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古代言情>开局给秦始皇直播网课【完结】>第57章 继续上网课

  听到林老师讲到张载的这个“横渠四句”, 嬴政和蒙毅也有些惊讶于后世儒学士大夫所倡导的这种气节。

  只是两人也并没有像林老师说的那样过于震撼,毕竟他们所处的时代本身就是如同魏晋时一般天下动荡、诸侯割据的局面。

  思想上也是百家争鸣,并没有谁一家独大, 虽然前世的嬴政十分推崇法家, 但是经过这些日子的学习,他也意识到统治者真正需要的其实应该是最能够巩固统治的思想,而不只是某一学派的一家之言。

  讲完了隋唐时期儒学复兴的这个背景,林老师又继续讲到了宋朝。

  “说到宋朝,我们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因此他十分强调对于武将权力的限-制,在学习政-治史的时候我们就学习过宋代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而同时, 宋代还出台了一系列尊崇文人、重文轻武的措施。”

  “比如宋代对科举制的大力发展和完善, 一方面是因为宋代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是随着宋代推崇文人的措施, 宋代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彻底取消了科举制的门第限-制, 宋代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都是科举出身, 因此后世多将宋代政-治称为‘士大夫政-治’。”

  士大夫政-治?学到现在, 嬴政内心对宋朝这个朝代的印象算不上好,一个是因为在历朝疆域图中宋代和周边其他政权并立的现象让他心中十分不快,另一方面也是宋代重文轻武的这个政策,嬴政实在不能认同。

  所谓富国强兵, 秦国素来重视奖励耕战, 经济发展和军事实力一个都不敢放松, 似宋代这般只是经济发展的好, 却不重视军事实力的增强, 也难怪落个这个下场。

  屏幕中, 林老师切换了一张课件,开始总结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讲到这里,我们可以一起来总结一下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首先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来自于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击,到了隋唐之后三者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其次,是唐宋时期的一些儒学家致力于复兴儒学,开始吸取其他思想的有利成分来弥补儒学关于哲学思想方面的空缺。”

  “当然最后也离不开宋代相对比较宽松的文化氛围,推动了许多思想家对儒学的变革与创新。”

  “接下来,我们就继续来看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主要思想主张。”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朱子语类》记载他的思想:‘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这反映出他一方面继承了二程‘理’为宇宙万物本原的思想主张,同时他还进一步提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在天理和人欲方面,他提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继承了二程天理和人欲相对立的思想主张,进一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存天理、灭人欲?

  屏幕前的嬴政和蒙毅乍一听到这句话,都不由得微微皱了皱眉头,心想这种思想是不是有些极端,人欲乃人之天性,怎会与天意完全相悖,乃至于要存天理、灭人欲呢?

  不过,林老师紧接着又补充了一句话:“不过同学们要稍微注意一下,朱熹这里所说的‘存天理、灭人欲’并不是指一点人欲都不该有,他也强调过‘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意思就是吃-饭是人之常理,但追求山珍海味就是人之私欲了。”

  这样一听,嬴政还能略微理解,人若是过于追求私欲的确是会影响到社会秩序,也会影响到国家统治。

  “而关于如何探寻万物中蕴含的天理,朱熹也指出‘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这也是二程格物致知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那么整体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程朱理学的思想相对于之前的传统儒学来说,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化和体系化的。从哲学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天理是万物本原’就是理学的哲学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理学的伦理观;主张‘格物致知’是理学的方法-论。”

  “提出哲学观,并进一步指出方法-论,这反应出理学思辨化的特征,它既不再像传统儒学那般,不去思考宇宙与人的那种形而上的问题,也不像先秦儒学那样从形式上来看有些散乱,没有形成一整套的逻辑体系。”

  原来如此,听到这里,蒙毅略微有些了解了思想史发展的一些特征。

  结合自己对于当下一些思想典籍的了解,儒家的典籍乍一看上去的确有些散乱,尤其像是孔子的思想,基本都是从孔子日常的一些言行中总结出来的,虽然也能够整理出孔子思想核心是“仁”、“礼”,但是并没有像理学这样形成一整套的体系。

  不过蒙毅觉得现在的儒学只是没有在形式上形成思辨化的体系,其实孔子的儒学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发展完善,其内在核心也是形成了一套更加关注现实实际的治国理论体系的。

  林老师似乎也发现了自己话里的不严谨,补充说道:“当然,这里只是在说先秦儒学从形式上来看没有形成体系化,并不是说从理论内容上也是如此。”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一起来探究一个问题:我们今天经常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科学研究中也重视实验探究的方法。”

  “那么程朱理学所强调的‘格物致知’和我们现在所强调的‘实践出真知’是否完全一致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嬴政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格物致知他是有所理解的,简单来说就是探究世间万物,从而获得它们之中所蕴含的理,但是这个实践检验真理,乍看上去他还有些不能区分二者的区别。

  林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人回答就接着说道:“其实格物致知和实践出真知都是属于一种方法-论,因此我们可以从指导二者的哲学观的不同去分析两者的区别。”

  “格物致知的前提是认为理是万物本原,也就是说理是先天就存在的,探究世间万物只是为了找出这本就存在的‘天理’,从而加深对其的理解。”

  “而实践出真知的目的是通过实践来总结归纳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这种规律是经过实践之后才总结出来的,是从客观存在的物质之中总结出的主观规律,是会随着对物质更深层次的研究而不断发展完善的东西。”

  “比如说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就是科学理论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一个理论并不一定是应之万物皆准的,需要不断通过实践去探索。”

  虽然什么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嬴政完全没听过,但是林老师的解释他还是有些听懂了,这其实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那个理论是有些相似的,都是在强调客观事物和主观意识的区别。

  “因此格物致知和实践出真知是有区别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儒家强调的伦理道德秩序,而实践研究是为了求科学之真。”

  林老师讲完了探究的内容,继续说道:“朱熹用佛家‘月印万川’的道理来解释理在万物之中的道理,说‘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说明天理就像天上的月亮,映照在江河湖海中,就如理蕴含在万物中一样,其实其本质还是天上的那个月亮,还是天理本身。”

  蒙毅听到这里就有点懵了,原本他还听的津津有味,现在怎么觉得林老师讲的玄之又玄了,乍一听好像很好理解,仔细去想却感觉深奥非常,一时半会儿难以理解透彻。

  不过没办法,这会儿肯定是没时间细想了,蒙毅将“月印万川”四个字记在笔记上,打算下课后再细细琢磨。

  嬴政对这种近乎玄学的思想兴致不大,并不打算细想,他只觉得这种理论可能还不太适应自己的统治需求,毕竟秦国的黔首们恐怕还没有这种精神方面的需求。

  屏幕中,林老师又切换了课件,开始继续讲宋明理学的第二部 分。

  “宋明理学的第二部 分,就是陆王心学,其中,陆指的是陆九渊,号象山先生,北宋著名哲学家,心学创始人;王指的是王阳明,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心学集大成者,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听到这一长串名号,嬴政和蒙毅都对这个王阳明起了兴趣,其他的也就罢了,这个军事家是怎么回事,前面的几个思想家也没见谁还是著名军事家啊?

  此人还是心学集大成者,又能搞思想、又能搞政-治、还能领兵打仗,这个王阳明有点意思。

  嬴政有点好奇林老师会怎么讲这个人了。

  作者有话说:

  本章引用资料文中均有标示。

  朱熹的思想现在是有些争议的,我个人也不是很喜欢发展到后来的理学,但是这里还是以阐明思想本身为主,评价在后面,还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