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

  听到童贯和呼延灼双双被擒的消息后赵佶整个人都不好了。

  众朝臣此时也顾不得找高俅的茬了,此次征寇大军的失败不仅仅是丢脸那么简单,事情发展到现在,宋江那伙人已经是不得忽视的存在。

  果然,赵佶沉了会脸色后怒道:“给我派三倍的人过去,我就不信拿不下他们。”

  赵佶这话说完后,众朝臣默契的低下头。

  “禀官家,童贯征战多年经验丰富,呼延将军又如此骁勇,连他二人都被生擒,可见那宋江有其过人之处,我等要三思而后行。”

  “那你说该怎么办?”

  “这…”说话的御史顿了顿:“不如还是让高太尉领兵,去岁赈灾时就是高太尉解决的诸多混乱。”

  “你自己听听这可行吗?”

  “臣,臣该死。”

  其实众朝臣心里都清楚,要说宋江有多难解决也不见得,只是如今的时机不对。京中驻守着十万禁军,河北路九万,河东路六万五,陕西军将近二十三万,此四路为兵力驻扎重地。

  为了北上攻辽,大军除了从河北河东路调取外也抽调了数路京军和陕西军,至于其余州府的厢军却是动不得太多。

  高俅如今和众将领正在统协各路兵力,若在此时抽调剩余兵力去剿匪,那各地防线难免会出问题,尤其西夏那边还对我朝虎视眈眈。

  所以这不是高俅领不领兵的问题,而是他与众将领总不能领攻辽的兵力去剿匪吧。不过此局要解也容易,只需从山东各路抽调府兵即可,就算各路府兵孱弱不堪,也能在人数的优势下将梁山围困至死。

  但高俅可不会这么建议,宋江统领的梁山军比很多厢军都要厉害,他自然有更大的用处。

  赵佶坐在上首思索着对策,他不敢用抽调府兵这么大胆的策略,他在想着反正离攻辽还有一段时间,不如先抽一支兵力去剿匪。

  正当他欲提出此法时,高俅走出列阵。

  “禀官家,臣还有一事要奏。”

  “哦?高卿有何事要奏?”

  高俅一脸沉重:“官家,有一名为方腊之人在歙县聚众起义,他们头戴红巾,以讨伐朱勔为号召,短短一月就有数万人响应。他自称圣公,于青溪县息坑全歼两浙路常驻官军五千人,又在十日内攻克睦州,占据寿昌、分水、桐庐、遂安等县,如今已直趋临安。”

  “不仅如此,在方腊的号召下,江南各地纷纷出现起义首领。苏州石生、湖州陆行儿、婺州朱言、吴邦、台州吕师囊,另淮西河北等地也纷纷出现贼首,还请官家早日定夺。”

  “这…这…”赵佶被这一连串的话惊出了冷汗:“这是怎么回事?讨伐朱勔又是何意?还有,事情已经发生了这么久为何我毫不知情!”

  “官家息怒。”

  除高俅外,众朝臣纷纷跪地。

  高俅看向赵佶:“官家,此事两浙各路皆已上奏,只是有人刻意隐瞒,王中丞,你说是也不是?”

  王黼大惊:“官家,臣,臣冤枉啊!”

  “你冤枉?官家,若非臣因船运之事特意关注此事,那方腊怕是已经占领江南全境了。”

  王黼怒视着高俅:“高太尉未免有些危言耸听了。”

  高俅确实夸大了此事,方腊如今占领的地方不到一州,其余众人也只是在一县之内闹腾,毕竟方腊那边不好掌控,高俅不可能真的让他们得势。

  高俅只是需要有一个机会罢黜苏杭那边的官员,而且他并不想让宋江的人死在方腊那边,高俅招安宋江的真正目的其实在于西夏。

  “我危言耸听吗?”高俅言辞恳切:“官家,从起义事发到上奏天听要一月有余,朝堂再抽调兵马镇压也要三月至六月不等,王中丞刻意隐瞒不报,而那方腊可以在一月之内召集数万民众,焉知他不能趁此机会壮大势力?若真等他们发展起来,朝廷再要解决他们可就难上加难了。”

  “王黼,你好大的胆子!”

  王黼匍匐在地:“官家,臣,臣确实不知此事啊!”

  高俅不给他说话的机会:“禀官家,王中丞隐瞒此事其实是有原因的。”

  赵佶蹙着眉:“高俅,你知道什么就一并说了吧。”

  “是,官家。”

  高俅在脑子里组织语言,若此事说不好赵佶难免会对他也心生芥蒂。

  “禀官家,那朱勔得以天恩在平江府应奉局为官家搜寻花鸟奇石,可他却阳奉阴违利用此事为自己谋利。他摩费官钱,百计求索,勒取花石,此举导致百姓备遭困扰涂炭,使得众多中产之家全都破产,甚至卖子鬻女以供索取。”

  “他假借为官家办事之名从官府索取钱财,却对百姓巧取豪夺,如今他已有田庄十所、良田三十万亩、岁收十万多石。”

  “昔日蔡京被斩后官家下令停运花石,可朱勔又在声色、狗马、土木、祷祠、甲兵等事上继续行剥削之举。”

  “官家,那朱勔所作所为皆是因一己私利在抹黑朝廷,因此方腊等人以讨伐他为名起义时众多百姓响应。而王中丞隐瞒此事则是因为他与朱勔沆瀣一气!”

  高俅最终看向王黼:“王中丞,我说的没错吧!”

  “你!你胡说八道,高俅,你说这些话可有证据?”

  高俅转身跪向赵佶:“官家,这些事都是两个从平江府逃出来的人告诉臣所知,官家可召他二人问话。”

  “不过王中丞说得对,臣确实只有人证而无物证。臣本想查清此事再禀明官家的,只是如今征辽在即,宋江又在一侧虎视眈眈,而两地府兵被那些贼子打得节节败退,臣恐官家安危,只能上奏此事。”

  此时的赵佶的脸色已经从铁青变成乌黑了,这朱勔当真好大的胆子,他花银钱买东西,结果银钱全到朱勔的口袋,而且朱勔上贡的那些居然是直接抢的百姓的!真是岂有此理,而且若高俅所说为真,那朱勔的产业可比他的私库还多!

  “高俅,除王黼外,这朝中还有何人与朱勔勾结?”

  赵佶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静的针落可闻。王黼一脸灰败,官家这是已经给他定罪了。

  高俅眉眼一弯,他清楚的看见有好些个文臣额角冒汗。若赵佶不是傻子,他自然知道光凭朱勔是不敢犯此等大罪的。

  “禀官家,据那两人交代,朱勔常向蔡京、童贯、王黼进贡,至于其他人臣也不知。”

  高俅此话一落,一连好几声呼气落下。

  太常裴青附和高俅的话:“官家,还请下令立刻查办王黼。”

  左右散骑常侍也出言指责,三位侍郎要求查封王黼府邸,中书舍人和秘书监求请羁押朱勔上京。

  最令高俅讶异的是如今的丞相,从前的副相也出言求办王黼。高俅以为这位丞相是个老实人,却没想到他也参与其中,看来这就是他插手不了江南等地的原因。

  一连众人请旨,赵佶当即下令:“即刻将御史中丞王黼收押,高俅,王黼的府邸你亲自查办。”

  “臣领旨。”

  “传朕旨意,责令平江知府立刻将朱勔羁押,另查抄其产业并公诸于众。责令两浙都统制查办余杭应奉局,将涉事官员一律收押。”

  “官家圣明!”

  “只是众卿,那方腊之事又该作何处理?”

  “禀官家,如今朱勔已被查办,若那方腊依然作乱,应当立即镇压。”

  赵佶不免头疼,这个要镇压,那个也要镇压。

  “当地府兵是干什么吃的,居然被一伙农民打成这样!”

  高俅在心中叹气,若非他砸钱,禁军也会是这个德行。大宋不止冗官,冗兵问题也不少,当地府兵只顾着帮上司欺压百姓,又怎会认真练兵。不过此事复杂,并非一朝一夕可改。

  “高俅,此事你有何意见?”

  “官家,不如……”

  “报!官家,山东路宋江通过当地驿站给朝廷来信。”

  “呈。”

  赵佶看完信后突然缓了脸色,这宋江还算识趣,言语间尽是对自己的崇敬之意。他言其并无丝毫叛逆之心,梁山众人对童贯和呼延灼也是礼遇,此番来信一是让人去接回童贯和呼延灼,二是表明对朝廷的之意。

  而另一封信则是呼延灼所写,他向朝廷进言可对宋江行招安之举。

  不得不说,此法是如今局势的最优解。

  “众卿,宋江言其原因朝廷,你们对招安一举是何态度?”

  众人不免将视线放在高俅身上,其实从宋江攻打高唐州开始,众人或多或少对其进行了调查,所以高俅曾经提拔过宋江的事大家都心知肚明。

  只是高俅位高权重,没有人愿意去提这起往事,此番宋江的之举,高俅的态度尤为重要。

  “官家,依臣对宋江的了解,他应该是真心。”

  “高卿的意思是可以接受他的。”

  高俅扯唇:“官家,何不先招安宋江等人,再让其去平定方腊之乱,对于朝廷来说损失的不过是一个官职罢了。”

  梁山

  宋江自寄信后也是终日忐忑,他心知落匪为寇不是长久之道,此番招安若是成功,那他就能重回正统之道。

  “哥哥,要我说当那劳什子鸟官有什么好!还不如在这来的自在。”

  “铁牛,若朝廷派大军来此,你我坚持不了多久。”

  “那又如何,把俺惹急了,俺去割了那皇帝的脑袋,这皇位给哥哥坐。”

  “慎言!”宋江凝眉:“铁牛,此番若能回京,你千万不能再鲁莽,否则别怪我不念兄弟情谊。”

  “俺知道了。”

  时迁在一旁帮腔:“铁牛兄弟,要我说还是招安的好,公明哥哥心有大志,你我做兄弟的哪能拖他的后腿!”而且这梁山哪有汴京好。

  李固也同意招安一事,若他一跃而上成为朝廷官员,那就是卢俊义见了自己也要低头。至于梁山内的反对之语,他有办法让他们闭嘴。

  戴宗打起圆场:“招安一事你我先不要争执了,此事还得看朝廷那边的态度。”

  宋江点头,他在心中思索着其他办法。若呼延灼这边行不通,他还欲往京中拜托李师师,此人为徽宗枕边之人,说话应该有些分量。

  就在几人准备散去之时,底下小厮传来了朝廷的态度。

  宋江看完诏令后露出笑意:“朝廷愿封我为武翼大夫,另封一胁从之人为承节郎,享朝廷正官受封及俸禄。”

  “恭喜哥哥。”

  李固压下心中的激动:“越是此刻我等就越该小心行事,以防其中有诈。”

  “泊主,送信之人说朝廷已派宣抚使带来诏书,我等要好生招待童贯和呼延灼。”

  “哦?宣抚使是谁?高俅吗?”

  “送信之人说是高太尉旗下大将,花荣花将军。”

  宋江了然,他心中微微期待那人是高俅,只可惜高俅怎会来此。不过是花荣也好,他筹谋至今,如今终于能走出梁山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