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那个时候王夫人年纪也不大,自己也是个半大姑娘,能够为袁春做的有限。

  加上贾母直接插手要人,她也就只能沦为名义上的“太太”,真正抚养袁春的,反倒是贾母这个老太太了。

  至于贾母,则完全是按照教养贾敏的方法来教养袁春的。

  甚至因着隔代亲的关系,对袁春比对贾敏的娇宠更甚——这当然不是说绝对的,只是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此罢了。

  总之袁春在贾母的悉心教养之下,成为了阖府宠爱的宝贝,当然,全家人也因此对她有了更高的期待。

  那个元月初一娘娘命的说法,就是在贾母的默许下传出去的。

  可能这并不是她的本意,她只是单纯地喜欢、宠溺这个嫡长孙女,所以觉得不管是什么样的婚事袁春都配得上而已。

  不过事已至此,已经很难收场。

  贾家也有过姑娘进宫,不过也都是几代前的事儿了。

  打从贾敏那辈儿起,就没有贾家的姑娘入宫了,反倒是甄家一直屹立不倒。甄太妃算一个,那是在先帝在的时候就得宠的人。

  甄太妃有个侄女也是送进宫侍奉当今圣上的。甚至没多久就怀了龙种,晋封了贵妃。本来是继皇后的最佳人选,不过可惜也是红颜薄命,生产时不太顺利,连着大人带孩子一起没了。

  这才有了继皇后入宫。

  现在想来,好好的人,怎么说没就没,这中间的事儿,也是细思极恐。

  不过对于甄家和皇家来说,死个把女儿和妃子跟家族和皇室的力量制衡这种大事儿相比,也不算什么事儿。

  于是甄贵妃就这么变成了某某皇贵妃,风光大葬,甄家得了一波赏赐,皆大欢喜。

  然后现在又到了太子这一代,甄家又怎么会放过这个机会,那肯定是一定要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了。

  果然,甄家那位大姑娘就成了太子的人。

  毕竟,在通常人眼中,太子就是下一任皇帝。若是想要往皇家送人,送给太子那是肯定没错的。

  不送给太子,难道要送给行将就木的老皇帝。

  那必须不能够。

  总之,先把位置占了就对了。

  甄家这么想,柳家和卫家也是这么想的。

  情势如此,皇帝也只有同意了。

  于是皆大欢喜,只有皇帝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贾家反倒成了一股清流,在皇帝那里暗暗加了些分——这当然是暗中,明面儿上,贾家反倒是那个不肯把女儿献给太子的异类。

  这也是贾母很生气的原因之一。

  袁春对此早就有心理准备,但是见到贾母生气又失望的脸色,还是难免有些惴惴不安。

  王夫人月份已经不小,此时也在贾母房中陪着,看着袁春有些欲言又止,只是碍于贾母在旁,她也不好多说什么,只道:“你这几日在宫中如何,也不给家里送个信来,老太太一直惦记着你呢。”

  这就很委婉地提示袁春,要好好说话,老太太生气了。

  不过她不说,袁春也看得出来。

  只是既然王夫人给了她这个台阶,袁春也不能不接,故此当下就对着贾母赔礼道:“是元儿的不对,老太太别生气,元儿这厢给您赔礼了。”

  她一边儿说一边儿观察贾母的反应,见老太太的态度有所缓和,但还是有些不满最重要的是不解的神色,便索性屏退左右,只留下贾母和王夫人,然后将宫中的情况简单说了几句。

  当然,说是简单,她也格外留了个心眼,甚至不惜利用自己所谓的“神仙眷顾”体质,讲了一个半真半假的“梦”。

  事情都到了这个地步,她觉得还是有必要让家里的人明白,现在可不能随便乱站队。

  最安全的办法是不站队。

  靠着跟太\祖太爷一天生日的便利,偶尔假托一个托梦什么的“假传圣旨”一下,还是很好用的。

  只是这事儿必须保密,所以她选择在关键时候用。

  而且选择跟贾母和王夫人说。

  剩下最多就盯着贾政别犯错——虽然说,他那脑子,主要都放在学术上面去了,然后就剩下了忠君爱国,至于太子,那也是附带着的,倒也不用太担心。

  东府里的情况就稍微复杂了点儿,但是因着没有什么人能够做官,倒也比较安全。

  就是贾珍跟太子走的也挺近,不然也不会让他的独子娶了太子的女儿了。

  这事儿不太好办,好在暂时还不用管。

  先可着一头儿,保个大的吧。

  果然,袁春隐晦地把祖宗训示要贾家不要站队的事儿一说,贾母和王夫人都是见过世面的,听袁春这么一说,俱都吓得面色惨白——谁也不想掺和皇家夺嫡的事儿,虽然说现在太子的位子很稳,但是到底还是皇上大。

  保不住今儿是太子,明儿就什么都不是。

  这种事儿,虽然说匪夷所思,但是也不是没有。

  戏文里不是也唱过么,什么狸猫换太子……但凡皇家的事儿,听起来多奇怪也不会觉得奇怪了。既然是老祖宗亲自托梦说的话,那肯定是要听的。

  而且这还是袁春亲口说的,那就更加做不到假了。

  贾母和王夫人对此深信不疑,加上袁春一向乖巧,又是贾母心尖尖上的人,贾母就算生气也不能真的不搭理她。

  一看到她那张漂亮的小脸儿,那真是什么脾气都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