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他觉得自己一定能活到那个时候,反正早晚都要面对,不如提前做打算。

星城没有战争、没有灾疫,生活的富足,连普通人的寿命都大大延长了。

有不少星城居民,上半辈子吃喝玩乐、纵情潇洒,等到四五十岁时突然顿悟,对红尘俗世失去兴趣,从现在开始投入学术研究都完全来得及。

星城的科研人员群体规模越来越庞大,又有铁碑文明送来的大礼包,星城的科技水平发展非常迅速。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当星城泊入火星轨道时,环绕火星的星港刚好竣工。

火星赤道附近也和地球一样,兴建了许多矿厂、熔炼工厂、自动工厂、电磁弹射轨道、星舰起降中心。

火星的资源和地球类似,通过这些年的不断勘探,它上面同样富含月球上没有的稀有金属矿藏。

这些被机器人开采的稀有矿产,在经过地面工厂的粗加工后,运送至星港,而后被货舰转运至星城,为那里的工业生产输送原料。

火星赤道区域环境相对温和,白天温度可以上升到20摄氏度,而夜里则降为零下70度。

虽然它比地球距离太阳还要远,但由于它的大气富含二氧化碳,占比高达95%,是其大气的主要成分,相当于全是温室气体。

再加上它没有白色冰盖反射太阳热辐射,所以才会相对暖和许多。

遗憾的是,这里极度缺乏人类生存所必须要的水。

机械狗已发现的少量水资源,大多是在地下以冰的方式存在,开采起来极不划算。

但是作为颗工业星球,为星城源源不断的提供资源,是一件不错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泊入火星轨道这段时期,陈浩突发奇想,想要用星城捕获火星的两颗小卫星。

这并不是不切实际的瞎指挥。这两颗卫星相比于月球的尺寸,实在是过于迷你。

一个直径22公里、一个直径12公里,甚至还没有星城的地心核心大。

就算现在拿外壳撞上它,都不会对内部造成什么严重破坏,前提是相对速度别那么快。

这对于升级了量子计算机的人工智能x来说,控制星城与这两颗小卫星交汇,简直易如反掌。

对接方案很简单,x用星舰登陆这两枚小卫星,送去了许许多多的模块化引擎,用于对接时精确调整其轨道。

又提前在星城外壳,拆出两个和这卫星大小对应的坑洞,以后对接时让其嵌入星城外壳中。

以免其突出的外形,突兀的立在星城外壳上,破坏星城整体的动平衡。

拆星城外壳比拆月容易多了,它本身就是榫卯结构搭建的,打个不太形象的比喻就像是叠叠乐堆在一起。

拆除其固定锚栓后,由于星城自身的重力非常低,一只稍大型号的工程机械狗,就能搬起一枚巨型石块。

这两座围绕火星转了上亿年的大山,就这么简简单单的被陈浩收入星城外壳之中。

这是非常有效率的做法,比飞船运来月矿、火星矿,高效的多。

现在星城在长途旅行,来自太阳系各个星港的星际货舰,都要追着它送货。

这可比守着月亮扩建星城效率低多了。

不过星城目前的规模,已然足够那里的人舒舒服服生活好几辈子。

就算现在扩建的速度相对初创时期变低了,但也能完全覆盖星城人口的增长速度。

离开了火星,下一站是木卫二欧罗巴。

那里的星港已经建成许多年,甚至有许多星港工作人员,在那里长期定居。

在木卫二星港的下面,则是新开发的旅游胜地,木卫二水下世界。

木卫二直径3100公里,与月球相当。

表面温度非常低,平均为零下160度,比现在的地球表面还要冷一些。

木卫二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冰壳,最薄的地方有10公里,最厚的地方达到了30公里。

在冰壳的下方就是相对温暖的海洋。根据磁场和地质活动观测,这海洋是全球性的,深度在60到150公里。要知道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也才仅仅11公里。

可以说木卫二完完全全是一个大水球。它上面的水资源总量,接近4亿立方公里,远远超过了地球上的1.3亿立方公里。

星城在木卫二的上空,停留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用于收集水资源,并存储在外壳的间隙水库中。

地球、月球的旅游星港陈浩倒是去过几次。

木卫二的水下世界景区,他一次都没去过。陈浩有点儿深海恐惧症,总觉得那底下黑洞洞的深不见底,光是看居民发的视频就感觉背后寒毛直立。

万一冒出个深海巨妖、利维坦啥的可就虾米了。

不过活到现在的赵庆赵教授却兴奋异常。

他发现这里的海洋和地球上的一样,溶解了多种盐类和矿物质,是个天然的超大型渔场。

现有的鱼类基因样本,经过人工培育,就能筛选出适合在那里生存的品种。

已经有居民敏锐的嗅到了商机,开始在木卫二水下世界周边,建造超大型的人工网箱,尝试饲养海鱼。

现在星城的水下城市技能点,点的很高。在水下建造一座供百万人居住的城市,一点也不是问题,甚至来说要比建造太空城、星港还要简单。

包括设在地球的海底度假景区和木卫二的水下世界,都陆续有人长期定居。

他们大多是勇于探索的工作人员、企业家,守着自己的生意时间久了,便觉得住在这里更方便。虽然因技术的进步,回一趟星城,搭乘小型穿梭机只需几个星期的时间。

更何况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他们再在地球、木卫二结婚生子繁育后代,便更懒得回星城了。

不过这些人仍然把星城视作自己的圣城,每年必须要回去一趟。尤其是当他们的下一代,一旦到了适龄年纪,一定会送到星城学校学习。

就算他们暂时离开了,星城也会为他们保留基础保障住房。除非他们主动放弃星城人身份,但这条法规自通过以来,还从来没有被执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