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非一般的刁钻!◎

  召开记者招待会的那天, 来了二十多家媒体,五十多名记者,虽然在名义上叫 “记者招待会”, 但来的不全是记者,还有十多位的相关人士, 他们有的是编辑, 有的是面料商, 全都是跟希莱尔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的人物。

  即便是见过大场面的比利·克拉森也不得不在心里感叹——人好多!

  这里的人数足以反映希莱尔的号召力, 因为大家都认为她有新闻价值所以才出席!

  自希莱尔在时尚游行斩获佳绩后,媒体们都非常激动,几乎要把她吹奏为神, 这是由于从来没有美国设计师能得到法国人的认可,隐隐有种要坐稳美国No.1的势头。

  然而, 问题就出在她的年龄和性别。

  对于一名如此年轻的女设计师, 大家的态度都有所保留——她会不会只是昙花一现?她的水平能一直保持吗?

  无可否认她是一名天才,但天才往往都是脆弱、经不起风浪的, 何况还是一名女性!

  女性给人的印象就是柔弱,无法独立而且需要依赖男人,坦白说如果希莱尔真的如大家所想是个男人,他们也不会有这样的担忧。

  说到底, 女人能在一个领域里面爬上金字塔顶端的例子过于稀少,而对于未曾见过的情况人们都是难以接受的, 所以才会有许多忧虑,不然她现在肯定已经被捧为美国的顶级设计师了。

  这令伊莎贝拉·布朗特的形象极具争议,国内对她的舆论风向大致可分为两派, 一派认为她前途无可限量, 即便她曾经刻意做假, 始终是时尚界的一位人才;另一派则表示她的行为不可原谅,开始质疑她是否配得上这样的美誉。

  但不管怎样,能够在法国人面前吐一口气还是爽的,所以普遍都在静观其变,愿意给她一个解释的机会。

  在记者招待会开始之前有一个鸡尾酒会,提供酒精含量低的鸡尾酒以及一些冷盘,所以气氛是很随性的,并没有那种很严肃的感觉,小酌一杯一起聊天令大家的心情都放松下来。

  比利·克拉森跟一名认识的同行打招呼:“上次你说想要搬家,找到适合的地方了没有?”

  “我已经搬了,谢谢关心。”同行笑着说。

  两人寒暄了一会,话题很自然便扯到伊莎贝拉身上。

  “话说回来,为了这个招待会她真的大费周章了呢。”同行说。

  “是啊,但成果还是很显着的。”比利·克拉森环视一周,发现大家的表情都很轻松,正在有说有笑的互相交流。

  伊莎贝拉·布朗特办鸡尾酒会此举很明智,适当的拉拢了大家的关系,那么等等对她的提问可能也不会过于刁钻。

  同行认同道:“气氛的确很友好,不过大家会不会也对她一样友善就难说了。”

  比利·克拉森点头:“这场招待会将会决定希莱尔的品牌形象,虽然她在外交上面一向出色,也难保会不会因为压力而表现出错。”

  “如果我是一个二十二岁的女生,要独自面对这么多记者的逼问,肯定会难以应付吧?”

  他认为伊莎贝拉·布朗特会感到怯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当他看见她本人后,却打消了这个念头。

  到了点,招待会的场地开放进入,大批记者就坐,待座位都坐满了,一阵高跟鞋敲打地板的声音从场侧传出来。

  记者们立即停止了交头接耳,一同望向声音传来的方向。

  这是一名二十来岁的女孩应有的气场吗?!

  金发女孩把头发梳到脑后然后盘起来,穿着白衬衫和及膝裙,衣摆摄进裙子里再配一条皮带,光滑细腻的小腿底下是一双黑色的高跟鞋。

  眼尖的人马上就认出这是“黑寡妇”系列的衣服。

  她目不斜视的走到台上,上面摆放了一张长桌,那里只有一个座位,坐下后才用一双美目扫视台下的人。

  她一走出来,就让人感觉到她是一位自信且强大的女性,眼神里不见一点怯色,而是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很容易就让人忽略了她的年龄。

  无可否认的是她真的很漂亮,让人不忍心对她抛出严苛的问题——拥有如此美貌,又何必有如此才华呢?

  不过也只是想想而已,相较对一位美人手下留情,还是报纸的销量来得更实际。

  不少人都想起了之前的桃色绯闻,说伊莎贝拉·布朗特被希莱尔包养,那时候大家都以为她是一名手段很高的交际花,而且没人认为有任何不妥,却不料她就是希莱尔本人,来了个极大的反转。

  曾经对此深信不疑的他们心里难免会有一道气,好像被摆了一道似的,只是主办方的招呼实在太周到了,稍微消了气。

  “感谢各位应邀出席,希望你们对是次的安排感到满意。”伊莎贝拉看着台下一片人头扬起笑容,“当然,如果不满意的话我也不会接受投诉,反正我的钱已经花出去了。”

  善意的笑声在场内响起,她的表现比人们想的还要好,谈吐自然,还会用适当的幽默去带动气氛,看不出来只是从中产家庭出身的。

  “希莱尔工作室成立于1917年的十月,最开始包括我在内只有两名员工,工作室就在明尼苏达州的罗彻斯特,一个大家可能听都没有听说过的小城市。”她语气平淡的说,没有丝毫炫耀的成分,“而今年,我去了巴黎参加时尚游行,跟名震欧洲的设计师们同场展出,这份荣耀会一直记在我心里。”

  好吧,即便她的年龄和性别再怎么让人担心,他们都无法不承认她所获取的成绩是很出色的,而且在她这个年纪看来非常不可思议。

  可是她提起这个干什么?

  “这一切之所以发展的那么顺利,某程度上都是多亏了我隐瞒了自己的身分。”她像是听见了他们的心底话似的,提出了解答,“首先,这不是我的本意,只是因为我很怕。”

  怕什么?所有人心里都冒出了同一个疑问。

  “我不希望被人用年龄及性别去判断我的能力。”伊莎贝拉面容严肃,“无论在哪个行业,女性都很容易受到歧视。的确,在过去的数个世纪以来,人们都认为女性的职责是家庭,工作是男人的事情,直到战争打破了一切,越来越多年轻女士投入工作,我很高兴看见这个状况,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她们在职场上遇到的不公平待遇。”

  “我一直以希莱尔先生的助手的身分跟客人接触,可就算不是作为设计师本人,我的能力一直受到质疑,外界一直有传闻说我是走了后门才得以管理这个品牌。他们认为我是沾了男人的光,为什么?因为社会普遍认为女人的能力不如男人。”

  这个女孩好聪明!

  比利·克拉森暗里感叹道,伊莎贝拉·布朗特知道美国的女权运动已经势不可挡了,所以她扯上了女权,利用女性的身分去引起大家的同情!

  伊莎贝拉继续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跟你说她能做高定,你的反应是怎样的?”

  当然是不相信,说算没有人说出来他们也心知肚明。

  伊莎贝拉辛辣的说出他们心里的想法:“她真的有能力完成这条裙子吗?我真的能信任她吗?如果以女设计师的身份起步,我恐怕会接受订单的机会都没有,而事实上我的确做出来了,多亏了人们对男设计师的信心,我才有这个机会,甚至因此而让欧洲人注意到我,间接促成了时尚游行的受邀。”

  在场的记者们都是男性,他们的确不了解女性在职场上的难处,也不曾去思考这个问题。

  部份人都有过跟女士共事的经验,就算她们的确有着出色的能力,可是他们还是在潜意识里认为她们需要帮助,所以经常会给予她们额外的关注。

  他们自以为这是绅士风度,却没有想过其实她们需要的不是帮助而是肯定。

  有人举起手,伊莎贝拉示意一位坐在前排的记者发问。

  “那你怎么选在这个时候公开身份呢?”那位记者问。

  “去年我跟自己说,如果我能够被邀请参加时尚游行就公开。”她说,“那代表我已经拿出了成绩,向大家证明了我自己,希莱尔有足够的实力去唤起大家的注意。”

  “而我选择站出来的最主要原因,是我想让其他跟我有着一样抱负的女性知道,你们不是孤单的。”伊莎贝拉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呼出,“不要因为年龄和性别的限制就轻易放弃想做的事情,不用去在意别人的眼光,你们有能力去做任何事。”

  记者们的表情都有所松动,甚至还有人摆出深思的表情。

  “所以我今天召开这个记者招待会的目的,给公众一个解释是次要,借助大家的力量去鼓励全国的女性才是主要。”

  威尔逊夫人的民望为何那样高,还被视为女性的典范呢?因为她向广大的女性展示了女人也能站在高处,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而一个名利双收的女设计师的出现,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甚至是一个榜样。

  不过显然不是所有人都吃这一套。

  一个记者不等她示意就站起来问,语气相当的尖酸:“布朗特小姐,你说你站出来的原因是希望鼓励广大的女性,那你应该一开始就用女性的身分去努力,让别人看见不管什么性别,是金子终会发光,就像可可·香奈儿小姐,这才是女性的模范。可是你又选择了隐瞒,难道你不是在借用男性身分的便利去发展自己的事业,之后又跳出来拿女性不输男性的光环吗?”

  嘶!

  这问题非一般的刁钻!

  大家都用看戏般目光看着伊莎贝拉,想着她会怎么回应。

  坐在台上的金发女孩却勾起了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