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科幻末世>极寒天灾,我洗劫了最大港口>第679章 未来水世界

这次荒唐事件,小黑子们受到剧烈惊吓,一度过的战战兢兢。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实质性影响。

基础生活保障与其他居民无异,有工作的人也工资照领。既没有被特殊照顾,也没有被区别对待。

慢慢的他们终于接受这个现实,毕竟生活哪有事事都顺心的。

后来小黑子们老实了很多,再也没人提过分的要求。

其实陈浩并不是极端的种族主义者,相反,他还挺欣赏星城中小黑子们的种族天赋。

他们身体素质、节奏感、乐感天生很好,唱歌、跳舞、说唱、打篮球都很有优势,陈浩也经常在电视中收看相关的节目,有一段时间,他还特别沉迷于观看环夏之环自行车比赛。

这件事在星城中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毕竟小黑子的数量占星城人口1%都不到,妥妥的少数族裔。

而且现在星城的居民住的非常密集,交流密切。各人种都在加速融合,说不定要不了几个时代,大家就都是星城人,再不会以人种来区分彼此。

在月球的轨道稳定之后,星城开始向其他天体迈进。

许许多多的探测器,向着更远的行星发射。

把星城移轨到微型黑洞附近,是一件相当漫长的大工程。

尤其是现在星城的总质量变大之后,加速的周期会更长,以目前的外壳引擎阵列推进功率,需要花费大约一千年。

不过星城的科技是在不断进步的。

推进引擎技术不断迭代更新,或许在移轨的过程中,某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让移轨时间大大缩短也说不定。

而且这移轨的路线也是非常考究的。经过严密的计算,它会依次路过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沿途环绕停留做补给、修建星港。

星城只是移轨,并不是要依靠引力弹弓,把自己嘣出太阳系。

其实若要直奔太阳系边缘黑洞,利用引力弹弓做轨道机动效率最快,也就百十年的时间就能泊入。

但这样做的风险也大, 万一遇到什么意外,可能连用于刹车的物质都不够。

一旦失控飘入星系之间的蛮荒区域,那可就凶多吉少了。那里空无一物,届时星城的居民就只能,依靠其携带的现有物资生存了。

陈浩并不是很着急建设星门,他现在的做法更像是一边开发太阳系,一边慢悠悠的往星门施工地溜达。

沿途的行星都拥有自己的卫星,事实上,它们都拥有不止一颗卫星,就连离得最近的火星,都拥有着两颗卫星。

对于星城人来说,卫星约等于资源。

并不是说坠月危机解决,星城就停止了发展,它依然在不断的扩建。

这里的生存条件太过优越,人口马上就要突破一个亿。

他们不但在星城地核中心扩建重力环,还开始向太阳系中的各个天体移居。

地球近地轨道的星际货舰转运星港,已经成了集物流枢纽、旅游娱乐、科研移民为一体的巨型空间站。

星城居民早已不满足于,仅仅在300多公里外回望地球,而是想要回到地面上去近距离感受。

以现在的星城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完全支持他们这么干。

起初仅仅是几个特别有想法的居民,他们拉合伙人投资创立公司,回地球建立商业性旅游体验园区。

他们特别有创意,把旅游园区设在环赤道发射中心区、太平洋东部近海。

那里有当时最大的星舰发射基地 德州发射中心,而且附近还有一大片已经重新启用的海上油气田钻井平台。

交通、资源成本都很低。

地面上的温度太低,他们就把度假区建在了海底大陆架上。

自从海洋被冰盖完全封闭后,这厚厚的冰盖竟起到了保温作用,让下层的海水不至于继续冰冻,为适应了环境的海洋生物,提供宝贵的生存环境。

不过遗憾的是,那些需要换气的哺乳类海洋生物,比如鲸鱼海豚之类的已经绝迹。

它们或是憋死在水下、或是被封冻在上层冰盖中。

不过勤劳的机械狗,会从海洋冰盖,寻找挖掘它们的冰冻尸体,并收集基因样本,以克隆的方式,让它们复活在星城伊甸园,继续在那里的海洋中畅游。

地球旅游项目大获成功,在星城居民之中形成一股热潮。

尤其是那些从灾难前活到现在的顶尖学者,难得的愿意把手头上的科研项目放一放,回到地球缅怀一下曾经的家园。

顶尖学者是星城中最受人尊敬的一群人。他们手握着相当充沛的科研积分和chb,既有时间又多金。

后来这个项目受到了陈浩的关注,认为很有发展前景,给这家公司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其股份,让他们继续朝这个方向发展。

就当是未来开拓其他海洋星球的先行探索试验了。毕竟作为人类的老家,地球上面的环境更为熟悉。

其实水在宇宙中并不少见。

在太阳系中,就有很多富含液态水的天体,比如木卫二、木卫四、土卫二、土卫三……还有一些矮行星,在巨大的冰盖之下,潜藏着深深的液态水海洋。

存在液态水,也就意味着具备生命繁衍的环境。

就比如已经冰封的地球。冰盖之上零下一百多度,没有已知生物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

冰盖以下,海洋的温度就能保持在零度上下,接近冰点附近。

而在海洋深处,由于海底火山的热液喷发、海洋潮汐引起的洋流摩擦,能让温度提高到至10度左右。这和冰盖以上的严酷极寒相比,可以说是生命的天堂了。

近地轨道的星港大获成功,其他天体的星港也在同时开建。

比如环绕火星、木卫二、土卫二的星港,都已经开始搭建框架。

它们将作为星城的补给站,或是未来人类定居星球的跳板。

陈浩在星城人口还不到1亿的时候,就开始思考人口一万亿的事了,真是有够超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