽坐上这个位置后,会不会改变了心态。

其实就是朱高炽想立刻马上坐上这个位置,自己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他不希望事情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如果太子贪恋权位那?不肯隐居幕后那?

那自己多年的努力,岂不是功亏一篑了?

而且自己也知道太上皇的日子是多么的悲惨的。

当初李世民为了皇位软禁了李渊,杀他的儿女,更是把他后面生的孩子,杀了一个干净。

那还有什么亲情?

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只怕要后悔终生了。

而最可怕的事情是,随着报纸的发展,皇权越来越岌岌可危,尤其是北五府,不管是服饰,建筑和驾乘的规制,全都被突破了。

服饰不限,只要你不穿龙袍,蟒袍等官袍,军服就没事。

车驾不限,不管是想买什么马车,只要有钱就行。

建筑不限,歇山顶都快成北五府的标配了,而且建筑高度更是没有限制,听说哈城的摘星楼,都有五十米高了。

再想一直唯我独尊,只怕早晚被人灭的断子绝孙。

时代变了啊,民智渐起,那种突然明白被愚弄的愤怒,只怕都会冲着皇帝而去。

到时候,那些朝臣绝对会让皇家背锅的。

所以,要把朱瞻基带走,以防万一。

朱瞻基没有想到,自己刚刚许愿,马上就灵验了,马上屁颠屁颠的收拾一通,跟着朱棣就跑路了。

一直等朱棣走远,没有消息后,朱瞻基才在朝臣的一再逼问下,拿出了圣旨,监国。

随后朱瞻基就坐上了皇位。

朝臣目瞪口呆的看着朱瞻基。

这是造反了?朱棣不会被他杀了吧。

一瞬间各种议论声淹没了朝堂。

夏原吉更是直接下场。

“殿下,龙椅岂能擅坐?有违纲常啊。”

朱高炽不紧不慢的再次拿出圣旨,指给一群朝臣看。

“大家看明白了没?父皇让我代理一切国事,准一切帝权,包括龙椅,乾清宫,帝撵。”

“大家不用太过臆想,父皇是去微服私访去了,很快就会有消息传回来。”

“下面咱们来说说正事儿。”

“那就是撤销乌思藏都司和三宣六慰。”

“撤乌司藏,设青海府,昌都府,西藏府。”

“撤三宣六慰,孟养,车里,木邦入云南。设澜沧府(老挝),八百府(泰国北),缅甸府(缅甸中部),河口府(缅甸南)。”

“西军,南军,北海舰队,配合作战。”

“不服者,交由本地土族攻灭,作战不利者,我军配合。”

“本王只有一句话,告诉各位。”

“我大明境内不允许出现任何土王。”

“大明国土之上,皆由我大明官府统治,其他一切机构,皆为敌人。”

这又是一件大事儿啊。

乌司藏和三宣六慰,人加起来也不过几百万。

但是地方特殊啊,乌司藏是在高原上。

三宣六慰,则是在热带雨林里面。

其中最好解决的应该是大古剌宣慰司,底兀剌宣慰司(河口府)这样的沿海土邦了。

因为大明海军,有着充足的武力支撑。

但是不能太过深入内陆,所以南海舰队的主要征讨对象也是这两个地方。

而老挝宣慰司(澜沧府)则要交给安南的驻军。

剩下的要靠南军拼命了。

“殿下,是否操之过急?”

朱高炽摇摇头。

“三宣六慰之地,早有异心,大古剌,底兀剌已经断了朝贡,不臣之心早就昭然若揭。”

“各位还有什么疑问?”

“是我们国库不足,还是军队不强,还是我大明朝臣都是一群软蛋,就连征讨不臣的勇气都没有?”

朱高炽的三连问,直接堵死了他们的嘴。

现在的国库已经富得流油了,国内粮食更是便宜的不像话了。

这时候确实没有再阻挡太子出兵的理由。

夏原吉最后问了一句。

“殿下此事,陛下可曾首肯?”

朱高炽又拿出了圣旨。

“诸位是看不懂圣旨吗?”

“本王拥有父皇的一切权利,所以我不想再听到质疑我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