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都市情感>文豪的悠闲人生>第242章 不敢想象

  此刻,李旭升演示八极拳的打法也是虎虎生威。

  不时就是拳风呼啸。

  这并不是说他就和小说里面表达的已至化境的感觉。

  不存在的。

  只能说他个人的身体素质好,外加许幽熏那从古时候传下来的呼吸法有关,就算现在让他一打十也没问题。

  李旭升练得给力,许幽熏也没落下,不仅把李旭升说的要点记下,甚至动作也大致描绘了出来,虽然那画像惨不忍睹。

  或许,如果她上学那会儿有这耐性耐心,应该不会被人说成是一文一武了。

  八极拳也有呼吸方法。

  首先八极拳的呼吸是建立在逆式腹式呼吸基础上。

  鼻吸口呼,然后就是重点了,呼气时叫省气,气分两路,一路气沉丹田,一路同时口中省出。这时丹田聚气,少腹充盈。

  发力时以气催力。

  丹田气越足,爆发力越强。

  练习八极拳,不单锻炼身体素质。

  也培养胆识和魄力。

  增强男人的阳刚之气。

  在练拳的过程中更是有一种恨天无把恨地无环的感觉。

  总想一拳打死牛,一脚踏穿地似的。

  当然这是一个过程,渐渐熟悉了身上的那种劲道就没事了。

  练习八极拳,第一修的是心,只有心平气和方可收放自如,不受气血膨胀的影像。

  第二是要先调整好呼吸吐纳,熟练掌握好哼哈之气的运用。

  八极拳的起源时间和地点,至今说法不一。

  一说,起源于明代,因在戚继光着《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极拳”。

  二说,源于武当,是道士所创。

  三说,是清代河南月山寺和尚张岳山创。

  四说,是清代一号“癞”的云游道士所创。

  但均无确切史料依据,故其起源有待进一步研究。

  还有说法八极拳原始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为少林寺第四门看山拳。

  八极拳系内由外家八种拳中之精华手法组成,故名为八极拳。

  另有说法是因为拳法中常用于攻击的头肩肘手,胯膝足尾是人身之八极,所以才叫八极拳。

  ……

  ……

  一套八极拳下来,并不是很顺。

  主要还是他不熟悉,加上还要解说什么的,就难上加难了!

  再说了,这只是打法,套路很多,实用性嘛,就看个人了。

  毕竟不是谁都可以说自己就是宗师了。

  当然,要是你自己封的那谁也管不着。

  不过,虽然如此,但许幽熏还是迫不及待的让李旭升进行下一步教学。

  ……·

  自宋初至清中叶,我国历代掌管天象历法的大臣“钦天监监正”皆由***担任。

  ***教认为,“真主无形,无事不知,无处不在”,“万物生变介于阴阳”。

  吴钟公正是以此理论破译道家《易经》,解释“太极”与“八极”,追求“无形”之境界的。

  他认为:“太极”阴也为“文”,八极阳也为“武”;“文”之为“静”,“武”之为“动”;“静”之天下则安,“动”之乾坤可定;天下安,乃万物生存之本;乾坤定,生万物演化之力,二者相辅相成,可谓“安”生“定”,“定”生“安”也。即易经所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分八卦,八卦变化至穷极(八极)”。

  使整个宇宙至大而无外,至小而无内,浑然一体,将有形化无形,复归“天经”之理,使八极武术境界高达“意无定向,招无定式,力无定处”,令对手感到攻击之力无处不在,防不胜防。

  故门内谚语称“有招有式皆是假,无招无式才是真,无形是我门中宝,阴阳变化奥妙深”。

  在这些朴素且深奥的理论指导下,八极拳以火暴、猛烈与太极拳的稳健、柔和相对应;八极拳以刚中求柔、刚而不硬、硬而不脆、柔而不软,与太极拳柔中求刚、身法圆活、刚柔相济、连绵不断相对应。八极拳以八八六十四手翻八八六十四招与太极理论八八六十四卦相对应。

  由此巧妙地开创了中国武术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两种不同风格的门派相偶并立而存在。

  所以得自武有八极定乾坤,文有太极安天下。

  而说到太极拳,就不得不说一下其代表的文化性了。

  在中国武术中,最能体现中国人性格气质的,莫过于太极拳了。

  在讲解到太极拳的要领之时,李旭升也是难得的耐着性子,与许幽熏慢慢道了。

  太极拳合技击与养生为一体,是一种意气运动。

  它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形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劲由内换,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在技击时,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打大力,从不以拙力取胜。

  太极拳由一系列螺旋缠绕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呈圆形。

  从外观上看,太极拳全部是划圆的动作,与其他拳派迥异其趣。

  在行拳时,它要求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以内气催动外形,示柔缓于外,寓刚疾于内,沾手即发,以此体现出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独特技击风格。

  在技击原则上,太极拳坚持重在防御,以守为攻,以退为进,即所谓“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太极拳高手们一般不主动进攻,而是防范周严,后发制人。

  他们多是等待对方进攻,一搭上手,即粘住不放,舍己从人,顺对方进击的方向,以弧形动作化开对方的劲力,借力打力,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特长。

  太极拳利用离心力原理,以腰脊为中轴,自己一切动作皆为内圈,而始终置敌于外圈。

  这样,即便内圈的动作慢些,仍可胜过外圈的“快”,易使对方失去重心。

  行拳者在舒缓潇洒的旋转之中,随时可以骤然发劲。

  太极拳的发力多是弹抖之劲,称为“寸劲”,即在极短距离内,无须大幅度作势,即可将内劲发出。

  这是由意气引导,身体诸大关节高度谐调,而于刹那之间爆发出来的一种合力,其劲甚短,其发极速,其力冷脆,具有较大的威力。不少人以为太极拳动作迟缓,无法用于技击,其实是一种误解。

  太极拳讲究以弱胜强,以慢胜快,以少胜多,以巧胜拙,最忌以拙力死拼滥打,最忌硬顶硬抗。

  它是一种蕴含着深奥哲理、充满了智慧的拳种,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体现了中国对人生、对宇宙的悟解,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而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诸大拳系中,太极拳始终具有文化层次上的明显优势。

  虽然在他来到这里之时,太极拳的威望已经被不少薄利之徒给污染了,但作为已经传承了千年的文化,你就不得不承认它的地位就摆在那里。

  而且到现在为止,研究各种太极拳著作的,不仅数量最多,并有理论深度,在功法和技击方面较少保守性。

  再加上太极拳融技击与养生为一体,老少咸宜,所以能在短短几十年间,由北而南,风靡全国,成为发展势头最快的一个拳系。

  而且还因为如此,甚至让隔壁的棒子都想着吞一口,可见人家的眼光。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浓厚的文化底蕴、辨证的养生之道和超然的运动心态,都决定了它不仅有利于人们的躯体健康,更有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

  再说说太极拳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太极拳的两大功能:

  修心养性、尽性知天。

  太极拳的哲理化和人伦化,把道家“道法自然”的辨证思想与儒家“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有机的融为一体,使之超越了通常意义的攻防技击之术和强身健体之法,而成为一种修身、养性、尽性、知天、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本和入世之道。

  甚至,太极拳已纳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川。

  它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行拳方式,为练拳者提供了特殊的文化氛围,给练习者提供了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也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社会教化,此极有利于塑造练拳者谦和的道德情操、坚韧的人格力量和空灵的精神境界。

  另外,太极拳的尽性知天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不假外物、无须外求的内心感悟,旨在从自身内部寻找到人生价值的源泉和生生不已、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有衷生发出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以求取在人伦秩序中的和谐。

  反朴归真、回归自然的自我解脱,旨在追求人生之真谛,洞察生命之本来,顺其自然、合乎自然,使太极拳看似简单的肢体动作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清纯的人生境界,以求取在宇宙秩序中的和谐。

  演练太极拳也只有进入到尽性知天的层次,太极拳的演练才会具有“太极”的韵味,才是名副其实的“太极”拳。

  因而,太极拳的每一次演练,练习者都必须力求人生的自我感悟、人性的自我净化、人格的自我完善和内心的自我更新。

  太极拳集道家、儒家、医学、武术之大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

  它不仅仅是拳术,而是一种文化。

  练习太极拳可以改变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练习者更好的把握人生。

  正如邓老所题“太极拳好”,不但好,而是真好!

  ……..

  而到了现在,修学太极拳的目的已经变成了修养身心。

  不过,就算是修养身心,也需要太极思维(龙和凤、河图和洛书、阴阳中等中华核心思维)、太极内功心法(筑基内功、行拳心法、行走坐卧不离这个等,俗称太极功、太极内功)、太极拳架(学拳架、修拳架、入拳架、练拳架、悟拳架、改架子、出拳架、创架子、无拳架等太极拳套路的进步阶梯)等内容的同修同悟,亦可称之为太极文化修学体系.

  舒适为本,愉悦自我。

  许多练习太极拳的人都强调“刻苦练功”,但越“刻苦”越容易出现动作僵硬、精神紧张、神意呆滞的现象,从而不仅不能取得练太极拳的乐趣和所应有的健身效果,甚至有人还会出现因锻炼不得法而损伤身体的现象。

  太极文化所推崇和传播的太极拳,讲究练拳时“找舒适”,找到舒适“舒适练。”

  不舒服是练拳不得法的缘故,因此,会越练越舒适,越练越愉悦,越练躯体气血越通达,越练内心越幸福。

  当代人生活紧张,因此,普及这种“找舒适,舒适练”的太极拳,对缓解压力,放松身心、促进气血循环,帮助实现延年益寿很有好处。二,自然呼吸,了无痕迹

  我们所主张的太极拳,不强调用特殊的呼吸法。

  太极拳在整个演练过程中,应与大自然的山河日月一样,不过分地强调什麼,更不去设定特殊的呼吸法,练拳的时如果过分强调呼吸,则违背了太极拳自然无为的本来状态。

  行拳走架的过程中不管呼吸,就如水入沙中,了无痕迹,这样天长日久,则“深细匀长”的呼吸状态反而会自然形成,从而在不知不自觉中进入练太极拳的美好意境,这样,身体反而能自然而然地获得健康,精神更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滋养。

  借假修真,锤炼神意。

  我们所推崇的太极拳,非常讲究借假修真——凭藉形象思维,把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的景象,通过“摹拟”想像的方式,“制造”出某种、数种、数十种具体的物象,然後通过这些“虚无”的具体物象,来修炼自身的内在真意——真意就是“有意若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就是“时机与奥妙”出现的瞬间,这个瞬间太极拳称之为“神意的隐显”。

  太极拳的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带有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徵,不是单纯的体育运动项目所能概括的;甚至比“脑内革命”更有可操作性。他认为“制造形象”的右脑锻炼法,是延缓衰老的最好方法,因为“右脑具有人类睿智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