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穿越重生>我在古代搞现代化建设>第34章 搞事情

  “报,鹰师血旗,奉世子奉燕王令,呈八百里急报!”

  声音在金殿上响起。

  原本因为八百里加急而提起了一颗心的百官,不由得一愣。

  鹰师血旗?

  现在的鹰师,也就只剩下镇北王府上的那些老弱病残了,能有什么急报,还用上了血旗?

  再说,莫少珩和燕王不是在游山玩水吗?这几天可没少被参,就等着回来后处罚。

  虽然大家心中疑惑,殿上的老宫人却没有懈怠,赶紧去取了鹰卫手上的急报。

  不免还看了一眼鹰卫,是一个老兵,干练,沉着,的确是久经沙场才会沉淀出来这样的人,一身难以想象的风尘,当是没日没夜的赶回来的。

  赶紧将急报送到了圣人手上。

  众人目光齐刷刷地看向珠帘,实在好奇,游山玩水能有什么八百里加急的消息。

  但马上一愣,因为圣人居然从龙椅上站了起来。

  急报上的内容怕是不简单。

  半响,圣人将急报递给旁边的老宫人,“念。”

  独特的唱声响起,像他们这样的老宫人,这份能清晰的咬文嚼字,又能将声音传递到金殿的每一个角落的本事,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学会的。

  “臣莫少珩与燕王,游玩至北海湾岛,于无意间发现煮海为盐的制盐工艺,其出盐率为现有岩盐的十倍有余。”

  顺便还提了一句,“东唐皇子李垣窥视在侧,见证了整个出盐工艺的过程,臣不敢擅专,还请圣人示下。”

  嘶!

  整个金殿都倒抽了一口凉气。

  急报的内容并不多,也就两句话,他们能从中获取到最最重要的信息。

  煮海为盐?十倍有余的出盐率?

  反倒是李垣,在这个消息面前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煮海为盐,怎么个煮法?

  要知道他们北凉靠海的疆域并不算少,而且,海水,那可是无穷无尽。

  他们北凉缺盐,一是岩盐的出盐率并不高,处理起来也困难,二是岩盐的矿场本就稀少。

  这就造成了百姓吃盐困难,盐价普遍居高的情况,但百姓又不得不吃盐,朝廷为了稳盐价,每年都会花费很大一部分支出去诸国购盐。

  有人出列,“陛下,此事事关重大,还请立马派人去接世子和燕王回京。”

  急报的信息虽然将事情说清楚了,但还有太多细节需要询问清楚。

  若真能解决百姓无盐可食的问题,这可是能撼动民生的大事。

  赵岚:“……”

  这都行?都不在凉京了还能掀起这么大风浪。

  别说等莫少珩和燕王回来的时候处罚他们了,就算他们将整个北凉都浪完,有这功劳在,也没人敢说他们半句不是。

  还好,他还有修运河这件差事,不然还真被人压住了。

  无论凉京有多轰动,莫少珩一行人在小渔村停留了几天,莫少珩得“无意间”将正确的出盐工艺完善不是。

  海水煮盐有很多讲究的地方,不然里面的矿物质太多,少量食用或许没什么,但吃太多就会出问题。

  他可不想留下这么个隐患。

  等“无意间”研究出正确的制盐工艺后,一行人这才重新上路准备返回凉京。

  现场倒是不用守着,因为海沿线太长了,再多的人都守不住。

  马车上,南一一路上都在看着莫少珩偷笑。

  莫少珩:“……”

  这少年傻了?

  南一举起双手,一手抓着一只晒干的鱼,这是他们在那小渔村收购的。

  “少师,这就是咸鱼啊?”

  莫少珩点点头。

  南一笑得更加乐呵了,“可是少师以前说,少师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条咸鱼。”

  “原来咸鱼长这样。”

  莫少珩:“……”

  难怪南一拿着两条咸鱼不放手,还乐呵了好几天。

  莫少珩说道,“正好,等以后盐便宜了,我们也开一家咸鱼铺子。”

  南一:“……”

  他现在脑子里面全是挂了一铺子咸鱼的场景。

  不过这咸鱼还挺好吃,特别是那汤,鲜美得很。

  莫少珩也是彻底松了一口气,解决完和李垣之间的交易,他算是彻底从那两条罪名里面解脱出来了,不用在担心后续牵扯出其他问题。

  等回到凉京,他就只需要安心赚钱就行,毕竟他现在除了镇北王府,又多了一群小货郎要养。

  也不知道那些小货郎过得如何了。

  路上不敢耽搁,朝廷应该都在等着他们回去说明情况。

  才到半路,就遇到了前来接应的凉京卫。

  算是彻底结束了这次“游山玩水”。

  南一:“少师,怎么感觉我们都还没开始玩?”

  奇怪,以前游乐的时候可不是这个样子的,明明他们出来的时间也不算短。

  莫少珩一笑,“哪里都是风景。”

  掀开窗帘,让南一看看外面沿途的风光,也不枉此行。

  南一:“……”

  好吧,趴在窗上,他要看过够。

  又过了好几天才到凉京,都没有任何休整,就被带去了金殿上。

  一朝的文武,眼睛都不眨地看着莫少珩和燕王。

  莫少珩也不墨迹,直接让人将那几日他们弄出来的盐拿了上来。

  也就一小袋子。

  袋子打开,却让人看得好不惊奇。

  盐……太白了,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上等的好盐。

  岩盐,怎么弄都会带上些黄色,那已经是最好的了,贵族才会使用,普通百姓使用的盐,带有很多杂质。

  看得人啧啧称奇。

  这是如何做到的?将盐制作得这么白。

  除了呈了些给圣人,剩下的就让人挨着递到每位大人面前看一看。

  没有什么比眼见为实更有说服力。

  几乎如出一辙的动作,用手捻了盐就往嘴巴放。

  莫少珩:“……”

  好像这个方法就是平时验盐的优良的通用方法。

  盐一入手,细腻得堪比白沙,再一入口,纯正的咸味瞬间钻满了整个嘴巴。

  这是最终的成品,自然没有了苦涩的味道。

  眼睛都不由得亮了起来。

  “好盐,当真是好盐。”

  “就算价格高些,世家大族应该也会购买。”

  这么好的盐,他们觉得莫少珩一定是拿的品质最好的盐出来。

  莫少珩开口了,“诸位,这不过是按照工艺制作出来的普通食盐而已。”

  “也就是说,价格并不会高,因为产量会很大,我北凉的百姓以后应该也是食用这种品质的盐。”

  众人:“……”

  他们北凉的百姓都能吃得起这种品质的盐?

  莫少珩解释道,“我在急报中已经说得十分清楚。”

  “煮海为盐,即将海水煮成你们手上的盐,而海水源源不断。”

  “我们北凉……不缺盐,大量的制作出这样的盐后,自然盐价就下来了,百姓自然也能吃得起这样的盐。”

  众人:“……”

  因为实在太过颠覆,一步到位得太彻底,立马适应这个消息还真不容易。

  莫少珩心道,除非朝廷想要以此牟利,控制盐的出产量,不然百姓真的不用在为盐担心。

  想想在现代,人口何其多,但盐一大包两块钱。

  盐不应该是限制民生的阻碍。

  莫少珩又将整理好的制盐工艺呈给了圣人,一点犹豫都没有,留着反而是个祸害。

  至于他的功劳,他一字不提,相信没有人能无视和无视不了。

  等忙完朝廷上的事情,离开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

  莫少珩想了想,没有直接回镇北王府,而是去了乌衣巷,他得视察视察他的产业怎么样了。

  哪怕是傍晚,三街之战还在继续。

  看看围观的人,都快赶上人挤人了。

  不错不错。

  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三街之战已经传遍了整个凉京,也火遍了所有的功勋府邸和大街小巷。

  武勋府邸基本都组建了一只自己的队伍,这只队伍成了他们的门面,百姓现在都知道,谁谁家的队伍特别厉害特别的出彩了。

  现在他们最喜欢的就是给别人发战帖,这的确是一个武勋扬名的大好机会,既好玩又有实际的好处,自然是拒绝不了的。

  一句,“世上无全事,文无第一人,武无第二者……”

  也被所有人朗朗上口。

  这也是莫少珩为什么能看到眼前如此火爆情况的原因。

  报名参加第一季三街之战的队伍数量也超出了想象,现在打一场都得排队才行。

  莫少珩来到乌衣巷,正好看到豆子双手捧着个包子,啃得像个小豚鼠一样,眼睛舒服得眯成了一条缝隙。

  莫少珩走了过去。

  豆子一看是莫少珩,高兴得坏了。

  莫少珩问道,“味道如何?”

  豆子乖巧的点头,“刚才蒸好的,顺着皮咬着馅,特别好吃。”

  他们现在过得可好了,就像现在,明明天都没有黑,但是按照世子的规定,他们已经可以收工领包子吃了,剩下的时间,他们还能跟着人看看三街之战。

  凉京的百姓最喜欢看三街之战了,他们也喜欢,看着别人欢呼,他们心里也开心到不行。

  他们是将现在的每一天都当成是他们最幸福的一天。

  豆子说道,“他们都说,我比以前长得好了,还担心我被人拐了去。”

  以前天天饿肚子,现在每天都有包子吃,加上洗得干干净净的,的确更像是普通人家斯斯文文乖乖巧巧的小孩了。

  莫少珩见街道上的小货郎也多了不少,这些小货郎很好认,因为他们的衣服上都绣着一个“货”字。

  这个字,能让其他人知道,这些小孩是在为镇北王府做事。

  像这样无父无母的小孩很容易被人欺负的,他们突然间有了食物,恐怕连以前的大一些的乞丐都会生出一些心思来。

  人心虽美,但险恶的人也有。

  但有了这个字,就代表他们背后的是镇北王府,别说乞丐,其他人想要欺负他们,也得考虑考虑会不会惹上麻烦。

  算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吧。

  莫少珩还去了豆子住的仓库看了看。

  这个仓库里面已经安装好了高低床。

  很干净,连莫少珩都有些惊讶。

  其实没有人能想象,这些不大的孩子对这里有多珍惜。

  家这种东西以前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但现在他们有了。

  哪怕屋子里面有了一点小灰尘,他们都会皱着眉毛擦得干干净净的。

  那份珍惜,看得人心疼,这明明该是所有人都该拥有的最普通的东西才对。

  豆子指着床,“这个是我的,每天我都能在床上打滚。”

  晚上,他老是会惊醒,等发现这一切都是真的后,又笑眯眯地抱着床睡得特别香。

  这个高低床也太漂亮了,连外人都会赞美一声,每次听到有人夸他们的床好看,他心里就跟吃了蜜一样,因为以前都是嫌弃和骂他们的,从来没有人会像现在这样夸他们。

  “我还有一套新衣服,放在柜子里面。”

  莫少珩一笑,突然想起了什么,这么小的孩子,怕是都不会洗衣服,问道,“你的衣服是谁给你洗的?”

  他看豆子身上的衣服极为干净。

  豆子指了指他床位的上铺,“以前和我一起乞讨的招娣哥哥,他说我们要是不爱干净,别人就不会买我们的东西。”

  “要是别人不买我们的东西,世子就养不起我们了,我们就又得去讨饭。”

  莫少珩心道,还挺懂事。

  想了想,让人去找来这个叫招娣的小货郎。

  人没多久就找来了。

  听人说,找到的时候,正在帮包子铺磨面粉。

  招娣姓罗,年龄其实也就八九岁,他以前有一个弟弟,但硬生生的被人抢了去,应该是发卖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去了。

  他有时候也在想,或许被卖了也好,说不定卖到一个好人家,总比跟着他一直乞讨好。

  但心里总是想念着。

  又正好遇到被塞进城,哭得一塌糊涂的豆子。

  他清楚,像豆子这样被父母丢掉来当乞丐的小孩,多半是活不成的。

  最终没能忍住,将豆子带在了身边,豆子看上去和他弟弟差不多大。

  莫少珩心道,是个能共情这群小乞丐的人。

  又问了罗招娣几句。

  这孩子虽然胆怯了一点,但说话却是清晰的,问什么都能有条有理的答出来。

  莫少珩点了点头,“以后仓库的钥匙就归你管,若是有什么事也尽管去找鹰卫,若是鹰卫都处理不了,自然会通知到我这。”

  仓库不只这一间,也的确需要有个人看着。

  小货郎也需要有个领头的,发生了什么事,也好来通信。

  莫少珩在罗招娣脑门上一点,“以后要将所有的小货郎都当成你弟弟,当成豆子对待。”

  罗招娣都傻了,额头的轻触,仿佛让他感觉到了世间最温柔的东西。

  他不是豆子这般还不怎么知事的年龄,甚至因为常年的乞讨,他见过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肮脏的事情,他比一般人懂得都还多。

  所以他知道世子所做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意味着的是什么样的恩德,父母虽然生了他们,但世子给了他们能活得像一个人的机会。

  有些恍惚地摸了摸额头,接过钥匙。

  莫少珩离开后就去了铺子上。

  对掌柜问道,“我们现在接收了多少小货郎了?”

  掌柜答道,“快两百了。”

  这还是严格按照世子的要求,筛选了年龄后的结果。

  要是没有限制,怕是会更多。

  他们现在的所有仓库都用来收留这些小货郎了。

  掌柜直接将账本拿了出来。

  莫少珩翻了翻:“……”

  光是一天两百个小货郎需要的食物,花费都不少,加上购买的木料做床,做凳子,还有每人的衣服等。

  还有就是维持铺子上的开销,也是不小的一笔。

  也是,京里的大富人家,直接养两百人的都没有几个吧,更别说镇北王府的经济情况早在好几年前就不容乐观了。

  太败家了。

  莫少珩问了一句,“还是完全没有进项吗?”

  掌柜答道,“有一点,但可以忽略不计。”

  莫少珩都惊讶了,有生意?

  掌柜答道,“镇西王府的小世子赵景澄,有时候会带着十多个小公子来买一些。”

  莫少珩:“……”

  还真是可以忽略不计,他现在卖的这些都是大众消费,需要卖的量多才有赚。

  南一也在瞅账本:“少师,我们以后该不会吃不上肉了吧?”

  莫少珩一笑,穷担心。

  但的确得想办法改变了,原本府里就过得比较拮据,他这一折腾,怕是更加的雪上加霜了。

  而且,两百个小货郎,就三条街,根本无法使用得开。

  查完账,莫少珩带着南一向外走去。

  结果一出门,外面十五个少年插着腰,虎视眈眈。

  看这样子,这是专门等在这里的。

  赵景澄十五人还真专门等着的,他们今天得了莫少珩回来的消息,莫少珩在金殿述职,他们没有办法,所以干脆来这里等了。

  知道他们一天一天的盼着莫少珩来带他们逃课,盼得多艰辛吗?

  那才叫一个望眼欲穿。

  结果等了大半个月,愣是没将人盼来。

  听说和燕王出去游山玩水了?

  他们差点哭了,也带上他们啊。

  赵景澄插着腰,“这么热的天,外面好玩吗?”

  莫少珩差点都笑了,怎感觉出来了一股子幽怨的气息?

  说道,“想吃好吃的么?正好带了些咸鱼回来。”南一听到咸鱼两字,噗的就笑了,他也不知道为啥,光这两字他都想笑。

  赵景澄:“咸……咸鱼是什么?”

  不对,他是来兴师问罪的。

  “哪里有一个堂堂四门助教成天在外面玩,不管学生的,你都大半个月没来国子监上课了。”

  没这个道理。

  “也不怕祭酒找你麻烦。”

  莫少珩心道,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十六个少年其实算不得他的学生,他仅是四门助教,不是教授他们的文学博士。

  也没纠正,而是道,“当真不吃?这可是我从很远的地方带回来的,保证你们以前没吃过。”

  赵景澄舔了舔嘴唇,“也可以吃一点点。”

  后面一群少年都惊呆了,赵景澄这小胖子怎么回事?说好的来兴师问罪,怎的这么快就被食物收买了。

  什么咸鱼,他们才不稀罕。

  一会儿后,铺子中,坐得端端正正的十五个少年,嗷嗷待哺。

  南一看得直捂脸,节操简直掉了一地。

  莫少珩正在亲自给他们弄吃的,因为他弄的是一种新吃食,别人还不会做。

  他带回来的咸鱼并不多,所以还得辅以其他的东西。

  莫少珩想了想,既然有现成的面粉,他就做一个西安美食“biangbiang面”。

  到时将熬好的咸鱼汤往面上一倒,啧啧,那味道也是不错的。

  “什么是biangbiang面?”赵景澄在那里问道。

  莫少珩正在和面,面板上发出biang的一声,以作回答。

  北凉的面食就是炊饼,像这样将面团用擀面棒擀成块,然后用刀切成条,他们也是第一次吃。

  等一锅滚水将面下好,将熬好的咸鱼块和咸鱼汤往一碗碗面上一倒。

  看上去还挺好看。

  用筷子夹起一根宽宽平平的面,放进嘴巴一嚼,鱼汤的味道和面混合在了一起,面条劲道有力,竟然出奇的合口味。

  一群少年本来因为天气热没什么胃口的,也吃得津津有味。

  边吃边道,“要是明日不来带我们逃课,我们自己也会从国子监翻墙出来。”

  “国子监的先生要是责问我们,我就答,biangbiang面太好吃了,我们出来吃biangbiang面。”

  莫少珩:“……”

  呵,还想明目张胆地给他找麻烦。

  不过,一碗面居然不够他们吃。

  现在咸鱼也没有了,想了想,写了个单子让人去买点调料。

  普通的调料他们这就有,只是其中几味,现在还在被当成草药在使用,需要去药铺购买,比如可以当作辣椒的茱萸等。

  等将调料弄好,又重新给这些少年一人煮了小半碗面。

  淋上酱料。

  味道竟然也不错。

  莫少珩想着,乌衣巷现在已经有了雪糕铺子,包子铺子,正好添加一家面铺。

  都是独一无二,又是大众都消费得起的食品,按理生意应该十分火爆才对。

  叹了一口气,先支棱起来吧,有备无患。

  等那些人肯走进他乌衣巷的时候,乌衣巷的改变肯定会让人大吃一惊。

  吃完面,天色也不早了。

  “明天一定要来国子监授课啊。”

  “都是当先生的人了,怎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莫少珩差点笑了出来。

  你们一群不爱读书的学生这样子,你们家里知道吗?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你们多爱学习。

  莫少珩点了点头,他这四门助教的官职是圣人亲点的,前面是因为得解决和东唐交易的事情,不得不外出,现在倒是不能怠慢的。

  南一看得直摇头,“少师在南离的那些学生,也没见这么粘人。”

  结果他这话一出,就被怼了回来,“你当然不粘人,你天天就跟在身边。”

  “哪哪都带着你,好像就你是学生,我们不是一样?”

  南一:“……”

  直接扒拉了一下手上的琴弦。

  有模有样的,他现在能扒拉出最简单的调子了。

  一群少年。

  一会看看抱琴而立的莫少珩,一会看看也抱着琴跟在莫少珩身后的南一。

  再看看他们自己。

  好像别人的确更像学生一点。

  “不……不就是也有一张琴。”嘴巴死硬。

  南一:“我这古琴名寒彻,可不是普通琴,北凉前朝,有一个寒门书生,靠着自己的努力,以八十古稀之年成了丞相,名动天下,后来他的友人送了他一张琴,他为纪念他以前的寒窗苦读和艰苦磨砺,将琴取名为寒彻,”

  “以激励后者,需经一番寒彻骨,平生方能有始终。”

  一群少年:“……”

  不……不就是有个故事。

  他们好歹也是最顶级的贵族,他们家没有琴一样,好吧,好些还真没有,除非是琴师大家,还真没有收藏古琴的爱好。

  莫少珩原本以为这些少年还要纠缠一番,结果一个个看了一会儿南一,然后掉头就跑。

  莫少珩:“……”

  莫少珩带着人回到镇北王府,宫里传旨的公公也刚好到。

  “圣人浩德,德佑天下,今有镇北王府世子偶经北海……”

  这是他发现新的制盐之法,朝廷的封赏下来了,他也不意外,只是没想到这么快,甚至就在当天,可见圣人对此事的重视。

  “即日,晋升国子监文学博士,教导万方……”

  “赐,殿上谏议郎之职。”

  莫少珩仔细听着,由四门助教升了文学博士,他这四门助教事实上也就当了一天,升得蛮快。

  这其实也就是个教书育人的官职,于北凉朝廷的影响并不大。

  关键在后面,四品的殿上谏议郎,四品的官衔不算低了。。

  谏议郎的数量其实很多,但能上金殿的却不多。

  也就是说,他以后有了在朝廷上发声的机会了。

  看似简单,但到了关键时候却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比如他现在,虽然是镇北王府的世子,但想要面圣,呵,可没那么简单。

  北凉有镇北,镇南,镇东,镇西四大拥有军权的王府,当然镇北王府现在的军权可以忽略不计,再加上各种各样皇室王爷的府邸,各府的世子那数目简直数都不数不过来,哪怕是世子,也没有说一声想见圣人就能见得到的。

  就像他以前都被养在宫里的时候,一天跟着各位皇子厮混,不也没见着圣人的面。

  谏议郎录属于谏议院,顶头上司刚好是莫少珩的老师上议大夫范寇。

  只是上次他给他的老师挖了一个坑之后,范寇定是会给他一些特殊待遇的。

  贵族任职谏议郎一向是一个十分微妙的事情,它就像在向所有人告示,从今以后,你已经在圣人眼皮子底下了,要么平步青云,要么泯灭于众。

  能得到圣人的关注,在北凉下至寒门上至贵族,哪一个不羡慕着。

  传旨的老宫人道,“世子当真是洪福齐天。”

  谁能想到,出去游山玩水都能震动北凉。

  老宫人是长久侍奉在陛下身边的,不由得打趣了一句,“老奴替陛下传旨,还从来没有同一个府邸来得这么勤的。”

  莫少珩也笑了,焉知祸福啊。

  这么长时间没回来,自然要去看看祖母和永安夫人。

  这一去,倒是见到了一个不算意外的意外。

  祖母被人扶着,竟然能自己行走了。

  莫少珩离开的时候,就给祖母换了一个调理的药方,煎熬起来倒也不麻烦。

  现在看来,开始见效了。

  永安夫人也高兴得满脸都是笑容,“看这凉京的人以后还敢不敢说三道四。”

  祖母斥了一句,“别让外人听了去,不然还以为我们镇北王府携功自重。”

  古时候就是这样,再大的功劳你都得谦虚感恩的承接天恩,哪有说三道四的权力。

  不过心里也在想,要是凉京的百姓都吃上了便宜又好的盐,还在背后诋毁人,怕真是没脸没皮到了极点。

  盐比莫少珩献丝绸或献棉的影响还大,毕竟丝绸和棉暂时看不到效果,而盐立竿见影,影响的还是所有百姓的民生,最贴近生活。

  煮海熬波,一但开始,盐就能很快的大量生产。

  ……

  第二日。

  关于莫少珩无意间发现新盐工艺的消息已经开始传了起来。

  不过具体的的内容却不知道,一时间也没有掀起多大的浪花。

  莫少珩今日是要上朝的。

  像他这样不大不小的谏议郎,只需要上一周一次的大朝会,小朝会就没他的事了。

  穿上谏议郎的官服,看上去还有模有样。

  标准的一个英俊的北凉官员。

  南一在旁边嘀咕,“少师怎么穿什么衣服都好看,我以前以为丝绸好,没想到少师穿这样的衣服也不差。”

  莫少珩一笑。

  布料的确分好坏,但穿得好不好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说了一句,“我今日要去上朝,你是在家练琴还是去乌衣巷看比赛?”

  南一:“我带着琴去乌衣巷,边练琴边看比赛。”

  莫少珩点了点头,吩咐了一声出门多带些鹰卫。

  南一身份特殊,走到哪都得有大量的人护卫着。

  今日上朝,莫少珩专门早了一些,也算一个新晋官员的礼貌。

  他很谦逊的,真的。

  一身官袍,抱琴站在殿外。

  陆陆续续来的官员不免都多看了一眼。

  当真是一幅独特的风景。

  莫少珩本是想打个招呼的,但环视一圈,除了燕王赵棣,他的老师范寇,还有几个前几次在殿上找过他麻烦的,其他都不认识。

  这官当得,同朝的同僚都不认识几个,人际关系也太差了一点。

  也不好唐突上前,干脆跑去范寇那见礼。

  范寇也不好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问了一句,“听说你带着我那孙儿范慎逃课?”

  莫少珩:“……”

  一针就见血。

  莫少珩赶紧冠冕堂皇了两句,逃了。

  然后跑去找燕王。

  赵棣好啊,虽然话少,但他不怼人不是。

  莫少珩偷偷地问,“圣人给我升了官,你那里有什么奖励没有?”

  新制盐工艺虽然是莫少珩发现的,但赵棣也功不可没。

  赵棣答道,“贩盐。”

  莫少珩眼睛都亮了,负责替朝廷卖官盐?

  这个好,莫少珩接口就道,“在我乌衣巷安排一个官盐铺子。”

  赵棣看向莫少珩,这是明目张胆地让他以公济私?

  莫少珩脸不红气不喘,“除了东市西市,现在就我那人流最多。”

  人人都需要的盐,当然是设置在人多的地方。

  官盐铺子是有限的,其他人又不许私卖盐,所以一个盐铺子负责好大一片区域,这样的话就不愁没人进他的乌衣巷,除非他们非得跑特别远的盐铺子去买。

  莫少珩本以为还得磨一磨,没想到赵棣直接“恩”了一声。

  莫少珩一愣,赵棣也挺好说话的嘛。

  这时已经有通传的公公前来宣诸官入殿了。

  今日朝议,无外乎还是围绕水利,盐,洵州,还有一些其他问题。

  运河修建在莫少珩离开的这大半个月已经开始了。

  所谓开始,并不是说已经开始修了,而是开始招工了。

  今日是大朝会,负责运河修建的赵岚需要述职。

  赵岚上前,“禀圣人,工部已经在拟定修建的章程和计算费用,礼部已经准备好祭天仪式,户部……户部的招工也正在正常进行中……”

  这样大的事情,他自然不敢怠慢,兢兢业业,不敢出半点差错。

  但在说到户部招工的时候却犹豫了一下。

  户部尚书看了一眼赵岚,眉头皱了起来。

  有以工代赈,又有免税制,的确也招到了一部分。

  但远远不够,而且据他所知,问题还不小。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在难民中开始疯传,兴修水利这一提议是莫少珩提出来的。

  别看这样小的一个消息,但却在难民中炸了锅。

  莫少珩要修水利了,要千古留名了,而且还是用他们洵州难民来成就他的名声。

  凭什么?

  将他们害得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后,还要踩在他们身上来搏取这千古美名?

  没有这样的道理。

  加上莫少珩先前在他们面前游山玩水的一幕,到现在都让他们心绪难平。

  所以除了招收到的一小部分人,其他大部分人都是抵触的。

  甚至因为赵岚心中急迫,在招工的时候多少有些急躁,造成了不少……反抗和冲突。

  这些可不都是小问题。

  户部尚书也理解赵岚说招工一切正常,是想慢慢解决问题。

  但他有没有想过,一但解决不了,甚至难民的反抗再激烈一点,就会引起民乱……

  这样的后果他户部担不起这个责任。

  太子……不该没跟他商量就这么若无其事的述职。

  正要说话,这时,赵棣站了出来。

  “禀圣人,近日凉京城外,有难民不满招工事宜,多有聚众闹事。”

  说得……很简洁,但却和赵岚的招工一切正常恰巧相反。

  整个金殿都安静了。

  太子赵岚说招工一切正常,而燕王说有难民不满招工,聚众闹事?

  户部尚书都惊讶了一下,他虽然知道有不少难民心有不满,但聚众闹事?

  赵岚直接冷哼了一声,“燕王才回凉京,怕是对具体情况了解得还不清楚。”

  “自古兴修水利,百姓心中都会有劳民伤财,强迫修建的想法,遇到些许反抗和困难也是理所当然。”

  在赵岚看来,朝廷已经给了洵州难民诸多好处,他们暂时反抗,但真到了不修运河他们就无法获得救济的粮食,到时肯定就会妥协,他只需要一点点时间就能摆平此事。

  莫少珩看得津津有味,他原本以为他今日就是来点卯就完事,没想到能看到这么精彩的一幕。

  赵棣说了一句,“仅仅是些许反抗?”

  说完竟然没在说话。

  莫少珩都有些莫名其妙,发难的话要将对方往死里打啊,打蛇打七寸,不死也要让对方残。

  众人也以为这是燕王和太子之间的“日常”较量,若真有什么大问题,太子还真敢隐瞒不报不成。

  这是影响北凉千秋的大事,一个不谨慎,那个因为兴修水利而亡国的前前朝,就是前车之鉴。

  圣人对此事的重视,也容不得出半点差错。

  正在这时,突然有小碎步跑了进来,打断了朝议。

  “禀圣人,风向官梁让,有要事面见圣人。”

  众人一愣,凉京风向官梁让?

  凉京是发生了什么大事了吗?都等不到下朝,现在就要来禀告。

  “宣。”上面传来圣人威严的声音。

  梁让走了进来,不卑不吭,“禀圣人,凉京城外,难民在城门之下喧哗,似有民乱之嫌。”

  “凉京卫左都卫袁付已经带人前去调谐,目前情况不明。”

  已经闹到城门下了?

  有人赶紧出列,“闹事之人有多少?”

  梁让答道,“百余。”

  众人松了一口气,难怪只说是有民乱之嫌疑,百人还构不成民乱。

  当然这种事情可大可小,毕竟民乱,就代表着圣人无德,逼得百姓走投无路反抗,对圣人的名声可不好。

  不过,众人一会看看燕王,一会看看太子,表情就有些微妙了。

  莫少珩也在看着赵棣,这样也锤不死赵岚啊,最多让对方恶心得要死。

  这时,小碎步又从殿外传了进来。“禀圣人,风向官余知晓,有要事面见圣人。”

  整个金殿鸦雀无声。

  似嗅到了一股不与寻常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