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穿越重生>国色朝酣(重生)>第11章 徐府

  敏心哭花了脸,仍死死搂住江氏的脖子不放。

  “这孩子,今天这是怎么了?”江氏有些无奈的抱着女儿,见她哭得哽咽,还不住地帮她拍背顺气。

  一旁穿着靛蓝袄子白比甲的婆子笑眯眯地上前:“哎呀,姐儿这是怎么啦?”

  江氏略有些尴尬的笑一笑:“这孩子认生呢,正闹腾着。”

  婆子就笑道:“也是,小儿家家的,一路没见着娘可不得哭一哭。”又见江氏随行的丫鬟下人都下了车立在那儿候着,忙笑道:“四夫人,既是好了,那咱就走吧?”

  江氏朝她略福了福,谢道:“劳烦陈嬷嬷了。”

  敏心听见这声,倒是抬头朝她看了一眼。正是程夫人身边最得力的陈嬷嬷。她在程夫人房中教养的那些年,很是承了些陈嬷嬷的恩情。这会儿出现在垂花门来接她们,想必也是程夫人的意思。

  就不免有些慨叹,看了陈嬷嬷一眼又一眼。

  正走在江氏身侧落后半步的陈嬷嬷抬眼瞧见了,只当是这小娃没见过生人,好奇来着,并没有当回事。

  一行人进了垂花门,面前是一道清水白墙盖黛瓦的长影壁,影壁下停了几架青布帷幔的轿子,正是府中代步用的,另有一排健壮的抬轿婆子站在墙根下等着使唤。

  陈嬷嬷扶了江氏和敏心上了第一顶轿子,林妈妈还有得脸的大丫鬟们上了其余的几顶。陈嬷嬷见大家都坐好了,朝抬轿婆子们吩咐一声,就有人来上前,四人一道抬了轿子往前走。

  陈嬷嬷自跟在江氏乘的那轿子一旁,一面走还一面与江氏说些闲话:“……四夫人有所不知,府中太夫人得了信儿,就急急命我们备好了车撵,只等码头一来报信就出发去接……”

  敏心窝在母亲怀里,听见陈嬷嬷的话,心里却是一怔。她怎不知,永泰侯府是早早得了消息的?上辈子她跟母亲上京时,自己病得稀里糊涂,年纪又小,很多事情也不知道。后面还是林妈妈一点点说与她听的。

  *

  永泰侯徐景明曾是今上的伴读,今上少年登基,又重情谊,故徐景明早早领了差事,入宫做了今上的贴身侍卫,等过几年就能按惯例入朝做三品大员。哪知西北忽起战乱,凖喀尔汗国东扰边境,不少边境部族不堪其扰,转向大胤求援。

  今上亦是忍无可忍,钦点平国公高绍、英国公薄天胄、镇北侯叶正谦,共三名大将率军进攻,先永泰侯徐茂重并世子徐景明也在行伍之间领军作战。那场鏖战足足对峙了两个月,王师直抵凖喀尔腹地,天山南北白骨露野、流血漂橹,等到来年开春撤军时,尚未完全融化的积雪下,全是白森森的尸骨。那年天山南的牧草,因血肉滋养,长势尤其好。

  这一战虽胜了,却是惨胜。平国公被敌军一箭射死在马上,掉落马背被乱军踏成了泥,难辨尸骨;英国公右膀受了三刀,此后再难挥动兵器;而永泰侯徐茂重亦身受重伤,回京途中不治身亡,徐景明就这样承了爵位。

  此后西北罢战息兵、王师暂退。徐景明战中立功,被擢为正四品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徐景明归京后袭爵,此时程氏刚生下长女,才有了弄瓦之喜,又迎来父丧,府中红事还没来得及预备上,马上就要撤了红绦子挂上白幡。

  朝中上下本以为这一战至少能平定二十年,可在徐景明和程氏的长子徐徽宏九岁、长女七岁时,凖部又举国来犯。此时朝中已无可用之将,徐景明临危受命,领军出征,常驻边疆御敌。

  建业十四年时,战乱稍息,凖国主力退回天山,徐景明率兵自边疆返还西安,暂作修整,预备还军。恰此时程氏夫人兄长点了陕西承宣布政使,程夫人为着省亲的缘故,带了一双儿女前去西安,与丈夫团聚。本想着过完年就随大军一起回京,岂料腊月前夕,凖喀尔又联合鞑靼南下,兵荒马乱中,程夫人诊出喜脉,只好暂留西北,等生下孩子再做打算。

  时景危急,程夫人身怀双胎,更是难捱,兼之环境险恶,生产艰难,苦熬了两天两夜才生下一对龙凤胎。女孩先生出来,倒是颇为康健,男孩却气息羸弱,奄奄一息,险些养不活。这下有了两个才出生的婴孩,其中一个又弱得颠不得冻不得,愈发不好动身启程,只能留在西北,等孩子长大点了才能回程。

  所幸西北有程夫人亲兄嫂照料,倒也没受什么苦楚。一双小儿日日用了羊乳奶糕,身体一日比一日康健,等到徐景明打退了凖部鞑靼联军,鸣金收兵时,两个孩子已有五岁了。

  建业二十年冬,永泰侯徐景明携妻子抵达阔别多年的燕京时,敏心一家正从任地启程,预备乘船回燕京过年。

  只是那时程夫人的幼子因路途坎坷气节变化,才到燕京就病倒了,程夫人衣不解带药不撒手地贴身照顾,却始终没有好转。加上她多年不曾回府,拜见长辈、宴请送礼、人事安排、庶务活计……桩桩件件都要她插手做主。

  而府里先前掌事的三爷见侯爷大胜,喜不自禁,几回信件往来之后侯爷就上书为三弟讨了个差事,不急过完年,三爷中秋后就携了三夫人上外地做一县父母去了。二夫人则是个万事不沾的性子,从来只是太夫人说一句,她才动一下。所以之前府里四爷徐景行病逝的消息递到府上时,江氏都已入了城,不过颠几下轿子的功夫就到了。

  这么短的时间,府中连二门上庆贺新年的红灯笼都来不及摘下。江氏一路进来,瞧着人人都是一片喜庆的装扮,面上半点哀戚都无,她也没想到徐家是几个时辰前才得的消息,一时没顺过去气,走着走着就悄无声息的晕过去了。

  这一下又是人仰马翻,阖府上下人人忙乱,能管事的不过寥寥几人,兼之程夫人的幼子也病得离不了人,她实在是抽不出手来,只得派了陈嬷嬷守在病倒的江夫人和敏心身旁。

  林妈妈说起这件事时,深深叹了口气:“才回来就病得理不了事,侯府庶务多,你母亲床前只一个程夫人跟前的陈嬷嬷时时来看,太夫人不过派人来问了问就罢了,人家自有亲生的孙子要看顾,哪有心思分给咱们……这样一来,如何能让人不看轻……”

  *

  哪知这回竟不同了!

  敏心满怀疑惑,却是问不出口。她温顺地伏在母亲怀里,两只眼瞅着小轿子内的装饰发呆。

  江氏注意到了她的眼神,顺着女儿的目光看去,见她盯着的是一个草绿色绣梅花的小小锦囊,不由笑了。

  江氏腾出一只手来把系在轿子四角之一的锦囊解下,递给敏心:“可是想要这个玩?”

  敏心抬头看看她,默默伸手抓紧了。这锦囊里装的是各色草药,自有一股淡淡幽香,却是用来驱邪黜恶的,香味她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她在永泰侯府长到十六岁,有数年时间都在戴孝,孝期里针线房的人为着她守孝的身份,怕出了差错,年年送来的这是这种香囊,挂在帷帐上,熏在香炉里,这香味日日夜夜升腾,直把人给熏透了。

  没想到,今生还能闻见这股味道。

  思量间,规律的颠簸忽然停下了,然后感觉轿子落了地,全身一震。敏心明白过来,这是到了她伯祖母朱太夫人的住处寿安堂了。

  陈嬷嬷撩了轿帘服侍江氏下轿子,身后林妈妈上前与江氏换了手,抱着敏心跟着江氏后面。敏心这回没有闹,乖乖的任林妈妈接过手去。

  路上这一会儿功夫,她想明白了。不管今生有何变数,总归要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她早多活了二十几年,如今能重头再来,已是上苍垂怜。无论如何,这一次她誓要守好母亲,不叫她如前世那般形销骨立,郁郁而终。

  几人从落轿的地方沿着羊肠小道走了几步,穿过一片浓荫,就到了一座宅子前。

  寿安堂是座四进的大宅,从大胤开国伊始,永泰侯府被赐做徐家宅邸起,就一直是历任永泰侯老太君的住所,制式广阔,颇为阔绰。

  红漆门扉的蛮子门前蹲着两尊石狮子,中檐上的四颗门簪绘着“吉祥如意”的字样,石阶上站着两个正在翻花绳的小丫鬟,都才留头,见着有客来,其中一个放下花绳一溜烟就跑进去报信了,留下来的那个看着年纪大点,朝江氏和陈嬷嬷屈膝福礼,然后给她们开了门。

  陈嬷嬷笑着朝她点了点头,向江氏介绍道:“这是家里管厨房的潘婆子的孙女小雁。”又引着江氏一行人进了宅子。

  进了大门,过了垂花门,迎面是一个待客的穿堂,过了穿堂又是一个院落。中间铺着十字砖石甬道,四角各放了一口半人高的大缸,正对面的是三间带耳房的正房,四周有抄手回廊与两边厢房相连。正房檐下侍立着的小丫鬟见了江氏,齐齐道了一声福:“四夫人安。”

  江氏见了很有些感慨。她上一次入侯府,还是建业十四年时,初嫁与徐景行,那时永泰侯徐景明已领了皇命出征,丈夫的生父生母早已去世,还是大嫂程氏、伯娘太夫人坐了主位,代喝了一杯她敬的媳妇茶。后面她跟着丈夫离京赴任,一晃六年,再也没有回来。好不容易任期已满,却是物是人非了。

  没想到六年过去了,上房的丫鬟还认得自己,不得不叹一声,大嫂持家有方。

  几人上了抄手游廊,从右边耳房旁的的黑漆角门进了第三进院落。这间院子比之前的院落要大上不少,五间带耳房的正房,三间带耳房的东西厢房,还有一个小小的抱厦。正中同样铺了青石甬道,两株极老的石榴树植在正房前的甬道左右,西南角也摆了一口大缸,东南角则种了几棵小松柏。正房檐下挂了一溜的鸟笼子,里面养着几只画眉翠鸟,鸟笼底下石阶两旁则摆了两排花草,这个时节开着的矮株腊梅夹在苍劲的油松里,粉白相间甚是可爱。

  江氏从抄手游廊走近正房时,立在门口的侍女殷勤地为她早早打起帘子,笑着喊道:“四夫人!小小姐!”

  江氏朝她点点头,迈步进了正房。敏心从林妈妈怀里抬起头看了她一眼,认得这是上房的丫鬟,颇为脸熟,只是想不起名字了。

  敏心安静地缩在林妈妈怀里,睁着眼睛四周望了望,看房内的陈设。

  水磨金砖光滑如镜,明可鉴人,承尘藻井彩绘了八仙过海的场景,鲜艳夺目,而明堂正中挂着一幅松鹤延年图。檀木长案正中摆了一只燃着香的博山香炉,左右各有一尊白玉美人斛。长案两旁是黑漆落地的八角宫灯,掐丝珐琅描金绘山水楼阁,不可谓不奢华。

  江氏有些心不在焉的,才站定,就有穿了水蓝比甲青绫裙的丫鬟从东间出来,低眉顺眼地说:“太夫人请四夫人里面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