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仙侠武侠>灵山【完结】>第395章

  他说有谁会说没有,谁又敢说圣寿不延长?上行下效,于是李林甫等权臣争相上表祝贺祥瑞,搞得玄宗更加五迷三道。有一天他自称梦见了“远祖”太上玄元皇帝(老聃),参军田同秀听说此事,上疏说自己也梦见了太上玄元皇帝。

  田同秀还说玄元皇帝在梦中有交代,曾在尹喜故居藏置灵宝符。李隆基闻讯大喜,派使者前去还真找到“灵宝符”了。在明眼人看来,这其实是个高明的马屁与弥天骗局,但是天子就爱上这种当。此祥瑞一出,李林甫领朝臣上表尊号,李隆基下诏改元天宝,当年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后代有很多野史轶闻或笔记小说,记述李白见到“贵妃”如何如何,其实有点误会。李白奉诏入朝在天宝元年秋天,那时杨玉奴已住在骊山,但身份还是太真道人。李隆基正式册封杨玉奴为贵妃在天宝四年,其时李白已于一年前被赐金放还不在朝中。

  李白当然见过“太真道人”,但没有见过“杨贵妃”。

  闲话少叙,天子李隆基喜获美人时,远在南陵的李白家里却出了点闹心事,李白新纳的夫人刘氏与夫家闹翻了。刘氏不安于室,对待李白前妻留下的一双子女也不善,对李白本人颇有微辞。

  为什么会这样呢?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刘氏不愿再跟李白原因很多。李白年已四旬依然是一介布衣,没有半点功名成就,一连四季到处行游根本不着家,连面都见不着,等等等等吧。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也不能说刘氏的抱怨有什么不对,但对于李白而言,刘氏并不是适合持家的夫人,在那样的社会,也不是一位守妇道的女人。

  能合则合,不合则散,李白倒也洒脱,没有一丝留难之意,直接离婚了。离异之后的刘氏曾向故友们搬弄是非,说李白的种种不是。李白听了只有摇头叹息,就算不在乎,但也够郁闷的。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与刘氏离异之后不久,李白却迎来了喜讯。与李白交谊深厚的道士吴筠受到天子的征诏入朝,向李隆基举荐了李白,与此同时,持盈法师玉真与南鲁公梅振庭等人也上书举荐李白,称其“才高于世,大器之用”。于是天子下诏迎李白入朝。

  李白接到天子的诏书心情大好,所有的不愉快一扫而空,留下的那首有名的诗句——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仰天大笑出门了,离芜州直往长安,梅振衣在云端上看着李白的车马,问身旁的师父钟离权道:“青帝似认识此人,师父也似认识此人,这位太白先生究竟有何来历?”

  钟离权捻须似笑非笑道:“好认的很,长庚星君李太白,他下界这一世,连名字都没变,真是巧啊。”

  长庚星君李太白是一位仙人,当年的修为已证真仙境界的极致,发愿心下界重入轮回,以求入世之见知。所谓修行并非全然是指打坐行功求法力增长,种种经历、种种所学所悟也是一种修行。李太白下界的愿心是什么,要堪破什么,只有他自己清楚。

  梅振衣又问道:“弟子不甚明了,长庚星君已超脱轮回,为何又要入轮回?”

  钟离权反问道:“你可知何为超脱?”这一句话伴随的妙语声闻,顺势讲解了一段法诀,算是对弟子的点化传授,选择了这样一个时机。

  所谓超脱,并不是不能再回来,而是来去自如,否则就不叫“超脱”而叫“放逐”了。真正的仙人可以不入轮回之中得长生久视,但不等于他们不能再入轮回。再入轮回有两种方式,其一是被动的被斩灭,那所有的修行就得从头开始了,或者这个人已经不存在。其二是主动谪身轮转入世,就像李太白这种情况。

  想主动谪身再入轮转,有两个前题条件,其一是证真仙境界的极致,其二是发此愿心。而天庭中的大部分仙人,并没有机缘求证真仙境界的极致,其二也根本无此愿心。在仙界逍遥清静,何苦再入轮回?

  这种再入轮回的仙人,称为谪仙,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年的玄奘也是谪仙,但佛家不这么称呼。玄奘的目的比较特殊,他是发宏愿心证菩萨果,求大乘佛法大行于东土,一连轮转了九世,直到玄奘这一世才算成功。

  梅振衣皱了皱眉头问道:“若玄奘宏愿未成,会世世轮转下去吗?就算有修行能历苦海,也只能看到这世世轮转的经历,不知自己是当年的大乘天。”

  钟离权点了点头:“也可能如此,否则玄奘也不会轮转九世方能证果。有的仙家历化形天劫求证金仙,也会采取这种方式,若不成功,恐会永堕世世轮回之中。仙人故友见之,能点化一般都会出言点化,却无法助他修行。”

  “李太白是在历化形天劫吗?”梅振衣又问道。

  钟离权摇了摇头:“这我就不知道了,连此时的李白自己都不清楚。历化形天劫可能谪身也可能不谪身,谪身也可能是为了证悟另一种修行,而非为历化形天劫。”

  梅振衣若有所思的追问:“长庚星君已证真仙境界极致,人间功名本无所谓,谪身入世之后为何又会这般?”

  钟离权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谪身入世如同凡人处世,有前世仙家福报却无前世仙家神识,若你也是这般重新生在俗世间,又能怎样?人之行随际遇而来,然后自知感悟。”

  “真仙极致境界,法眼通明缘觉无碍,为何还要亲自谪身入轮回呢?”这么多年难得钟离权再一次开口讲解仙诀,梅振衣的问题可真不少。

  “徒儿啊,你真觉得众生观中无所不有吗?”钟离权仍然是反问,带着仙家妙语声闻。

  第十七卷:东游记

  第303回、道缘法相论适志,两师徒对问人间

  俗话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梅振衣就是先后向明月与金乔觉求教众生观,弥补了苦海中见知的缺陷,修成阳神变换分身。但是众生之中真的是无所不有吗?错了,可见的世界毕竟有限,可能有很多人很相似,可以观法借鉴,一窍通而百窍通。但也有的人世间极为罕见,甚至从来就没出现过,比如李白。

  文字是从鸿蒙中灵智开启的文明传承象征,是凡人间的妙语声闻,李白是一个符号,是将这方块文字运用的最高峰,在此之前,无人有他的文采,屈原、相如皆不及也。

  而属于这个符号的李白一世过去之后,时间会脱去多余的累赘,只留下洒脱的神髓,后人便能捕捉到那种自己形容不出的情怀意境。如一句“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也许在庸俗的眼睛里他什么都没留下,但你在追求轻灵的情怀意境时,便能找到那一丝投影。——钟离权的仙家妙语声闻,其大意如此。

  梅振衣连连点头,沉吟着又问了一句:“李白此世之行,非仙家所取,热衷于庙堂之上展宰辅之才。他谪身时的修行愿心,究竟是什么呢?”

  钟离权只答了四个字:“适志而已。”

  简简单单四个字,含义却很复杂。首先功名并非贬义,某人有一展才华抱负的志向也绝非是恶行,本身值得鼓励,就看他做了些什么。所谓世外高人可以对事无所谓,可以对人遗憾叹息,但不必空口狂言讥忿嘲骂,否则并不是真正的眼界超然,而是酸溜溜的小肚鸡肠、或幸灾乐祸的小人样、或莫名其妙的空狂妄。

  想当年梅振衣未成仙之时,无论是钟离权在菁芜山庄门外见他手舞板砖的样子,还是玉皇大天尊在万家酒店听他纹银十两赌江山,都只是一笑而已。

  长庚星君已经能够看穿,但却选择了一种看不穿的方式,谪身再入轮回修证。虽然不知他最终要修证的是什么,但是李白走过之后,你能说他白来这一场吗?不因已修证的仙家心境所扰,再入轮回真真正正的走一遭,见证未经历之感悟。这就是他的目的,很难说清楚,只能用四个字来概括——适志而已。

  梅振衣在云端上沉思。师父刚才其实是教了他一种法诀,这种仙家法诀无法用文字来描述,传授的内容是关于如何谪身再入轮回。照说梅振衣的修为已经到了,证真仙极致得通明法眼与无碍缘觉,自己就能够堪悟,而他偏偏没有勘悟,直到钟离权开口点传这才明了。

  了悟这一层境界,是修为更进之后,诸金仙、菩萨斩化身下界历世修行的根基,届时不必再亲自谪身入轮回。倒不是说求证金仙之前必须谪身下界走一遭,但这一境界必须是要明了勘悟的,否则无法历化形天劫成就金仙。

  梅振衣不说话了,钟离权却摇着扇子问道:“徒儿啊,你已证真仙极致,为何直等到师父开口,才能勘悟此仙法?”

  梅振衣沉思中笑了笑答道:“看我立足之地,尘缘未尽,犹在红尘中打滚,故此未悟。”

  “知道就好!你的修为精进太快,因福缘广大,根基虽扎实,但见知相比修为尚显不足。今日已堪悟,是否有心也谪身入轮回走一遭?”这回轮到钟离权追问徒弟了。

  梅振衣摇头答了一句几乎一样的话:“看我立足之地,犹在红尘中打滚,故此不必。”

  钟离权:“你既明白这个道理,也能明白仙界的妙处,前一阵子你去无边玄妙世界印证修为,短短时间怎么就回来了?”

  梅振衣:“被李太白闯敬亭所惊动,这番下界也是机缘,不然怎会悟谪身入轮回之道?”

  钟离权挥扇子敲了梅振衣的脑门一记,每次见面都免不了这个习惯性的动作,喝道:“以你此时的修为,在仙界中修行,迟早会了悟的,无非时日久远而已。但留在红尘中,只有遭遇谪仙这种特殊的机缘方可,孰难孰易还不清楚吗?今天算你走运,但你还是需要去仙界修行,不必总是羁留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