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古代言情>是,陛下>第3章 吏部

  韩三见韩佑脸色不太好,知道他又是想起了老爷和夫人。当年老爷夫人出事的时候,韩三还是韩佑身边的贴身仆人,知道那件事对韩佑造成了怎样的重创。也正是因为那件事,韩佑才发奋读书、立志当大官,为父母报仇。

  而韩佑十九岁考中进士的时候,当年欺压韩家的长吏却已经得病死了。

  韩佑心情不好,韩三也跟着低落起来,但他是下人,不好多说什么,只关心道:“要叫人准备午膳了吗?”

  “嗯……”韩佑心里想着今天算是和吴世杰结了梁子,老师那边要怎么交代,需要好好想一想,随口回答,“叫厨房做一碗小面送到书房。”

  路过花厅的时候,韩佑听到汪汪的叫声,脚下一顿,想起今早捡回来的小狗,于是穿过回廊到花厅去看。

  听韩三说那狗是左后腿受了伤,此时那白白的、小小的、毛茸茸的一团,正吊着受伤的后腿在花厅里上蹿下跳地叫唤。见韩佑来了,便欢快地摇着尾巴往他腿上扑。

  韩佑被这小东西的热情主动取悦了,弯腰将小狗提起来抱在怀里,顺着雪白的毛上下抚摸。这小狗似乎十分通人性,见韩佑喜欢它,越发地撒起娇来,呜呜地叫着,亲密地贴在他胸前的孔雀补子上面。

  韩侍郎对这种可爱柔软又粘人的东西向来没有抵抗力,这小狗撒娇的样子总让他想起七八岁的夏司言,不过这么想有些大不敬了,于是他立刻止住念头,抱着狗到书房里去了。

  第二天天不亮,韩佑就出门前往吏部衙门。

  因为马车太多容易造成拥堵,所以京中规定官员上衙,三品以上的可以坐轿子,三品以下的只能步行或者骑马,甚至对轿子的规格、骑马的速度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官员若是违反上衙制度,轻则罚薪,重则摘掉乌纱帽。

  一到卯时,就能看到官员们各自打着灯上衙的队伍,井然有序。

  韩佑不大喜欢坐轿子,通常也是骑马去上班,因为出门的时候天还黑着,城中百姓大都还没起床,所以穿着官服在街上打马而过也不会引起注意。

  路过街口的豆腐店时,他看到店面里昏黄的烛光照亮了门前的一小块地方,滕源头上裹着白纱布,已经在店里忙活了。

  “景略!”

  后面一个人骑着马追上来叫他,韩佑举着灯笼转身,看见来人是同住纱帽街的户部主事李恬。李恬驱马上来和他并排而行,低声道:“昨天的事情我都听说了。”

  韩佑挑眉,“你都听说什么了?”

  李恬是韩佑的同乡,四年前赴京赶考时很受韩佑的照拂,之后在京城呆了几年,跟韩佑成为至交,互相以表字相称。

  李恬四下看看,几个同路的官员各自打着昏暗的灯笼走在路边,朦朦胧胧看不清谁是谁,他回头压低声音说:“你倒是会惹事,这个节骨眼上去惹吴世杰那个小衙内干什么,我看你现在腹背受敌该如何是好。”

  韩佑故意作出无辜的样子,“诶,我怎么就腹背受敌了?”

  “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李恬侧着身体靠近他,“你跟宫里那位走那么近,本就招了人记恨。好在你背后有吴阁老,高擎一时不敢把你怎么样,可你现在又把吴世杰给得罪了,这不是自毁长城吗?”

  “可是我看到了我不能不管。”

  “你真是……”李恬无奈,“牌子钱那笔烂账是该理清楚,可又不急在这一朝一夕,你何必在这个时间点上去捅马蜂窝?”

  韩佑微微一笑,“别担心,这未必是件坏事。我相信老师也会理解我的。”

  李恬看他一脸笃定,稍稍放了点心,又问:“听说高元辅昨天上了折子请皇上立后?”

  “我也准备上折子,”韩佑把怀里的疏奏掏出来晃了晃,“南山兄不妨也上一封,请陛下为天下计,及早立后才好。”

  李恬瞪大了眼睛,“为什么啊?”

  昨日皇帝将高擎的折子发回内阁票拟,当天下午,这个消息就传遍了整个京城,听说已经有官员在往高擎府上送礼,恭贺他成为国丈了。

  韩佑笑而不语,李恬恨不得跳到他那匹马上去,“你跟陛下已经商议过了?不会真的要立高擎家的小姐为后吧?”

  路上人多口杂,韩佑不欲多言,卖了个关子:“过两天你就知道了。”

  两人说着话就到了紧挨着皇宫的东御街,户部和吏部的衙门都在这条街上。此时天已经蒙蒙亮,为了避嫌,李恬只得和韩佑在街口分了手。

  吏部尚书吴闻茨身体不好,已经因病在家休养了半个多月,部里的一应事务都交给作为左侍郎的韩佑主持。

  他到的时候右侍郎李学文已经在门口等他了,随后两人一起走进了韩佑的值房。

  李学文也听说了韩佑昨天在街上做的事,不过说到底这也并不是什么大事,他真正关心的还是立后的问题。

  “陛下真的要立高陌竹为后吗?”李学文开门见山。

  韩佑说,“自然不是。”

  韩佑跟李学文同事多年,两人无论是脾气还是行事作风都十分相投。李学文比他年纪大,却也并不因为他年纪轻却比自己品极高而有过怨言,两人同为部衙副手,做事也尽量互相配合担当,共事一直很愉快。

  李学文性格耿直,跟韩佑不说绕弯子的话,直言他昨天下午得到消息就写了一封疏奏,恳请陛下千万不可偏听偏信,将国祚拱手他人。

  韩佑把李学文当做自己人,便毫无保留地跟李学文说了他的想法。就是要越多人上书越好,他们也好趁着这个机会看清楚局势,有哪些人是真正支持高擎的,哪些人是真正反对高擎的。

  先分清楚敌友,再团结我们共同的朋友去攻击我们共同的敌人,这就很方便了。

  “我们把局势弄得复杂一些,陛下那边也好往后拖一拖。”韩佑想起夏司言说的先把水搅浑让他们自己斗起来,不禁抿嘴笑了。

  李学文不明白他在笑什么,但也跟着笑了一下,“这倒是个办法,不过长远来看,还是得想辙从高擎那里下手。高擎把持朝政这些年,处处安插他的朋党,不依附于他就必受他掣肘,这些年大家的日子都过得很憋屈。”

  “只要陛下收回权柄,自然会一步一步清理高擎的朋党门生,到时候朝堂就清明了。”

  “嗯,”李学文笑道:“到了那个时候,景略你作为陛下身边最亲近的文臣,入阁指日可待啊。”

  他说这话原是想奉承韩佑,可是韩佑听了之后却显得不大高兴,脸上的笑意也淡了,“内阁是国家首脑中枢,不是跟陛下关系亲近与否来论的。”

  李学文有些尴尬,顿了顿,岔开话题道:“那我把各司郎中叫进来商议公务了?”

  “好。”

  韩佑坐到书案后面,拿起毛笔开始批阅公文。他一心二用,边批阅公文边听考功司郎中汇报了新上任官员的政绩,又跟文选司、右侍郎一起敲定了几个地方官员的补缺。

  李学文不论经历多少次这个场景,都忍不住惊叹韩佑这种可怕的能力。只见他笔下如飞,看起来是在专心致志地批公文,但他们几个说了什么,韩佑一个字都不会漏。而且还能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地分析出结论,连新近提拔的官员他都能记得清清楚楚,好像其他人都只长了一个脑子,他长了两个脑子似的。

  李学文在心里感叹,大概有些人就是生来便特别受上天眷顾。他比韩佑年长十几岁,四十多岁走到这个位置已经算是人中龙凤了,韩佑作为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三品大员,前途不可限量。

  而实际上,韩佑这样一心二用地处理公务完全是被逼出来的。他必须在半天时间内把一天的事情全部做完,因为每天下午他都要进宫给夏司言讲学。

  夏司言八岁的时候,韩佑就开始做他的侍讲了。那时候还有一位大学士是太子太师,他只是负责辅导功课、答疑解惑,陪太子练练字什么的,隔几天进一次宫即可。后来先帝去世,夏司言登基为帝,那太师就告老回乡去了,只留下韩佑一人。

  于是他只好每天都像这样连轴转,有时从宫里给皇帝讲完功课出来,还要回吏部衙门加班。总之就是外表看着光鲜,其实内里一肚子苦水倒都没处倒。

  花了半天时间把部衙的日常事务处理完毕,韩佑就进宫去了。

  最近几个月,皇帝看乐舞表演有点看腻了,开始插手乐伎排练,甚至亲自上场给他们示范要怎么演。在他和乐伎们的共同努力下,昭国宫廷的表演艺术有了质的突破,各种形式的曲艺创作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夏司言如此热衷的状态令高擎十分满意,又在各地搜罗了不少新鲜玩意儿送进宫来。韩佑到的时候,夏司言正在指挥歌舞伎们排练新的曲目。

  殿内,十二名身姿曼妙的少女翩然起舞,他们各自手持乐器,舞蹈时还能边唱边弹。韩佑站在皇帝身边看了一会儿,只觉得她们翩如兰翠婉如游龙,歌声如磬琴声似泉,一时竟看得忘了说话。

  舞姿随着音乐到达高潮的时候,中间的那名红衣女子飞快地转动起来。只见她转着转着,身上披着的那件大红色外衣就不见了,只剩下里面一层薄薄的纱裙,隐隐约约能看到皮肤的颜色和身体的轮廓。

  韩佑是个什么事情都要弄个清楚明白的性格,看了之后便忍不住琢磨起来,她的衣服是怎么转没的?地上是擦得锃亮的地砖,根本没地方藏那么大一件衣服,也没见其他人帮她,这倒是有些神奇。

  他看得入了神,没注意到旁边的皇帝已经脸色十分不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