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耽美小说>穿成高俅后我手拿权臣剧本>第125章 阴云密布

  朝堂上,高俅请旨召回大军,暂停对蒙古用兵。

  高坐在龙椅上的赵佶微微颔首:“准。”

  高俅微微挑眉,他还以为此事需要费一番口舌,毕竟这三年来草原各地给大宋带来的收益非常可观,却不曾想赵佶这般轻易应允,连原因都未过问。

  这让高俅打好的腹稿未曾有展现的机会:“官家圣明。”

  咳咳……咳

  寂静的大殿上传来几声低咳,众人心照不宣的静默低头。

  “没其他事就退下吧。”

  “退朝!”

  赵佶在内侍的搀扶下离开大殿,众官员也依次退出。

  “看来官家这次病的不轻啊。”

  “许太常多虑了,官家既能每日按时上朝就说明他已经无碍了,身为朝廷官员只需做好分内之事,切勿胡乱猜疑,更不该妄加揣测。”

  “右丞说的是,是下官僭越了。”

  类似的对话高俅已经听不少人谈论过了,但高俅知道,赵佶的身体并不像他表现出来的那么脆弱,公孙胜告诉自己赵佶至少还能活两三年以上,前提是他不作死。

  毕竟越临近死亡的人越疯狂,尤其赵佶还是一位帝王。

  问题就在于赵佶对众人表现出的是一副命不久矣却坚持上朝的形象,再结合赵佶同意召回禁军的举动,高俅对此事也有了几分猜测。

  赵佶在试探,试探的对象有太子,有郓王康王,有朝臣,也有自己。

  高俅冷哼一声,垂暮让这位昏庸了一辈子的帝王也开始精于算计,不过这又和他有什么关系呢?

  高俅只要不入局就好了,任你摆了多复杂的棋局,他只安心当个观众就行。

  翌日

  赵佶宣布取消早朝,等候在外的众官员面面相觑后结伴而返,一时间,交谈之声不绝于耳。

  “高师,张相,你二人最得官家器重,不知官家身体可安康?”

  “李太保言重,只是官家身体如何本相也不清楚。”

  众人又看向高俅,高俅无奈一笑:“本官几次求见官家未果,想来官家需要静养,更何况官家吉人天相,诸位也不必太过担忧。”

  “太师说的是。”

  太尉府

  “太尉的意思是官家根本没病?”

  高俅颔首:“虽然那些丹药已经慢慢腐蚀了他的身体,但那不致于让他连床都下不来。”

  “所以官家此举是在…引蛇出洞?”

  “管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静观其变。”高俅不再纠结此事:“武松他们要回来了,你去通知一下武大和岳家。”

  “已经通知过了,只是岳父和刘氏的事……”

  “哎。”高俅长声叹息:“岳飞早晚要面对这些的,我相信他不会受困于此。”

  “但愿如此。”

  高俅已经把能做的都做了,可岳父年事已高又疾病缠身,他终究是等不到在外征战的儿郎了。至于刘氏…高俅没想到他已改变岳飞的命运轨迹了却还是发生了此事,不过这是她自己的选择,高俅不会干涉什么。

  第二天,高俅天还没亮就奔赴皇宫,可赵佶依旧没来上早朝。

  诸如此番三日后,赵佶宣旨由太子赵桓监国,左右丞相和太师共同辅政,政事堂、枢密院、三司府及文武百官皆要全力配合。

  此令一出,群臣哗然。

  樊楼

  “恭喜太师,贺喜太师。”

  “本官何喜之有?”

  陈显大笑:“太师得辅政这等殊荣,难道不该喜吗?”

  “只怕是乐极生悲吧。”

  陈显收敛笑意:“太师的意思是……”

  高俅暗笑,陈显这老狐狸分明什么都懂,却偏要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模样。

  “本官可没什么意思,哎,为处理草原建府的事情,我这头疼的老毛病又犯了,我听说陈尚书认识几位医术精湛的云游大夫,可否介绍给本官认识一下。”

  “此乃下官的荣幸。”

  高俅与陈显相视一笑,显然在某事上达成了共识。

  第二天,高俅称病不出,与此同时,朝中多位官员惹了寒疾不能上朝,这其中包括左相、疏密史、两位尚书、三位侍郎、五名御史及数十名大学士。

  不过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深冬日寒,众官员年逾不惑,身体抱恙也在情理之中不是吗?

  一月后

  高俅裹紧大氅,而后将手里的笋片喂给平平,平平的年纪已经相当于人类的七八十岁了,所以她几乎不怎么动弹。安安倒是很有精神,高俅给他划了片雪地,如今他正在里面撒欢呢。

  “也就是说,太子殿下的表现相当不错喽。”

  吴用点头:“至少表面上看不出任何问题。”

  高俅颔首:“若是有问题才不正常呢。”

  高俅努力了这么久,如今的大宋各种机构健全,责任分明,冗官现象不再,连朝堂官员都换了三四拨。若只因换了个主事人就乱了套,那他算是白忙活了。

  “不过…太尉,太子殿下监国的这一个月虽无特别建树,但他处理政务的章程算是井井有条,甚至可以算得上熟悉了。”

  高俅莞尔:“太子殿下自十五岁被立为储君后如今已有十三年,他熟悉这些难道不正常吗?”

  吴用不再言语,但高俅知道答案是不正常。不过太子当久了难免急切,更何况这一个月赵佶总唤赵楷和赵构陪伴在侧呢?

  赵佶是在逼赵桓啊……

  “太尉,三日后的祭祀大典你还是不去吗?”

  高俅浅笑:“我都病的下不来床了还怎么去?”

  “我知道了。”

  三日后

  “太尉,出事了。”

  果然如此,高俅问道:“发生什么事了?”

  “祭祀大典上,太子殿下手中的香屡屡熄灭,适时狂风大作,如今汴京都在传太子殿下非继承大统之人。”

  “呵。”高俅不免轻笑:“倒是好手段。”

  “太尉的意思是……”

  “想在香烛上动手脚并不难,祭祀台在两谷间,起风下雨也不足为其,只是手段虽不高明,效果却非常显著。”

  “我们该怎么做?”

  “静观其变。”

  有时候,什么都不做才是最好的办法,可惜某人应该不懂。

  随后三日,关于祭天大典一事的言论渐渐平息,赵佶也下令严禁文武百官对此妄加议论。

  渐渐的,这件事就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高俅继续称病不出,赵桓只差人送来几份上好的药材,连他几时能回朝都不曾有过询问。

  高俅乐得自在,之前日夜操劳白了许多发丝,如今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好好修养,往后还不知道要如何焚膏继晷呢!

  “哎!”

  两个月的时间匆匆而逝……

  窝居在太尉府的日子里清闲而惬意,高俅有那么一瞬间都想直接退休养老了,无奈天下未安,高俅终究放不下心来不管不顾。

  高俅一边翻看着手里的账本,一边听着吴用的汇报。

  “这雨已经下了有四五日了,似有无穷无尽之意。”

  吴用也觉天黑的让人心烦,但他还是宽慰道:“俗语言春雨贵如油,太尉且宽心。”

  高俅颔首,历史上的特大暴雨一般都发生在夏秋两季,想到这点后高俅暂且宽心。

  可世间的事通常都是好的不灵坏的灵。

  大雨连下七日后,朝廷急报。

  “大雨冲毁了汴河的一个决口,所幸自蒙古返京的禁军及时护住汴堤,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高俅呼吸粗重:“幸好,幸好。也幸好大雨不再继续。”

  “太尉……”

  “怎么了?还有其他事吗?”

  “禀太尉,京东四路和淮南两路也多处受灾,涉及百姓数以万计。”

  高俅稳住呼吸:“只要及时赈灾就不会有大祸乱,太子殿下是如何安排的?”

  “太子殿下已经派宣抚使前往,只是……”

  “只是如何?”

  “太尉,平江府受大雨影响致使多处桥面坍塌,众多百姓…百姓……死于其中。”

  高俅怒拍桌案:“受大雨影响?那汴京的桥怎么没塌!大名府的桥怎么没塌!应天府、江宁府的桥怎么没塌!”

  “我看分明是有人偷工减料,中饱私囊!简直岂有此理!”

  “太尉息怒!你的手……”

  “无碍。”高俅随意将伤口缠住:“备马车,我要进宫。”

  “是。”

  半个时辰后

  包括高俅在内的一众官员全部在此,赵桓的脸上也不复之前的风光。

  “太师,依你看此事该当如何?”

  高俅面无表情:“太子殿下觉得此事该如何做?”

  “我已派遣宣抚使去往各地赈灾,至于平江府,本殿下认为当立刻拿下平江知府,桥面坍塌一事他难辞其咎!”

  高俅微微摇头,赵桓的想法算不得错,可他终究是长在温室里的花朵罢了。

  就在高俅欲开口时,一道声音吸引众人视线。

  “官家到!”

  “臣等见过官家,见过郓王,见过康王。”

  赵佶坐到上首:“都起来吧。”

  “谢官家。”

  赵构一进门就看向了高俅,他本是一脸惊喜,只是高俅的视线从始至终不曾看向他,赵构只能低着头坐在赵楷下首。

  赵佶则看向赵桓:“太子,我已经知道各路受灾情况和平江府一事了,对于此事你是如何处理的?”

  赵桓完整的又叙述了一遍自己的安排。

  赵佶看了一眼高俅,而后看向赵楷:“三哥,你说说看。”

  “爹爹,当务之急应该是安抚好受灾百姓,首先我们要告知百姓在水灾中损毁的一切宅屋和田粮全部由朝廷负责。还有,从汴京调粮难免耽误时间,我觉得可从受灾地周围完好州县调粮应急,而后再由朝廷补发。”

  “其次,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各地宣抚使赴任后一定要及时清理道路,做好百姓防护,小心疫病的发生。”

  “再者,各地厢军和府兵当日夜巡视,朝廷虽施天恩,但不可不防有暴民借此暴乱。”

  “然后……”

  “最后……”

  “至于平江府一事,我觉得首要之事是将桥下百姓的遗骸捞出安葬以慰民怨,同时对其大人封赏、子女封荫。”

  “其次,派遣工匠重修大桥并免收当地人三年的桁渡税,爹爹,此次修桥的监工最好派朝廷五品以上的官员前往。”

  “然后,对此次桥梁坍塌的原因追责,从知府、知州到知县以及下面的同知、主簿,再到负责建桥事宜的小吏、工匠及商户全部羁押,而后彻查此事并予以重则,以儆效尤。”

  “再者……”

  “最后……”

  赵楷话落后整个房间安静的针落可闻,赵佶满意的点点头,而后又看向赵构:“九哥觉得呢?”

  “爹爹,我认为不仅要防止民众暴乱,也要防止各地的山匪水匪趁机掠夺。”

  赵佶颔首:“众卿觉得呢?”

  见无人应答,高俅出声:“三位殿下考虑的很是周全,臣等再无补充。”

  “好,那就这么办。”

  “官家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