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古代言情>兰亭>第40章 越险

  收复北边失地一事为什么是前朝那些老头都不答应的事情?霁月眉头紧皱,越来越不明白这群人到底藏着怎样的心思。

  眼瞅着气氛越来越不对劲,一向打圆场的荀先生这时笑呵呵捧起了茶盏,品了口茶,慢悠悠道:“陛下切莫生气,定安此言并非无理,只是看那些前朝大人们的心中,究竟作何选择罢了。”

  “多谢先生替学生解释一二。”兰亭朝着荀先生做了个揖,又朝着霁月说道,“如今朝中形势过于复杂,为着各方平衡,收复北边失地一事,很难有所推进,就一如当年抚远大将军北伐失败,如今的朝臣,不想,也不能将北边失地再收归我大梁所有。”

  这群尸位素餐的家伙。霁月在心里暗骂。

  “如此一来,即便现如今那狄戎人不复当年之勇,居于劣势,我大梁也无法将其彻底赶回北荒,只能防守着他们不攻破这渡口?”霁月愤愤道。

  兰亭深吸一口气,似是在考虑有些话要不要讲,末了,他看了看身边的荀先生和距离他们身后一点位置的夏全,这才开口道:“臣今日说出词话,恐向陛下泼了冷水,可有些事情,臣还是想与陛下说一说。”

  “但说无妨。”

  “臣以为,此渡口一战,能得到的最好的结果,莫过于我大梁军队同狄戎人打个平手,两军旗鼓相当之时,朝堂上的那些大人们必定会开始主持议和,这样我大梁少赔些银子布匹,狄戎人也不至于空手而归,伤了两国之间的面子。”

  “竟可如此?”霁月瞪大了双眼,没控制住情绪,伸手狠狠拍向面前的茶几,放在那茶几上的几盏茶,因为剧烈的震动,茶水从茶盏之中溢了出来。

  身后的夏全先一步反应过来,忙膝行两步上前,用袖子擦试着茶几上的水渍,口中说着:“陛下息怒,陛下息怒呐。”

  “陛下……”荀先生开口,试图平息霁月这突如其来的怒火,可霁月一个抬手,示意他们谁也别说话,就一下子堵住了荀先生还没说出口的话。

  “我大梁的肱骨之臣们……竟真至如此地步?”他有些艰难地询问道。

  “禀陛下,这就是派定远大将军和庄王殿下出征渡口所付出的代价。”

  “代价……?”

  “陛下仔细想想,若是渡口大捷,完全将那狄戎人赶了出去,谁从中获利最多?自然是如今有北党人在身后扶持的庄王殿下。况且还有抚远大将军,大将军与谢贵太妃一事在京中流传甚广,虽不知真假,可这有些事情,传着传着,大家便都信了,不管抚远大将军是否和北党人有关系,眼下怕是除了北党人之外的朝堂众人,都将抚远将军自动划分到北党人里去了。”

  “这样一来,母后是不会让北党人连赢两步的……”

  “正是如此。”兰亭接着说道,“太后娘娘既不想看到北党人连赢两步,那舒大人,连带着后党那一度可以左右朝中局势的大人们,就更不会允许此事发生。这次若不是情势危急,他们亦不会屡屡让步,如此一来,在渡口这件事情上,若是让后党人再让出第三步,也是断断不可能的事情。”

  “即便如此,那北党人能甘心到手的功劳就这样硬生生被后党人毁了?”

  “北党人自然不会坐观其好不容易部下的局被毁掉。”

  “那如此一来,岂不解无可解?”霁月疑惑道。

  “因此,这才是渡口一战最难的地方,我大梁军队的敌人不仅是狄戎人,还有我们自己的人。”

  霁明到渡口城已经有七八日了,除了起初在渡口城外不过四五里的地方打败过两三次狄戎人的进攻以外,战况并没有实质性很是明朗的改变。

  这和他预想之中的不一样,本以为抚远大将军亲自出山,到了守军大营又斩了几个人,在此立了威,后续的事情应该好办才对,可这么多天下来,那些守军大营原本的将领,看似对他们无比配合,实则却空有敷衍不办实事。

  这些原本就驻守在渡口的守军将领们,全部是前任守将镇远将军的部下,此前虽然镇远将军被召回了京城,但余下的守将却依旧各司其职,一则是朝廷没有那么多现成的将领调动至此来替换这些人,二来这些守将久驻渡口,多少也对如何反击狄戎人有些个经验之谈,眼下再将这些人全部调走,那文秉霖可真真是要“两眼一抹黑”了。

  不仅如此,就是被朝廷调来增援的东路大军也并不是和文秉霖完全一条心。

  虽说这东路大军中的许多将领当年都是文秉霖带出来的,可也仍有不少人是这些年东路大军的实质掌握者张巨海提拔上来的。

  按理说张巨海和文秉霖的品级相同,更不用说文秉霖这么多年还背负着不听朝廷命令被革职一事,如今前来增援渡口,这位犯过错的将军倒一跃成了主将,而他张巨海则是配合文秉霖的副将,这其中的个中滋味可想而知。

  也正因此,渡口驻军和东路大军都各混各的日子,谁也不肯真正同将军府中坐镇的抚远大将军拧成一股劲。

  霁明到底是年轻,这几日看着城外的狄戎人还时不时来骚扰,而城内一群将领还不紧不慢的样子很是焦急,他想用自己的方法让大家暂且摒弃前嫌,可那群老狐狸哪个也不会听他这么一个手无实权的王爷,他就只得整日去文大将军面前转悠,时刻提醒他要想办法赶紧解决了眼前的难题。

  一踏进将军府的议事厅,霁明就察觉到了议事厅的气氛与以往几日的不太一样。

  在此聚集的将领们看见他走进来,皆按照规矩敷衍的行了礼,见霁明坐定,一直翻看文书的文秉霖将手中的东西放置在了一边,开口道:“既然诸位都已至此,那我们就长话短说,今日我收到前线探子的来报,狄戎那边换了将领。”

  “莫非是这群蛮子害怕吾等了?”

  “此时换将,以卑职之见,应是求和的信号,毕竟之前那群蛮子之中领头的格日里一直同我等不对付。”

  还没等文秉霖说明狄戎人那边具体换了谁做大将,下面的将领们就纷纷议论起来。

  “诸位且先听我说完。”文秉霖说道,“此事恐怕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简单,虽说一直同我们不对付的那位格里日被狄戎那边换了去,可新来的这位大将,要说也是我的老相识,此人正是现如今狄戎国的第一武士呼兰图吉。”

  “竟是他?!”

  “怎么会是此人?”

  下面的将领在此纷纷议论起来。

  呼兰图吉这人的名字,霁明觉得陌生,又觉得自己似乎在哪里听说过,他在脑海里拼命思索着相关信息,突然想到了关于此人的事情。

  呼兰图吉乃是狄戎国唯一的柱国大将军呼兰阿术的儿子,当年狄戎人大举南下,占据了渚江以北的大部分地方,正是拜这二人所赐。

  当年呼兰父子两人曾令大梁头疼不已,若不是后来呼兰阿术意外身亡,文秉霖天赋过人,硬是将呼兰图吉打到了大梁北都以北的区域外,如今这大梁是否还存在尚且都不好说。

  此后文秉霖被召回京中革职赋闲在家,而呼兰图吉则回到狄戎国继承了其父的柱国大将军一职,且仍然对西边小国征伐不断,论战场经验来讲,如今的抚远大将军定是不如呼兰图吉多的。

  如此一来,狄戎那边突然将呼兰图吉调过来当主帅,这分明是对渡口城志在必得。

  这狄戎人的野心也忒大了。

  “好了,诸位且静静。”文秉霖再一次将七嘴八舌的场面稳定下来,“狄戎人此举不善,虽说我当年是打退过他呼兰图吉,可今时不同往日,为今之计,只有我军上下齐力同心,才能将这块儿硬骨头啃下来。”

  此话一出,在场的所有人都噤了声,霁明适时站了出来,抱拳对文秉霖说道:“我愿与将军一同击退那狄戎国的呼兰图吉,人在城在,人亡城亦死守不破!”

  随着霁明铿锵有力的声音,那些昔日本就是文秉霖老部下的将领们纷纷站出来表示自己的忠心,随即,有更多的将领们纷纷效仿,一时间场面极其热闹。

  文秉霖抱拳相谢,继而开始安排部署。

  “呼兰图吉若想要拿下渡口城,只能向北门猛攻,战事已起月余,眼下北门虽受得住,可若是呼兰图吉带着自己的亲卫军来,此处恐怕也不好防守。”文秉霖展开地形图,手指自渡口城东向西划过,“为今之计,我等不能再将所有人力尽投置在北门防守,一来所增援来的人员甚多,若是全部挤在一处,不仅派不上用场,反而还使我们自己人束手束脚,二来,若是北门被攻破,我军再无第二个计划,只得坐等被生擒。”

  “那将军的意思是?”这么多日都不怎么说话的张巨海此刻开口问道。

  “渡口东西连接的皆是险山,呼兰图吉不会想率领士兵翻越此地,是因为险山背后即是渚江,狄戎人本就不擅水战,再加之也无工具供其使用,而我们大梁的军队则不同,若是我等翻越东西两处险地,便可绕行数十里,从狄戎大军后方将其包围,到时我等便可两面夹击,消灭他们的大部分力量。”

  “将军说的虽然在理,可这两处太过险峻,我等如何能过的这险关?”一名将领问道。

  “我当年驻守渡口时曾探过这东西山脉之险,奈何当年未曾将其路线全盘画出,便被召回京城,这几日我凭借着当年对这两处的记忆,绘制出了地图,此两处虽显,但若按照地图上的路线行军,却也能翻过去这山脉。”

  随即,文秉霖便从桌案上拿出两张折叠好的白纸,他拿起其中一张:“巨海兄,西边这处便交给你了,你率领东路大军一半的人从西边包抄狄戎人。”

  张巨海愣了一下,而后接过了那张图纸。

  “原渡口守军并东路大军王弗麾下士兵,仍驻守渡口城,抵抗狄戎正面袭击。”

  “末将遵旨。”

  “至于东边,由我与庄王殿下亲自带领一路大军翻越山脉,从东边形成包抄。”说到此处,文秉霖扭头朝向霁明道,“不知庄王殿下意下如何?”

  霁明被这议事厅里的氛围所打动,当即道:“我愿与将军同往!”

  文秉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末了看着议事厅里的将领们,深深鞠了一躬,复又起身道:“我大梁之存亡,就看在座诸位的了。”

  作者有话说: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首歌,德永英明的《残雪》^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