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总裁豪门>四合院之咸鱼的悠闲人生>第172章 各种猜测,头脑风暴

勘察完了现场,张帆看了一下时间,都凌晨了,也还没有回家,这么晚了,回去也是折腾家里,算了。

张帆就跟着忙活完的同事一起回了所里。

隔天早上,几个人照例开了个早会,因为昨天晚上的事情,今天参加会议的还增加了老钱和丁一。

“好,大家都来了,昨天晚上的事情大家也基本都知道了,这里就不重新说了。老钱,先介绍一下你这边的情况。”张帆直接组织开会,自然先点了负责尸骨检查的老钱。

“好,我先来说一下。”老钱开始对着自己的记录本给大家介绍了起来。

通过老钱的观察,尸体已经完全白骨化,通过环境,土质等等方面的分析,死者应该死亡五年以上。

另外,死者是一名女性,这一点从死者的衣服以及死者的盆骨都可以证明。

“就是说死者应该是54年之前就已经死亡了!死者的死因是什么?”老赵看到老钱戴着眼镜,说话很慢,就有些着急。

“通过死者的颅骨来看,生前应该是被外物击打头部致死。”老钱依旧慢悠悠的说道。

“能推测出凶器的形状不?”老赵继续问道。

“从伤口的形状上来看,应该是类似于锤子之类的器物。”老赵继续说道。

“老赵,你别插嘴,让老钱慢慢说!”张帆赶紧阻止了准备继续发问的老赵。

这两个人,一个急性子,一个慢性子,这俩人如果再聊下去,一个会急死,一个会气死。

听到张帆的话,老李和程才都笑了笑,没有说话,老赵也偃旗息鼓了。

老钱继续开始介绍案情。

“我们在发现尸骨的坑里,就是尸骨的旁边,还发现了一把锤子,从锤子大小等方面,基本可以判定为是凶器。不过,时间太久了,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暂时只有这么多。”老钱念完了自己的记录本,摘下眼镜,看向几人。

“好,丁一,你那边勘察现场有没有什么发现?”老钱这边介绍完了,张帆又问向了丁一。

“各位领导,通过对现场的检查,没有发现太多有用的线索。从房子内部来看,这个林晓应该是自己单独居住的,房内并没有任何女性生活过的痕迹。房间应该是被打扫或者收拾过的,没有发现任何钱财以及贵重物品。”丁一开始介绍起了他这边的情况。

情况,张帆昨天晚上也都看到了,大概就是这些情况。没有什么特别发现。

“张所,昨天您让我们把书房的那些书籍都带回来。在对这些书籍进行检查的时候,在一本书里面,发现了一张卡片,您看看!”丁一介绍完了其他的情况,突然说道这个发现,并且从手中的本子里面拿出了一张卡片,放在了桌子上。

张帆拿起卡片,仔细的看了起来。

这张卡片有些像装某种糕点或者其他东西的那种外包装,从上面剪下来的一部分。比正常的纸张要厚的多,但是质地就要粗糙的多。

张帆翻动卡片,仔细观察,在卡片上发现了一行小字。“六安茶楼”四个字也在上面,是用毛笔写上去的。

“六安茶楼,六安茶楼!”张帆喃喃的念着。

“这个茶楼你们知道么?”张帆没有听说过这个,就问向在座的几个人。

老赵和老李等人,都是一脸茫然。

张帆就转头看向了程才,这几个人里面只有程才算是个地道的四九城人,其他的人都是解放之后才陆续转业来到四九城的。

“这个六安茶楼在解放前还算是比较出名,主要售卖的是六安瓜片,这个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但是,这个茶楼老板很有想法,在自己的茶楼里面做了个戏台,有时候请戏班子唱几天大戏,有时候请说书先生过去说说书,所以,这个茶楼相当的热闹。不过,还没等到解放,这个茶楼就没有经营了,听人说,老板带着家里人跑到国外去了,至于具体怎么样,也没人知道,也就是听说的。”程才介绍起了这个茶楼。

就是一个茶楼,貌似也没有什么方向性,张帆也就暂时略过这个事情。对几个人说道:“好了,咱们先不说这个。现在整个案子的情况,就这么多,大家都有什么想法,都说一说。”

群策群力,张帆的指导方针就是坚决的依靠集体智慧。

“这种命案,当然还是要先确定死者身份啊!不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有些难啊?一个独居男人的家里出现了一具女尸,线索还这么少,还过去了这么多年。想要找出这个人可真是有些困难。我先到局里去查查失踪记录吧,看看有没有人报案,有没有跟这个死者年龄,身高,相似的。”老赵直接说道。

这也是调查命案的第一步,如果连死者的身份都确定不了,那就真的没办法来查下去了。

大家都经手过一些案子了,这种命案,无论是截杀,情杀,寻仇或者其他的原因,基本都可以从死者的身份去入手,基本在她的关系圈之内,就会有答案了。

所以,确定死者身份是第一任务。

“这个事情有这么几种可能。第一,这个人就是林晓杀的,他杀人之后,埋尸,因为怕被查到,匆匆的收拾东西,躲避出去了;第二,这个人不是林晓杀的,但是这个凶手知道林晓的房子里没人,所以,在杀人之后,就把尸体埋在了他的院子里,因为这样就不会被发现。”接着老赵的话,老李也开始分析了起来。

主要意思也就是,要么凶手就是林晓,杀人之后,逃跑了,要么就是周围的邻居或者是他的熟人,知道他这里没人住,这个宅子空了下来,所以,在杀人之后,就埋尸在了这里。

“所以,我的意思是,从林晓的周围人入手,查一查他的社会关系,还有周围的邻居。这些人都可能知道林晓的情况。”老李说着自己的想法。

张帆点点头,他家里的院子发现了尸体,无论怎么样,这个人都要好好查查的。

程才一直都是听着,没有说话。但是,眉头有些微皱,好像想到了什么,没有说出来。

“程才,你有什么想法,直接说出来!咱们一起研究研究。”张帆直接点了他的名字。

“张所,我是这么想的,有些武断,没有证据,就是个猜测,大家听听。”程才说道。

“咱们当初查这个林晓的家里,是因为叶秋的案子,对于叶秋的案子,咱们的推测是现在的叶秋和邹清都是由特务替换,用这两个人的身份隐藏下来。”程才开始说起自己的想法。

把两个案件如果连起来看,就是,因为对叶秋两口子的怀疑,尤其是怀疑现在替代叶秋的人也是一个作家,所以就开始查这些年没有产出的作家了。

这才查到了林晓的头上。

现在的情况是,林晓的情况还不知道,但是在他的院子里发现了一具女性尸体。

“张所,你说有没有可能,这个死者就是原本的邹清,林晓杀害了原本的邹清,之后带着现在的这个人一同伪装成了叶秋夫妻。”程才说了很久,最后才说出这个结论。

其实在昨天张帆勘察现场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想法,但是这个想法有些太过武断了。

这会程才说出来了,他倒是有些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

既然要替代别人生活下去,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先把原本的两个人都消灭掉,这样才能用别人的身份慢慢生活,慢慢经营,达到目的。

可是,无论派出所这边怎么查,都找不到任何线索。

如果,这个死者能证明是邹清,那两个案子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听到程才的分析,几个人都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

“行,想法只是个想法,咱们下面要做的就是一步一步的证实。还是要有足够的证据,才能把这两个案子都定死。下面,老赵,你就按照你说的,先查查失踪人口,看看有没有人上报了失踪的,能不能跟死者对上;老李,你就去查查这个林晓的社会关系和他周围邻居的情况;程才,你这边还是继续走群众路线,把邹清的情况在查的细一些,看看我们有没有什么忽略的。老钱,尸骨在重新检查检查,看看还有没有什么更有指向性的特征,帮助大家更快的确认死者身份!”统一了大家的想法和意见,张帆就开始点兵点将,一个一个的分配任务。

死者为大,虽然这个年代还没有提出什么命案必破的口号,但是张帆还是感觉要给死者找出凶手,为死者鸣冤。

大家收到命令,就开始分头忙碌去了。

张帆开始翻看起桌子上的各种文件,这么大个派出所,案子肯定不可能只有那么几个,别的案子虽然看着不大,一些盗窃、斗殴的案子,也都处理的差不多了,但是张帆还是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一份一份的仔细看了起来。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派出所这边,大家都按照自己的任务领着小队开始忙碌。

另外一边,几名公安也来到邮政局,查看起了叶秋的信件往来。

当邮政局的人看到是公安同志过来调查事情,自然很是配合,不过,这信件往来,并不像汇款一样都有底单可查。

没有办法,最后邮政局就把负责叶秋所住地方的邮递员叫了过来。

这是一个30岁左右的青年人,从解放前就在邮局工作,解放后就一直负责叶秋那个片区的信件收集和信件投递了。

“方同志,您好,我是轧钢厂派出所的赵鹏,有些事情要麻烦您帮忙回忆一下。”赵鹏开门见山的跟这个邮递员说起了自己的目的。

“你们要查的是叶作家的信件?”邮递员问道。

“你认识他?”赵鹏有些欣喜。现在这个案子为什么动不了,卡在这里了,不就是因为没有人跟这个叶秋有过接触么?如果这个邮递员跟他有过接触,那可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额。”邮递员有些卡壳,让赵鹏有些烦躁。

随着邮递员的诉说,赵鹏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要说这个邮递员跟叶秋认识呢,是因为这个邮递员知道自己负责的片区有个作家,就比较在意,给他家的信也都是早早送过去,那个片区邮箱要发出的信件,看到时叶秋的,他也会重视一些,就是工作会更加小心一些,他怕是一些重要的稿子,被自己弄丢了。

可是,这个邮递员也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叶秋。

“他的信件多么?”赵鹏问道。

“以前挺多的,早些年,基本每天都有他的信件,后面就少了很多!”邮递员答道。

“哦,你还能记得是谁给他的信么?”赵鹏问道。

“那不记得了,他的信件挺多的,不过应该是个女孩子的信,信封上的字体就像个女孩子写的。”邮递员答道。

“你怎么对他的信件知道的这么多?”赵鹏问道。这么多多年的事情难过了,这个邮递员还记得,可见当年的事情他有多在意。

“我们那个片区每天的信件就那么多!就是他那个邮寄信件的邮筒,都快成他一个人的了,要么就是连续几天没有信件,要么就是他的一封,很容易记的。投递信件,更是这样,有的时候连续几天只要去他家的邮箱投递就可以了。”邮递员笑着说着。

赵鹏想了一下,也是个这么个情况。

这些年,认字的人都不多,谁还有功夫写信啊,再说全国都解放了,百废待兴的,大家都忙着建设祖国呢。

也就只有这些作家,还有这功夫写信交流。

“他从什么时候开始信件变少了的,你还记得么?”赵鹏继续问道。

“记得,53年之后,他的信件就少了很多,邮寄出的还是差不多,但是给他的信就少了很多,有时候几个月都没有一封。那一年开始了弄公私合营,所以,我大概还记得。还因为他的信件少了,有时候我几天都不用去那篇了。”邮递员都没怎么回应,就快速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