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繁华, 处处都是花钱的地方,宁澜不愿意再闲着,便琢磨着也在京里开一个糖水铺子。

  只是他现在基本上所有的钱都压在修建寺庙上,便与张九如相商, 由张九如出钱, 他出技术,所得盈利两人五五分成。

  张九如点头同意, 并没有说把银子给宁澜让他随意去花的话。

  他太了解宁澜, 在涉及利益的事情上宁澜很有原则, 因此他也会给宁澜百分之一百的尊重,之前修建寺庙宁澜愿意用他的钱应该也是因为那是件行善积德的事。

  两人说定后, 宁澜便安排阿南和阿北去找合适的铺子。

  “我已知会了长远,让长远的人带着他们去找,可免走一些弯路。”

  “好。”

  隔日张长瑜知道了他们要合开铺子的事情不依,“不行, 赚钱的营生你和三哥都有好多了, 开铺子的机会留给我吧,我也想赚些零花钱。”

  张九如闻言从书上抬起了头, “开铺子可不是百十两银子的事, 你哪来这么多钱?”

  张长瑜神秘兮兮道,“你别管, 我自有我的法子。”

  “那也得问问你澜哥同意不同意。”

  张长瑜把目光转到宁澜这里,一脸期待。

  宁澜笑道, “我只要钱, 至于钱是谁出的我不管。”

  “我就知道, 澜哥最好了。”

  “你别高兴的太早, 你澜哥好说话, 但我要与你约法三章,”张九如放下手中的书,严肃道,“一、铺子所有的筹备事宜都由你去安排,你澜哥只管定菜单、教手艺;二、此事不许叫我们三人之外的人知道;三、我不过问你的钱从何而来,若铺子没赚钱不许埋怨,你的亏空也得自己想办法解决。”

  张长瑜认真思索一番,“再加一个三哥吧,此事不叫我们四人之外的人知道。”

  张九如哪里不明白他的小九九,点头应下了,“成。”

  于是宁澜便做了甩手掌柜,关于铺子的所有事都交给张长瑜了。

  张长瑜还要上学,只有下了学和休沐的时候有时间,宁澜不催他进度,他自己也累个够呛。

  最明显的就是刚说定此事时张长瑜还是满脸的兴奋,现在脸越来越耷拉,稚嫩的脸上浮现出几丝与年纪不符的苦涩。

  宁澜忍不住道,“可是遇见难处了,需要我帮忙吗?”

  张长瑜拨浪鼓似地摇头,“没有难处,不用帮忙,谢谢澜哥了。”

  宁澜闻言便打消了念头,悠哉悠哉的拣盘子里的果脯吃,盘中有桃脯、杏脯、梨脯、樱桃煎和秋海棠,宁澜最爱吃秋海棠。

  张长瑜正一肚子的苦闷,铺子的事他原本想找三哥帮忙,可大哥提前打了招呼,三哥那边轻易不松口,若想攻破他,得花好一番功夫,这儿瞧见了宁澜如此自在,急地扑过去把盘中的秋海棠都挑出来,塞嘴里了。

  “我的小少爷,你也不怕噎着,”这个节骨眼宁澜也不敢笑出声,只能憋着,赶紧给张长瑜倒了一杯茶让他喝下去顺顺。

  “再、再来一杯,”张长瑜艰难地吞咽一口,上牙颌和腮帮子上仍黏着许多果肉,说话都不甚清楚。

  又隔了几日张九如散了衙回来,吃完饭拿出了几张皱巴巴的纸在烛光下看,宁澜好奇问道,“这是什么?”

  “长远让长瑜写的计划书。”

  “怎么皱巴巴的?”

  “为了不让旁人知晓,长瑜半夜偷偷写的。”

  宁澜便把前几日张长瑜来过的事情说了一遍,“你家里又不准备让他往官场上走,怎么开个铺子你还叫他偷偷摸摸的。”

  张九如温声解释道,“长瑜是个张扬的性子,一时兴致上来总口无遮拦,这一点不管他日后做什么都容易被人抓住小辫子,因此我才借这件事磨练磨练他。”

  张九如父亲虽还健在,但大宅门里面子女多,张父总有顾及不到的时候,张九如作为长兄,必得多操心了,尤其张长瑜是他的嫡亲弟弟,血缘上就亲近很多。

  张长瑜费尽心思把张长远磨下来后,有张长远的帮忙,铺子的进程就快了很多,如今铺子已经定下,开始着手装修了。

  张长瑜也总算开窍了,通过宁澜,把阿南当作管事聘了过去,现在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有阿南替他盯着。

  宁澜这边则在制定菜谱,州城的菜样上添添减减,去掉两样拿到经历不显眼的,加了一道艾窝窝。

  艾窝窝是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之一,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在 《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艾窝窝是拿圆粒糯米做的,浸泡至能拿手搓烂的程度,滤去水分,上锅蒸熟,熟了之后倒入少量白开水,关火焖至糯米把水分都吸收。

  蒸糯米的时候正好准备馅料,现代艾窝窝的馅料很多,什么山药枸杞、红豆沙的,宁澜只准备做传统的什锦馅。

  芝麻、核桃碎炒香,冬瓜糖、糖渍橘皮、腌渍青梅、山楂糕切碎,加入白糖、少量香油拌匀,最后拌入一点桂花蜜。

  吃透水分的糯米顺着一个方向搅至起黏,案板上洒一层熟粉,将糯米搓成长条,分出等量的小剂子,按成饺子皮大小,包入两勺什锦馅,收紧口,整理成圆形,顶端点缀一小块儿橙色的渍橘皮,一个个软糯香甜的艾窝窝就做好了。

  宁澜正做艾窝窝的时候,王夫人着人送来几个饱满清脆的西瓜。

  这西瓜产自大兴府,享有盛名,皮薄,瓤红,汁水又甜又多。西瓜来的正是时候,给了宁澜一个灵感,他可以再做一道“西瓜酪”,添到菜单上。

  西瓜酪是老北京特色消暑美食,原来没有空调的时候,街边小店只有个楞个楞的老式风扇,坐在不知年代几何的木桌椅上,吹着不知道是凉是热的风,吃上一碗冰凉凉的西瓜酪再舒爽不过。

  说做就做,宁澜将西瓜切小块,挤碎,用纱布过滤出西瓜汁搁一旁备用。

  琼枝菜照前面说过的方法熬成汁,然后倒入西瓜汁,微火稍稍煮一下,不用煮开,这个过程主要是让西瓜汁凝固后的颜色有一个从浅到深的渐变,若煮开,西瓜汁就失了原本的味道了。

  煮好的西瓜汁过一遍面锣依次倒入到小碗中,放入冰室冷却10分钟。

  再拿冰糖和薄荷煮一个淡糖水,同样放入冰室冷却。

  10分钟后取出西瓜汁,这时碗中的西瓜汁已将变成了西瓜冻,用小刀斜滑切成菱形小方块,浇上薄荷糖水,糖水只略略高于西瓜冻就可以了。

  做好的西瓜酪颜色晶莹透亮,上层呈粉红色,下层呈红色,软软弹弹,入口即化,再加上薄荷的风味,比单吃西瓜舒爽很多。

  宁澜让阿北拿过来一个食盒,装了几碗西瓜酪和做出来的艾窝窝给王夫人送去了。

  王夫人在前厅接待了宁澜,瞧见食盒里的东西,光颜色就很叫人动心,挨个尝了,赞不绝口,把剩下的连带食盒交给大丫鬟,“给老爷留下一份,剩下的给老太太和老太爷送去,你知道怎么说。”

  丫鬟听吩咐去了,王夫人拉着宁澜的手和他说铺子的事,“长瑜这孩子不懂事,凡事你也不用都依着他,若有不好开口的你就来找我,我来替你说。”

  宁澜微微一愣,不知王夫人如何知晓了此事。

  “长瑜没什么心眼,他的事向来没瞒的住我的,这些天他忙的我这边也顾不上来,略找人问一问,一猜也就猜着了。”

  王夫人叹了一口气又道,“你这孩子是实心眼儿的,原来九如找到你过日子,我是不高兴的,可这不该对你生气,若不是你,怕也会有别人,是你我反而更放心了。现在我只想让你们安安稳稳的过日子,不用让其他人其他事烦心。”

  “娘,长瑜也是我的弟弟,为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是我这个兄长该做的,再说此事,并不是我帮他,而是我们各取所需。”

  “你这孩子,最会宽我的心。”

  两人正说着体己话,一个中年男人和一个青年带着几个人走了进来。中年男人两边头发花白,法令纹极深,显的格外严肃,那青年的身段容貌,都与张九如有七八分相似。

  宁澜猜到这二人的身份,心中不禁咯噔一声。

  中年男人瞧见厅中有人,斥责身后的随从,“怎么有客人在还往这边领?”

  领路的随从一声不敢解释,直接出去领罚了。

  王夫人安抚地拍拍宁澜的手,带着他站了起来,走到中年男人身边,“老爷,这是我干儿子宁澜,今儿个特意来瞧我的。”

  宁澜站出来行了礼,问了声好。

  中年男人也就是张九如的父亲微不可闻的轻哼一声,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宁澜,随意道了声,“知道了,”便带着身后的人走了。

  意外之中见到张九如的父亲,宁澜也无心再多逗留,很快告别王夫人回家了。

  回到家正好人都在,阿北急不可耐的把此事讲了,并依据他的回忆添油加醋了一番。

  宁澜笑着摇头,“哪有你说的那么吓人。”

  “少爷,是真的很吓人,张老爷光站在那里,那气势,就让我的心砰砰乱跳,你站在他面前说话时,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

  张九如听完带着笑从袖中掏出一个小玩意,“今日偶然得的,给小阿北压惊吧!”

  阿北接了东西道过谢,“张少爷,我不小了,不是小阿北了!”

  倒是阿南有眼力的把阿北拉了出去,屋中只剩张九如和宁澜两人。

  张九如凑到宁澜面前,“你呢,今日吓到了吗?”

  宁澜轻轻点头。

  张九如便拉着宁澜的手把他拉到卧房,“那我更该为你压压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