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我爷爷可是大明战神>第578章 土木堡真相:将计就计

第二日,大同城外的天空。

晨曦初露,却掩不住一股肃杀之气。

由于众多将领的叛变。

大同城已不再是皇帝朱祁镇的避风港。

他此刻对这座城池的将领们充满了不信任,心中唯一的念头便是尽快返回京城。

因此,朱祁镇不敢在大同城外再多做停留,一心只想尽快启程。

至于原定的阳和卫之行。

此事已完全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皇帝的队伍刚刚迈出城门的那一刻。

参将郭登便疾步上前,恭敬地拜见道:

“陛下,您为何如此匆忙地离开大同?”

朱祁镇深知,此刻身处他人地盘。

不宜硬碰硬。

他必须保持冷静,等待回到京城后再对付这些边将。

于是,他故作镇定地回答道:“哦。

朕一路走来,并未见到瓦剌兵马。

或许他们已经撤军了。

因此,朕决定直接返回京城!”

郭登闻言,不禁有些失望。

原本以为皇帝会按照原计划前往阳和卫,毕竟那里的早已埋伏下了天罗地网。

于是,试探性地说道:“陛下。

我们不是原计划要去阳和卫吗?

那将士们都在翘首以盼您的到来啊!”

朱祁镇轻轻叹了口气,说道:

“朕出来这么久了,确实有些劳累。

再说,朕若去了阳和卫,军士们难免要解甲接驾,戍边将士们平时辛勤劳作。

朕实在不忍打扰!”

见皇帝如此坚决,郭登知道无法再劝。

他身为边将,无法强行挽留皇帝。

于是,他只得提出建议道:“陛下。

臣认为您返回京城时。

最好走紫荆关!”

朱祁镇有些疑惑地看着郭登,问道:

“郭参将,为何想让朕走紫荆关呢?”

郭登连忙解释道:“陛下。

我们大同防守严密,瓦剌兵马不敢轻易来犯,但陛下一旦离开大同。

臣担心瓦剌兵马会中途拦截。

紫荆关位于南方。

瓦剌兵马不会轻易深入此地,这样可以确保陛下安全返回京城!”

太监王振闻言,不禁皱眉道:

“郭参将,紫荆关路途遥远且道路崎岖,实在不好走啊!”

郭登却坚定地说道:“王公公。

末将明白您的担忧。

但末将认为,为了陛下的安全,走紫荆关是最佳选择,末将身为大明边将。

自然要为陛下的安全着想!”

朱祁镇听了郭登的话,正在略微思虑。

参将郭登正想再说什么。

立刻被大同总兵刘安制止。

大同总兵宋瑛身死,朱祁镇就临时任命副总兵刘安为大同总兵。

刘安身为广宁伯,也的确够这个资格。

“郭参将,陛下要去哪,不是你一个边将可以决定的,赶紧退下!”

参将郭登瞟了一眼刘安,心中虽然不甘,但也没有办法,谁叫人家是总兵官。

朱祁镇心中不禁有些动容。

略作思索后,点了点头道:“好吧。

那就走紫荆关吧。

朕不能辜负郭参将的一番心意!”

郭登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恭敬地说道:

“陛下英明无比,臣佩服之至!”

王振本欲再言,却被朱祁镇挥手制止。

他下令道:“出发吧!”

随后,大军缓缓向京城方向行进。

离开大同后,朱祁镇瞥了一眼王振。

淡淡地说道:“你是不是在疑惑。

朕为何要听从郭登的建议走紫荆关?”

王振点了点头,说道:“是的,陛下。

臣觉得郭登有问题,他推荐走紫荆关,可能是想在路上设伏。

陛下为何要冒险呢?”

朱祁镇微微一笑,说道:“如果朕不听从郭登的建议,他们肯定会改变策略。

在前往居庸关的路上设伏。

这样还是难逃埋伏。

我们不如将计就计,让他们在紫荆关外设伏,等走到一半时。

我们再突然调头往东,这样就能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居庸关进京。

只要进了京城,朕就是皇帝,就能将这些骄兵悍将和朝中文臣一并处理了!”

王振听后,不禁佩服道:

“陛下真是英明过人!”

京城之中。

刘溥的府邸显得尤为宁静。

今日,府邸的大堂内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翰林侍讲徐有贞。

刘溥热情地迎上前去。

略带疑惑地问道:“徐侍讲。

今日怎得空闲,光临我这寒舍?”

徐有贞环顾四周,见堂内皆是侍女丫鬟,便知此处不便细谈。

刘溥心领神会,挥手示意下人退下。

待众人离去,大堂内只剩下两人时。

徐有贞才神色凝重地开口:“刘兄。

京城即将迎来一场大风暴。

我们恐怕得早作打算!”

刘溥闻言,眉头紧锁:

“许兄所言的风暴,究竟是何意?”

徐有贞深吸一口气,缓缓道出:

“京城前几日流传着一则消息。

称有人从天象中窥见兵变之兆。

难道刘兄不知?”

刘溥听后,不以为然道:“许兄。

这种无稽之谈你也信?

天象岂能预示人间之事?

更何况,兵变之说纯属谣传。

不可信也!”

徐有贞却摇了摇头,沉声道:“刘兄。

这消息并非空穴来风。

实不相瞒,正是我半月前让家人离开京城时所说之言。

不料被下人听去,才传得沸沸扬扬。

我所言非虚,这兵变之兆确实存在!”

刘溥惊讶地看着徐有贞:“许兄。

你何时学会了通过天象预知未来?”

徐有贞苦笑一声,解释道:

“我自然没有这个本事。

但昨日我亲耳听到兵部侍郎于谦与人密谋,要让他的姻亲宣府总兵杨洪除掉皇帝。

此事千真万确,我若非及时离开兵部。

恐怕也难逃一劫!”

刘溥听得目瞪口呆,半晌才回过神来:

“这……这该如何是好?

是否该上报内阁或兵部尚书邝野?”

徐有贞摇了摇头:“刘兄。

你想得太简单了。

杨洪在宣府为非作歹多年,却无人主动检举,这其中必有蹊跷,若是贸然上报。

只怕我们两人都会性命不保!”

刘溥闻言,心中一阵后怕。

连忙拱手道:“多谢许兄提醒。

那我这就去安排家人离开京城!”

两人相视无言。

心中都明白此次京城的风暴已不可避免,在这关键时刻。

徐有贞能冒着风险前来提醒刘溥。

已是对同党情谊的最好诠释。

而刘溥也深知此事的重要性,决定立刻采取行动,自己身为官员,无法轻易离开,但家人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