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穿越重生>穿越成先生家的小王爷>第二百六十五章 出游 ...

  竺婉得到的理由,是尉迟兰要去南地,包括竺年也一样,需要了解南地的具体情况,以便将来更好的政策制定以及统治。

  他们留给大臣们的理由是,他们需要回乡祭祖。

  竺家的祖庙在南泉。

  竺年当了皇帝,要回乡去跟老祖宗说一声,理由很正当。

  至于说为什么不把宗庙搬到京城,这问题就不该是在这一朝问的。

  太上皇竺瀚登基的时候,礼部就提议过,得到的答复是:“南泉为东都,一样是都城。且先人早已安息,不宜妄动。”

  这话里面的意思很值得琢磨。

  一般帝王坐镇京城,无论从哪方面考虑,帝陵都应该修建在京城附近。

  被追封为皇帝的竺家祖坟确实不宜搬动,但竺瀚他们帝陵呢,总该修在京城吧?

  竺瀚的回答是:“朕一生奔波,没能和家人多团聚,死后还是想和家族先辈在一起。”然后就把帝陵修在竺家的祖坟里了。

  对于肚肠十八弯的大臣们来说,这是一个信号。

  大梁是一个拥有四个都城的庞大帝国。

  四个都城各有一套行政班底,相互之间并没有从属关系,只服从于皇帝。

  皇帝待在哪个都城,其实都可以办公。除了南都新京距离太远,又有海上风浪阻隔,联系会有些不便之外,其余三个都城并没有行政级别上的高低之分。

  只能说如今的京城作为一国都城的时间太久,忘记了竞争。直到帝陵的选址“抛弃”了京城,很多人才反应过来,原来皇帝是可以换地方办公的。保不齐将来的绝对中心会是南泉呢?

  所以这一回,竺年和尉迟兰去南泉,一部分大臣会觉得是一次预演。

  说不定将来皇帝会在四个都城之间来回巡视,而不是常驻一个地方。

  加上最近朝廷并没有特别紧要的事情,大公主做事情也很稳当,大臣们惊讶了一番之后,就都接受了,连一张弹劾的奏折都没有。

  倒也不是真的没人想弹劾,但前面弹劾竺年的,还是提议大赦天下的被受害者家属天天堵着门骂呢,其他人暂时没这个胆子撩虎须。

  竺年他们也不是直接去的南地。

  沿着沃水,这条繁忙的水道周围已经换了个样子。

  他们本来想上沃州的大码头瞧瞧,无奈泊位太紧张,压根靠不了岸,只能连夜去了宁州,在那边建成的规模不小的码头靠了岸,狠狠吃了一顿宁州猪。

  沿河的集镇繁华富庶,离了喧嚣的码头,就有无数等级不一的客栈可供选择。

  尉迟兰直接租了一个比较少见的临河两层带院的小楼。

  他的口中是小楼,实际是很大一座院子,还是仿的抱月居的设计,能住下他们全船的人,还有个小码头,能泊一两艘小船。

  晚饭的主菜就是现宰的猪。

  他们人多,而且大部分都是青壮年,跑船体力消耗极大,个顶个的能吃。两三百斤的大肥猪,直接就宰了三头。

  当然他们再怎么能吃,三头肯定是吃不完的,收拾了回头放船上慢慢吃。

  宋莽还从来没有吃过这么新鲜的杀猪菜,吃得一点都不比成年人少。

  等饭过三碗,桌上的菜肴开始变得清淡,竺年端起茶杯就开始给大外甥讲故事:“宁州猪这个牌子,还是竺侯弄出来的。”

  “侯叔?”宋莽对竺侯还是比较熟悉的。

  竺婉在姜地期间,竺侯对她有过长时间的辅佐。

  竺侯也曾经指点过他的课业,包括一直跟在他身边的学生郑锦,也让他印象深刻。毕竟在他生活的环境中,很少能够看到少年人,还是已经跟着成年人混的少年人。

  “对。”

  宋莽还是觉得不可思议:“侯叔不是读书人吗?怎么还会养猪?”

  竺年就问他:“那大顺觉得读书人读的是什么书呢?”

  宋莽撇了撇嘴,对大舅舅又叫他绰号展现出一种包容,认真想了想问题,才回答:“阿莽想明白了。读书人读书,是为了带领百姓过好日子。养猪,让百姓吃肉,吃好吃的肉,当然也是其中之一。”

  “说的没错。”竺年笑眯眯地看着这个话不多的大外甥,看他说完又往嘴里塞了一口蹄髈,问,“不腻吗?”

  “不腻。”宋莽低头看面前的小碟子,里头总共就三块肉,怎么会腻呢?

  刚吃完,侍从又给他端了一碟刚烤好的五花肉。

  他是从宋莽出生起就在身边伺候的老人,对这位小王爷的生活习惯都了若指掌,笑着对竺年解释:“阿莽正长个儿呢,肉吃得多一些。”

  七八岁的小孩儿,哪能吃这么多肉?

  竺年想了想,倒也没阻止:“你娘小时候也吃得多。”现在也吃得不少。

  宫里头什么吃的没有,宁州猪也是常见的,顶多没吃过杀猪菜而已。小孩儿不至于嘴馋贪吃,尽管饭量已经比一个成年人还大了。

  宋莽吃完烤肉,喝了一口清茶:“我知道。”

  “内脏吃吗?”尉迟兰不觉得宋莽吃得太多,反而觉得小孩子吃得多是好事。这大外甥太过稳重,简直像个小老头,吃饭的时候倒是可爱,不像有些权贵家的孩子,还得大人端着碗追着哄才能吃两口。

  “吃的。我不挑食。”宋莽端正地坐着,“我小时候跟着爹爹去义诊,看到好多人都吃不起饭。我还跟娘去过军营,他们吃的饭很粗糙。”

  那是他第一次见到那么多……千奇百怪的人。

  他从来不知道,有些人只能穿得上缺胳膊断腿的衣服,甚至只有缺胳膊断腿的身体。

  相比之下,他吃着精挑细选精心烹饪的食物,不应该有浪费。

  听一个屁大点的小孩儿,说自己“小时候”什么的,倒是很喜感,但竺年皱了皱眉:“你爹带你去义诊?”

  义诊的时候病人特别多,小孩子抵抗力弱,怎么能够带孩子去呢?

  宋莽看出大舅舅有点生气,把坐姿调整得更端正一些:“不是我爹带我去的。是我娘带着我悄悄跟着去的。”说着,他微微低下头,露出一点羞愧的神色,“我小时候不乖,吵着要爹爹。”

  竺婉生宋莽的时候,还是西王,后来一路到东王,再到现在,管理的地方越来越大,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多,自然是非常忙碌的。

  宋莽大部分时候都是宋浮在带。

  但是宋浮也很忙。医疗人员的匮乏,尤其是战乱之后大量的外伤和伤后需要恢复的人员,怎么样配备合适的拐杖、轮椅,乃至于安装简单的义肢,包括这些人的生活面临具体什么困难,需要怎么样的帮助,都是宋浮能够接触到且需要去付诸行动的。

  尉迟兰一伸手,把这个太过懂事的孩子略有些不合规矩地抱在腿上坐好,告诉他:“小孩子想和爹娘在一起是没有错的,大顺并没有不乖。”

  宋莽小小惊讶了一下,等被抱住之后,已经恢复了平静,并没有一点被安慰到的样子,反而说道:“芳舅舅也跟大舅舅一样叫我大顺。”又很是大人样子的拍拍他的胳膊,“我是大孩子了,可以自己坐。”

  竺年看着尉迟兰一脸无奈地把小孩儿放回去,忍不住笑出声,结果换成自己被搂过去。

  坐腿上。

  “嘿?”

  宋莽看了看,很是成熟稳重地说道:“大顺是大孩子,大舅舅还是小糕儿。”

  大孩子很快就因为自己的过分成熟稳重挨了一顿打,刚开始还忍着,但很快就嗷嗷地哭。

  作为成熟稳重的长子,宋莽把这件无比丢脸的事情记了很久,丢脸到宁州猪的美味都无法治愈的地步。

  一直到过了两天,沃水开始分叉,船驶入丹河。

  不用下船,站在甲板上就能看到一望无际的稻田。

  中午船队靠岸补给,顺便在岸上随便找个茶棚借地方吃个便饭。

  宋莽就听茶棚老板说起这地方原先只能走小船,经常泥沙淤积,涨水的时候庄稼淹,落水的时候船搁浅。现在的良田万顷,其实时间不算久:“得从当年陛下还是世子的时候斩孽龙说起。”

  “咳!”竺年满脸尴尬地给外甥解释,“没有龙,就是蛇。”

  宋莽看看言辞干巴巴的舅舅,再看看说得眉飞色舞的店家,稳重地加入店家的行列:“这个我知道。我还看过戏!”

  茶棚老板就咧嘴一笑:“咱们这儿还有个孽龙台,小少爷要是去丹州府城,就能看到,那是当年陛下斩孽龙的地方,好大一个台子。您瞧瞧现在地里头的秧苗,过几个月收起来了,打成稻谷,就往那孽龙台上一晒……”

  这一下,连尉迟兰都忍不住笑,跟竺年咬耳朵:“变晒谷场了。”

  宋莽听得一脸向往,对大舅舅请求:“大舅舅,我们去看?”

  “看什么看?晒谷场有什么好看的?”竺年看小孩儿难得提个要求,想着反正耽搁时间是小孩儿的娘来还债,就吩咐放下一艘小船,带了两三个人去孽龙台。

  绑在大船上的小船,是正经战船,速度飞快。

  丹州水系发达,很多水域无法行走大船,小船却是没关系的。

  茶棚老板是识货的,看小船嗖一下就不见了踪影,吓了一跳,问被留下的其他人:“失敬失敬,还以为诸位是哪家商队,没成想是军爷。”

  丹河经过河道疏浚,能够行走大船,但是港口条件不好,沿河茶棚有一些,但像样的港口码头以及船运带来的集镇是没有的,要有也是在河对岸。对岸是归州、鹤州的地盘了。

  茶棚老板平日里见多了商队,像这种只有一条船的,船一看就是老船,算不得什么了不得的大商人。见多识广的老板半点不虚,没想到是军队里头的,这就不一样了。

  丹州水系发达且复杂,原本藏匿着无数的水贼。为了防止旧事重演,也是为了练兵,丹州人经常能够看到水军撑着这样的小船来回穿梭。

  等了两日,宋莽心满意足地回来了。

  大船继续启航,不多时便进入宽阔的楚江,没有去峪州军营,而是沿着楚江往东前行,再转向南端的楚江的另外一条重要的支流梁河。

  已经有了几分眼力见的宋莽,就跟着竺年趴在船舷,认哪一段是人为挖掘的运河,哪一段是天然的。

  梁河水系几乎由北向南贯穿整个南地,和更南面的南江一起,形成整个南地最重要的水系。

  早在竺家统治这片土地之前,就有无数的先民开挖治理河流,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王”字水系。

  梁河沿岸,是各个不同时期的痕迹。

  竺年对这些如数家珍,不仅宋莽听得入迷,连尉迟兰和船上的许多人都听得津津有味。

  竺年就带他们去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有些曾经辉煌的地方已经变成废墟,有些发生过战争的地方已经一片繁华。

  这时候天气温暖,沿河的花开得浓烈。

  船经过大荒泽拐往东的时候,竺年下意识挺直了背脊:“一晃眼,我离开这里已经十几年了。”

  尉迟兰算了算:“十四离开的梁州,到今年已经十九年了。”

  竺年对十九这个数字只是略有感慨,毕竟是曾经活过一辈子的人,感觉倒是还好。

  宋莽很吃惊,抬头看看比他高不少的大舅舅,算算自己的年纪,头一次觉得原来大舅舅这么大。

  大梁的梁字,取自梁州。

  但梁州城却不是四都之一。

  尉迟兰头一回来,本以为梁州会因此落寞,没想到梁州城非常繁华。

  这种繁华和京城不一样,学术氛围很浓,到处都是新鲜的东西,就像是一个大号的苍陶。

  由于沿海沿江,梁州的商业也很发达,到处都是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随处可见穿着异族服装的人。其实很多本地梁州人的衣服,都融合了很多异族元素。

  在梁州待了几天,他们又一路南下,经过整个南地,也可能是整个大梁最大的天然湖泊岚梦泽,一边在湖中的岛屿上游玩,一边听竺年讲当初这地方嚣张的强盗。

  听得入迷的宋莽提问:“为什么这里没有龙王灭强盗的传说故事?”

  刚问完,他就看到一个小小的财神庙,里头供奉了一个小小的财神。里头的庙祝正眉飞色舞地跟游客们说着财神童子灭强盗的故事。

  竺年就当着“财神童子”的面,把大外甥又打了一顿。

  第二次挨打,宋莽稳重了很多,领悟到一个词语——恼羞成怒。

  好在过了岚梦泽之后,很快就能到南泉。

  他们本来计划在南泉带到临过年再回去,但没想到今年的寒流来得早。尉迟兰和宋莽一大一小没见识过南方魔法攻击的汉子,被冻得不行,直接换了海船北上回京。

  对于这次颇有些虎头蛇尾的旅行,宋莽后来写成了日记,等年长之后也经常想起。

  “朕少时,尝随两位舅父出游。舅父管教甚严,回答稍有不满便重重责罚……”

  作者有话要说:  —正文完—

  后续的一些事情会在番外里交代

  剩下的具体治理国家的部分,大概就是不走弯路的工业革命。

  糕儿(+ω+):职业打皇帝

  糕儿( ̄ω ̄):一号挨打皇帝——二姨夫;

  糕儿( ̄ω ̄):二号挨打皇帝——野爹;

  糕儿( ̄ω ̄):三号挨打皇帝——亲……

  糕爹⊙△⊙:你还想打老子?

  糕儿⊙▽⊙:没有,我是说亲外甥。

  宋大顺⊙﹏⊙:噫!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