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穿越重生>不当反派去说书[穿书]【完结番外】>第188章 衡王之求(已修)

  “那封信, 是从踏雪楼发出来的。”

  衡王淡声道,意有所指,“只是里面的人颇为神秘, 本王竟一时也不知具体是何人。”

  宁景眉梢一挑,连衡王都不知道具体是谁么?

  这点有些奇怪,衡王连他地震前夕去见过柳静秋都知道,却不能查到踏雪楼背后捣鬼的人。

  不过,这也可能是之前他成为花神后, 身边眼线太多,纵然他再三小心, 还是被人盯着, 加上那些人过后分析柳静秋的行踪得知这个结果。

  而踏雪楼那边,一直以来算不得高调,最多在玉周城内暗地里做些小动作, 所以之前没有引起衡王关注, 才一时查不到具体的人。

  宁景想起自己隐藏在踏雪楼里的暗线,也不知, 明先生如今走到哪一步了,能不能给他带来惊喜。

  以前倒是不急于此事,现在需得去逼一逼明先生了。

  话说到这, 宁景和衡王已经确定是一条船上的人。

  经过这一番拉扯, 宁景也心服, 毕竟衡王身为堂堂王爷,想要招揽他, 却不是强硬逼迫, 而是客气礼待, 又坦然要帮护于他, 如此种种可谓十分看重,也可以看出衡王此人颇有御人之道,果然皇家的都不是简单人物。

  只是不知道,衡王这样看重他,是需要他做什么?

  衡王笑道:“景先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本王其实从去年之时就一直关注着景先生,而景先生的所作所为也没有令本王失望,如今本王有两件极为重要的事情,也只有景先生能去做,希望景先生不要拒绝。”

  宁景拱手一礼,道:“王爷请吩咐。”

  别的不说,衡王说话真好听。

  “事有轻重缓急,第一件事与景先生紧紧相关,我等便先谈此事吧。”衡王双手放在腿上,姿态郑重,道:“这件事便就是永安城王县令等官员逃避职责,玩忽职守,草菅人命,本王欲要拿他们开刀,杀鸡儆猴,让其他人都看着,杜绝日后再发生逼良为‘妖’之事!”

  “天灾本是自然之灾祸,不是人意能抗衡,但是我等也能携力百姓共抗灾劫,将损害降到最小,而不是去逃避责任,甚至用无辜之人顶罪,欺上瞒下,实在可恨!”

  衡王一拍桌子,站起身来,负袖而立,冷声道:“本王以往观那些书籍,只觉得字字句句皆是人血而书,那些被屈打成妖邪的人何其无辜,何其绝望,那些挣扎在灾难里的百姓又是怎样的无助,而那些所谓的父母官,吃着百姓交上来的税银,个个养的肥头大耳,却是对此冷眼旁观,独善其身,留他们又有何用!”

  “以往他人不管,今日本王却要管,自今往后,绝不容许此类之事,再次发生!”

  宁景眼眸闪动,看着衡王挺拔如山岳的身影,站起身来,诚心诚意的躬身一礼,道:“王爷心怀百姓,是天下之福,若宁景能助王爷一二,是宁景之幸。”

  他确实是小看了衡王的格局,本来他以为衡王插手此事,要他出力,可能是上面什么势力之争。

  可是,没想到,衡王从始至终是为天下百姓着想。

  往昔书上不知多少人被无辜坑杀,今日他宁景也能被污蔑成“妖邪”,那他日其他人亦会被迫步上此路。

  若不从根本解决,不知还要死多少无辜的人。

  宁景不知道书中天灾发生后,有多少人死于被迫祭天中,但能猜想到绝对不少,只要那些心思不正的官员不想被责罪,他们一定会用这个方法脱身,而死去的那些人和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今日是他宁景,来日又是谁和谁?

  而接下来,衡王就让宁景知道,他是为何被选中的。

  原来,一是因为宁景恰好被人抓去顶罪,恰好被衡王知道了;

  二则是,衡王看中了宁景那个《张三》的故事。

  自永安城地震后,宁景编的那个《地震中张三的一千种死法》的故事被广为传播,这个故事不仅无厘头式有趣,还能传递给百姓各种地震避灾知识。

  而在见识过地震的可怕后,百姓们也有意识的学习起这些知识,人口相传,越传越广,现在几乎都要传遍南燕州了,影响甚大。

  毕竟虽然有些书籍里会教导人们这些天灾避难知识,可是姜朝受教育程度很低,识字之人本就稀少,很多人压根就不懂那些东西。

  但宁景这些故事就不一样,因为颇具趣味性,又通俗易懂,人们对这种带喜剧性的故事记忆深刻,几乎听过一遍后就能记下大半,然后传递给他人,如此形成的影响力,就不是区区那几本书能比的。

  而依衡王之意,他需要宁景编写出更多这种故事,最好包含所有天灾类型,如旱灾、水涝、火灾、地震等等,解释这些天灾发生的原因,教导避灾的方法,给百姓灌输此类知识。

  在潜移默化下,让百姓知道天灾的真实面目,遇到天灾不是不能自救,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逃跑,保护家人,而不是寄希望于他人和天意。

  人们常常是因为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及应对办法,才束手无策,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老天爷身上,甚至为此做出各种疯狂的举动。

  而现在,衡王要宁景做的事,就是把自救之法,交给百姓。

  永安城那些官员自然有衡王去收拾,宁景要做的就是配合,然后把张三的故事写好,再凭借自己的影响力传播出去,教化更多的百姓。

  让所有百姓明白,天灾不是不能抗衡,人定胜天!

  不论是姜朝的百姓,还是华夏古时的百姓,总是不由把灾难和天怒勾连在一起,觉得灾难是老天爷对人们的惩罚,是不能违抗的。

  宁景经历过穿越,体会过前世今生,旁边还有一个重生者,说实话,他现在已经不能算是完全的唯物主义,他接受过的教育让他知道那些灾难是自然现象,人类和各种动物没有两样,都在这些自然灾难里艰难求存。

  可是,那份不知来历的神秘书信又让宁景感觉到一丝玄学,对所谓的命运和老天爷有了敬畏之心,心里也是飘忽不定,不敢一口下定论。

  但不管如何,千百年来,人们遇到各种灾难,最后莫不是靠着自己,互帮互助艰难度过。

  也许冥冥之中真的有一丝天意,但是那天意太过虚无缥缈,与其指望天来救,不如自救,只有把命运掌握在手中,才能脚踏实地,立于天地之间。

  再者说,人自助天必助之,人不自助天难助!

  宁景郑重承诺道:“宁景定当尽心尽力,做好此事,不负王爷看重。”

  衡王扶起宁景,脸上颇为欣慰的一笑,他连声道好,“本王信你,景先生大可放心,有本王在一日,定不会让那些宵小迫害景先生分毫,景先生的家人本王也会照看好,不会让景先生有后顾之忧。”

  宁景再次谢过,有衡王这句话,他只要不自己作死,那基本无虑了。

  只是宁景也不敢保证自己是否会做出惊破人胆的事,有些时候事情上头了,也不得不为,但这话肯定不能现在说,不然直接把衡王干沉默了怎么办。

  偷偷挖个坑,出事衡王扛。

  第一件事说好,便就开始谈第二件事,而第二件事也是和宁景讲的故事有关,却是那些天宁景在安童堂讲的那些寓言故事。

  衡王道:“本王看过景先生所讲的那些寓言故事,实在是妙,道理浅显易懂,却又发人深省。”

  他负袖踱步,目光看着窗外景色,道:“也不怕景先生笑话,本王幼时顽劣,不好读书,时常被少傅训斥,那时本王颇为不服,反问少傅,为何书中内容如此枯燥难懂,试问在座有几位孩童能静心念那个之乎者也?本王之言赢得满堂彩,而少傅哑然。”

  他看向宁景,道:“若本王幼时能听到那些故事,该有多好,若姜朝其他孩童能听着这些故事长大,又该有多好。”

  宁景闻言微微一笑,他却是不由想到自己的童年。

  他其实也不是个安分的,别看现在他行事稳重,见谁都带三分笑,像个好好先生,实际上他小时候可是个魔王,用他老妈的话来说,半岁就能到处爬,三岁就敢上树,会说话后见谁都能怼几句,一副天上地下他最拽的模样。

  这样的性格,自然也是不好学的,总和老师顶嘴,幼儿园就敢带着同班小朋友越狱逃课,惹得老师们头疼不已。

  后来,为了治他,他爸妈还有老师一起来发掘他的兴趣,结果试来试去发现宁景不爱别的,就对各种故事很感兴趣,若是能讲到他一个喜欢的小故事,他能安静坐着听很久,还会压着班上其他小朋友一起听。

  结果一来二去,宁景脑子里就装了很多故事,最后成就了他的现在。

  只能说,一饮一啄自有定数。

  他和安童堂那些小朋友讲故事时,思绪总是会忍不住回到前世,他的老师,他的爸妈,也总给他讲,在课堂,在小床旁边……

  听着那些故事,他就这样长大了。

  而在华夏,不知多少孩童如他一般,从小开始,就在各种各样小故事的熏陶下长大,拥有丰富的童年。

  但姜朝的孩子,就如衡王所言,他们几乎是没有如《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等寓言故事听的,他们只有各种学问、史书从小熏陶。

  这还是有书读的人家才能接触的,至于乡野间的孩童,他们则是与山野黄土相伴,相比起故事,他们可能听过的邻里邻居的八卦更多。

  这就是姜朝的环境,这处大地物产丰富,但文化匮乏,从世族大夫到农家子弟,无一不受此困扰。

  也许,在千百年后,姜朝也能发展起它独有的文化,可那需要太多太多时间和一代代人的智慧的累积。

  就如华夏,也是上下五千年才积累起那些宝贵的文化,拥有那些精彩绝伦的故事。

  宁景明白衡王的意思,他需要自己将华夏文化带来姜朝,浇灌这里贫瘠的文化之土。

  毕竟,虽然很多年后姜朝也许能慢慢拥有自己的文明,但是不代表它不能接纳其他文化融入,文化之间本来就是互相流通,包容,最后相融的。

  姜朝的先祖就很有先见之明,曾立训,姜朝海纳百川,不拒外者,博采众长!

  实在是气魄,且对姜朝信心十足。

  先贤自知姜朝输在文化方面,这却是和姜朝的地理有关,宁景不知姜朝之外的海域是何样,但是也听闻姜朝几乎是偏居一隅,海面上有一道天堑屏障,常年雷霆暴雨,进出皆难。

  在七百年前,这片土地上还分立成许多小国,后来姜朝崛起,一同九州,成了这片土地唯一的主人。

  而那之后,姜朝再想往外扩张,却发现自己就像独立在海洋之上,若再想接触外人,却是千难万难。

  如此一来,姜朝却像是被迫锁国了一样,不仅是物资,文化流通也很难。

  好在姜朝地域够大,各类物资不缺,生活倒算富足,就是精神世界颇为匮乏,这一点也只能靠时间和本土人们的智慧慢慢堆积。

  每年,也会有外出航海的船只带来他国文明,只是到底不多,还有记载表明,姜朝之外许多地方的人还以部落而居,连文字都没有,相比较起来,姜朝已经算很先进了。

  而这,也是姜朝先贤的自信。

  那些先贤敢立言不拒外者,博采众长,就是不怕他国文化影响到姜朝子民,不怕被同化。

  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姜朝欲为之事,就是采他家之长,补自己之短,其中有风险,但是利益更大。

  而华夏的文化输入到姜朝,对他们却是百利而无一害。

  因为文化输入最怕的就是本国人民太过崇拜他国文化,从而导致人心不齐,一心向外。

  但华夏在这个世界都不存在,华夏对于姜朝就像传说中的仙境,很美好但虚无缥缈。

  这就像是有人想崇洋媚外,结果这个“外”都不存在。

  姜朝就算全盘接纳了宁景带来的华夏文化,引得百姓争相追捧,也无所谓,毕竟华夏只存在于传说中,不能对姜朝产生一点威胁,但是华夏的文化却足够推动姜朝文明前进千年!

  当然,这只是宁景单方面知道,而衡王敢开这个口,自然是从他的角度考虑过这个问题。

  他曾各方面打听过华夏的存在,可是事事都只指向了宁景,唯二还可能知道一点“内幕”的就是宁景的同窗冉书同,此外就探听不到一点华夏的信息。

  这实在是太过神秘了。

  但这种情况也不是第一次见,偶尔的时候会有他国人士误入姜朝领域,带来许多新鲜的事物和文化,而那些人也只有小猫二三只,他们消失后,那个国家的存在也就在姜朝消失,只留下一个名讳和一些文化落在书中。

  衡王也想过,华夏也许是海域之外一个很强大的国家,但姜朝外面的海域是最天然的屏障,既阻碍了姜朝却又起到了保护作用。

  就算华夏的存在对姜朝日后可能有危害,但那也是不知多少年后,两相比较下,先学了人家先进的文化再说,只有先强大自己才能不虚外敌。

  而且,衡王很有自信,几百年来,姜朝的子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自出生起就知道自己是姜朝人,他们的根牢牢扎在心底。

  他国的文化固然锦上添花,迷人眼,但是最终只会同化在这片土地上,而不是侵占。

  衡王定定看着宁景,道:“景先生,姜朝需要你,姜朝的孩童需要那些寓言故事,就像新生的花朵需要露水浇灌,那些寓言故事就是最好的养料。”

  作者有话要说:

  继续修下一章(哭泣)我再也不想崩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