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明月清风剑>第190章 拯救施耐庵1

施耐庵原名施彦端,字耐庵。生于元朝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死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施耐庵家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据施家家谱记载,远祖乃孔子七十二贤人施之常之后,后到苏州为官,家道没落,到其父施元德时,靠水上操舟为业,母亲卞氏。

施耐庵秉承先祖之才气,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才气超人。十三岁时,有邻居父母亡故者,请了个二十里外浒墅关的季先生来写祭文和墓碑,因临时有事未来,丧家急的团团转。有人提议让小彦端来试试,丧家说道:“他还不到十四岁,怎能担此重任?”

这位邻居说道:“听我爷爷说过,唐朝的王勃十四岁时,南下探父,途经南昌,路过南昌滕王阁,写下了千古不朽的‘滕王阁序’。这就是‘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甘罗十二为丞相’,彦端也十四了,让他来试试又何妨!”

丧家无法,只好到施家去请小彦端,彦端也不推辞,就到丧家去,提笔一挥而就,写好了祭文和墓碑,使丧事顺利完成。事后,季先生看了墓碑和祭文,感慨地说:“真是后生可畏!十四岁就有如此才气,将来会前程无量!”

季先生主动找到施元德,愿将小耐庵带到浒墅关教他读书,不收学费,还免费提供食宿。有这样的好事,施元德当然是求之不得。于是,季先生就把小耐庵带到浒墅关去读书,后来又把自己的女儿也许配给施耐庵。

施耐庵在浒墅关读书十分刻苦,季家是世代书香门第,家中有很多藏书,施耐庵广读了诸子百家的着作,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同时,还读到了当时刊印的《大宋宣和遗事》,这套书是由数十本小册子组成的一套传奇故事集,讲的是山东水泊梁山好汉们的故事,有《天王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鲁智深》、《林冲上梁山》、《杨志卖刀》、《武松打虎》、《十字坡》、《黑旋风》……,施耐庵被故事中的人物深深地吸引,每个英雄人物都有一张张活鲜鲜的面孔,各自性格不同,个个都有不同的本领和遭遇,他们都是义薄云天的好汉。

后来,施耐庵果然不负恩师的期望和教诲,他十九岁中秀才,二十八岁中举人,三十六岁中进士(公元1332年),他在殿试时遇到了同科人,二十二岁的刘伯温,本来刘伯温殿试时考中了头榜头名状元,施耐庵为二名榜眼,朝中权臣对元顺帝说:“刘、施二人都是四等人——南人,如果点他们为状元和榜眼,显得我们朝中无人,就贬低了我们蒙古人,这万万不可,他们最好不要进前五名。”

元顺帝本来就是个无主见的草包皇帝,于是,就把刘、施二人分别点为第六名和第七名进士,刘、施二人见朝廷如此腐败无能,都灰心极了,二人从此结为密友。因无银行贿,刘伯温被任命为江西吉安县令,施耐庵为杭州钱塘县令,施耐庵不想前往赴任,刘伯温劝道:“施兄,我们应该像柳下惠一样,不辞小官,小县令也可以施展我们的抱负,能干下去,我们就为百姓多做些好事,如不能,我们就像陶县令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就‘归去来兮’,你看如何?”

施耐庵一想有道理,就各自前往赴任。二人干了两年,因看不惯官场腐败,就辞官挂印而去。

施耐庵回到苏州,在施家巷开了一个学馆,第一年学生中有一个私盐贩子的儿子,有二十岁,叫张士诚,文武兼学,他这就是后来的东吴王张士诚,三年后他就离开学馆,创事业去了。后来,又来了一个十四岁的学生,叫罗本,字贯中,祖籍四川成都,生于元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死于明建文元年(公元1400年),出身官宦人家,父亲罗锦生,有六个儿子,罗贯中排行第二,他自幼天资聪慧,博览群书,简直就是当年小施耐庵的翻版,因此,深得施耐庵的青睐和赏识,视为得意门生,悉心培养。后来,罗贯中一直跟着施耐庵,协助他完成《水浒传》的创作。在施耐庵去世后,他在困难的条件下,单独完成了万古名着《三国演义》的创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没过几年,施耐庵的妻子季氏去世,他又续弦申氏,这段时间生活相对安定,他一边舌耕于杏坛,一边着手把《大宋宣和遗事》小册子收集起来,编写《水浒传》。

到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元朝朝纲不举,群雄纷纷举旗反元。张士诚是江东首富,他带领全族人和所有盐工万多人起兵造反,很快攻下江东十多个州,聚众二十多万。至正十六年,张士诚攻下平江,遂聘老师施耐庵为兵部枢密(军师),罗贯中为书写员,施耐庵此时年已六十一岁。

在聘用后前两年,施耐庵在治国方略以及军事策略上出了很多好主意,并且见到了成效,经济得到繁荣,国力不断增强,疆土日益扩大,歌功颂德不绝于耳,日日歌功庆典,夜夜红灯绿酒。张士诚自然就骄傲起来,自封起吴王。后来朱元璋攻占集庆后,张士诚打了几次败仗,丢了几个城池,就慌忙寻找靠山,投降元朝。谁的话都不听,独断独行,重用佞臣,疏远贤能,听信谗言,猜忌施耐庵。施、罗师徒见张士诚胸无大志,不会有所成就,在至正二十三年就毅然告病还乡,回到施家巷,重做冯妇。

这时,江阴有一个富商叫穆大成的人,前来聘请施耐庵到江阴开馆作西席,邀全家去江阴,施耐庵为了离开平江,欣然同意,连夜前往。

到了江阴,施耐庵见穆大成财力雄厚,海上和江里有船一千多只,手下有五千兵勇,由十大高手带领。施耐庵见穆家条件不错,就劝他趁乱起义,奈何穆大成没有鲲鹏之志,只满足于在长江和海上跑船经商,这就是人各有志,道不同难与为谋,施对他很惋惜。既是这样,这书也没有教的必要,“教人造反,其罪当斩”,唆使造反罪,要灭九族,还是走为上,免惹祸灾,另找个安静地方创作《水浒传》。主意打定,施耐庵就辞官踏上回乡的路。

施耐庵一家人来到常熟,他忽然想起当年在京会试时结拜了一个江苏举人叫谭阳,家住在常熟祝塘,今天路过此地,不妨去拜会一下老朋友,马车队来到祝塘,很容易找到谭阳的家,谭阳一见施耐庵一家来了,十分高兴,就热情地接待他们,当他了解到施耐庵在平江和江阴的遭遇后,他慷慨地说:“施兄,你在平江和江阴纯是明珠暗投,张士诚是个平庸之辈,没有碧眼儿的气魄和才能,穆大成更是鼠目寸光,无万里之志。这样好了,我自从在京进士落第之后,我回乡后就弃文从商,在长江上跑船,目前也有几十只船了,今年我已六十有一,我把船交给我的三个儿子去管,我退下来享点清福,现在是多事之秋,我准备在祝塘的河阳山隐居,我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我在河阳山修了两个山庄——东庄和南庄,我住东庄,你一家去住南庄,你也把学馆搞起来,贯中授课,你专门写书,你看如何?”

施耐庵听了,有些为难地说:“好是好,我怎么能叫你为我破费?”

谭阳摆摆手说道:“哎,我们俩弟兄谁跟谁?想当年你中了进士我落了榜,你还和我交朋友,不嫌我这个落第举人。现在我当了商人,你该不嫌我浑身铜臭吧?我已弃商从良了,还是当空头举人的好。”

“你为什么不开馆授徒?”施耐庵问道。

谭举人摇摇头说道:“仁兄,虽然我们是同庚,但我的身体远不如你,特别是我有眼疾,左眼已失明,我已是半截房子——独眼举人了,现在我看你是一目了然,我看这个污龊的世道,是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等我右眼也瞎了,我看这肮脏的世道,那是眼不见心不烦!”

谭举人说完,就哈哈大笑起来。施耐庵也笑着说:“兄弟,你还是那样乐观!”

谭举人喝了一口茶,认真地说:“施兄,你说人老了最怕什么?”

“生病?”施耐庵反问道。

“不,最怕是孤独。”谭举人说道,“老了又眼瞎,那更怕孤独,说话的人都没有一个,尤其可怕,那等于是在等死。留下来吧!一家人都留下,两庄相隔只有半里路,我再给你们二十亩田,你们衣食就无忧了,下半辈子我就有伴啦!走,我们现在就去看你的家,我想你会喜欢的。”

条件果然不错,施耐庵一家就在南庄安定下来。这件事情虽然很低调,也没有逃过南京细作都的眼睛,情报很快就摆在朱元璋的龙案上,他忙召见刘伯温,刘伯温看了情报说道:“主公,施耐庵是一个饱学之士,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要论学问,他是江东第一名。他是张士诚的老师,他和张士诚因政见不合,已分道扬镳,现在他住在江阴和常熟之间,常熟归张士诚,江阴为我们所有,我们尽快把他聘请来,为我所用。张士诚现已搞得焦头烂额,如果他抢先把施耐庵聘回去,会给我们造成很多不利。所以,我们应尽快前往,力争赶在张士诚之前。”

朱元璋听了,点点头说道:“这件事就由先生你全权去办,要什么东西到礼部去拿,朕给你派两个大将保卫你,你顺便检查一下江阴防务,严格保密,注意安全,早去早回。”

第二天,刘伯温带上随从,扮作生意人,来到常熟祝塘谭阳的家,当年在京会试时,刘伯温和谭举人也是故人。谭见故人来访,十分高兴,盛情款待。刘伯温说明自己是专程来拜访和聘请施耐庵的,谭阳惋惜地说:“很遗憾,刘兄弟,这趟你是白跑啦!五天前,施耐庵岳父母双双去世,他们全家回平江奔丧去了,一时半会不会回来,他还要把灵柩送回老家杭州去,你若不信,我们一起到南庄去看一下,你就明白了。”

他们一起来到南庄,果然是人去楼空,一把铁将军把门,刘伯温十分失望。谭举人说道:“这样好啦,刘兄弟有什么要紧事,可以先告诉我,等施耐庵回来我再转告他,你看怎么样?”

刘伯温无法,只好转达吴王仰慕之意,同时说:“这次特派我来聘请施先生到南京去,早晚听先生教诲,望先生能移趾南京,可惜这次不能相见。”

第二天,刘伯温留下聘礼和书信就告辞而去。他带着人马来到江阴,吴桢弟兄连忙迎接。刘伯温说明来意,检查了一下防务,然后对二人说道:“我这次来的第二个目的是聘请施耐庵,可惜没有完成任务,据说他全家回平江奔岳父母丧去了,他今年已七十多岁了,还会全家奔丧?显然不合情理,第二、他与张士诚不和,他也知道我们马上要进攻平江,他不会在这个时候回平江的,我怀疑他是故意躲避我,我估计他全家搬到江北去了。我回京后你们马上在江北各地普查施耐庵的下落,然后上报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