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如白天要忙公务就顾不上宁澜, 只能安排小满陪着。宁澜也懒得出去,拿钱让小满和知礼去外边看看有什么新鲜的吃食买过来。

  等了半日两人带回来好些点心果子,其中最特别的就属酥山和青梅了。

  酥山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冰沙,下面铺着碎冰, 上面浇了厚厚的酥酪堆成一座小山的形状。这酥油质地和现代奶油很像, 味道更香浓。

  “宁少爷,这酥油是北方游牧民族带来的, 全州城只有一家卖的, 每天都要排好久的队, ”小满看宁澜对着酥山很感兴趣,便开口介绍。

  “辛苦你俩了, ”大热天的在外头跑不容易,宁澜把剩余的碎银子都赏给了小满和知礼。

  俩人买来的青梅酸涩,不能直接食用,宁澜想到冒辟疆悼念董小宛的《影梅庵忆语》中记载过花果香露的做法:

  “酿饴为露, 和以盐梅, 凡有色香花蕊,皆于初放时采渍之。经年香味、颜色不变, 红鲜如摘, 而花汁融液露中,入口喷鼻, 奇香异艳,非复恒有。”

  即青梅时节, 用盐和糖制作酸甜可口的酥梅, 再将剩余的梅卤收藏起来, 陆续腌渍各色初放的花蕊。不但秋海棠、梅花、蔷薇、玫瑰、桂花可腌渍, 连橙、橘、佛手、香橼亦可。腌成后, 各色花露兑水,便可制成一杯杯色彩鲜艳、芳香馥郁、酸甜可口的花果饮品,尤其适合酒后饮用。

  宁澜在这儿待不了几天,也只能把青梅腌了,后续的交给张九如去做。

  “写什么呢?”张九如忙完了过来找宁澜,发现他驼着背正奋笔疾书,上来把他的背扶直了。

  “一个才女做花果香露的法子,”宁澜写完放下笔,吹干墨汁递给张九如,“九哥瞧瞧。”

  “倒是别致,若我做不好,岂不是辜负了你和那位才女?”

  “不辜负,”宁澜笑的眉眼弯弯,“这位才女还有一个茶泡饭的做法,九哥一定能做好。”

  “是吗,说来听听。”

  “每饭,以岕茶一小壶温淘,佐以水菜、香豉数茎粒,便足一餐。”

  “我虽没有岕茶,其他茶想必也可拿来一试,”张九如说着就吩咐下人把他的茶具拿来。

  茶泡饭六朝时已有,历史悠久,吃法很多,可加各类果干蜜饯肉脯。宁澜喜欢什么也不加的,吃茶和米饭的原汁原味。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也写过茶泡饭,“宝玉却等不得,只拿茶泡了一碗饭,就着野鸡瓜齑忙忙的咽完了。”宁澜还查过野鸡瓜齑的做法,一道小菜,做法繁琐极了

  张九如煮茶方法讲究,有点像陆羽《茶经》中的煎茶法:

  先拿出一小块茶饼在炭火上烤出凹凸不平的小疙瘩,再掰碎细细碾成末,趁热包好,不让茶末裸露在空气中散去精华。

  然后取山泉水煮沸,泉水冒出鱼目般的小气泡时加入少许食盐调味,并撇去水沫。水继续煎,等锅内气泡如泉涌时取出一瓢水搁在一旁备用。然后拿汤勺搅动,使水形成流动之势,投入茶粉。茶水沸腾后倒入之前取出的水止沸,关火,茶才算煮好了。

  取一碗冷米饭,均匀的倒入茶汤,清香的茶汤激出米饭的甘甜,再可口不过。

  “九哥真厉害,”宁澜连着吃了两小碗茶泡饭才停下。

  “比不上你,”张九如片刻不离眼地看着他,“明日我休沐,带你去城外的寒山寺可好,听说那里的平安符特别灵验。”

  “好,九哥还信这个?”

  “嗯,是得道高僧开过光的,”张九如点头,他原来是不信的,有了在意的人就开始信了。

  次日只有小满和知礼跟着,四人驾车去了寒山寺。一路上香客不少,马车未靠近山脚就得慢下速度,停靠的地方也找了好久。

  宁澜和张九如步行上山,小满和知礼远远跟着。这不年不节的,来烧香拜佛的人大都出身富贵,个个带着一溜的婢女小厮。

  “上次和你爬山已经是好久之前的事了,”爬到半山腰,两人都有些微喘,张九如调匀了气息才开口说话,并拿出手帕擦去宁澜脸上的汗。

  “老头子,你瞧这兄弟俩感情真好,”一对老夫妇携手上来,也停在此处休息闲谈。

  几人相视一笑,并不用多说什么。片刻后老夫妇继续往上走了,宁澜和张九如跟在后面看着他们的背影,两只手牵的更紧了。

  寒山寺内清幽,没有一丝炎热的气息,古钟敲响,深远的声音一直在山中回荡,许久才慢慢散去。

  两人先上了三柱清香拜过神佛,由寺庙僧人引领着去请平安符。去时主持正领着众和尚念经,两人站在一旁耐心等候,宁澜还是第一次听到诵经声,听着一会儿竟觉得内心平和不少。待读完经僧人上前替两人告知来意,主持竟亲自请了两道平安符送给宁澜和张九如。

  宁澜把自己的那枚贴身收藏,走时留下不少功德银子。

  宁澜对佛教文化不懂,张九如带着他各处转了个遍,低声给他讲各个殿堂的供奉和避忌,让他多了几分了解。

  听着听着,宁澜想起之前宁致文说要出家必须得相貌端正,目光就不由自主转到别人脸上去了。

  “看什么呢,”张九如轻轻将宁澜的脸抹了个方向,吃味道。

  “不看了,都不如九哥好看,”那些和尚长的确实比一般人好,但都比不上他家九哥。

  “瞎说,”张九如继续带着他往前走,

  寒山寺的素斋也是顶有名的,像什么庆元豆腐、素烧鹅、芋煨白菜,罗汉素面等都是来了必尝的。

  那罗汉素面尤其讲究,汤头一共用到十八种食材,谓之十八罗汉齐聚,其中除了菌菇类,全部选择当下的时令蔬菜,再加上白萝卜和黄豆芽熬的素高汤煮成,鲜甜无比。

  庆元豆腐和地域没什么关系,应是一个叫庆元的人发明的。豆豉用茶水泡烂,与豆腐同炒起锅。这些菜都是再简单不过的菜色,但叫人吃过就再难忘记。

  下山回城仿佛是从一个世界进入到另一个世界,宁澜对要建寺庙这件事更诚心了些。

  逗留几日宁澜就得回去了,张九如亲自打点了吃食用品,马车几乎要塞不下了才停手,“走吧,路上注意安全。”

  “嗯,九哥快回去,回头我还会来的。”

  到了洞溪村,宁磊已经在村口等着了,这还是头一次哥哥离开那么久,幸亏有阿北陪着,他胆子练大了不少,“哥哥,你可回来了,给我带了什么?”

  “光惦记东西了,到家了你瞧瞧,挑出自己喜欢的,剩下的我给笑笑和阿奶送过去。”

  “嘿嘿,谁说的,我也惦记哥哥。”

  知礼去过一趟州城讲了好些天,讲到他自己都觉得嘴里起茧子了,作坊里的人都没听厌。

  转眼到了中秋节,今年过节宁澜兄弟俩是在作坊过的,宁澜帮着麻婶儿准备了两桌子的菜,和张叔一家,宁玉,方伯几人一起热热闹闹的过了个节。

  过完节就该收栗子了,栗子树一直护理的好,两亩地收了600百多斤果子,个又大又饱满。宁澜打算全做成糖炒栗子去镇上卖。

  做糖炒栗子要订做一个炉子,一个大铁锅,一把长把铁铲和粗眼面锣,面锣是栗子炒熟时用来筛去砂石的。

  砂石要找河边白黄色的小石头,个头选差不多大小的,这样受热才会均匀。砂石经过多遍浸泡清洗,彻底洗干净才能使用。栗子同样要清洗干净,挨个把外皮划一个口子,但不能伤到栗子肉。

  铁锅预热,先把石头炒热,撒上一层白糖,均匀翻炒,让每一颗小石头都粘上糖液,再加第二遍糖,直到三遍糖加完,就能把栗子放进去不断地翻炒了,等锅内发出砰砰砰的声音,浓郁的栗香气传来,栗子就炒好了。

  从开口处剥去外壳,一个个油亮饱满的栗子很容易就取出来了,趁热吃下,香甜软糯的滋味在口腔和胃里化开,驱走不少初秋的寒意。

  收的头第一份栗子宁澜请元青捎给了张九如,里面还有一份砂石和一张写了糖炒栗子的方子。

  做糖炒栗子需要力气,光翻动那些砂石就是个累人的活,宁澜物色合适的人选时,方元庆主动找了过来,这份活计也就交给了他。收的钱宁澜拿七成半,这已经很照顾了,所有物料都是宁澜出的,光那一口大铁锅就不少银子。

  方元庆和方成每天早早的推车出去,有时在官道上就能卖出不少。一斤20文的糖炒栗子,一天卖个二十斤不是难事。

  张嫂每天下午都带着女儿在村口等,她也是个识字的,常指着村口的石碑教方园认字。

  石碑是路修好后村里请人刻的,一是用来纪念村里自主修的第一条路,二是感念宁澜和宁致文。石碑上原要刻宁澜的名字,被拒绝后改刻上他父亲的名字。来到这儿这么久,宁澜接受了自己就是小可怜,也打心眼里认了这边的父母。

  “宁澜,快,村里的二流子宁原和方家在村口闹起来了。”

  “怎么回事?”宁澜才做好饭,刚坐下要吃。

  “宁原堵在路上给方家要过路钱,方家不愿意,两边就争执起来了,你不知道宁原那人,谁也不敢劝啊。”

  等宁澜到了村口,宁原还在那儿嚷嚷,“这路我们自己修的,就不该让外村人白走,别废话,快给钱。”

  方伯方伯娘都在,一家六口拿无赖没折,气的不行。

  宁原在村子里出了名的,旁人轻易不敢招惹,谁沾上了非得出点血才行。宁原家徒四壁,只有一个老爹相依为命,他光脚的一向不怕穿鞋的。

  宁原娘怀他时30,在这个时代是高龄产妇,生的时候大出血,生完他就撒手去了。他爹为了生计没空管他,放任他野蛮长大,长成了一幅天不怕地不怕的混账样子。

  “方伯,你们人没事吧?”宁澜先过去查看几人的情况。

  “没事,不敢劳烦少爷,天冷,少爷快回去吧。”

  宁原看见宁澜,撇撇嘴,“别以为有人撑腰就不用出钱了,反正我闲人一个,大不了以后天天在这儿守着。”

  宁澜还没开口,一将近五十的老者就冲过来了,脱下脚上的鞋就去打宁原,嘴里还骂着,“你个小兔崽子,又不学好,看我不打死你。”

  “爹,疼,轻点儿,什么兔崽子,我可是你儿子!”宁原被打的滋哇乱叫,又不敢还手。

  “有你这样的儿子还不如没有,今天打死你我落个清净。”

  围观的有人心软去拉架,“宁老爹,别打了,就这一个儿子还能怎么样,认了吧。”

  宁老爹忍不住伤心,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我知道我没养好儿子,你说他光折腾我也算了,邻里邻居的也没少祸害,我这张老脸真是没处搁呀!”

  熟悉这一家子的人都是叹息,爹是个好爹,可儿子是真混。

  作者有话说:

  掉落两章,谢谢小可爱们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