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穿越重生>写皇帝的同人被发现后>第26章 抄家内情

  这个问题有点刁钻。

  系统思考了一会儿:“那我帮你问问控制中心吧。”

  “等控制中心回复我都……”

  韩悯没说下去。

  控制中心的办事速度确实不快, 系统有些不好意思:“其实我觉得皇后会大度的,毕竟是一国之母。”

  “你说的对。”

  这时韩悯走到殿门外, 抬手叩了叩门。

  书房陈设简单,几个书案,大书案上堆着奏章, 墙上书架上放着帝王治国之术的书卷。

  傅询跪坐在书案前,温言坐在下首。

  正中有一个倒了的铜香炉, 香灰撒在地上。

  韩悯揉了揉鼻子,俯身行礼。

  “陛下, 温大人。”

  前几日温言正式封了御史台御史,因为先帝还未出殡,不好大封官员,只他一位被封。

  他直起身子, 也向韩悯回礼。

  不知道温言是不是把白石书局的话本子拿到傅询面前了, 也不知道傅询是不是已经知道这件事了,摸不清楚状况,韩悯便站在原地, 没有动作。

  傅询朝他招招手:“你总看那堆香灰做什么?不过是失手打翻了, 过来。”

  韩悯回神, 走到傅询身边的小案前, 敛裳坐下。

  傅询似是随口问他:“你难得出宫一趟, 去哪儿玩了?”

  “桐州偏远,臣难得回一趟永安,被途中繁华美景迷了眼, 在几条街上逛了一圈。天色差不多,便回来了。哦,对了——”

  韩悯从袖中掏出一个油纸包:“经过从前的宅子,看见有卖麦芽糖的,就买了一些。”

  他将纸包打开,推到傅询面前:“我记得从前陛下来我们家,很喜欢吃我们家门前的麦芽糖。”

  傅询捻了一些尝了尝味道。

  他心情颇好,语气也愈发缓和,又问:“温言说,在白石书局门前看见你了,你去那儿了?”

  韩悯看了一眼温言。

  他把戴的斗笠给丢了,但是才回来,衣裳也没换——

  他拢共就那几身衣裳,十分好认。

  再要否认,恐怕会被拆穿。

  于是他点点头:“是,经过白石书局时,忍不住进去看看有什么新书,想捎给爷爷。”

  “原来如此。温言还以为,你在准备科考。”

  “啊?”

  “他以为你要科举入仕,特意拿了两本书要带给你。朕记着,之前就跟你提过,让你做起居郎,还以为你忘记了,所以问问你。”

  韩悯笑了笑:“臣只怕陛下忘记了,说话不作数,臣自己怎么会忘记?”

  原来是温言又想敲打他了。

  温言总以为他魅惑主上,佞幸得宠。

  这回又来敦促他考科举,大约是想提醒傅询,照着规矩,不该让他直接当官儿。

  上回见过傅询对他发怒,旁观的韩悯也知道厉害。傅询不像小时候、也不像表面那样随和。

  想来这回,也是温言惹他发火,让他把香炉给摔了。

  韩悯也不知道,温言到底是怎么想的。

  分明都知道傅询什么地方不能惹了,还是梗着脖子不低头。

  或许是太耿直,他觉得不对的事情,不论如何,就一定要谏。

  从这点来说,他简直是御史典范。

  虽然他总是针对韩悯,但其实韩悯还挺羡慕他的,也有些佩服。

  温言垂眸,淡淡道:“原是臣想错了。”

  韩悯想了想,替他解围:“也不要紧,我正好也想看看这两年的科举文章,多谢。”

  给温言递了台阶,他将两册书卷放在韩悯面前,告退离开。

  傅询捻着麦芽糖,慢慢地吃。

  韩悯看了一眼:“陛下不喜欢吃就算了。”

  傅询抬眼看他:“喜欢的。”他把糖往前推了推:“你想吃就吃。”

  “多谢陛下。”

  韩悯不客气地掰了一大块。

  只听傅询又道:“你记不记得,我小时候是什么模样?”

  韩悯之前提过,傅询小时候是个小胖子。

  “不敢多吃,恐怕变回从前那样。”

  韩悯正捧着一大块糖要往嘴里塞。

  闻言,动作一顿。

  我怀疑你在暗戳戳说我。

  *

  这天晚上用过膳,韩悯腿上盖着驼绒毯子,正给家里人写信。

  杨公公坐在另一边,笑眯眯地给他剥杏仁吃。

  刚见到韩悯时,觉着他实在是太瘦了,所以杨公公特别喜欢喊他吃东西,每天汤汤水水、干果零食,不曾有一刻停歇。

  后来小剂子端着茶水进来。

  “晚上看公子吃的有点少,是不是身上不大好?沏了熟普洱,喝一点儿应该会舒服一些。”

  杨公公赞赏地看了一眼自家徒弟。

  不错,很上道。

  小剂子一开始以为傅询把他指给韩悯,是让他看着韩悯,后来发现,好像又不是这么回事。

  前几日韩悯帮了他一把,许诺他等恭王倒台,就让他去找姐姐。他也就定下心思,不再想其他的事情。

  他在榻边脚凳上坐下,给韩悯掖了掖毛毯。

  韩悯放下笔:“我又不是重病不起。”

  小剂子正色道:“公子身体不好,从前吃不好睡不好,是应该多养养的。”

  这也太上道了。

  韩悯想了想:“也是。”

  小剂子把毛毯往上扯了扯:“这就对了。”

  “但是不能这么养。”

  韩悯隔着毯子,摸摸自己的肚子。

  下午傅询说那一句,提醒了他,他忽然发现自己长肉了。

  在宫里吃好喝好,每天都喝补药,两年的失眠之症缓过来,担心的事情一下子少了一大半,心情舒畅,很难不长肉。

  “明日早起,我们去武场做操。从前我不得不熬夜,现在我想重新做人。”

  他伸了个懒腰,看向杨公公:“你老要给我爷爷写信吗?”

  杨公公摆摆手:“几十年的朋友了,有什么好写的,他远在桐州打个哈欠我都知道。”

  韩悯笑了笑,把信交给小剂子:“那明日帮我寄到桐州。”

  “是。”

  *

  次日早起,韩悯带着他二人,溜达着去武场。

  韩悯挽起衣袖:“系统,给我广播体操的分解动作图。”

  系统断然拒绝:“我没有这个东西。”

  “肯定有的,你找一下。”

  “我绝不会看着你做这种乱七八糟的事情!你是个文人,你应该喝酒练剑,我是个文人系统,应该督促你喝酒练剑。”

  “可是我就会做‘七彩阳光’和‘舞动青春’,求求你了。”

  系统甩给他一本太极拳图解,就不再理他。

  韩悯翻了两页,忽然想起自己从前在大学课程里学过太极拳。

  很有意思,就是考试很难。

  系统不理他,韩悯也没有别的办法。

  傅询来时,便看见青年一身素衣,风中猎猎。眉目清远,风骨峻峭。

  卫环拿着长剑上前,刚要递给他,傅询却摆手:“今日不练。”

  “是。”卫环将长剑收起,看向韩悯,“韩二哥练的这是什么?怪好看的。”

  傅询面色一沉,转回头,对卫环道:“你看什么?”

  卫环满脸疑惑,为什么我不能看?

  傅询又朝他摆摆手:“把剑放回去。”

  支走卫环,待韩悯做了个收式,傅询才上前。

  韩悯俯身行礼,唤了一声“陛下”。

  傅询点点头:“今日怎么忽然来了这里?”

  “臣一向身体不好,跑两步喘三喘的,近来得闲,想着过来练练。”

  确实是这样的。

  韩悯出生时不足月,小的时候又怕疼又娇气。韩家抄家之后,在牢里和暗室里都走了一遭,就更不好了。

  傅询看见他修长的脖颈,白皙又脆弱,下意识抬起手,想摸一摸。

  没等他动手,韩悯便扭头看他,皱了皱眉:“你干嘛?”

  傅询便改了动作,拍了一下他的脑袋就走。

  韩悯捂着脑袋,暗暗地骂他,什么毛病?

  他跟上傅询的脚步,问道:“陛下这是要去哪里?”

  “武场修过几次,不像你小的时候那样,带你走走。”

  韩悯的怒气来得快,去得也快。

  在看到一武库的长剑银枪时,他就忘记了傅询拍他脑袋的事情。

  从前韩悯就知道,傅询此人有两个爱好,一是养鹰,一是习武。

  他把两个爱好都玩到了极致。

  傅询看着韩悯傻乎乎地穿行在殿中,连声赞叹,到底没忍住笑。

  韩悯从架子那边探出脑袋,问道:“陛下,这些东西登记造册了吗?”

  傅询低头,掩去笑意:“不曾。”

  “应该像文人的藏书楼一样,做个目录册子的。”

  “你若是得闲,不如……”

  韩悯点点头:“好啊,我得了闲就帮陛下整理一下。”

  没等再说话,韩悯仿佛看见什么,歪了歪脑袋,快步上前。

  他在一个檀木弓前停下脚步。

  那檀木弓有些小,应当是少年人习武用的,上边箍着银线。

  傅询在他身后站定,解释道:“是你从前在学宫里用的那个。”

  他这么说,韩悯便想起来了。

  那时少年人初初长成,傅询柳枝抽条儿似的,从小胖子长高长瘦,变得十分俊朗贵气。又因为身份高贵,学宫里的少年都众星拱月似的围着他转。

  有一回在学宫武场里捡到一柄檀弓,朋友们鼓动他试试,大约他是天生神力,试了没两下,那柄弓“咔嚓”一下就断了。

  随着“咔嚓”一声碎了的,还有回来找弓的韩悯的心。

  韩悯握紧拳头,没像小时候那样冲上去打架,气哼哼地转身就走。

  傅询站在后边,愣是没说一句话。

  待韩悯走后,才怒道:“刚才是哪个让我试试的?”

  好半晌,温言淡淡道:“拿去修一修吧。”

  此时武库里,傅询站在韩悯身后,一手撑在桌边,一手去拿檀弓,不动声色地,将韩悯圈在怀里。

  他一面道:“折断之后,我让器造府的工匠用银线缠好,本来想还给你,结果你一连三个月没理我。”

  韩悯浑然不觉其它,接过檀弓,拨了一下弓弦。

  他甩了甩右手:“我现在也用不了了。”

  他的右手使不上劲儿。

  韩家抄家,整理出几大箱的书稿,他追着进宫去求情,跪在紫宸殿的台阶下。

  那时傅询不在,恭王傅筌仰着头,踩着他的右手走过去。

  治得不及时,养得不好,手腕算是落下了旧伤。

  所以他这两年写字,总是左手研墨。砚台放在左边,方便左手写字。

  两年前的事情,他算是落下一身的毛病。

  他想把檀弓放回去,傅询却握住他的手腕,要他把手搭在上边。

  傅询站在他身后,脚尖抵着他的脚后跟,让他站好。

  他自己没怎么使劲儿,就是一手虚握着檀弓,一手勾着弓弦。

  手臂平直,目光平视,傅询带着他,拉了一个满月弓。

  随后他稍低下头,靠得很近,吐息在韩悯耳边。

  “这不是可以了?”

  韩悯怔怔的,没反应过来,也没有回答。

  傅询见他模样,心想大约是把他吓着了,便松开手,将檀弓放回去。

  韩悯吸了吸鼻子,心里“呜哇呜哇”地拉响求助警报,紧急呼叫系统:“这回又是为什么?”

  系统也不太确定到底是为什么,尽力分析了一下:“就……或许……可能……君臣之情?没错,君臣之情。”

  但他感觉好像有哪里不太对劲。

  可是这场面已经超出它的分析范围了。

  傅询见他眉尖微蹙,一脸沉思,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伸手摸了一下他的脑袋。

  “回去了。”

  “诶。”

  韩悯小心跟上。

  出去时,正巧碰见卫环。

  傅询吩咐他把长剑放回去,他放回去之后,再折返回去,这两人就不见了。

  他望了一眼宫殿里边。

  那里边不常开窗,有点阴暗。

  然后他发现陛下的耳朵红了。

  奇怪,现在也不是冬天,陛下也不是王爷了,都做皇帝了,还和在柳州时一样。

  卫环将殿门关上。

  *

  韩悯在武场连续打了几天的太极拳,傅询习惯晨起练武,时常与他遇见。

  来得勤了,虚礼都免了,就是点点头,打个招呼的事情。

  这日从武场出来,韩悯与杨公公,还有小剂子一同回去。

  韩悯挽起衣袖,捏着拳头,递到杨公公面前:“给你老看看,我这几天打拳的成果。”

  杨公公捏捏他细瘦的胳膊:“都是骨头,应该再多吃一点。”

  韩悯收回手,别过头去。

  这时已到了福宁宫前,他才看见温言等在台阶下边。

  他穿一身言官的红袍,站在玉阶前,身形挺直,官帽两边的长翅也不曾晃动一下。

  韩悯上前行礼:“温大人来找圣上?”

  “是。”

  温言一直都冷冷的,话也不爱多说,韩悯一早就知道了。

  “圣上恐怕没这么快回来,你要不要进去等着?”

  “不用。”

  “那好。”

  韩悯抬脚要走,忽然想起一件事,回头道:“对了,上回一起改折子,还没改完,什么时候再……”

  他说的是参恭王傅筌的那封折子。

  温言目不斜视:“不敢再劳动韩公子,那折子我已经改得差不多了。”

  “那也行。”

  韩悯思忖着,应当是前几日傅询摔了香炉,温言恼了,要跟他划清界限了。

  他这样冷淡,韩悯也不想自讨没趣,转身上了台阶,抱住杨公公的手臂:“我想吃枣泥糕。”

  杨公公笑着点头:“好好好,吃枣泥糕。”

  温言转过头,望了一眼韩悯走上台阶的背影,很快又转回脑袋。

  面色冷淡。

  回到偏殿,杨公公对韩悯道:“这温大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总看不惯你似的。”

  韩悯小声道:“其实我有时候也有点儿怕他。”

  “嗯?”

  “我总觉得他很像我爷爷。”

  杨公公不悦道:“瞎说,哪能这样比?”

  韩悯愈发小声,解释道:“我是说,他正经的时候特别凶。我爷爷当年在朝堂上,硬生生把卫将军骂哭了。虽然我爷爷没骂过我,但我总是很怕我会被温言骂哭。”

  “那倒也是。”

  “不过他不要我改折子,我还乐得清闲,好写两章……”

  两章话本。

  韩悯差点说漏了嘴。

  杨公公也没在意,转头去给他预备吃的。

  *

  过了一会儿,杨公公朝门外望了一眼:“梁太医来了。”

  韩悯也看了一眼。

  梁老太医常来给他诊脉。

  此时他正背着药箱,走过宫道。

  韩悯跑到廊上看了看:“温言怎么还在下边等呢?”

  他就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同是文人,韩悯想下去喊他上来歇一歇。

  但是走到一半,想想还是算了,温言也不怎么待见他,还是不了。

  于是他走到梁老太医身边,伸手接过药箱。

  梁老太医笑着问:“你今天怎么这么殷勤?”

  韩悯瞧了一眼温言。

  他宁愿在太阳底下站着。

  韩悯收回目光,忽然想起一件事,对梁老太医道:“对了,我前几日写信给兄长,让他把双腿的症状写下来。昨日回信寄来了,想请你老看看。”

  “好。”

  殿里,梁老太医捋着胡子给韩悯号脉,目光一凝,皱了皱眉。

  侍立一边的杨公公问:“怎么了?”

  梁老太医松开手,看向韩悯:“悯哥儿啊,你自己心里最清楚,忧思郁结,吃药是吃不好的。”

  韩悯点头,小声答道:“我知道,可我就是……睡不着。”

  梁老太医叹了一声:“还是给你开一些安神的药,你自个儿的心结在哪里,得自个儿去解决。”

  “我知道。”

  韩悯从案上拿出一叠信纸,翻了翻,抽出两页递给梁老太医。

  这是韩识的信。

  想起从前那个马背上英姿飒爽的青年,梁老太医也有些惋惜。

  长叹一声,接过信纸,眯着眼睛,仔仔细细地看起来。

  韩家历代从文,韩爷爷拦驾献书之后,韩家便一跃成为文官之首。

  但是文官之首的韩家,却有几个人偏爱习武——

  韩悯的叔父与兄长。

  韩爷爷老来再得子,韩悯的叔父比兄长韩识年长十岁,韩悯未出世时,他二人就常在一块儿,叔父于韩识,亦父亦兄。

  即便是韩悯出生后,因为韩悯不足月,身子弱,只好在家好好养着,闲时跟着爷爷念书。

  所以仍旧是他二人在一块儿的时间更多。

  他二人皆好习武。

  后来韩识在一次马球赛上结识了当时的太孙,傅询的兄长傅临。

  那时傅临堕马,落在马蹄下,韩识伸手一捞,把他拽上马,救了他一回。

  两人一见如故,遂成至交好友。

  直到三年前,景山的一场狩猎。

  白虎越溪,傅临纵马追逐,韩识与叔父劝他不住,只能驾着马紧随其后。

  天黑时,侍卫赶到,只看见满地的鲜血,那只白虎伏在地上,已然没了气息,而他三人的状况也不好。

  韩悯的叔父当场就断了气,留下孤儿寡母,那时韩佩才只两岁。

  韩识被抬回去时,双腿都是血淋淋的。元娘子看见,哭晕过去两回。

  而傅临被救回去,捱了两三日,却还是呕血身亡。

  最后只有韩识一人活了下来,但他的双腿也残疾了,此后都坐着轮椅。

  晚年丧孙,白发人送黑发人,德宗皇帝受不住打击,冬日里大病一场,很快就驾崩了。

  而后先帝即位。

  先帝对其余几个皇子,宠爱归宠爱。只有傅临一人,既是他最宠爱的长子,又是被他当做储君来教导的。

  傅临早逝,先帝便迁怒韩家。

  据说傅临去时,喊疼喊了一夜,先帝守了他一夜。

  清晨时回光返照,傅临清醒过来,替韩家求了宽恕的旨意,但是先帝没有答应。

  后来德宗皇帝病逝,临终前也下诏,让先帝不要为难韩家,先帝也没有应允。

  先帝恨极了韩家,继位之后,立即翻出韩爷爷的一卷书稿,找了个“私修国史”的罪名,把韩家抄家下狱。

  这是韩家被抄家的内情。

  也正是因为傅临早逝,先帝才变得愈发多疑。

  在追封傅临为太子之后,就再不立太子,只让傅询与傅筌各自争斗。

  梁老太医一边看信,一边道:“从前给你哥诊断,好好养着应该是能站起来的,怎么就……”

  他将书信上的字句看了两遍,沉吟道:“不太对劲,是不是有什么地方疏忽了?”

  韩悯想了想:“我们家被抄家之后,我为了爷爷书稿进宫,后来和爷爷一起被关进天牢。但是兄长那时……我娘说,兄长那时被宫里的人带走了。”

  原本侍立一边,一直没有说话的杨公公沉吟道:“其实是恭王出了主意,让先帝召识哥儿进宫,在先太子的牌位前赎罪,长跪念经。”

  韩悯一惊:“兄长从没跟我说过这件事。”

  “大概是怕你担心,所以就没跟你说。”

  “那后来呢?”

  “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殿里走水。原本火势不大,没人察觉,后来恭王又拦着不让人救。识哥儿腿脚不便,又喊不来人,就抱着先太子的灵牌,爬到供案下躲着。”

  杨公公叹了一声:“最后下了一场雨。雨水从窗户里泼进来,把火浇灭,识哥儿毫发无伤。先帝说是先太子发了善心,就饶他一回,不再听恭王的,把人放回去了。”

  那时韩悯还在牢里,韩识不跟他说,他永远也不知道竟然还有这么一件事。

  梁老太医心中有了计较:“或许是那时候跪坏了腿,又或许是心里过不去。”

  韩悯神色认真,默默地给恭王傅筌记上一笔。

  他撑着头,最后道:“还是不要告诉兄长,我知道这件事吧?”

  “好。”

  两个老人家从小看着他长大,太了解他。

  他二人认真叮嘱道:“你千万别一时冲动,去找恭王算账。”

  韩悯点点头:“我知道。”

  想想上回傅询同他说,至迟一个月,国丧之前,就能处置恭王。

  算算日子,也快了,再过几日便是国丧。

  唯一可惜的是,温言再没让他帮着写奏折。

  韩悯撑着头,悠悠地叹了口气。

  空负一身能把傅筌骂哭的本事。

  怀才不遇,很是郁闷。

  他随手拨弄了一下书案上的毛笔,笔尖锋若利刃,在他的指腹上留下一道墨痕。

  作者有话要说:傅询带着韩悯,拉了一个满月弓——恭王站在对面

  老傅:夫夫合作

  系统:是君臣

  悯悯:恭王,你完了!(恶狠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