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总裁豪门>隐形富豪炼成记>第33章 熟悉“领地”

国庆后第一个工作日,凡三随着经纪部门总监飞往京都,前往羊城证券双榆树营业部。

这家营业部,紧挨着三环路,坐落在路北边,之前是一座大剧院。

经纪总监将凡三介绍给营业部总经理侯建及几位中层干部,明确了他的职务:营业部副总经理,协助侯建管理投资者教育及日常服务。

早在春上培训时,侯建就听说了凡三要来营业部的传闻。由于之前就有预期,知道凡三的背景,因此,侯建的态度还算热情。

营业部另一位副总李伟,专门负责找资金拉客户,目标除了机构,就是其他营业部的大户、中户,因此,2楼、3楼的大户中户服务,名义上归凡三负责,其实全由老李把控。

凡三也乐得清闲,只管楼下散户。

半个月下来,侯建发现:这小子行事低调,从不对上打小报告,也不对下拉小圈子,更不管职责范围外闲事。

这让侯建大为放心,不再担心这小子过来抢位子,态度也由提防变为亲切。

营业部普通员工多数是就地招聘,凡三来之前,4位中高层:总经理,主管会计,机房经理,都是从羊城过来的。

只有负责拉资金的老李是从本地招聘的,他原先是京都财大会计系的一位老师,在本地人脉广泛。

公司在双榆树西里租了5套房子,都是两室一厅,每人一套,方便大家生活。

平时,侯建最忙,分管拉客户找资金的老李压力也不小。

凡三则像个打酱油的,比较清闲,常常与电脑部经理张岩、主管会计刘鑫一起外出溜达。

每天股市收盘后,等财务部门与机房人员完成当日清算,轧完账后,大伙才算真正完成一天的工作。

这时候,凡三等人无事一身轻,经常到周边商场、学校或电子市场闲逛。

这一带属于中科院与几个部委的家属区,附近名校云集。

有中关村一小这样的知名小学,也有斜对过的国仁大学附中这样的王牌高中,燕大、菁华也不远。

小区北边,就是中关村核心地带——黄庄,那个知名的dNA双螺旋上升雕塑地标,就在黄庄路边。

四通集团、联想集团等国内It翘楚就在黄庄旁边,着名的中关村电子市场,也分散在黄庄路口周边。

小区西边,隔着马路,就是着名的国仁大学东大门,大门北侧就是国仁大学附中。

西南角,过了立交桥,就是着名的友谊宾馆。这里原来是专门接待外宾的,建筑古色古香,掩映在红花绿树中。

羊城证券大领导过来时,常常住在友谊宾馆,一般人则住小区旁边的燕山大酒店。

小区南面,隔着马路,就是双安商场。这个商场可谓老树新花,当时正红火,人流如潮。

凡三等人住处,挨着燕山大酒店。酒店西边是开业不久的当代商城,附近有多家银行储蓄所。

营业部恰好坐落在双榆树东里、西里分界处,平时人气很旺,附近客户特别是散户,都喜欢跑到这里开户看盘。

营业部散户大厅很大,据说之前是个剧院,大厅地板南高北低,逐次下降,隔不远一个台阶。

由于场地大,散户多,人气旺,这里常被影视剧组当作剧情拍摄场地。

大厅专门准备了饮水机,不限量供应冷热饮。不要小看这一点,不少中老年股民就是冲着这一点来的。

股市正常开市的日子,每天8点半以后,大批股民像上班一样,踩着点来到散户大厅喝茶、看盘、打牌,整个大厅就像热闹的集市。

人多有好处,也有弊端。

每当行情低迷时,都有股民因为套牢而情绪低落,有些人无名发火,甚至引发争吵,这对日常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

来到这里,观察两周后,凡三发现,自己在羊城实习时的心得,在这边一样管用。因此,他打算将其作为大厅散户的服务原则,即:多听,少说;多提供信息,少指导买卖;多做心理按摩,少居高临下评论。

他将自己的想法向侯建汇报,并在营业部高层讨论后,获得了大家认可。

说白了,散户大厅是用来聚集人气的,营业部盈利主要还是靠机构大户,中户都不过是打酱油的。散户们只要能自娱自乐,不出乱子就得了。

北上后的头半个月,凡三整天忙着了解情况,熟悉业务,几乎没怎么看盘。

就在这期间,琼海彩虹的庄家开始疯狂拉升,这只St股票连续6个涨停板,节后第一周上涨11%,第二周上涨27%。

一时间,琼海彩虹成为沪深两市万众瞩目的明星。

周末,凡三在住处复盘,发现琼海彩虹第一个涨停板,又是在节后第一周周五,之后,就是连续5个涨停。

这种玩法,果然很李翰!

自此,凡三对琼海信托及李翰入住这只股票已确认无疑。

节后第三周开盘后,散户大厅里,几乎是人人都在谈论这只明星股。

不少人开始询问:“琼海彩虹这个价位还能不能进?”

这时,基于对李翰一向操作手法的了解,凡三坚信:高位震荡后,这只股票肯定会有一波急跌。那时候,才是最好的买入机会。

不过,散户们的心态,一向是不买的时候手痒,买进去后就后悔。

因此,当营业部工作人员根据凡三的分析,提出等待回调再介入的建议时,不少散户不以为然。

这种事,强求不得,不然,庄家也不会煞费苦心震仓洗盘了。

双榆树,知春里,是凡三熟悉的京都第一个社区。

此前,在马坡培训时,吃住在宾馆,虽然待了2个月,他与当地百姓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接触。

这一个月下来,上班时接触三教九流的股民,下班后接触形形色色的居民,凡三算是初步了解了京都人的习性。

平时说话,京都百姓口头上总称呼“您”,有事请教时喜欢喊“老师”,与陌生人打交道叫“师傅”。

不过,这些都是非常表面的东西。

凡三是营业部高管,看过不少股民登记的信息。

让他震惊的是,那些散户大厅里,看上去慈眉善目的大妈、大爷,里面多数人都是各部委或中科院所退休人员,几乎都是文革前的大学生。

至于那些青壮年,不是下海做生意赚到钱的人精,就是拆迁暴富的拆二代,还有一些资金来路神秘的社会人,总之,没有一个简单的。

想想也是,家里没点底子,能成天泡在散户大厅,做职业股民吗?

一个月下来,凡三大致摸到了京都百姓的处事风格:看上去,大大咧咧,不拘一格;实际上,心中有数,不动声色。

凡三还发现,京都人看上去热情好客,平易近人,但要让他们真心佩服你,没真本事那是真没门;而且,一旦让他们看轻你,留下不好印象,再想好转,那可就难啦!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这是凡三初步接触皇城根下百姓的最大体会,因此,日常工作中,他非常低调,待人谦和,面对咨询时非常审慎。

一段时间接触后,大厅里的股民,对这位新来的年轻主管,慢慢开始信任。有了群众基础后,凡三终于对自己手下这“一亩三分地”,找到一点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