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大明:我在明朝当县令>第225章 叶瑾掘了江南所有读书人的祖坟?

马皇后皱了皱眉头,“你的意思是,这个道衍和尚的野心很大?!”

叶瑾点了点头。

然后对正在喝粥的小胖子说道,“反正你少和那个野和尚打交道,知道了吗?!”

小胖子一脸不耐烦,“知道了知道了,你都说了百八十遍了。”

“咦,找抽是吧?!”叶瑾就要拿筷子抽他,但是小胖子赶紧就往马皇后身后躲。

一时间,整个饭厅鸡飞狗跳起来。

好不容易吃完饭,叶瑾正要去前院办公。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一阵急促的击鼓声响了起来、

这个击鼓的声音很大很密集,几乎整个上元县县城都听得到这么密集的鼓声。

“这又是怎么回事?!”叶瑾立即皱起了眉头。

因为他已经听出来了,这个鼓声正式县衙门口的鸣冤鼓。

又有人敲响鸣冤鼓了?!

所以叶瑾不再怠慢,赶紧就朝前院走去。

刚刚走到一半,姚广孝和陈洲就已经匆匆而来。

见到叶瑾之后,二人赶紧迎了过来。

姚广孝双手合十,朝着叶瑾说道,“阿弥陀佛,大人,贫僧正要来寻您呢。”

“怎么又有人敲响了鸣冤鼓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叶瑾沉声问道。

姚广孝和陈洲对望了一眼,才回答道,“是有十几个书生,也不知道有什么冤情,突然就敲响了鸣冤鼓了……”

说着陈洲将一叠状纸递了过来,说道,“大人,这是他们递交的状纸。”

叶瑾一脸疑惑的接过状纸,匆匆扫了一眼,脸上顿时露出了一丝释然的神色,“呵呵,这些穷酸秀才们终于等不了了吗?!终于知道反击了吗。”

原来这些书生都是国子监的监生,来上元县县衙就是专门为了袁秀英一案而来。

袁秀英一案通过有心人的传播,现在早就传遍了大江南北了。

而针对袁秀英的惩处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顽固的读书人为主,觉得不管出于什么缘故,袁秀英谋杀亲夫就是罪该万死,千刀万剐凌迟处死都不为过。

因为如果不这样惩处袁秀英,他们辛辛苦苦维护了几千年的道统就彻底崩塌了。

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但是在那个时代儒家学派并不是社会的主流,相反,法家更吃香。

就比如说秦国,就是因为重用法家的几个人才才从偏西—隅之地,然后成功统一全国。

但是法家太过于严苛了。

如果有十分恶劣的外部环境,通过严酷的律法维护统治不会引发什么问题,反而会让上下一心。

但是当外部压力消失之后,再继续使用严酷的律法会让2.6内部分崩离析的。

所以秦朝仅仅一二十年就被推翻了,就是这个缘故。

后来刘邦建立了大汉朝,治国思想是道家的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在建国之初很有效果,对恢复生产很有帮助。

但是等经济发展起来之后,道家的无为而治又成了发展的绊脚石。

所以到汉武帝时期,治国思想就变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然后儒家思想就从汉武帝时期,一直延续到今天。

现在有人企图想给谋杀亲夫的袁秀英翻案,不等于是掘了儒家道统的根基吗?!

此时的上元县县衙门口,已经人头攒动了。

今天是七月十三,并不是衙门发放告牌的日子,所以按道理来说今天应该不会有人敲响鸣冤鼓告状的。所以县城里的百姓也都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

但是在辰时七刻(早上八点45分左右),上元县县衙门口的鸣冤鼓突然被人敲响了,鼓声之激烈,几乎震惊了整个上元县县城,所以喜欢看热闹的上元县百姓一个个都放下了手里的活计,纷纷朝衙门这边涌了过来。

并不是上元县的百姓一天天闲着没事做,而是他们最敬爱的县尊老爷审案的过程十分跌宕起伏,妙趣横生。。

而且再复杂的案子在他手里,三言两语就可以断出是非曲直出来,断案的手段让人叹为观止。

很多识字的百姓甚至把县尊老爷断案的过程用纸笔给记录下来,然后再卖给那些说书人润色。

这些说书人把这些案子润色之后,再改编成评书在各大茶馆、酒楼、勾栏戏院戏说,效果十分理想。

所以23只要等到县衙审案的日子,从来不缺乏观众。

今天虽然不是县衙发放告牌,排队审案的日子,但是有人敲响了鸣冤鼓,一定是蒙受了巨大的冤屈。

嗯!

又有一出好戏即将上演了。

不过当众人来到了县衙门口的时候,却看到敲响鸣冤鼓的竟然是一群身穿青衫,头戴方巾的读书人。

而且这些读书人神情倨傲,个个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

看到自己等人成了众人围观的对象,脸上甚至还流露出了一丝轻蔑的表情。

哼!

果然是市井小民,就是喜欢瞎凑热闹。

而上元县作为大明帝国首都应天府下辖的县城之一,上元县的百姓自然不是没有见识的乡下之人,所以当看到这些读书人的装束之后,一个个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因为这群读书人可不是普通的读书人,而是国子监监生。

要知道,在明初的时候,朝廷设立的国子监还没有沦落到成为纨绔子弟们镀金的场所,相反,国子监的含金量十足。

之前就说过了,在洪武年间官员,特别是文官的产生主要有三个途径。

首当其冲的便是国子监监生。

其次才是科举考试和朝廷征召。

目前在朝为官的官员,特别是中下层官员,有百分之六七十都是国子监监生结业之后再有朝廷铨选、委派的。

所以国子监监生就相当于候补官员。

只要成功通过结业考试就可要入朝为官了。

而在明初的时候,想要考进国子监读书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如果是皇亲国戚或者是功臣之后,可以通过特权进入国子监读书,但是结业考试必须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行。如果是普通人的话,想要入国子监读书,还必须通过相应的考试才有资格呢。

所以这个时代的国子监监生,含金量十足。

这就是这十几个国子监监生一脸倨傲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们和围观的百姓现在已经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阶级了。

他们已经跻身进入了统治阶级,而围观的百姓全都是被统治阶级。

牧羊犬什么时候给过绵羊好脸色?!

“张老爷,这些国子监监生不是有上书言事的特权吗?!为何还要跑到我上元县来敲响鸣冤鼓告状?!”有人对旁边儒生装扮的老头子问道。

其他人也纷纷朝这个老头子投来了好奇的目光。

这个老头子是上元县当地很有名望的儒生。

曾经朝廷征召他入朝为官,但是都被婉拒了。

去年叶瑾来上元县担任县令一职,下狠手处置了一帮为非作歹的胥吏和衙役,曾经有人鼓动百姓闹事,但是这个老头子主动站了出来平息了百姓的躁动。

叶瑾对这个老头子十分感激,多次去他家拜访。

但是这个老头子居然避而不见。

总而言之,这就是一个有些见识,但是性子古怪的臭老头子而已。

听到有人这么问,这个老头子也没有端着,而是冷哼一声道,“这就是叶家小儿的高明之处…”

老头子对叶瑾的称呼从来都是‘叶家小儿’。

不过叶瑾从来没有怪罪过,其他人也就无所谓了。

听他这么说,发问的那个人更是一脸懵逼了,赶紧问道,“这又和咱们县尊老爷有什么关系?!”

“尔等真以为这些国子监监生是来击鼓鸣冤的?!他们分明是来兴师问罪的。”

“咱家县尊又没有招惹他们,他们为何来兴师问罪?!”

“叶家小儿都快把江南士林的祖坟都给掘了,还没有招惹人家?!”老头子幸灾乐祸的说道。

不过他说的云里雾里的,听在其他人的耳朵里全是问号。

读书人就是爱故弄玄虚。

虽然这老头一天天愤世嫉俗,对天下任何人都看不惯,但是他依然253是一个读书人。

只要是读书人,就逃不脱‘酸和“故弄玄虚’。

所以其他人早就知道了老头子的德行,耐着性子等着他接下来的解释。

“你们是真蠢还是假蠢?!你们说说最近咱上元县销路最好的是什么!?”

刚刚发问的那个人脱口而出,“报纸。”

报纸这个新鲜玩意儿一经推出,在整个应天府都引起了轰动。

因为这个时代的娱乐项目实在是少得可怜,而报纸上的志怪小说、评书之类的很好的弥补了人们的娱乐空缺,自然成了万人追捧的对象了。

而叶瑾又在报纸上掺杂私货,将袁秀英一案添油加醋刊登在上面。

平民百姓出于同情弱者,对统治阶级有着天生的憎恶和隔阂,所以在报纸上知道袁秀英一案的原委之后,自然就对上书要求严惩的官员十分憎恶。

随着事件的扩大,甚至连整个江南士林都成了民众宣泄和唾骂的出气筒了。

这就是老头子说叶瑾掘了江南士林祖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