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穿越重生>我在古代搞现代化建设>第70章 运河修到家门口

  冬天,往往显得比较漫长。

  小货郎们又戴上了他们的小手套,每次从宿舍出来的时候,脸都是红扑扑的,因为宿舍里面有火炕烧。

  现在是一年末,这一年凉京的变化实在太大了。

  科举,义务教育,城池文明建设等等。

  本来,喜庆的事情已经足够多了,没想到在翻过年之前,北凉又迎来了另外一件喜事。

  守备郭肃,也就是那个因为丢失洵洲,差点满门抄斩的郭肃,后来因为莫少珩的求情,以代罪之身,前往外域寻找棉种。

  经历一年多,居然在翻年前回来了。

  回来的同时,还运回来了一车的棉种。

  棉花,朝廷上的众人尤还记得莫少珩当初展示棉花用处的场景。

  一是,能用于民生,穿上暖和的棉衣帮百姓度过冬天。

  二是,可用于军事,制作成能防弓箭刀枪的棉甲。

  无论是第一还是第二个作用,可以说,重要性都太大了。

  莫少珩得到消息的时候,也破例在小朝会的时候上了朝。

  那一大车的棉种也拉进了金殿中,让莫少珩来确认是否对版。

  为了确认,守备郭肃除了棉种,还运回来了好几车压实的棉花。

  这就是他这一年多,翻山越岭,前往外域的收获。

  也亏得有莫少珩给他的地图,不然根本不可能找到,外域……太大了,超乎了想象,哪怕他走了一年多,也感觉不过是才走了一个开始。

  莫少珩对圣人道,“没错,正是棉种。”

  朝上热闹了起来。

  守备郭肃也松了一口气,因为当初圣人答应,只要他能带回棉种,就以功代罪,免了他丢失洵洲之的死罪。

  被贬为庶民,但至少偌大的家族不用吊胆的生活。

  圣人自然也是高兴的,因为根据探子回报的关于南离的近况,要不了多久,就应该是北凉出兵和南离大将军司徒剑南执掌的军·队里应外合,为小皇帝司马可尧拨乱反正的时候了,也是北凉收回南离的时候了。

  到时侯出兵,若是有棉甲相助,自然是事半功倍。

  莫少珩看了看一车的棉种和几车的棉花,道,“圣人,还请将这几车棉花与我。”

  “我将它们弹成棉,也好制作成成品给大家看。”

  特别是棉甲,上一次在金殿上展示的,不过是塞了棉絮的棉衣,其实防御能力并没有完全展示出来棉甲的厉害之处。

  因为棉甲的缝制,是需要特殊的针法,才能达到最大的效果。

  圣人应了下来。

  莫少珩直接让人将几车棉花送到了燕王府。

  因为是替朝廷办事,就方便了很多,比如制作弹棉花的棉车,就直接使用的六部中工部的大匠。

  想要什么人手,也直接从六部调遣。

  因为棉花事关重大,没有人敢推诿,也没人敢不上心。

  很快,一台弹棉花的棉车就制作了出来。

  其实,就是一台车床,和一个“弓形”的弹棉花的器具,看上去就是一张绷紧的弓。

  用手拉弦,让弦回弹,弹在车床上摆放的棉花上。

  以及,工作人员每人发了一个口罩,因为弹棉花的时候飞絮很多,需要将口鼻保护起来。

  一开始,众人完全没有看懂,这是在干什么。

  但当按照莫少珩的要求,不停地震弦弹在棉花上后。

  白色的棉花,被弹成了絮状。

  棉花和棉絮的差别是极大的。

  棉花,其实还是最原始的花,堆在一起,也就是一坨一坨的,看上去颇为杂乱,而且棉花多少带着些土黄色。

  但经过震弹之后,就变得洁白无比,变成了一丝又一丝的膨胀起来的絮状,也不再是一坨一坨的,而是均匀丝滑。。

  看着整个过程变化的工人,惊讶到了极点。

  这样洁白暖和的东西,竟然就这么简单的出现在了他们手下。

  莫少珩也没有闲着,让绣娘将弹好的棉絮织在衣服里面。

  一是织成普通的小棉袄。

  他的小货郎还在冬天里面送货呢,要是穿上这样的小棉袄,定能暖和不少。

  肯定无法满足所有小货郎,也就不到一百件小棉袄,只能换着穿了。

  二是棉甲。

  也就织了几件,主要是展示用。

  这几车压得实实的棉花,就算完全织成棉甲,对于北凉的军·队来说,也是九牛一毛,所以干脆出几件展示的样品就成。

  莫少珩也不敢耽搁,等将棉甲制好之后,直接带到了殿上。

  独特的针织,让棉甲看上去牢实了不少。

  但依旧轻巧。

  不免又要实验一番。

  刀剑砍上去,虽然能砍破棉衣,但也是露出里面的棉絮来,并不会砍到肉上。

  箭矢射上去,虽然能感觉到痛楚,但根本射不穿。

  当然,这是在不使用内劲的情况下,如果是武道高手,自然是挡不住对方的攻击的。

  但军·队中,会内劲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还是普通人。

  不免又惊讶了好多人。

  殿上众臣热情高涨。

  因为只要他们将棉花大面积种出来,他们北凉的军·队实力就将提升一大截。

  没有实力,就要挨打啊,看看东唐,有谁敢用什么借口去占领对方的领土。

  圣人下了禁口令,除了在朝堂上,私下里任何时候不得谈论关于棉甲的事情。

  圣人这是准备用小棉袄来掩盖棉甲的存在。

  因为小棉袄是民生用品,哪怕惊奇,也不会引起诸国太多的关注,但棉甲就不一样了。

  要是泄露了出去,恐生变故。

  众臣自然是惊恐接令。

  下了朝,莫少珩就去了乌衣巷,同时带去了制作好的几十件小棉袄。

  来到小货郎们的宿舍。

  宿舍的火炕正烧得暖暖和和的。

  豆子正坐在凳子上,趴在桌子上练字,小脸红扑扑的。

  今儿是休息日,小货郎们上班也是上五天休息两天,这在凉京百姓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到了极点,本来小货郎们每天五点下班,天都没黑,他们已经觉得太安逸了。

  但对莫少珩来说,再怎么样,也不能让小货郎们无时无刻都在工作,也得有自己的时间。

  莫少珩让人将小棉袄拿了出来。

  豆子因为个子最矮,所以专门还给他制作了一件特小号。

  豆子呆萌呆萌地穿上小棉袄。

  整个人都变得圆滚滚的了。

  豆子:“哈?”

  没一会儿,豆子摸着棉袄,“也太暖和了。”

  要是送货的时候穿上,恐怕一点都不觉得冷了。

  莫少珩一笑,暖和就好。

  让其他小货郎也试了试。

  小棉袄除了豆子的特小号,还有两个号码,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

  穿上小棉袄的小货郎,一个个喜庆得很。

  “哎呀,我们宿舍烧着火炕,都感觉有些热。”

  凡尔赛到了不行。

  还有人专门出门跑了一圈。

  等吐着白气回来的时候,小脸上都是激动,“一点都不冷,真的。”

  他们冬天的衣服,其实还是有些薄的,在外面呆久了多少还是有些冷,只是他们习惯了罢了。

  现在,穿上小棉袄,才感觉到了什么叫做冬日里面身体都暖洋洋的。

  莫少珩心道,保暖就行。

  几日后,凉京的百姓就发现,送货的小货郎,一个个跟小皮球一样。

  看着小货郎身上的衣服,惊讶到了不行,“你们这是什么衣服,怎么这么厚?”

  看上去好像也不沉重的样子,这些小货郎的行动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小货郎笑得开心到不行,“这叫小棉袄,特别的暖和。”

  “是我们家世子,觉得我们小货郎冷,专门给我们做的。”

  “穿着特别特别的舒服。”百姓:“……”

  不免要上上手。

  看上去厚重的衣服,一抓上去,竟然是软绵绵的,就像……就像是鼓起来的泡泡。

  神奇得很,将寒意完全抵抗在了衣服外面。

  手感软和,又能抓实。

  小货郎时不时还要炫耀上两声。

  一群小货郎,在百姓眼中,又变得奇特了起来。

  接下来,莫少珩主要还是在朝廷上推行武举的事情。

  “文武并举,方是我北凉发展之道。”

  振振有词。

  经过这几日的沉淀,金殿上,武勋也开始附和莫少珩之言。

  他们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圣人的考虑更多,要不了多久,北凉就需要出兵南离了,的确需要大量的武勋入仕,更需要军事人才。

  这一事情经过几天的商讨,终于也定下来了。

  当然,理由肯定不是要出兵了,所以需要兴武举。

  而是……凉京准备取消宵禁了,需要大量的维持秩序的武勋,这是百姓能看到的表面上的东西。

  消息传出去的时候,武勋世家自然是高兴,家里又能多一些当官的了,能不开心。

  而百姓:“……”

  解除宵禁?

  天,也就是说,连大半夜他们都能上街游玩出行了。

  以前,天一黑就得呆家里,有时候很不方便,比如回家晚了些,就差不远就能到家了,但不行,你不能在外面行走,你得找一个客栈住下来,明天再回去,可明明家就在不远处。

  当然,百姓也仅仅是觉得方便了很多,惊奇了一下,其他的,好像也并没有什么差距。

  直到,乌衣巷和相邻的两条街,每一个铺子外面挂上了漂亮的灯笼。

  他们才真正知道,什么叫繁华,什么叫不夜凉京。

  莫少珩准备这些灯笼可花了不少时间,北凉的灯笼,样式稀少了些,他亲自画了几个样式,让人制作出来的。

  与此同时,一个消息传遍了整个凉京。

  “乌衣巷,将不分白天和黑夜,持续不断的营业。”

  只是,晚上不进行三街之战而已。

  毕竟夜晚的打斗声,太敏感了,莫少珩也怕出事,不敢担这个责任。

  百姓:“……”

  晚上也营业?

  这是个什么玩法?

  而且,晚上哪里来的顾客?

  但当他们看到晚上灯火通明,从未见过的乌衣巷的时候,沉默了。

  街上,好多逛街的人。

  真的,新奇地看着一盏盏漂亮的灯笼,还有周围依旧大门打开的铺子。

  灯笼也出售,有贵族买了花灯,提着灯笼走在街道上,享受着这从未出现过的夜晚的繁华。

  最热闹的,还是街道旁边的烧烤摊子,卤肉铺子,拌菜铺子……

  提着漂亮的灯笼,吃着手里用牛皮纸袋装起来的美食,悠然闲暇到了不行。

  一时间,白天的忙碌之后,去逛逛夜市,逛逛花灯,休息一下的百姓越来越多。

  哪怕家里穷了些,不买东西光是带着一家子逛一逛,也开心到了极点。

  以前,可从来没有想过日子能过得这么欢乐。

  接下来,是加盟的那些街道,也开始陆陆续续在晚上点燃了灯笼,让就近的百姓也能有一个晚上热闹的地方。

  不过数日,凉京的夜晚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从皇宫的高处俯瞰凉京,灯火阑珊,万家灯火之景,哪怕圣人都激动无比。

  这就是莫少珩口中的,不夜城。

  唯一就是,随着点亮灯笼的街道越来越多,晚上出来逛街的人也越来越多,凉京卫和衙门的巡游开始不够用了。

  要维持一座城池的安全,白天黑夜的运行,需要的人手果然不少。

  武举也被朝廷的大员们加班加点的推进着。

  让人意外的是,武举的方式有所改变了。

  除了个人的比试,竟还要参与三街之战。

  朝廷专门在武举的地方,开辟出来一个三街之战的战场。

  莫少珩:“……”

  也……也挺诡异的。

  他真的只是弄出来一个真人游戏而已。

  不过,朝廷的武举,除了选武功高强之人,最重的反而是有军事能力的人。

  毕竟,个人武力再高,也不能带领军·队取得胜利。

  而在朝廷官员的认知中,三街之战就是投入很少的,变相的小军演,的确能从中找到一些颇具天赋的军事人才。

  莫少珩摸了摸鼻子,“……”

  好像玩大了。

  不过,朝廷有朝廷的考量,就看他们如何合理的选出自己需要的人才来了。

  武举举办得有些仓促,因为时间有点紧迫。

  虽然仓促,但那气势可惊人得很。

  莫少珩也去看了。

  凡是功勋家族,适龄的年轻人,又可能没有推举资格的人,基本都来参加了。

  这其实也是他们难得的机会。

  所以,人数之众,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仓促,但又是北凉的一大盛事。

  通过武举,也涌现了不少黑马。

  好些贵族,本已经没有了入仕的机会,也通过武举展露了头角。

  莫少珩心道,这样选出来的武勋,怎么也比推举出来的多些真本事吧。

  在莫少珩看来,贵族推举制的本质,其实就是靠关系。

  靠关系走上朝廷,不能说都是些无能之辈,但若说一个草包都没有,莫少珩是不信的。

  朝廷,似乎也变得有些不一样了。

  因为武举取仕,凉京的秩序再次得到稳定。

  似乎一切都在按照规律在进行着,明明发生了很多改变,但并没有出任何的乱子。

  冬日虽有寒意,但凉京的这个冬天却不一般。

  哪怕是在夜晚,也充满了灯火的温暖。

  就是灯油消耗得着实快。

  不过,它们带来的价值却不是几盏灯油就能比得上的。

  更何况,莫少珩准备大势扩大黄豆的种植,灯油的消耗并不是问题。

  莫少珩和赵棣,还有南一,也经常逛夜市。

  只是他们每一次逛,声势就浩大了一些。

  因为赵景澄等学生,非得来凑热闹。

  小货郎们,晚上也是不上班的,也会跟在后面,欢快到不行,明明他们就住在街道上的宿舍,灯火阑珊之景每晚都能看到。

  莫少珩也是摇了摇头,让人抄了些豆子,一人放一把在兜里,边逛边吃豆子。

  时间飞逝,东去春来。

  莫少珩又开始留意春耕的事情了,因为今年,算是大规模扩大种植的第一年。

  朝廷也十分关注春耕,因为他们得种棉花。

  当然,除此之外,最让朝廷,让百姓,也让莫少珩最激动的事情,运河……修过来了。

  站在凉京城的城墙上,都能看到一个个搭建的帐篷。

  那帐篷连绵,又十分有规律,跟军·队一样。

  是修建运河的洵州百姓。

  整个凉京都震惊了。

  虽然他们知道他们北凉在修运河,但真修到家门口的时候,还是一脸的不可置信。

  有人远远的看着工地。

  有人则是干脆跑去观看。

  除了那连绵的帐篷,后面还跟着一条十分宽敞的沟渠。

  是运河。

  激动,难以形容的激动。

  一但引水,他们周围的耕地,根本就不愁浇灌的水源的问题了。

  以前,为了浇灌土地,可没少和人发生争执。

  工地的工人也在感叹,两年前,他们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还是衣不遮体的难民。

  现在他们又来了,这一次却是作为修建北凉唯一一条运河的功臣。

  这条运河,是他们洵州百姓修建的。

  燕王说,朝廷将这条运河命名为洵河,是为纪念他们洵州百姓为修这条运河的付出。

  不仅仅如此,在洵河修建完毕之后,还会立碑,上面会记载他们洵洲百姓的贡献,千秋万世的流传下去。

  消息传来的时候,不知道多少人哭了。

  朝廷还记得他们。

  修运河苦吗?

  虽然不再愁吃穿,也有少量的报酬,还有免税的政策在,但还是苦的,每天都在风吹日晒呢,整整两年了。

  但,值得了。

  而且,他们再路过凉京,在出来观看他们的百姓面前,他们高傲地抬起来头。

  他们靠自己养活了自己,非是乞讨和无度的索取。

  凉京的百姓看他们的目光,也不再是看难民的目光,而是多了些敬重。

  等运河修到凉京门口的时候,连朝廷的大臣,还有圣人都亲自来了。

  整个工地,激动无比。

  莫少珩也去了。

  看着工地的工人,虽然皮肤黝黑了不少,但看上去十分的健康和健壮。

  身上的衣服虽然朴素,但不破也不旧。

  赵棣倒是没有亏待他们。

  赵棣要负责这么多人的生活,可不像莫少珩负责两百个小货郎那么简单。

  现在看来,赵棣做得还不错。

  圣人的驾到,让工人们休息了一天。

  圣人还进行了“慰问讲话”。

  莫少珩:“……”

  果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领导都好这一口啊。

  莫少珩看了看运河,然后道,“圣人,现在春耕在即。”

  “何不先将这半段运河先通水?”

  分成两截修,只需要在中间隔上一段,倒是可以先通水的,等完结的时候再打通。

  莫少珩又看向赵棣,“可具备通水的条件?”

  众人也不免看向赵棣。

  其实谁不想尽早看到河水充满运河。

  赵棣想了想,“需将这末尾处理一番,即可通水。”

  哗!

  莫少珩都不知道怎么形容现场的人的表情。

  圣人点了点头,“也好,若是有了运河,倒是可以多开垦出来一些土地,今年也正好多种上一些。”

  他凉京周围其实还有不少地是可以开垦出来的,以前因为没有水源,开垦出来也是白费劲,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

  再说,朝廷准备种棉花,也是需要地的。

  接下来的时间,朝廷开始组织百姓开垦新地。

  赵棣再忙着这一节运河的收尾。

  莫少珩则是忙着去看老匠人的商船修得如何了。

  现在不是马上要通水了嘛,他的商船也能排上用场了。

  他可是花了巨资才修起来的。

  与此同时,莫少珩也在赵棣旁边转得勤快了。

  赵棣,“怎么?”

  莫少珩笑眯眯地,“你那收尾工作,能不能随便帮着修一个码头?”

  要是让莫少珩自己修,又得招工人,又得是一阵折腾和花费。

  但若是由现在的这些工人修,就简单多了。

  “反正你都要收尾,只是换一种方式,有一个码头,也能利于我凉京发展。”

  其实是有点公器私用的,但莫少珩也没有乱说,这码头也不是给他一个人修的,是为凉京而修。

  一个码头也就一个停靠之地,方便运货,工程并不大,不然莫少珩也不敢提这样的要求。

  赵棣问道,“倒也并非不可以,但得给朝廷足够的理由。”

  莫少珩赶紧点点头,“理由充足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