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水浒:开局拥有天生霸王神力>第51章 太白乃吾祖

“李兄认识此人?”赵佶好奇道。

“嗯,郓州人氏,其父为县令,横行霸道,欺压良善,草菅人命,小人儿,不足挂齿。”

“竟有此事,怎无人上奏天听?”赵佶皱了皱眉。

李应歪头看向他,就算有人上奏你看吗?就算看了,你会亲自解决吗?

肯定扔一旁交给梁师成,然后踢蹴鞠去了。

“官官相护,老生常谈罢了。”李应摇摇头。

“嗯,对了,李兄可准备入围?我这银两准备着呢,刚才所说还算数,肯定不会后悔,看我们谁才是入幕之宾。”赵佶举起酒杯对着李应笑道,颇为自信。

李应暗叹,果然转头就干其他事了,还是诗词逗佳人重要。

“既然赵兄盛情难却,写一番也无妨。”李应目的达成颇为为难坐下,与之对饮。

“哈哈哈,好,杨兄,去买两份下笔钱。”

“是,赵公子。”

闲来无事,李应四处打量,看到两位熟悉的身影,向其招招手。

似有回应,两人走来。

“李兄这两位是?”

“赵兄,童兄还有杨兄,我来介绍一下,这两位皆是我的朋友,伯纪兄,志宏兄,你们俩怎么也如此早到京城?”

来者正是李纲,邓肃二人。

“哈哈哈,李兄一走,便感觉府城无甚意思,不如来汴京一瞧,果然今日遇到热闹了。”

“正是正是。”

“我以为你们会回去过完年再来?”

李纲摇摇头,“徒增烦恼,对了,李兄还有这位赵兄准备参加这个诗词大会?”至于旁边两位,一看就是护卫。

“赵兄请我参加,错负佳人,也不负美意啊。”

“哈哈哈,我说还是李兄真性情吧!”李纲笑着对邓肃道,后者点点头。

“两位看着一表人才,也是新中举人?”赵佶好奇发问。

“不才,正是。”

“闲话少说,我们开始赋诗吧,佳人可是说了,这可是评判大宋第一风流人物的大会。”李应笑着打断,他可不想赵佶提前熟悉李纲,暴殄天物。

“是极是极。”赵佶点点头,风流更要紧。

不一会儿,众人写下自己的诗词递交上去。

李纲瞅了一眼李应结尾署名,“李兄,这个名字倒是挺符合你。”

“哈哈哈,还是伯纪兄懂我。”

高台上,经过一些人筛选,最初那位丫鬟走出,身后跟着十位女子,每人都举着一张纸。

“诸位,这便是今日第一围,诗词最佳的十人。”

“姑娘还请念出,也让我等知晓是否榜上有名。”

“就是就是。”

“公子莫急,我先念第一首,乃是名为赵白忘所作,

帘旌微动,峭寒天气,龙池冰泮。杏花笑吐香犹浅。

又还是、春将半。清歌妙舞从头按。等芳时开宴。记去年、对着东风,曾许不负莺花愿。”

赵白忘,赵白王,赵皇,赵佶你小子,取名字也不忘装叉是吧,李应默默一笑。

“好,真不错。”杨戬第一个喊出来,也不管什么意思。

“还行吧,不过是咏春的,算不上风流。”

“确实只能说中上之作。”

“这首词排第十我没意见。”

“我感觉我也行。”

场下也有夸赞的,不过人数不多,坐下来慢慢品其中意味,自然是好词。

但如今正是灯红酒绿,激情澎湃之时,越是浅显易懂,朗朗上口,越是惊艳四座,大多传世之作皆是文章天成。

“哈哈哈笑掉大牙,这首词也能上榜?可笑。”

“我也觉得一般,章兄肯定比他好。”隔壁桌传来嘲讽,正是郭忠贤,章豪等人。

“无礼之徒。”杨戬正要回头,赵佶摁住摇摇头。

“我倒是觉得不错,自己没有品味罢了。”李应这桌右边传来声音,是一位比较年轻,有些黑眼圈看着轻浮的公子。

“这位兄台高见,我也觉得很不错。”李应点点头,然后回首。

“赵兄这首探春令着实不错,虚实结合,追慕春光。”

果然有人懂自己,赵佶心中暗暗高兴,刚才的失落稍稍平复。

“赵兄描写景色独出心裁,佩服。”李纲说着,邓肃也笑着点头。

果然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赵佶更高兴了。

接着那位丫鬟又念了几首,皆是不错。直到。

“下一首,名为李伯纪所作。”

“李兄,你的佳作?”李应含笑望着。

“哈哈哈正是,莫要笑话。”

“太白乃吾祖,逸气薄青云。开元有道,聊复乘兴一来宾。天子呼来方醉,洒面清泉微醒,余吐拭龙巾。词翰不加点,歌阕满宫春。

笔风雨,心锦绣,极清新。大儿中令,神契兼有坐忘人。不识将军高贵,醉里指污吾足,乃敢尚衣嗔。千载已仙去,图象耸风神。”

此词一出,台下纷纷叫好。

“好词好词,算得上目前最佳。”

“确实不错,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太白后裔。”

“我也姓李,我也是,哈哈哈。”

“伯纪兄,这首水调歌头,当真不凡啊!”

“李兄过奖过奖。”

“伯纪兄的词,在下佩服。”赵佶也点头表示赞同。

当然也有不和谐的声音,“还太白我祖,真不要脸。”

“郭兄此人是谁?”

“乡试第二,李纲,会些诗词文章。”郭忠贤小声解释。

章豪暗道可惜,不知这等人才能否所用。

“小爷不懂诗词,也觉得不错,狗屁不通的蠢货。”又是右边桌的公子哥出言。

“臭小子你谁啊,我忍你很久了。”章豪隔着桌子喊道。

“你管我是谁。”

“章兄莫生气,一纨绔罢了,不足挂齿。”郭忠贤安慰道,反正是谁也惹不起。

“哼,这臭小子。”

舞台上又念了几首,各有千秋,直到有一人名字出现,李应不禁睁眼打量,竟然这家伙也来了。

宋史评价此人疏隽少检,也就是生活放浪,不守礼节,因此写的诗虽好皆是女儿姿态,十分细腻。

若是其词是女子所写,如易安居士,自然很合适,偏偏是男子,李应对此人虽有文采但不太感冒。

“下面这首乃是,周邦彦周大家所作。”

此话一出,场下霎时沸腾,这可是名人啊,算是上个时代遗留词人中最出名的了。

“什么,周老居然也来了。”

“这下没有悬念了。”

“周老在哪呢,在哪呢?”

“别找了肯定在包间。”

“周老如今也风流啊!”

“我等没戏了。”

一阵叹息,多少书生表示赞服,婉约派如今代表词人周邦彦,号清真居士,文学家,音乐家。

“诸位请听,周大家的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吹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露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好好好,画面感十足,周大家果然宝刀未老。”

“此词可传世也。”

“不错,佳作。”

二楼赵佶有些疑惑,怎么画面感如此熟悉,不由想起自己和王姑娘共度良宵美景,该不会这老小子在偷视?下次问问。

“赵兄怎么了?此词不好吗?”李应笑意莫名问道。

“没,此词确实不错,上佳,不过传世算不上。”赵佶有些稍恼,不过也没在意。

“一群范范之辈,岂会评价周大家的词。”隔壁桌郭忠贤又传来一阵犬吠。

赵佶等人一阵皱眉,确实有些吵闹,说几句就反驳。

“赵兄,要不某找人驱逐?”童贯放下酒杯淡淡道。

“算了,别惹是非。”

“最后一首,乃是名为李逍遥所作。”

“李兄,你的?”李纲询问。

李应含笑点头。

“逍遥,倒是颇合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