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收完棋子,没骨头似的滑躺下来,枕着竹简,左腿架在右膝上,“袁隗和王允,这两只老狐狸真难缠。幸亏袁隗有几个拖后腿的侄子。”

  “怎么讲?”

  “太仆掌管三万官奴婢,专业畜养牛羊马匹,自从袁士纪(袁基)担任太仆,年年亏空,以至于不能供给优良的战马。袁本初(袁绍)做事瞻前顾后、犹犹豫豫的没个决断,一天三个计划,三个月都不一定能行动起来。袁公路(袁术)冲动易怒,说话做事完全不过脑子,还不如他兄弟。”

  荀彧填装了一只手炉,递给郭嘉,“困了就去隔间睡一会儿。”离得近了,倏忽闻到郭嘉身上散发着一股子醇酒香味。

  郭嘉抱着暖烘烘的手炉,舒服地呼出一口气,“不困,今天高兴,同孟德多饮了几杯,许是那酒有些后劲儿。孟德想招揽我,我偏不去。”

  荀彧有点惊诧,“奉孝不是很看好他吗?”尽管洛阳至今还流传着曹操和袁绍一起“抢新娘”的传说,但郭嘉非常欣赏曹操的才能,关键是性情也十分投契。对于曹操挖人的行为,荀彧虽然不赞同,却对友人的选择没有十足的信心。毕竟曹操的人格魅力非同一般,连荀彧有时都会动摇。想要挽留,又怕郭嘉为难。

  “谁都不能和文若相提并论。我本是闲云野鹤,如果没有文若和兄长盯着,也不会因为迟到早退被韩先生举着手杖追打八条街,我更乐意只拿俸禄不做事,怎么舒服怎么混。”

  荀彧的眼中藏了柔和的笑意,假装严肃,“原来韩先生已经半个月没打奉孝了嘛?要不我去准备一把戒尺?”

  郭嘉:“……”

  郭嘉挑眉:“文若,你跟谁学坏了?”

  荀彧打开箱笼,翻出薄毯替郭嘉盖上,“歇着吧。”

  一室静谧,甚至能听见纸张翻动、窗外的雪花片片吹落在竹叶上的声音,意韵悠然。

  郭嘉闭着眼安静地眯了片刻,忽然道:“文若,听雪。”

  荀彧少年时也曾和郭嘉一起听雪。彼时郭嘉尚小,体弱多病,下雪天,郭母是不让他出门的。有一回荀彧和郭嘉讨论楚汉之争项羽败给刘邦的原因,难免感叹汉初三杰韩信被杀、萧何自污,唯有张良功成身退,让人羡慕。不知不觉地天色近黄昏,荀彧扫榻留客。

  荀氏老宅种了几株梅花,小窗寒夜,枕着一缕若有似无的淡淡冷香入眠。晨光熹微,荀彧从酣睡中醒来,看见郭嘉已经卷着被子,滚到了床下,也正悠悠醒转。

  郭嘉先是一脸茫然地望着屋顶,随后惊奇地发现他正躺在床边的地毯上。猝不及防,对上荀彧意味深长的目光,想起昨晚明明已经准备好客房,他们却因为总有说不完的话,挤在一起睡着了,不由相对大笑。

  荀彧顾不上换衣服,先一把将郭嘉拉起来,“被挤下去了?”

  “没有,我睡觉一向不老实,在家也经常从床上掉下来。”

  “那下次我睡外侧。”

  大约在半夜就开始下雪,窗外雪压花枝,连翩瑟瑟。仿佛是某种默契,他们穿戴整齐,就并肩坐在廊下听雪。荀彧的友人很多,但像郭嘉这样不说话,也不会感到冷场,说错话,也不必尴尬,一起发呆、或者浪费时间做些无用之事也很惬意的知己,仅此一人。

  荀彧甚至可以在郭嘉面前甩开一切包袱,表现出不怎么优秀的一面,无比自在,一点也不担心形象崩坏。

  郭嘉见到了,也不会对王佐之才感到失望,反而很开心——蔷薇有刺,月亮有缺。文若不把我当外人,荣幸之至。

  直到晨钟敲响,荀衍、荀谌推开门,被眼前的一片冰雪琉璃世界惊艳到,招呼小厮摆上坐榻,邀请荀彧和郭嘉去别院,一同围炉赏雪吃早餐。人声渐渐嘈杂,才听不到雪落的声音了。

  回忆被鸽子的鸣叫声打断。信鸽完成送信的任务,等了又等,却没有得到食物奖励,不满地扑着翅膀“咕咕”叫。

  荀彧在博物架上找到一罐五色谷子,舀起一小勺,捧在手心里喂鸽子。戏璕的信鸽毛色鲜亮顺滑,看上去又精神又漂亮。荀彧悄悄摸了一把,鸽子跟他不是很熟,毫不客气地一口啄下来。

  荀彧只觉得手指疼痛,下意识地一缩手,谷子洒了一地。几粒五色谷子弹起来,落在郭嘉的坐席上。信鸽便吃着谷子,落到郭嘉的身上。

  荀彧垂手,让衣袖滑落,遮住手上的红印,对鸽子说,“迟早把你炖了。”

  郭嘉坐起来,忍着笑,“这可是志才的心肝宝贝,我什么也没听见。不过,鸽子的繁殖速度太快,一年七八窝。按照惯例,冬至前后,兄长会再从志才那里买一批小信鸽养在京城,逐步训练识路的能力。先前那一批已经喂了半年,体型不适合当信鸽的大约也有上百只,烧烤煎煮炸皆可,文若想怎么吃?”

  荀彧认真地考虑了一下:“烤乳鸽、八珍鸽、山药鸽子汤。”

  门外,郭鸿轻轻地咳嗽一声,掀起竹帘,“倒也不必等到冬至,明日就让厨子做好,给你们送过去。”他不是有意偷听的。

  惦记着兄长的鸽子,被抓了现行,郭嘉脸不红心不跳,“兄长,今日为何这么晚?”

  郭鸿无奈地按了按眉心:“案情一目了然,但廷尉判不了。蔡邕突然回京,和孔融一起来我这里闹,要为党锢之祸惨死的李膺、陈蕃、荀昙等人伸冤。这是先帝定下的铁案,谁都知道错得离谱。但我总觉得这时候翻案,有欺压幼主的嫌疑。再说了,就算要翻案,也该文若牵头。”

  荀彧垂眸,难道他不想为李膺、荀昙伸冤吗?然而大汉以孝治天下,陛下年幼,登基不满一年,现在逼着陛下翻案,去打先帝的脸,于心何忍?百姓不关心被尘封的冤假错案,他们最迫切的愿望是吃饱穿暖,生命和财产不受侵害。

  士族、外戚和宦官,对百姓来说,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无论哪边掌权,他们都是被收割的韭菜。区别只是温和的收割,或者粗暴的收割。大环境和玩家生活的那个富强、文明的国度无法相比。

  为李膺翻案,确实能让荀彧名重天下。推迟翻案,难免被孔融等儒生口诛笔伐一段时间,但现在是国家利益、百姓生活优先的时刻,他个人的名誉,没那么重要。

  荀彧:“这案子的确应该重审,但绝不是现在。事有轻重缓急,现阶段,还是由廷尉主持,清查贪官污吏、普及法律常识、增强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先解决治安问题。假如孔融有意见,让他来找我。”

  于是,郭鸿下定决心,踱步走回正堂,对廷尉府的皂衣吏吩咐道:“明日孔融再来,直接轰出去。如果是蔡邕,就请他帮你们写廉政、普法的宣传标语,多写一点。”

  第二日,天色已晚,蔡邕早上去廷尉府,一直没回家。蔡琰蔡昭姬(蔡文姬)有些担心父亲,提着食盒来廷尉府寻人。只见蔡邕面前摆着大、中、小各种型号的狼毫笔。被一堆廷尉府的小吏围着,奋笔疾书——“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豆腐。”

  一名小吏建议道:“本朝的清官,也可以拉出来当个表率。”

  蔡邕沉思一瞬,立即想到一个人——“一钱太守”刘宠。

  刘宠担任会稽太守的时候,当地民风淳朴,很多百姓从出生到老死,都没有进过市集城镇。以前的会稽太守喜欢强行征收赋税,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派人上门催征,闹得百姓家中犬吠不止,常常一整夜,到处都是此起彼伏的犬吠声,人人不得安宁。刘宠上任以后,坚持不扰民、不加税的政策,让百姓安居乐业。

  后来刘宠升职成为京官,他离开的时候,轻车简从,没什么财物。百姓纷纷前来送行,有五六个头发胡须都白了的老翁,特意从若邪山谷间步行出来,这些百姓都带着铜钱,要送给刘宠当路费。盛情难却,刘宠推辞不过,最终挑了一枚铜钱,收入怀中,表示领受大家的心意。

  蔡邕略微沉吟,提笔蘸墨,写道:“黎民感恩赠百吊,太守留念取一钱。”

  蔡琰艰难地挤进人群,“大人,您没事吧?”

  蔡邕看见女儿,喜上眉梢,“昭姬,来得正好,快帮为父想几句鼓励廉政,警告贪官的话。写出来,镌刻在官府统一发放的笔架、水杯、书案、砚台等物品上。公卿百官每天都能看见。”打击依然活跃的贪官污吏,改善官场风气,这可比重审陈年的老案子有意义多了。蔡邕干劲十足。

  蔡琰:“……”

  蔡琰把食盒放下,“大人,吃饭了吗?”

  “吃了,郭廷尉管饭,廷尉府的饭菜特别好吃。以后不用给我送饭,在这里写标语,包吃包住。”关键是按字给钱。一想到会有无数贪官天天对着他写的标语坐立难安,心情就很明朗。

  蔡琰:“……”

  她环顾四周,发现正在写标语的不仅有蔡邕等书法名家,还有几个字迹娟秀的女子。

  蔡琰打量着和她年纪相仿的女子,发现对方穿着文吏的服饰,心中一动,问道:“女子也可以在廷尉府当书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