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古今中外奇案录>第324章 萨默顿海滩

话说公元一九四八年十二月的第一天,南半球的阳光正暖,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市的一片海滩上,发生了一桩奇事。不是海螺里藏着珍珠,也不是沙子里埋着宝藏,而是一具男尸,就这么大大咧咧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跟太阳公公说:“嘿,今天天气不错哦!”

时光荏苒,六十多个春秋过去,这具男尸成了大伙儿茶余饭后的谈资。他的身份、岁数、怎么就去了另一个世界,这些问题就像海边的泡沫,一个接一个冒出来,又一个接一个消失,愣是没人能给出个准信儿。各种小道消息、离奇猜想满天飞,但真相嘛,还是跟海里的针一样难找。

转眼到了二零一一年十月,有那么一位好奇宝宝,拿着所谓的新线索,提议:“咱们挖出来验个dNA吧!”结果呢,被澳洲的大法官大人一口回绝,理由嘛,估计是怕打扰了那位老兄的长眠。这一下,这个“澳村最悬疑事件”、“全球十大未解之谜”又火了,成了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

回到故事的开始,那是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夜晚,十一月三十日,晚上七点整。珠宝商约翰,带着老婆大人在阿德莱德附近的萨默顿海滩享受浪漫二人世界,吹吹海风,踩踩细沙,好不惬意。

走着走着,哎,那边海堤上,一位老兄双腿优雅地伸展,双臂交叉,好像在模仿思考者雕像。约翰夫妇还以为这家伙是喝高了,想找打火机点根寂寞。

半个小时后,又来了一对小情侣,一看这位仁兄,西装笔挺,皮鞋擦得能当镜子使,活脱脱一个沙滩上的异类。再一看,哎哟,蚊子都开派对了,这家伙还纹丝不动。小情侣心想,这哥们儿不是睡神附体,就是醉得不省人事。

第二天早上,天蒙蒙亮,约翰夫妇游完早泳回来,嘿,昨晚那地儿咋围了这么多人?挤进去一看,嚯,一位男士保持着优雅的姿势,头枕海堤,双腿交叉,就像睡美人等待王子的吻醒。不过,这王子换成了法医,因为这位“睡美人”已经凉透了,脖子上还挂着半支没抽完的烟,似乎在诉说着什么未了的心愿。

至于是不是昨晚那位“疑似醉汉”,约翰夫妇也不敢打包票,毕竟,黑夜给了他们黑色的眼睛,却没有给他们夜视镜。这事儿,就这样成了海滩上一道不解的风景线。

话说病理学界的福尔摩斯,约翰·克里兰医生,接手了这起神秘案件。他细细打量着这位无名氏,估摸着是个标准的英国绅士,身材挺拔,180厘米的个头,年纪嘛,四五十岁上下,正是人生的好时节。这老兄的行头,那叫一个讲究,一看就知道是走高端路线的。

可有趣的是,那天热得像是夏天提前报到,他却不走寻常路,穿着褐色毛衣加欧式灰褐外套,简直是时尚界的逆行者。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衣服里头连个牌子都没有,头上也不见一顶帽子,要知道,那时候的澳洲人,帽子可是标配,出门不戴帽,就像吃饭不拿筷子一样稀奇。而且,他的下巴光滑如镜,显然刚享受过一场剃须盛宴。

警方闻讯赶到,就像猎犬嗅到了骨头,开始在死者的口袋里翻箱倒柜。嘿,收获还真不少!一张汽车票,从市区直达案发地附近,也就千米之遥;一包“军队俱乐部”香烟壳,里面却是英国特供的“肯西塔”烟,看来这老兄还玩起了跨界搭配;再加上一把铝梳、几片口香糖和火柴,这配置,简直就是精致生活的小缩影。

法医这边也没闲着,一番细致入微的检查后,给出了“深夜凶案现场”的报告:这位仁兄大概在凌晨两点左右与世长辞,身体各器官看似健康,但细看之下,大脑、肝脏、脾脏,甚至消化道,全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充血的故事,胃里除了几个小时前吃下的馅饼,别的啥也没有,而且,那馅饼还通过了食品安全检测,完全无毒。这剧情,越来越像一部悬疑剧了。

验尸官一头雾水,死者是谁?怎么死的?沙滩上的醉汉是他吗?一连串问号,比馅饼上的芝麻还多。

媒体不甘寂寞,第二天就宣布找到了“真凶”——。结果,约翰逊第二天就亲自现身,表示自己还活蹦乱跳的,让新闻界的脸红了一大片。

警方也不容易,指纹比对一圈下来,跟任何人都对不上号。照片一登报,各路群众纷纷上线,有的说认识,有的说见过,从伐木工到马夫,从船员到瑞典贵族,五花八门的身份猜测,堪比一场大型角色扮演游戏。可热闹归热闹,直到1953年,251份指认信件堆成了小山,这位神秘先生的真实身份,依旧是个未解之谜,让人挠头不已。这背后的故事,怕是比那海浪还要曲折离奇吧!

1949年1月,案件调查迎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惊喜”。阿德莱德火车站的保管室里,出现了一个神秘的褐色手提箱,仿佛是从天而降的礼物,确切地说,是11月30日中午,某位神秘客人的遗留品。箱子上的标签不翼而飞,打开一看,好家伙,衣物、小刀,应有尽有,就像是个移动的小衣柜。

更逗的是,这衣物上的标签,被清理得那叫一个干净,就差没把品牌logo也擦掉了。不过,警察叔叔还是找到了些蛛丝马迹,比如一条领带上绣着“t·Keane”,还有一条洗衣袋和汗衫,上面也有“Keane”的字样,加上几个神秘的干洗编号,仿佛是故意留给侦探们的线索拼图。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箱底藏着一卷“巴伯”牌橘色蜡线,这线在澳大利亚可是稀罕物,巧了,死者裤子上的补丁用的就是这同款线,简直是天作之合!

警方心里乐开了花,觉得这“Keane”就是关键,但尴尬的是,全澳洲搜了个遍,也没找到这位“t·基恩”先生,那些神秘的干洗编号,也像是进了黑洞,音讯全无。

但这箱子还不止这些宝贝,里面还藏了一件“美国制造”的外套,工艺复杂,非定制不可得,澳大利亚的裁缝师傅们看了都得摇头。这下,警方断定,这位死者肯定去过美国,说不定还是个时尚弄潮儿。

火车记录一查,嘿,这老兄应该是坐着夜班火车,从墨尔本、悉尼或是奥古斯塔港远道而来。到了阿德莱德,他先去火车站附近的浴室来了个全身SpA,刮了胡子,焕然一新,然后买了张上午十点半去亨利海滩的车票。

可接下来的剧情就有点跑偏了,他居然没赶上火车!无奈之下,只好把手提箱寄存在火车站,转身坐上了前往格雷尔沙滩的汽车,开启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旅行。这中间的波折,让人不禁想问,这位老兄,你是故意的,还是真的那么倒霉呢?

话说1949年6月17日,那个风度翩翩的法医病理学家约翰·克里兰,又给这具谜一样的尸体做了一次“深度访谈”。他一边端详着那双亮蹭蹭的鞋子,一边嘀咕:“这哪像是在沙滩上遛弯儿的装备啊,更像是刚从鞋店新鲜出炉的。”再结合死者身上没见到中毒的常规表现,比如吐得满地都是或者肌肉抽搐,以及目击者的不确定证词,克里兰脑洞大开:“难不成这老兄是在别处‘领盒饭’,然后被送来这里‘度假’的?”另一边,阿德莱德大学的药理学大拿斯坦·希克斯教授也来凑热闹,说:“有些毒药,量少效猛,还神不知鬼不觉,中毒了不吐也正常。”

这下,案件成了警方的“最强大脑挑战赛”,死因不明,身份未知,堪称“史上最费脑细胞案件”。

媒体一看,这事儿不简单,能逃过专家法眼的毒药,那得是行家手笔啊,要么死者自己就是毒物学的隐藏高手,要么凶手是个深藏不露的狠角色,反正,这不是那种“家庭厨房版”中毒事件,背后的故事,恐怕比好莱坞剧本还曲折。

调查过程中,警察蜀黍们又在死者的裤袋里翻出一小片纸,上面写着“tamam Shud”,翻译过来就是“剧终”。原来,这出自波斯诗人莪默·伽亚谟的《鲁拜集》,讲的是活在当下,死而无憾的人生哲学。这片纸裁剪得整整齐齐,背面空白,就像是特意留下的线索。

警方立刻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寻书启事”,还把纸片的照片贴满了大街小巷。没过多久,一位医生跳出来说:“哎呀,这书我见过!11月30号晚上,我的车停在沙滩,车门没锁,书就在后座,第二天就不见了。”果不其然,这本《鲁拜集》最后一页少了那两个字,背面也是空空如也,一比对,和那小纸片完美契合,就像是拼图的最后一块。

更诡异的是,书的最后还藏着“密码”——几行铅笔字,像是密谋的暗语。警方瞪大眼睛,反复研究,试图从中找出答案,但这些字母就像是在嘲笑他们:“猜吧,猜吧,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

于是,这本《鲁拜集》和那串神秘的字母,就成了破解这宗世纪谜案的关键,而诗句中的“你闪亮的双足将经过\/草地上星星点点的宾客\/在你前往目的地的快乐使命中,放下你的空酒杯!”仿佛在暗示,死者已欣然接受了他的命运,带着未解的秘密,步入了永恒的宁静。

警方瞅着那串神秘字母,心里直犯嘀咕:“这是外星文?还是古人留下的秘密暗号?”于是,他们请来了密码界的高手,结果高手挠头半天,也只能无奈摊手:“这密码,比我家猫咪的心思还难猜啊!”

时光一晃到了1978年,澳大利亚国防部的智囊团也加入了这场头脑风暴,研究来研究去,最后得出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结论:“这串符号嘛,要么是个超级复杂的密码,能解开宇宙奥秘的那种;要么就是某位心情郁闷的朋友随手涂鸦,纯属解闷。反正,想从这得到满意答案,难于上青天!”

书里还藏着个小彩蛋——一个电话号码,顺藤摸瓜找到了住在案发现场不远处的一位退休护士。这位奶奶级人物,年轻时在一战战场上救死扶伤,后来搬到了墨尔本,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她回忆说,自己曾把一本《鲁拜集》送给了海军中尉阿尔弗雷德·伯克萨尔,俩人还有过一段情愫,但后来她告诉伯克萨尔自己已为人妇,这段缘分也就此打住。1948年底,听说有个神秘人打听她,她还觉得挺奇怪。

当警方给她看死者肖像时,她先是瞪大了眼,随后又摇了摇头,坚称那人不是伯克萨尔。警方一度以为案子要破了,结果伯克萨尔活得好好的,手里还捧着本完整版《鲁拜集》,最后一页的“结束”俩字也安安稳稳地待着。

更戏剧性的是,那本《鲁拜集》的扉页上,还有这位奶奶写的诗句,满满的文艺范儿,大意是:“我后悔过,反反复复,但誓言下的清醒吗?春天轮回,玫瑰再开,我的后悔早已随风散。”看得出来,当年也是位多愁善感的小姐姐。

奶奶跟警方说,她不认识死者,也不明白为啥他会死在自己家附近。她恳求警方保守秘密,不想因此影响自己的家庭名声。警方虽然理解,但这保密行动,可能也埋没了重要线索。

一档电视节目里,主持人不小心泄露了奶奶的名字——“捷丝婷”,这个名字出现在那本《鲁拜集》上。但“捷丝婷”可能是假名,真正的名字成了破译密码的关键。遗憾的是,“捷丝婷”在2007年已经仙逝,密码专家们急得直跳脚,觉得要是能找到她的真名,说不定就能拨开云雾见青天了。

江湖上开始流传各种版本的故事,有的说伯克萨尔其实是情报部门的卧底,有的甚至猜测死者是被下了毒手的苏联间谍。这事儿,真是越传越离谱,也越来越扑朔迷离了。

1978年,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搞了个大动作,推出了一档名叫《萨默顿海滩之谜》的电视秀,直接把伯克萨尔请到了聚光灯下。主持人跟伯克萨尔玩起了猫鼠游戏,问道:“老兄,遇见咱们的‘捷丝婷’小姐前,你是不是一直在情报圈子里潜水啊?有没有跟她分享过你的特工日常?”伯克萨尔淡定地摇了摇头:“没那回事儿。”

主持人不依不饶:“那她会不会无意间知道了些什么?”伯克萨尔耸耸肩:“除非有人故意告诉她。”主持人紧追不舍:“这事儿跟间谍活动有没有一腿?”伯克萨尔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这个问题,简直比电影剧本还刺激,你说呢?”

这事儿还没完,因为萨默顿海滩靠近伍默拉,那可是个藏龙卧虎的导弹发射基地,于是乎,间谍论就像野火燎原,越烧越旺。话说回来,1947年,美国佬发现自家和英国佬联手策划的“薇诺娜”计划,也就是针对苏联的超级机密,居然从澳大利亚外交部漏到了苏联大使馆,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以至于美国直接给澳大利亚来了个信息封锁,澳大利亚政府也不甘示弱,宣布成立了国家安全情报组织,场面那是相当热闹。

警方再次对萨默顿海滩的这位神秘嘉宾进行了全方位“体检”,还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个石膏半身像,最后风光大葬在阿德莱德的一块墓地里。没想到的是,后来竟然有人偷偷给这位无名英雄献花,搞得跟探亲似的。

与此同时,对面阿德莱德火车站旁边的一家旅馆,前台小姐姐爆料,说有个神秘客在案发前后住在21号房间,11月30日退房走人,跟玩消失似的。清洁阿姨收拾房间时,还发现了黑漆漆的医药箱和注射器,这剧情,越来越像侦探小说了。

还有更离谱的,1959年,新西兰一所监狱里,有个囚犯跳出来,说他知道死者是谁,结果话音未落就被啪啪打脸。

这么多年过去了,那本《鲁拜集》上的“天书密码”吸引了各路大神,从军情六处的高手到数学怪咖,再到占星大师和密码发烧友,但愣是没人能破解它,看来这密码比埃及金字塔还古老。

直到1994年,维多利亚州的大法官兼法医研究会的老大哈勃·菲利普斯决定重审此案,给出了个惊人的结论:这位海滩先生很可能是因为吃了太多洋地黄才挂的。为啥呢?因为死者的内脏肿得跟气球似的,和洋地黄中毒的症状一模一样。

更巧的是,三个月前,美国财政部的一个大官也被爆因为洋地黄过量去世,而他正被怀疑在“薇诺娜”事件中给苏联当间谍。这事儿,真是越挖越深,越想越悬啊!

2004年,一位名叫盖里·菲尔特斯的退休侦探跳出来,像福尔摩斯附体一般,宣称自己可能解开了那串神秘密码的终极谜题,他说这密码最后可能藏着一句话:“是时候搬家去南澳大利亚州的莫斯利街啦!”而这“捷丝婷”小姐,恰恰就住在那条街上,这巧合,简直比电影情节还巧。

这还不算完,萨默顿谜尸案周围,还有两起谜团重重的事件,像是三部曲一样,环环相扣。

第一幕发生在1945年,一位名叫约瑟夫·马歇尔的新加坡兄弟,在悉尼莫斯曼区被发现,胸口压着一本敞开的《鲁拜集》,据说他是自己给自己下了毒。巧的是,两个月后,“捷丝婷”就在附近给了伯克萨尔一本《鲁拜集》,这距离,走两步路都能串门子。

紧接着,马歇尔死因聆讯的见证人,一个叫格温妮丝的女子,突然间就上演了浴室惊魂,割腕自杀,全裸倒地,这事发生在聆讯后仅仅13天,让人脊背发凉。

第二幕,1949年,一个小男孩克里夫的遗体在沙滩上被发现,而他爸爸凯斯在一旁昏迷不醒,地点离萨默顿海滩不远。更奇怪的是,小男孩的妈妈之后报警,说有蒙面人开车吓唬她,还警告她别跟警察走太近。她觉得,这一切都是因为老公帮警方认尸,而那尸体可能是老公的熟人。

这一连串的事件,让萨默顿谜尸案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层层揭开,却还是找不到那个最小的娃娃。

前南澳大利亚州的警察头子伦·布朗,当年也曾是调查的一员,他认为这死者可能是苏联阵营的,所以警方才查不到他的底细,这推断,让案件又添了一层冷战时期的神秘色彩。

如今,阿德莱德大学的德雷克·阿尔伯特教授带领的团队,正试图用高科技手段破解密码,他们用电脑分析那串字母,发现它并不随机,反而像遵循某种诗歌的韵律,可能是某种一次性的加密手法。他们甚至还考虑到了醉酒因素,这研究,简直细致到了分子层面。

解剖学界也没闲着,新的研究成果让这个谜案的解答似乎又近了一步。

2011年10月,赫恩伯格教授在一堆老古董里淘到了一块“金子”——一张旧身份卡,这可是从一位阿德莱德女士父亲的遗物箱里翻出来的宝贝,属于“一战”时期美国给漂泊在外的水手颁发的那种。教授灵光一闪,决定来场跨时空的“面部识别”。

他小心翼翼地把这卡上的黑白照片和咱们萨默顿海滩那位神秘先生的遗照摆在一起,嘿,除了岁月留下的痕迹,这俩人的鼻子、嘴唇、眼睛,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就连脸颊上那颗痣,位置和形状都像是复制粘贴,简直像是失散多年的孪生兄弟。

这张身份卡的主人叫做“”,标记着“英国国籍”,发行日期是1918年的2月28日,仿佛是历史留下的一个问号。不过,当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档案馆大佬们联手翻箱倒柜时,这位“”却像蒸发了一样,踪迹全无,档案里一片空白,连个影子都没找到。

澳大利亚警方一看,这不就是传说中的新线索吗?立马表态:“这事儿我们跟定了,萨默顿海滩的百年谜团,咱们一定要把它给撬开!”看来,这场跨越世纪的寻人游戏,又添了几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