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贾代善忙乎的不行,这段时间别人也是一样的难熬啊!比如说张氏,作为新嫁娘,一上来就接手管家大业顺带还有小姑子的婚事要帮忙她也很紧张的好不!张氏这个时候不过是十七岁的女孩子,家里虽然知道这家不好当,给她带了几个嬷嬷心腹作为陪嫁,可是这是贾家,不是他们张家,从家风到习惯,就没有一个一样的地方,更要命的是,她嫁过来才几天啊!这丈夫就南下考试去了,这让她在这个家里有点不知所措,偏偏这次丈夫的科考的举动,就是她的父亲,兄弟们都觉得是绝对的正确的选择,这让她连诉苦都不能啊!

  好在这家里还有两个嬷嬷,是公公当年因为婆婆身子不好,请来的宫里出来的老嬷嬷,帮着管家理事,帮着教养家里姑娘的,也算的上是忠心了,毕竟她们还指望着贾家给他们养老呢!从这方面来说,还是信得过的。如今也成为了自己的好帮手,最重要的是还有隔壁的伯娘可以请教,可以依靠,这张氏才觉得这个能喘口气。

  如今这贾代善在小史氏死后,已经借着伤心家伤神,伤身的借口,归还了所有的兵权,安安分分的当着他的国公,十天半个月的上一次朝,和隔壁的贾代化一样,算是直接放弃了实权了,说来也是他们退的及时,外带有眼色,知进退,反而让皇帝高看了他们一眼,觉得他们懂事还知道分寸,更没有什么野心,不贪权,对他们更亲近,也更信任了,时不时有些赏赐过来,倒是反而让贾家在京城有了更多的脸面,事实上,真实的情况是贾敬给了他们一个让人心惊的消息,那就是皇子们开始动作了,不但是拉人入伙,甚至有了直接动手的迹象,这个消息一出来,差点没把这两个人给吓着。

  武将是粗人没错,性子直,脑子不转弯也不错,可是这不代表他们就是都没有心眼,不知道好歹的傻子,这皇帝的家事,不管是谁对谁错,只要沾上,那就绝对没有什么好事,说不得就是被迁怒和炮灰,或者直接成了替罪羊都说不定啊!不管是贾代化还是贾代善,这么些年能以一个武将的身份得到皇帝的信任,并在京城这人精子扎堆的地方有一个立足之地,这已经充分说明了他们的脑子那是真不傻,盘算一下自家手里的权利,突然发现自己手里虽然早年间就交出去大半的权利,可是贾家到底还是掌控着这京畿不少的兵权的,这要是出事,十之□就是这些地方了,反倒是那些边疆什么的将领更安全些,越想越觉得背心出汗啊!还能怎么的,惹不起,他们还不能躲吗!

  至于你说什么从龙之功?拜托,这皇子有好几个呢。谁知道最后谁能赢,一个不好,那可是抄家灭族的大事,咱们都是一大把年纪的人了,儿子孙子都有了,怎么也该多为儿孙留些后路的,这事儿太玄,实在没有精力玩了,还是安全第一吧。

  从这一点来看这贾家的男人其实真的不笨啊!上一世能折腾成那个样子,只能说,那都是小史氏的功劳啊!这女人多能折腾啊!野心更是长的比草还快啊!若不是这样就这把‘安全第一’捧得老高的贾家人能中招才怪啊!

  所以啊!这小史氏的死,一下子倒是让贾家有了脱身的理由和时机,就是史家,贾敬也是说了一声,让史老爷自己琢磨这事怎么整。当贾敬把这事情一说,可把史老爷给吓着了,盯着贾敬,连声的寻问这事情他怎么知道的,看着这史老爷的样子,贾敬就知道不妥当,忙不迭的说道这事情是因为这些皇子把手伸到了翰林院,甚至连国子监都有了人在串联,他甚至还发现了皇帝的心腹在哪里探听消息的样子。

  这下史老爷吓着了,说实在的他作为这四王八公中的青年中坚的一份子,还真是有人来联络过他,当时他是真的很犹豫的,再加上那人还开出了如果拉拢贾家,以后成功了给什么好处的话,让他也很是动心,毕竟他心里对于自家是个侯爵,贾家是个国公多少有些在意的,可是一听外甥的意思,这还没有动手,皇帝其实已经起了疑心了,那这是还有什么搞头,说不得自家也要受到牵连,闹个不好,这功劳还没有挣上,自家先倒了血霉了。

  这样一想,史老爷立马把自家的儿子也往江南送了过去,美其名曰祭祖,外带让告诉了他们祭祖之后,就在金陵老家住着,等着贾家的表哥们,好好感受一下科考的气氛,他家老大读书还是可以的,就顺带也考试试试,不求立马就能有个什么功名,只要有这么一个借口,他的儿子们就能顺理成章的在那边住着不会来,也算是避开了风口。

  至于京城的事情,他立马上折子,说是老父病重,要给老太爷亲自侍疾,请皇帝恩准他辞职。做足了孝子贤孙的做派,那折子更是贾敬亲自操刀,写的那个感人肺腑啊!从过继过来后感受的亲情说起,说自己怎么的宛若亲生,怎么的父子情深,再说道老太爷早年奋勇杀敌,弄得身体多有损耗,如今的力不从心,时有旧伤,甚至因为这些伤痛影响到了子嗣承继的大事,可是史家这么些年什么都没有说过,只有老太爷默默的自己忍受无子的伤痛,直到自己过继过来才慢慢的了解的老太爷的忠君情怀等等,把一个一门忠烈的史家男儿的忠诚热血写的是让人看了飙泪三升。怎么煽情怎么来,贾敬一点都没有下不去笔的顾忌,甚至还在最后写明了,这是外孙子贾敬代笔,那是贾敬聪明,知道皇帝一看就知道不是自家舅舅的手笔,还不如自己招供,看着还实诚。对了话题扯远了,咱们继续说这折子,贾敬的目标是,保证皇帝能十分深刻的记住史家的付出和忠诚为第一目标。争取万一皇帝发现有人拉拢,也觉得史家绝对不会有背叛之心为上。

  不得不说,这贾敬的计策是成功的,虽然他看到有皇帝的密探这一节是他自己加上去,糊弄史老爷的,但是这时间上,局势上,他早就明白了,就是上一辈子这个时候,大皇子开始准备动手了,他怎么能不急着把自家人都拉出来?反正他这么一来,贾家也好,史家也好,一个个已经开始撤离风暴中心了,皇帝看了折子,狠狠的感动了一把,在想想这史老太爷的年纪,实在真的是不小了,心软的不行,忙不迭的赏了不少的好药材过去,还表示出对于史老爷的孝顺的赞赏,并允许他保留职位,但是同意给予长假的要求。反正就是停薪留职了。

  史老爷听到这个处理意见,立马长长的松了口气,也不管别人看着他诡异的眼神了,相反,还心里暗自嘲笑那些个没有眼力见的,甚至心理琢磨,这些个如今看着热闹的人,等到这事情过了,还能有几个安安稳稳的站在这朝堂上!现在看着好像他是个傻子,为了个过继的父亲,居然连手里的权利都放弃了,一副愚孝的摸样,可是你们看着吧,没有多久你们就该眼红自己了,他这次是既得了孝子的名声,还能摆脱皇家泥潭漩涡,这才是真正的实惠呢!

  也就是这么一系列的事情,使得这贾家的孩子们在孝期一结束,立马改娶亲的娶亲,该出门的出门,该嫁人的也准备嫁人,说白了,这是贾家的当家人感觉到,未来似乎有些不安稳,想着在如今相对还没有出事的时候,把该做的大事全办完才好,免得到时候万一出了什么事情,比如什么国孝之类的,把孩子们又给耽搁了去。其实这个时候只要是个眼睛亮的,仔细数数就会发现,贾家嫡支的男子们,除了贾敬要去衙门,基本上,都不见了,史家也只剩下了老头老太这些个当家人,孩子也少了很多,保龄侯府的小子们也不见了,就是林海都送回了苏州。

  甚至于贾家的姑娘们成亲,这家里能出来的小舅子,都是旁支的人了,只是这个时候不是有个科考的大旗吗!再加上他们家出孝不久,打着低调的借口,愣是没有几个人怀疑的。

  啊,其实也不是,还是有精明人的,比如四王八公中的牛家,那也是亲家,他家的人就似乎发现了贾家的问题,只是他们什么都没有说,只是他们家的孩子似乎也少了几个,还有几个更是在军营里一下子收缩了不少的权利。至于这里头有什么问题,那就不是别人知道的了。还有王家,是的王家,就是王夫人和王熙凤的娘家,作为金陵四大家中的一员,他们家对于相当于四家首领一般的贾家的动态也是有些注意的,看到这架势,本能的觉得有些不妥,只是他们负责的多是些皇家贡品之类的活计,和军队搭不上,敏感性相对也差些,不过他们还是往贾家去了人,询问了一下。

  既然人家上门了,贾代化也不好什么都不说,只好含糊的说是,最近局势有点不对头,还有人上门拉拢,不知道要干嘛,但是明显和皇家有关,他们不想掺和,所以避开了至于王家要怎么干,那是他们自己拿主意好了。

  王家军权没有,可是财权有啊!一听这话,心里也有点没底,找了几个家族里管着皇家供奉的族人,细细的盘算了一下,这才发现,这几年似乎是有些不对劲,打招呼让他们帮着运东西,或者提银子,或者走关系的,确实是多了不少啊!这分开来不觉得,这合在一起一看,王家也怕了,这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啊!难不成京城要变天?可他们连天在哪里也不知道啊!反倒是这要是出了事,自己管着供奉贡品的差事估计得丢了,说不得还要折进去几个族人呢!

  这下子王家也不干了,这明显就是把他们家当棋子啊!到时候是祸是福,全是他们自己担着,这算是怎么回事啊!王家家主立马亲自去了趟贾家,为了不显得他们突兀,还找了一个好借口,就说是看重了他们贾家女学的品质,觉得他们这事情办得很有些意思,想引进到他们王家,毕竟这王家女孩子除了看账本,管家,女红,别的从来都是不怎么重视的,这如今看着宫里出来的嬷嬷教的好,京城都有了名声,他们眼红也是常理,更要紧的是,这王家也是个坏的,他们这一出,摆明了告诉所有人,他们王家和贾家关系不一般啊!同时也是隐隐的像贾代化表示。你们不讲义气,有了消息都不知道通知我们,现在人人知道我们不一般,你还能推脱吗!快老实招了吧!

  不得不说这一手是很厉害的,这个时候虽然他们号称金陵四大家族,可是这关系真的没有多亲近,也就是史家和贾家是亲戚,这和王家还没有联姻呢!有什么不告诉他们也正常啊!可是这王家这么一来,贾代化除了苦笑,对着王家老爷咬牙切齿之外,还真是没有办法了。只好隐晦的把贾敬和史老爷说的话再说了一遍,同样听得王家吓了半死。这史家不过是拉拢了一回,这王家可是不知不觉就让人给设计着参乎进去了,这可怎么好啊!

  王家也是狠的,回去几家人一商量,立马派出了人手,先把他们的上司查了个底朝天,发现是皇帝的心腹后,把自家这几年觉得不对的地方全部列了一张单子,然后直接交了上去,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实诚。就说本来都是同僚什么的,有人请帮忙带货,或者想着走路子买些好东西,他们倒是也想着给些个方便,免得大家脸上过不去,一直以来,虽然这样的人不少,可是分到每年也就没有几回,可是这几年,不知道怎么了,一下子这样的人多了起来,开始他们还不觉得,可是这几次做账,越看越觉得不对,只是又说不出怎么不对,想着这事情还是让上司知道的好,免得这里头有什么牵扯。

  王家的上司秦大人一看这架势,眉头就是一皱,这王家帮着做些个小动作,私下里做些个人情,挣些好处,他是知道的,有时候还有人打点到他这里,他也放过手,帮过忙,确实这有时候人情难却,哪朝哪代都有这样的事情,就是皇帝也知道这种情况,不过水至清则无鱼,大家总是睁只眼闭只眼,可是这一次王家怎么一下子全兜出来了?这不合情理啊!

  越想越觉得诡异的秦大人仔细的翻了翻这王家上来的清单,才翻了几页,心里就是一惊,忙不迭的又细细看了日期,数量,人员,越看越觉得心慌了,确实,这单子上罗列的东西,一年的有过去四五年的量,这确实不正常啊!要知道这所谓的供奉,贡品,每年可是占了国库收入不小的比例的,这翻了四五番的走私,对,就是走私,再加上连着几年,这怎么看怎么就是个大案子啊!怪不得这王家兜不住了,直接捅出来了,这要是他们不捅出来,万一这穿帮了,或者出了什么大案,他们王家可就要吃罪不起了。别说王家,就是他也吃罪不起啊!

  想到这里,这秦大人第一时间就把这事情也开始往上捅了,这已经不是他能接得住的事情了,还是交给上头处理更稳妥啊!

  不说这王家也好,史家也好,这事情怎么处理,反正这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贾家能给他们个消息,弄不好就是救了他们全族了,这个恩德已经是不小了,接下来自然是不管了的,贾家自己这嫁闺女的事情还要处理呢!

  贾代善这一次选的女婿虽然不再是读书人,而是宗亲旁支和四王八公老亲中的子弟,但是只要是个仔细的就会发现,这选的人都很是妥当,不是边缘话,不会给牵扯到皇子争斗中的,就是稳当人家的孩子。其实从史氏开始挑选人的时候,贾敬就是负责专门相看的,他可是知道些后世的事情的,虽然他常年在道观清修,可是这什么倒霉和大皇子是一路,那家被牵扯,最后没有好结果他还是知道的,这西市口发卖官奴的地方贾家还是常去的。有了这样的前后眼,他再一开始相看的时候就把一些不妥当的人选都给刷下来了,留下的人都是妥当的,虽然后来不是什么发达的大红大紫的人家,却也一个个都是在四五品官职上稳稳当当的坐着的人。或者说是属于风吹不着,雨打不找,不显眼,却又有些前途的小子。

  在这样的人选里,贾代化又细细的挑选出来的人,那自然更是妥当人。于是乎,在这一年里头,在金陵那边的小子们连考秀才都没有考完的情况下,荣国府的二姑娘,三姑娘直接全出门子了。

  张氏虽然有心觉得这速度有些太快了,似乎有些害怕人家说她这一进门就容不得小姑子,这才这样急吼吼的把小姑子都嫁出去,可是史氏听了很不以为然,挥一挥手,满脸的无所谓,直接很不在乎的说道:有贾赦他们这成亲速度比着,这都是小意思啊小意思!说的张氏直接脸都爆红了好几天!最重要的是,这贾代善在闺女的嫁妆这方面虽然心疼,但是真的摆出来,还是很能看的,和大姑娘一样的68抬嫁妆,不管是木头还是首饰衣料,古董摆件,档次都还行,外带还有嫁妆田,压箱银,陪嫁宅子,怎么看怎么觉得这老贾家的闺女就是个庶女,也是很有些分量家底的,让张氏看着也觉得自己似乎脸上有光了。就是这连着办喜事的劳累一下子都减轻了好些!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贾家结亲婚嫁的速度,总算是在京城有了一定的名声了!想想贾敬,贾敷,在看贾赦,回过头看看贾家的姑娘,有些人似乎有些看懂了,点着头咋呼道:难道说这就是所谓的武将家的效率?不管怎么说,这些八卦让京城所有人都叹为观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