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科幻末世>抗战之无敌炮兵>第466章 谈判进行时

救国军和日军的第一轮谈判无疾而终,双方之后也分别召开了记者会公布了一些谈判的细节。

听说救国军要求日军以北平换俘虏之后,整个世界一片哗然。华国一片整齐的叫好声希望谈判早日达成,日国则是一片嘘声大骂救国军卑鄙无耻。

南京,钟先生紧急召集了国防部的高级谋士们召开会议,讨论救国军和日军达成谈判的可能性。

“先生,在我看来,楚天铭的这个想法简直太天真了!北平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是人尽皆知的,当初日军为了占领北平,前前后后牺牲的人数都不下两万人。现在,楚天铭竟然想仅凭两万日军俘虏就换回北平城,恕我直言,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我也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放弃北平,对日军的军心和士气将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而且,北平还是华北地区日军的司令部驻地,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我都不认为日军会轻易放弃北平城。”

“附议!”

“附议!”

“附议!”

……

会议室里,附和的声音此起彼伏,几乎没有人认为楚天铭的俘虏换北平计划会取得成功。大家的脸上都写满了担忧和疑虑,对于楚天铭的想法,他们感到既震惊又有些荒谬。

在一片嘈杂的否认声中,钟先生的心情愈发沉重,如千斤重担压在身上。他对楚天铭的计划心存疑虑,但内心深处却无比渴望着楚天铭能够获得成功。

北平城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而光复北平的消息,如同一束耀眼的光芒,能极大地鼓舞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让人们在阴霾中看到希望与曙光。

“唉,这个计划恐怕是难以实施了!”钟先生心中暗自叹息。

然而,就在众人都对楚天铭的行动不抱期望之际,一个突兀的声音在会场内响起。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年轻的国军将领挺身而立。他先是恭恭敬敬地向钟先生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高声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先生,我认为楚天铭的这个计划很可能会取得成功!”年轻的将领朗声说道。

这名年轻的将领?张?正的脸,浓眉?眼,下颌丰满,微翘,显得精神,如果楚天铭见到他的话一定会大呼一声“敬仰、敬仰!”。而他此刻虽然名声不显,但却在后来的第一次缅战时在孟关杰布山隘间战役毙敌2000余,孟拱河谷战役击毙日军余 ;第二次入缅作战时任新一军军长,攻克八莫、南坎、老龙山、南巴卡、新维、腊戍、乔美等地,共击毙日军3万3千余

他就是抗战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有\"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的美称的孙抚名将军。

钟先生眼睛一亮,他望向年轻的将领投过去一个鼓励的眼神,“抚名啊,你说说看,为什么你会觉得楚天铭的计划会取得成功。”

先生,我的判断大致有以下三点:

其一,两万人的俘虏无疑是日军的致命弱点,他们若不营救这些人,极有可能会引发前线部队的思想混乱,这对日军来说无疑是极为不利的。

其二,近日我仔细研究了楚天铭指挥的历次战役和行动,惊讶地发现他这个人心思细腻如发,计谋更是巧妙绝伦。最为关键的是,楚天铭从不打没有准备的仗,这一点从他为南京之战精心筹备了数年便能明显看出。在我看来,用俘虏换回北平的计划,必然也是他深思熟虑的产物,为此他必定已经做好了周详的部署。

其三,楚天铭这人可以说目的性非常的强,往往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那种。为了达成这一次俘虏换北平的计划,我敢肯定他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才逼迫日军答应他的要求。为此我翻阅了一些战报,我发现当下北平日军的处境就相当的不好,这很可能就是楚天铭为了这个计划留下的后手。”

“因此,我断定俘虏换北平的计划非常可能获得成功!”年轻将领说完,会议室里面一片寂静。他们倒不是在思考年轻将领的看法,而是在回想着自己是不是曾经有过针对楚天铭和救国军的行为,他们担心遭到楚天铭的打击报复。

另一边,延安也在积极的进行着讨论。和南京不同,延安这里的人大都认为楚天铭的计划一定会成功,他们甚至开始讨论北平成功光复之后第一时间在那里恢复组织的事情。

“我看你们对楚天铭这个小老弟非常的看好嘛!”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大笑着说道。

“别说我们,你不也是一样!刚才你还一个劲儿的给我们分析这个计划取得成功的要点要注意哪些地方呢!”另一个声音打趣地说道。

“要说这个小老弟还真敢想啊,俘虏换北平,我是想都不敢想啊!”又一个声音笑呵呵地道。

“依我看啦,咱们不是不敢想,是咱们的基础太弱,抓得俘虏还不够多,要是我们也有两三万的日军俘虏,我们也是可以有这样的想法的!”第一个声音说道。

众人一听也都乐了,纷纷大笑起来,紧接着又开始讨论起和救国军的合作来。

在华国陷入一片热烈讨论声浪之时,日国东京大本营也正在进行着激烈的争辩。他们甚至专程将远在北平的寺内召回。

至于日国具体是如何讨论的,无人能知,然而,当寺内重新回到北平后不久,局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方面,北平周边的驻军部队数量惊人地增加了一倍有余,这无疑给人们的心头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另一方面,华北方面军的司令部也开始了向天津的转移。

同样的,针对日军增兵北平的态势,救国军第五军三个师的兵力针锋相对的向北平方向推进了三十里地。

双方各自的这一举动引发了人们无尽的猜测和担忧。

就在这样的波云诡谲的形势下,救国军和日军的第二轮谈判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