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总裁豪门>隐形富豪炼成记>第35章 银广夏陷阱(1)

到了三峡附近机场,股神乘私人飞机返回京都。凡三没有随行,而是与莫兰一起,从这里搭乘别的游轮,顺江而下。

莫兰想乘这个机会,将宜昌至宜城之间的重要景点都看看,比如三国赤壁,黄鹤楼,庐山……

这些景点,除了黄鹤楼,其他的凡三也没去过,就满口答应了这小妞的要求。

两人傍晚登船,住的是游轮上的一等舱。门一关,两人依偎着欣赏江上夜色。

晚上9点,凡三接到两个人的电话。

第一个是云中来,寒暄两句后,他询问了股神有没有提及国有股减持,凡三便做了如实回答。

这哥们还是一如既往,正事问完,就挂了电话,没那么多废话。

第二个是李翰。这家伙在德国,此时是当地时间下午3点。

“哥们,银广夏业绩连续多年造假,马上就要被国内那家新锐杂志曝光了。你家至亲手头有这只票的,周一让他们集合竞价时就清仓,再迟恐怕就跑不掉了。”

凡三大吃一惊,不等他细问,李翰就挂断了电话。

这种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凡三早已清仓,肖青梅与邵娜也早就提醒过了,是死是活,他都懒得过问了。

只有李婧这小娘们,前两天,听她说,好像持有这只股票。

他立即给李婧打电话,这小娘们刚从长城饭店回家,正准备洗澡睡觉。

凡三叫她周一集合竞价时将银广夏清仓,并没说任何理由。

李婧清楚凡三的性格,知道他绝对不会无的放矢,因此,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打完电话,凡三询问莫兰,得知她家里没人炒股后,就长出一口气,抱着她继续观赏长江夜色。

至于银广夏造假被曝光,凡三隐约觉得,估计与李翰有关。

其实,说起这事,还真跟李翰有关系,更与他和冉东的个人恩怨直接相关。

当年,李翰毕业时求职不顺,多年女友兼小师妹,投入同门师弟冉东怀抱。

自从3.27国债期货多空大战,冉东一夜暴富后,这些年,这小子春风得意,掐花无数,那个小师妹早就成了家里的黄脸婆,放在家里常年不用。

谁料,这娘们长期抑郁,竟然患上癌症,去年冬天撒手而去。

据说,在医院临终时,身边竟然没有一个亲人。这时候,冉东还在海南岛温暖的阳光下,带着小蜜游山玩水。

本来,李翰已经放下当年的恩怨,反正,这些年,这家伙也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但是,小师妹的悲惨离世,再次勾起这哥们的复仇怒火,发誓要报夺妻之恨。

这时,冉东已离开北华信托,暗中却与老东家联手坐庄,其仓位最重的股票就是银广夏。

2000年12月29日,银广夏的股价,较启动时的价位上涨440%,较之于1999年5?19行情发动前,则上涨了8倍多。

庄家推高股价的手段,不外乎不断送配股,再不断填权。

支撑庄家如此运作的基石,就是上市公司的业绩高成长,这样,不断除权,业绩也能跟得上。

这几年,银广夏的业绩太过亮丽,不少人质疑其财报造假。

散户不清楚,但圈内人很明白。

一位基金经理说:“(银广夏的业绩)好虽好,但不符合常识。”

一家券商农业板块的知名研究员,很早就把银广夏剔除股票池,有人问其原因,答曰:“有研究的必要吗?”

有股民跑到证监会举报,由于银广夏强力公关,监管机关并没有对其立案。

看到这种情形,李翰开始暗中花钱,支持网络水军,在各类股吧里散发银广夏业绩造假的消息。

这些消息,引起那家揭露《基金黑幕》的财经杂志的关注,开始暗中调查。

经过长时间调查,这家杂志记者发现,银广夏旗下天津银广夏疯狂造假。

这家公司,号称利用所谓的萃取技术,每年对德国诚信公司出口20亿产品,其实完全是子虚乌有。

记者们很勤奋,他们连天津广夏在海关出口的报关凭证都查到了。

“不可能的产量、不可能的价格、不可能的产品“,记者调查后,对银广夏这项每年20亿的出口大单,得出如此结论。

其实,对这家公司业绩质疑的并不止这家新锐财经杂志一家。

2001年5月,在一家证券大报的例行编前会上,其总编辑提到,既然银广夏引起那么多疑问,为什么不借助新华社驻德分社力量,去调查一下这家诚信公司呢?

此后,新华社驻外记者在德国当地查询,发现德国诚信公司竟然没有电话。

李翰一直在关注这些动态,于是,借助这次游学,实地调查了这家诚信公司。

他在德国汉堡商会查到如下记录:“Fidelity trading Gmbh公司于1990年在该会注册,注册资本.19欧元(约10万马克左右),负责人为Kiaus Landry,主要经营范围是机械产品和技术咨询。”

一家注册资金10万马克的公司,却与银广夏签下年度金额20亿人民币、3年总金额60亿的合同,反差实在太大,很难不让人生疑。

李翰到注册地实地查看,这家公司办公室很小,而且是铁将军把门。他在工作日守了整整2天,一直没看到有人开门。

这时,隔壁公司职员告诉李翰,自他们搬到这里,就没有看到这家公司有人过来上班。

其实,国内一家大银行通过其海外分行,此前也对诚信公司进行了调查。

他们了解到的情况,与李翰大同小异。于是,这家银行在当年四五月间,提前终止了对银广夏的贷款。

李翰将这些信息,连同诚信公司铁将军把门的照片,通过渠道,转到那两位调查记者手里。

这些证据,让记者们对银广夏业绩造假的结论更加坚定。

这时,银广夏公司及其背后的坐庄机构听到风声,于是,再次开始强力公关。

那家证券大报,据说首先被每年100万的广告费攻下了。接下来,公关重点放到了那家新锐杂志。

这些人首先找到编辑部女主编,要求撤稿,被她拒绝。

通过关系,他们直接找到了杂志主管单位的总编辑那里。

在总编室,来人声泪俱下,诉说少数民族地区有一家上市公司不容易,求这位总编手下留情,同时答应给杂志每年投300万广告。

这位总编辑的心软了,答应先压下这篇调查报道,等证据更确凿后再说。

但是,编辑部不同意撤稿,那位女主编甚至直接请示了京都部分高层。

高层的态度是,如果银广夏业绩造假证据确凿,稿子该发就发。

得到支持后,编辑记者立即行动起来。杂志内容三校完毕,主编签字后,就发往三河那边印刷厂排版。

7月30号,跟踪编辑记者的银广夏公司人员,买通印刷厂职工,拿到了当期杂志清样,那篇关于银广夏业绩造假的调查报道,赫然上了杂志封面。

银广夏公司领导顿时急了,再次找到这家杂志总编辑。

当着这些人的面,总编辑给那位女主编打电话,结果,对方手机关机了。

于是,这篇有关银广夏连续数年业绩造假的调查报道,终于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