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穿越重生>我在古代搞现代化建设>第63章 黑板,粉笔(一更)

  凉京,义务教育法将百姓的热情推到了最高。

  他们亲眼看到了小货郎的改变,小货郎彬彬有礼,哪里像他们自己家的野孩子啊。

  再加上,读书人受人尊敬。

  心里,莫名的有些期待。

  当然,现在也仅仅是传闻,也不知道是真是假,甚至因为太过离奇,依旧无法置信。

  直到,官府的告示贴了出来,让适龄的孩子开始报名。

  一时间,整个凉京都轰动了起来。

  那种高涨的气氛是无法想象的,如同能掀起房顶的瓦。

  “竟然是真的,我的天,我北凉的适龄小孩竟然真的都要开始读书了。”

  “告示上可是说了,义务教务,务必要落实到家家户户,让我北凉下一代争做有文化的人。”

  “三街战报上也响应了,说什么文能安邦,文能治国兴天下。”

  “还说,读书是每一个北凉人的权力和义务,哪怕是父母也无权剥夺孩子读书的机会。”

  “这是其他诸国都没有的事情,说是要提升我北凉百姓的幸福感。”

  什么权力和义务,幸福感,词儿有些新鲜,但也不是听不懂。

  此时,消息也传到了准备郡试的学子那里:“……”

  特别是对于寒门学子,这何尝不是天大的事情。

  当先生是十分体面的事情,怎么也比平时做苦力活贴补家计要好。

  再说,一边当先生,还能一边读书学习,不再像以前那样,忙起来连看书的时间都没有。

  而且,哪怕最终无法入仕,也是一门稳当的又能兼顾爱好的生计。

  朝廷先是科举,后是义务教育,惠及的人十分的多,竟让人看到了一点文教大兴的征兆。

  三街战报上,还有一条消息。

  乌衣巷开了一家书包店。

  听说和读书人用的书箱一样,都是用来装笔墨纸砚的。

  不过,听说价格要便宜很多,也方便使用,还能纠正小孩弯腰驼背的坏习惯什么的。

  当然,这条广告也只有一部分人关注了起来,基本都是家中有适龄小孩的普通家庭。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自然是能省一个铜子是一个。

  书包是什么?

  其实不少人也知道,赵景澄等学生一天背着漂亮的小书包,招摇过市,十分的引人瞩目。

  这群贵族少年的言行,自然会引起百姓的好奇,会旁敲侧击的进行打听和询问。

  当然,书包店的款式和赵景澄他们的又不同,多是以麻布制作而成,毕竟是面向义务教育的家庭。

  虽然是麻布书包,但款式却十分漂亮,跟大人腰间的佩剑一样,甚至能称得上是小孩的实用的装饰品。

  “莫少珩还真是会做生意,看着点机会就见缝插针一样。”

  “可不是,听说有不少人已经闻讯去给家里的孩子看书包了,这要是所有小孩都上义务教育,到时候还未必买得到书包。”

  讨论着这个,不免又要说到莫少珩欠了一大笔钱的事情。

  因为莫少珩大规模的找泥瓦匠在郊外大兴土木,自然引起了百姓的注意。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赵棣和莫少珩向朝廷借了巨款的事情,也传开了。

  那笔钱,对于百姓来说,可是天文数字。

  “按理说,世子应该赚了不少钱才对,但怎么感觉……”

  看看,乌衣巷的生意多火爆啊,又是各种工坊什么的。

  结果不仅没赚,还欠了一屁股的债。

  “你说,他这到底是赚钱还是没赚钱?”

  “说不清。”

  其实,莫少珩现在的状态,有些像建国初期的企业家,多少都欠着国·家的钱,最后才能做大做强,甚至进入世界前500强企业,不然单凭个人,太难了。

  当然,作为单个的个人,这种超前消费是十分不可取的,在现代,因为超前消费引起了十分多的悲剧,毁了无数的家庭,让不知道多少原本能平平淡淡度过一生的人,从此走上了另外一条不归路,痛不欲生。

  百姓或许也就谈论一番莫少珩的情况,小货郎就不一样了。

  脚儿都跑得快些了。

  “我们世子欠太多钱了,我们得多卖一点东西,让世子早日还清债务。”

  一群小货郎,乖巧得很,就是担心的东西,奇奇怪怪的。

  看在百姓眼中,这群小货郎简直太懂事了,不愧是跟着先生读过书的,不像自家那些没心没肺的讨债鬼。

  百姓逗这些小货郎,更加的频繁了。

  时不时都能看到小货郎被百姓拉着,有些羞涩地,摇头晃脑地读上一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在莫少珩修建工厂的时候,凉京城内也开始在各大街头设置了义务教育的报名点。

  义务教育法,是朝廷推行的新法,朝廷自然会负责相关事宜。

  带着孩子前来询问报名的,还挺多。

  负责的官吏也说得十分清楚,除了纸笔,还需要自行购买课本,课本一共两本,一本是启蒙的《千字文》。

  《千字文》是古时启蒙最好的书籍,由千个不同的字组成,而且每一句都十分押韵,朗朗上口,还带有教育意义。

  哪怕在莫少珩看来,这都是一本神书,能将一千个不同的字按韵脚组合在一起,还能每一句都是一个故事,没有天纵之才,根本编写不出来这样的书。

  只可惜,这等奇书,在现代却被埋没了,悲哉。

  另外一本,就是《论语》。

  读书,哪里能不读圣人言的。

  以此两本,让适龄孩子习字启蒙,自然是足够的。

  至于算术,需要在下学期购买课本。

  不然堆在一起同时购买,对百姓还是有压力的。

  城中,热火朝天的报名,与此同时,赵景澄等学生拿着本子和笔,去了东市和西市。

  他们是帮莫少珩做市场调查,主要是询问东唐和外域的商人。

  “东唐的纸张,书籍价格几何?”

  “你们有意向购买我北凉的纸张书籍还有铅笔吗?”

  类似这样的问题。

  毕竟先前东唐和外域商人虽然抢购纸张等,但需求如何,莫少珩并不能肯定。

  他得确定,除了内需,外需有多少。

  一开始,被问的商人还有点担心。

  他们知道这群在凉京十分奇特的贵族少年,被称为记者。

  被询问的话,很可能是要上那个什么报纸的。

  上报好吗?

  有些人巴不得上报,但……

  也因为这些小记者的揭露,让不少人吃了牢饭,所以这群小记者是又让人喜欢又让人胆颤心惊。

  结果,不是作为记者来挖新闻的,而是来做什么市场调查。

  好像问的问题,也的确正常。

  莫少珩回来的时候,就得到了这群学生递交回来的市场调查卷。

  “这个市场调查卷太有意思了,有些事情竟然和我们想象的不同。”

  莫少珩也是一笑,很多事情,其实都是靠个人臆想,也就是,我觉得,我以为……

  认为自个的想法即所有人的想法。

  但事实,可能会出人意料。

  而市场调查卷,就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弄清楚真实的情况和臆想的差距。

  莫少珩说道,“你们以后也可以善用这个方法。”

  一群学生赶紧在本子上将这个方法记上了。

  也导致了以后,凉京城中,经常有人上百姓家敲门,来搞什么民意调查,针对的都是时事要事,让人新奇得不得了,也用这调查卷封住了不知道多少自以为是之人的嘴。

  莫少珩看着调查卷。

  果然,东唐的纸张书籍,也是昂贵的,东唐的人或许买得起,但也是相当大的一笔支出。

  若是商人从北凉进货,其中差价也能让他们赚不少。

  甚至连路途遥远的外域商人都有意大量购买纸张,可见其中的利润。

  别看小小的几张纸,却让莫少珩将行情知道了个七七八八。

  一群学生一开始还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调查这些问题,现在一看,他们也看到了这个市场调查卷的厉害之处。

  莫少珩想了想,又去逛了逛城中各个报名点。

  又用一些时间去了解了一下其他诸国的纸张的价格。

  然后,接下来的大朝会,莫少珩再次站了出来。

  群臣:“……”

  他们也摸清楚莫少珩的性子了,上朝的时候,你要是不提莫少珩的名字,他能直接站到下朝。

  但,莫少珩要是主动站出来,必是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

  莫少珩拱手,“禀圣人,臣近日在城中游走时,发现凉京适龄孩子报名的虽多,但依旧有一部分百姓并未替自己的适龄孩子报名。”

  这事情,的确是莫少珩在闲逛的时候发现的。

  本来,各家都有各家的事情,义务教育的推行,完成率也不可能直接就达到100%,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困难。

  莫少珩本也是不想管的。

  买纸笔课本,虽然便宜了,但对普通百姓而已,也不能说是一笔微不足道的开销。

  有的父母就是不愿意为孩子付这一个钱,他们觉得将自己孩子留在家里干活多划算啊,什么冤枉钱都不用花,活也帮着干了。

  对于这样生而不愿意教养,不愿意为孩子付出哪怕一点基础教育费用的父母,以莫少珩的性子,恐怕会劝他们,养不起就别生,孩子生下来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私欲的。

  对于父母将自己的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这种做法,莫少珩是有些不耻的。

  但毕竟是别人家的事,他手也不可能伸那么长。

  但,近日在街上,他看到了很多已经报了名的孩子,快快乐乐的背上了父母给他们买的小书包。

  以及……一群用羡慕地眼神,看着这一幕的其他孩子。

  他们甚至都不敢看太久,因为他们还得回家帮父母做事情。

  那羡慕的眼神,莫少珩见着的时候,实在难以从脑子中抹去,所以才有了现在这一幕。

  莫少珩说道,“百姓似乎并没有完全看懂义务教育法的条例。”

  “即便是父母,也不能剥夺孩子上学受教育的权力。”

  “这是我朝赋予北凉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力,不应也不该被任何人侵害。”

  “所以,臣恳请陛下,派凉京衙门的小吏,挨家挨户去还没有报名的百姓家,提醒和督促这些为人父母者,让他们送孩子上学,履行作为父母的职责。”

  “若依旧还有不尊法者。”

  莫少珩抬头,“法不严则无以服众,臣请圣人治他们生而不教之罪。”

  枉为人父母

  金殿之上,落针可闻。

  当初立下义务教育法,众人是充满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觉得北凉的孩子全都上学多美好啊。

  所以才同意了莫少珩那句,义务教育是每个北凉人的权力,任何人包括父母都不能剥夺属于北凉人的基本权。

  但他们心里也清楚,不可能完全达到的。

  但现在……

  莫少珩要用此法治人的罪。

  人家自家的孩子,不让上学,还有罪了?这时脑子清醒了一点,倒是觉得那条浪漫主义的法条,似乎的确有一些问题了。

  但……它现在的确是北凉律啊,除非废除,不然……没人反驳得了莫少珩,反驳莫少珩,就是在反驳北凉律。

  义务教育法都还没有开始实施,就废法条?他们自己打自己的脸?让天下人都看看他们脸能肿成什么样。

  众人一时间面面相觑。

  “咳。”有人站了出来,“世子,话虽如此,但百姓也有百姓的苦衷,也许别人真就没钱买学习用具呢?也不能……也不能……”

  莫少珩头都不抬,“管我何事,律法如此。”

  气得一群人,脑门青筋都冒了出来。

  哪有……哪有如此罔顾事实的。

  当初立法的时候,你可不是这么说的。

  莫少珩道,“养不起就少生点,生了就要负责,孩子无辜。”

  气得一群人嘴角直抽。

  这个莫少珩,无理取闹起来,好想让人打他一顿。

  亏得现在是在金殿上,不然真有人得动手。

  莫少珩也是一叹,百姓舍不得给孩子花教育的钱,这是其中一部分父母,但也的确有些家庭,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事实。

  莫少珩说道,“臣有一法,可解此困。”

  众人:“……”

  莫少珩继续道,“我北凉既然要推行义务教育,让我北凉文教领先诸国,震慑天下,也当拿出态度和行动来。”

  “臣希望朝廷能为义务教育,专门设立一个贫困家庭助学贷·款。”

  “也就是说,由朝廷以极低的利息放款给这些供不起学生上学的百姓,帮学生购买纸笔课本。”

  “这笔钱,可规定一个合理的期限,让百姓偿还。”

  “如此,百姓便没有理由再不让孩子上学。”

  “若还是不让,这样的父母当得上一个生而不教的罪名,用法治他们,不冤。”

  有人正要说话,朝廷也没啥钱啊。

  莫少珩继续道,“可先在凉京试行,凉京是北凉最富裕的都城,相信给学生买不起纸笔课本的百姓也只是少数,只着眼于凉京这一城,朝廷这点钱还是不缺的。”

  “等朝廷以后富裕了,再在各地试行此法也不迟。”

  “而且将钱借与百姓,还有少量利息,朝廷也不亏,总比放在银库里面,生锈发霉要好。”

  古代就是有一个特别严重的情况,钱的流通非常的呆滞,让商业一片死气沉沉。

  只有让钱流通起来,才会产生GDP才会产生效益。

  众人:“……”

  连朝廷没钱这个借口,都被莫少珩堵住了。

  而且,这个助学贷·款,感觉还有点意思。

  若不是情况特殊,他们都在以为,莫少珩在给朝廷出赚钱的方法。

  当然,就这么轻易的说服众臣,还没这么简单。

  还得打一阵子嘴·炮。

  莫少珩又开始说第二件事情。

  莫少珩道,“禀圣人,臣近日去了东市,因为有东唐商人的到来,市场颇为繁荣。”

  “今年,我北凉的丝绸当也有一点产量了。”

  “臣建议,向诸国和外域商人打开市集,为以后做准备。”

  打开市集的好处,南离的离都就是一个前车之鉴。

  离都以前也和凉京差不多,没什么活力,更别说什么商业气氛了。

  但现在,诸国和外域商人入驻,带走了一批又一批的丝绸,留下了大量的白银黄金。

  离都几年之间,变得繁华,天下有目可睹。

  现在,凉京只是对东唐开放了市集,外域的商人也仅有几个,而且这些外域商人还是用曲线的方式进来的,他们是用的东唐商人的身份,取得了东唐文书。

  不得不说,外域的商人为了做生意,手段也挺厉害。

  莫少珩提出这个方案,一是深知闭关锁国的危害,二是,北凉想要发展商业,想要拥有繁荣之景,诸国商人必不可少,三,当然是为了卖他的纸张书籍笔。

  朝上众人商议了起来。

  南离离都之繁荣景象,他们以前可是酸了好久,求而不得都快成心病了。

  现在,他们今年养的蚕,的确不少。

  一只蚕能下数百的卵,专心育种的话,增长得十分迅捷,不然南离也不可能几年之间就有那么多丝绸卖出去。

  不过,北凉养的蚕数量还是太少,毕竟织出一匹丝绸,都得抽几筐子蚕茧才行。

  有南离开放市场,获取繁荣的前车之鉴,这一项反而容易通过。

  当然开放市场的弊端也十分明显,要是他国商人向北凉倾注低价商品,会打压北凉此行业的发展。

  但这种情况和现代又不同,因为……古代的跨国交易,最大的费用在……运输上。

  想要倾倒低价商品,不太可能。

  所以除非是独一无二,压倒性的商品,还真影响不到本国的市场。

  不过,为了防备,莫少珩希望圣人派遣使臣前往诸国,争取一下互市。

  北凉开放都城,争取一下诸国的一个小城的市场,这等好事,相信也能让不少诸国动心。

  众人:“……”

  北凉竟然要走向诸国了,对于以前封闭的北凉来说,感觉是十分不同的。

  到时候,凉京诸国商人云集,那样的热闹和繁华,是难以想象的。

  的确会和以往不同,莫少珩走的路子,和以前只重视本国农业生产的路子是有些不同的。

  他重农业的同时,也重商业。

  甚至可以说,他更重商业,为何?

  北凉的地理环境和天气,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就算他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平白变出耕地和水源来。

  哪怕是运河修好了,北凉水源大增,的确是千秋之事,但……也仅仅是对运河沿途的百姓来说。

  他也不可能在北凉境内,将运河修个十横八纵来。

  理论上,这样的确能解决北凉的水源问题了,但这么多运河,哪怕在现代都不可能完成得了。

  对于北凉,修一条运河已经是极限了,而且还是在情况特殊的时候,才有机会修建的这条运河。

  所以,北凉之路,在保证自身农业的同时,发展商业。

  而商业,只有与诸国互市,才能真正地让北凉成为商业重国。

  莫少珩时不时结合北凉的情况说上一句互市的好处,他这是站在无数先辈的肩膀上,用上帝的视觉俯瞰,所以很多观点,自然能让重臣耳目一新。

  用新思维轰·炸了一番金殿后,莫少珩跑路了,和诸国打交道的后续,就交给朝堂上的这些大人了,他现在忙着赚钱还债,朝廷是他的大债主。

  接下来每次上朝,就是关于义务教育的事情了,天天和一群人打嘴仗,欢快得很。

  众人:“……”

  愣是将金殿变成了菜市场。

  莫少珩还有理得很,每每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让人气得牙痒痒,还拿他没办法。

  最终,众人还是没脸这么快就修改法条。

  按照莫少珩所言,开始在凉京推行了起来。

  一是,助学贷·款。

  二是,凉京衙去有适龄孩子但没有报名的百姓家,挨家挨户游说。

  其实在现代,建国初期推行义务教育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村官,天天跑去百姓家游说,让他们将孩子送去上学。

  这些基层的官员,为国家的教育做出了太多的努力了。

  正是有他们,国家的义务教育率才在短时间内不断攀升,最终几近100%。

  国家后来的飞速发展,也正是因为有了义务教育才奠定了基础。

  可以想象,要是没有义务教育,全国一大片的文盲,怎么可能发展到现在这样的强大。

  感谢他们的付出。

  第三,自然就是……对于游说未听者,依法治罪了。

  谁让都写进了北凉律了呢,有法得依不是,不然立法的意义何在?

  以莫少珩的想法,这样的父母,连助学贷·款都上了,说句不好听的话,都不用他们还了,朝廷等着他们家孩子,以后自己赚钱还呢,相当于这些孩子自己在给自己搏未来,作为父母他们已经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了。

  若还是想着孩子在家给他们干活,罚他们到倾家荡产,莫少珩都觉得是痛快的。

  可惜,没争赢朝上的大人。

  最终罚款落实下来,大概是购买一套纸笔课本一半的钱。

  莫少珩:“……”

  好吧,也足够恶心这些父母的了,也让这些势利的父母彻底想一想,是白白交了这罚款,还是干脆拿一半出来,让他们家孩子上学。

  还有就是,莫少珩也在三街战报上评点了几句义务教育。

  说得不是太明显,三街战报是他的,但他若敢为了一己之私用来制造舆论,朝廷自然会警觉,也不傻。

  但评点得,也让人能看懂他的意思,大概就是谴责了一番,生而不教的可耻吧。

  别小看这个点评,一但认可了他的观点,自然会对那些不愿意让孩子上学的父母有些看法了。

  “朝廷都解决了后顾之忧,让你们暂时不用为纸笔课本的费用担心了,为啥还不让孩子上学啊?”

  “天天将孩子留在家里干活,这孩子才多大点啊,哪有这么狠心的父母。”

  “还没有那些没有父母的小货郎过得好。”

  就差直接说,不配为人父母了,这样的父母要着有什么用。

  都是左邻右舍,要是还能顶住这些言语,莫少珩算他们厉害,也为他们家的孩子难过,投错了胎。

  随之而来的,就是朝廷组织的招聘会了。

  招聘会之鼎盛,完全超乎了人的想象。

  凉京居然有如此多的工作岗位,还有如此多的想要找事情做的人。

  一时间,连朝廷都惊讶了好久。

  正是因为有了这场招聘会,才让信息透明化,才让整座城池真正的运作了起来。

  而更让人震惊的是莫少珩。

  他招的工人太多了,甚至还要招收大量的女工。

  女工是用来做书包的,都不用出门,在乌衣巷交点押金领了布料,按照要求,在家完成就行。

  按件计费。

  同时顾及了北凉的礼教,没让女子进工坊,不少莫少珩不愿意,而是没有挑战礼教的能力,走了曲线的方式,让女子有事可做。

  一时间也轰动了好久。

  当然,招收的女工,都得是有针线活基数的。

  可见,有一门手艺在身的好处,至少努力一点,自己也能养活自己,而不是原来的完全依靠男人。

  靠自己养活自己,才能真正的有自尊和自主。

  除此之外,招收的其他工人就更多了。

  疯狂的招人,一时间,愣是让人有了一种感觉,就像凉京城内,只要肯吃苦耐劳的,只要到这招聘会,都能有差事做了一样。

  而且,不仅仅如此,众人还在招聘会上发现了一个情况。

  会识字算术的岗位,总是招不满人。

  为何?

  因为能读得起书的人,多少是对这些岗位不屑一顾的,毕竟看得上这些岗位的寒门子弟还是在少数。

  百姓:“……”

  这些岗位可比那些苦力甚至技工岗位要轻松多了,报酬也高不少。

  他们甚至生出一种想法,要是以前,他们父母肯给他们投资一点,让他们读个书识个字,这样的岗位就是他们的了啊。

  怎么也能将这份读书的钱赚回来。

  悔之晚已。

  让人触动很深。

  而现在,读书的成本低了,连先生都由朝廷请了,他们没办法再去读书,但他们的孩子可以。

  竟也意外的让百姓生出了一股子必须让孩子读书的念头来。

  招聘会同样持续了三天。

  莫少珩的工人竟然没有招满。

  百姓:“……”

  朝廷:“……”

  不得不又将招聘会延续了几天。

  没开工之前,肯定是不会有工资的。

  但也有一部分人直接开工了,比如莫少珩招的女工。

  现在太多小孩突然上学,需要太多书包了。

  还有一部分也被分到了纸场印刷厂笔厂。

  排着队等着买呢。

  莫少珩也操碎了心,因为经过他这么一顿凶猛的操作,要上学的小孩太多了。

  他怎么也得在开学之前,让这些小孩有一套学习工具,不然上学连课本都没有像什么话。

  所以,莫少珩的忙碌可想而至。

  朝廷也忙,因为学生的突然大增,原来的贡院作为私塾,地方根本是不够的。

  不得不在凉京城内,挑选一些大点的废宅,修缮一番,来作为义务教育的私塾来弄。

  这些废宅,有些是被抄家后本就属于朝廷的,有些就得靠在百姓手上买了。

  他们倒是想全部使用抄家后的大宅子,因为属于朝廷,可以一分钱都不花。

  但莫少珩建议将私塾分布在凉京各方位,越均匀越好。

  百姓的孩子可以就近入学,也免得起早摸黑,将精力都用在学习上,而不是这些外在影响上。

  街道上,现在虽然没有开学,但已经能看到一群群的孩子,背着个小书包,到处跑了。

  那些不愿意让孩子上学的父母,出于朝廷的罚款,又或者其他人的压力,也少了。

  大趋势,是会碾压人的,将阻挡在前者碾轧得粉碎。

  有些残忍,但现实就是如此,无论是现在的北凉,还是以后的任何时代。

  至少在莫少珩看来,北凉的车轮是在往好的方向前进。

  北凉的新法,让城内呈现了新的气象。

  多少百姓还在夜里感叹,“我们家竟然要出一个读书人了。”

  “可不是,跟做梦一样,要是儿子出息了,以后我们家日子也能好过一些。”

  时间不知不觉,竟然就到了六月,不得不说,一但有事情做,时间就更不存在一样。

  郡试……开始了。

  莫少珩在忙着自己的事情的时候,也在想着即将开学的这些凉京的学生。

  为了减少朝廷的支出,朝廷招收的先生数量不会太多,朝廷也在摸索着最佳的施行之法。

  莫少珩给出的建议是一个先生负责七十个学生。

  这是极限了,莫少珩在大学的时候没少上集体大课,超出七十个人的话,老师的讲课效果会直线下降。

  无论是声音的传达,还是对学生的管理,这个数量已经算是多的了。

  而且……

  还能利用上一些教学工具,才能达到同时教育七十个学生的。

  比如,黑板。

  比如,粉笔。

  (晚上继续补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