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古代言情>落难公子的发家日常【完结】>第46章 萧明允买到四亩良田

  筑阳县的财主方绍开,在淮安府置了产业,买了宅子,不久就要举家搬迁。

  除了张家村的二十亩,其他村子里零散的田地,方绍开打算全部卖掉,三家村刚好有四亩。

  郑丰收就是来说这件事的:“不知道是谁,当年抵债抵给方财主的。”

  “手续都是全的,告示昨天才贴出来,叔叔婶婶若是想买,就抓紧一点,不用过我哥的手,直接在县里办手续。”

  “西边挨着萧汉河家的两亩,东边是魏家八房魏东风的四亩,中间就是方财主的,叔叔婶婶可以先去看看田。”

  他哥坑过萧家,他又来介绍田地的买卖,得把该说明白的全都说明白。

  萧母:“是个好消息,等你叔回来,我们商议商议,还麻烦你专程跑一趟。”

  郑丰收:“昨天见了澄安,但是忘记说了,刚才想起来,就赶紧过来说一声,咱们村只有四亩,万一叫别人抢了先,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了。”

  萧母:“多好的孩子,谢谢你替我们操心,澄安!澄安,丰收来了。”小郎君向来懂礼,今日怎么这么久了,还不见客?

  因为萧明允又讨了一个亲亲,才许谢澄安去见,谢澄安亲完,还狠狠地拧了一下萧明允的腰,疼得他都流生理性眼泪了。

  每过五六天,萧明允就会打些野物,给方财主家送去,小郎君好不容易揽下来的生意,得好好维护。

  他们知道方财主一家要搬去淮安府的事,卖田却没有听说,可能是刚做的决定。

  普通老百姓没有房产,总是不踏实,没有田产,同样不踏实。

  靠着萧明允,他们倒是可以买米买面,维持生活,可是家里一直没存粮,不是回事,万一哪天买不到就糟了。

  虽然交得少,但是两亩贫地也得交税,产量本就少得可怜,再去掉税收,剩下的,一定不够他们一年的口粮。

  有钱但是没人卖,也只能干着急,错过这一次,下次再有人卖田,就不知道到什么时候了。

  可是他们的房子也很破,前几日下雨,院墙又被冲垮了一块,秋季雨水多,不便开土动工,不知道这院子能不能撑过去。

  如果秋天到来之前,还没能盖好新房,那么紧接着的冬季就会很难过。

  可是银子有限,买了田,没钱盖房子,盖了房子,没钱买田,他承诺过小郎君,会在一年之内让他住上新房。

  谢澄安:“这有什么可纠结的,当然要先买田啊,咱们明天去看看吧。”

  居住条件的艰苦,他们能够接受,今年不会比去年更差,萧父和萧母当然想先买田。

  但还是觉得谢澄安跟着他们,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很委屈,但是他家小郎君还是那么懂事。

  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谢澄安噔噔噔地就跑了,他马上就会写自己的名字了!

  到手的小脑瓜,却突然跑了,萧明允咧着僵硬的嘴角,手还杵在半空中,还他毛茸茸的小脑瓜!

  这个仇萧明允记住了,从三个字亲一下,改成一个字亲一下吧。

  尽管子时就出发了,但是他们赶到筑阳县方宅的时候,人已经围了五六层了。

  不来看看都不知道,要买田的人竟然有这么多,卯时末,方宅才开门。

  有的要一亩,有的要两亩,可是方财主想一笔卖掉,其他村子也有一些零散的田产,一笔一笔都得办手续,再分开卖,那得多麻烦。

  大庆明文规定,一亩良田售价十三两,若买卖时,田里有庄稼,按照市价加钱,四亩就是五十二两加。

  很少有人能够一下拿出来这么多钱,如果一直没有人能够全部买下,那么方财主还是得分着卖,所以来买田的三家村村民们还在等。

  方财主当然不必亲自招待,办手续的时候去签个字、摁个手印就行,是方宅的管事和几个干粗活的小厮在张罗。

  他们本计划,在衙门的告示墙下进行买卖,离衙门近,大家都放心,没想到家门口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了。

  他们只好在家门口摆了一张桌子,许是因为方绍开和柳尧卿的名声好,大家都很信任他们吧。

  管事负责收定金,记录籍贯和姓名,小厮们负责维护秩序,其中有认识谢澄安的。

  小厮一号林富贵穿过人群:“澄安,你们也来买田?”

  谢澄安:“嗯,人好多啊。”现场气氛烘托的,他有点担心他们买不到。

  林富贵:“三家村正好有四亩,但是我们财主想把四亩一起卖掉,田里的庄稼还没成熟,所以算四两,一共是五十六两。”

  四亩地的庄稼才算四两,真的不贵,甚至很便宜,这也是大家争着买的原因。

  规定是规定,但不是从衙门卖出去的田,卖家加钱的情况,其实不少,都是为了赚钱么。

  只要买卖双方无异议,衙门就会同意过户,前提是双方无异议。

  像郑丰年那样瞒着买家,把贫地当成良田卖的,衙门肯定不许。

  没涨价,庄稼算的又便宜,可不得争着买吗,看这阵势,很快就能卖完。

  小厮们高兴了,买田的人却很着急,这就体现出认识人的重要性了。

  小厮一号林富贵带着谢澄安走了个后门,萧明允在后面臭着个脸,没必要手拉手吧。

  登记了姓名,交了四两银子的定金,谢澄安便拿到了写着“三家村四亩”字样的牌子。

  等其他村的田地都卖了,一起去衙门签地契,签的时候再给剩下的,人多,他们也怕丢银子。

  萧明允一把拉过谢澄安。

  谢澄安:“你干嘛啊?”

  萧明允委屈狗狗脸:“人太多了,我怕我丢了。”

  谢澄安:……

  大庭广众的、挣、挣、挣、挣不开,算了,大家的注意力也不在他们身上。

  虽然没有现场查验,但是村里的哪一块地,是县里的哪一位财主的,大家都知道,稻子早就出苗了,不用担心以次充好。

  地契明确标注了土地的位置、面积、四至、买卖时间、买卖双方签字画押、上天三丈、入地三丈,均归某某某所有,并加盖官府印章。

  加上小天爷这个无所不知的外挂,萧明允这个不懂田的人,也不用担心再次被骗。

  书写地契是文书的差事,官印只有县令有权盖,吴仲平确定好地契的内容、填好、叫买卖双方签了字、画了押,郝英再查验一遍,盖上官印,便算了结。

  听到萧明允三个字,吴仲平明显愣了一下,心跳甚至开始加快。

  如果可以,他想立刻离开这里,但是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写,天太热了,热得他都出汗了。

  吴仲平在百姓的心目中,也算一位好官,这不,买田的老百姓大都不识字,他们有什么疑问,吴仲平都会耐心地解答。

  每填写一张地契,他都会问一下他们,还有没有不清楚的地方,很是负责。

  要交流就得看着对方,可是他不想面对萧明允,再可是前面的每一位都问了,不问萧明允就很明显是在区别对待。

  会有闲人猜测他和萧明允的关系,会有聪明人,猜到他们在京城就认识,这会令他烦恼。

  可是萧明允一定能够认出他,一直低着头,好像他在害怕什么似的,纠结死了。

  方绍开:“吴大人,西临萧汉河两亩,不是萧河汉。”都写错两遍了。

  方财主跟他说话,吴仲平下意识地抬起了头:“哎呦,热胡涂了,多亏方财主明察秋毫,不然又得扣工钱了。”

  这是扣工钱的事?方绍开皮笑肉不笑了一下,左右邻居都能写错,有了纠纷说不清的时候,他吴仲平负责吗?

  余光看到萧明允没有看他,吴仲平才大胆了一些,大胆地观察萧明允。

  萧明允比他印象中,又高了一些,棱角也更加分明了,明明穿着遍大街都是的麻布短衣,却还是那般傲于世间万物的模样,却又不同于年少时的轻狂。

  要不是事先知道他们的关系,谢澄安就要以为吴仲平是看上他们家小鱼儿了。

  方绍开:“吴大人?要不,吴大人休息一会儿,我们可以自己写。”赶紧签完,他还要忙别的事呢,他和萧明允都会写字。

  怎么可能让他们写,那样不就显得他这个职位,设置得很没有必要了吗?

  给了钱,拿了地契,萧明允只跟方财主打了个招呼,就走了。

  没有多看吴文书一眼,也没有多说一句话,吴仲平没有觉得失落,反而松了一口气。

  因为要签字画押,所以这四亩田就没有记到萧远之和萧思谦的名下,不知京中的情况如何,他们还是不要离开三家村比较稳妥。

  怕魏婷婷找谢澄安的麻烦,所以也没有记在谢澄安的名下,四亩田,全在萧明允那。

  但是其中两亩算萧远之的,一亩算萧思谦的,还有一亩,算是他和谢澄安的,买之前就商量好了。

  虽然钱都是萧明允赚的,但是一家人从不计较这个,以前,他吃的喝的玩的穿的用的,都是他爹和他哥的。

  得赶紧把谢澄安的户籍挪过来,产业没法记在谢澄安的名下,会令萧明允烦恼。

  两个人还在筑阳县,他们一下买了四亩田的事,就传遍了三家村。

  打死野猪,没几个人高看他们,打到大雁,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在说风凉话,可是用那些钱买了田,瞬间就不一样了。

  看他们的眼神,一下就从看穷光蛋,变成了看暴发户,甚至不嫌弃萧思谦跛足,想把自家的闺女说给他,动这心思的人还不少呢。

  这也是难以避免的,在大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最赚钱的行当还是种田,萧思谦又那么俊。

  给闺女说亲的人不急,他们要再观察观察,但是没有买到田的人急。

  傍晚。

  小破院。

  一位新客敲了敲门。

  十几年前,与淮安府相邻的九江府,爆发了十分可怕的山洪。

  房屋和田地全都毁了,幸存者寥寥无几,王叶子是其中之一。

  他们不想离开故土,可是全靠人力的大庆,重建家园十分漫长,更别说房屋已经被淤泥完全淹没。

  幸存者还是服从了朝廷的安排,定居在了三家村,可是那个时候,三家村已经没有什么良田可分了。

  好在大庆对灾民十分重视,还没等他们到了三家村,朝廷组织工人给他们盖的安置房,就已经盖好了。

  但是朝廷不能养他们一辈子,以后的日子,只能自己想办法。

  有钱的话,碰上谁家要卖田,或许能够买到,但是经历了那么大的变故,大部分人都没有钱。

  王叶子和他的爹娘在筑阳县打了六年工,才终于攒够了买田的钱。

  他拎着一壶酒,来找村长,说他们想买田,叫村长帮他们留意着,看有没有人卖,幸运的是,郑家就有田要卖。

  最初,许是几百年前吧,那个时候,淮安府还不发达,筑阳县更不发达,四面环山的三家村更是闭塞不通。

  那个时候,这里只有郑、魏、萧三家,土地又十分宽广,所有人都没有抢占地盘的意识。

  朝廷不停地安排灾民落户此地,三大家族的掌权人,便开始组织家人开垦荒地,那时候的政策,是谁开垦下就是谁的。

  抢地盘的时候,哪儿顾得上分辨土壤肥不肥?只管开,只管占,难免开到一些肥力很差的土地,也就是贫地。

  贫地也要交税,多年的老狐狸们留了个心眼,没有把开出来的贫地上报。

  当时的县令也觉得,良田还种不过来呢,谁会在意那些贫地?不记就不记吧。

  为了不交税,有些良田都没有登记,县令也不敢和当地的大家族们对抗,所以三家村的土地,一直是笔胡涂账。

  不管过程多么艰苦,社会总是朝着更文明、更秩序的方向发展,三家村也是。

  新官上任三把火,郝英上台以后,把筑阳县辖区内的土地,全部整合了一遍。

  郝英的弟弟郝芹,是三皇子面前的红人,这些大家族也有几分忌惮,瞒一些,报一些,双方都不太过分,也都下的来台。

  没有登记在册的贫地,都被他们卖给了后来落户的外地人,至今没有一份合法的凭证,登记在册的,他们更不想要,因为要交税。

  有人想着赶紧甩出去,不用再浪费时间打理,有人却想着从中捞一笔,比如郑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