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愣住了,彼此看了看,半晌都没人说话。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说张巡对,有违人伦。

说张巡不对,他是替朝廷坚守睢阳的,那岂不是说朝廷不对?而且历朝历代,对张巡只有褒奖,何曾有人指责他罔顾人伦?

朱由哲看没人言语,笑着道:“就是随便聊聊,你们随便说。无论怎么说,都不算有错。”

过了一会,一个中年士子上前一步道:“陛下,学生以为,张舍人所行无错,反而是大善之举。”

张巡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一般人以张舍人称之。

朱由哲笑着点了点头,“说下去。”

那士子先是拱了拱手,接着朗声道:“佛法有云,没有雷霆手段,难显菩萨心肠。当时叛军势大,若睢阳失陷,江淮将完全落入叛军之手。到时候,又有多少百姓将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张舍人是以一城百姓之性命挽救天下苍生,因而并无过错。”

朱由哲点了点头,没有做评价,“你们呢!你们觉得呢!张巡是对,还是错?”

有了第一个人打样,后面的人逐渐大胆起来。

多数觉得张巡是对的,个别觉得张巡有小错,但无人指责张巡的所作所为。

旁边的翰林院学士奋笔疾书,把每个人的话都记录下来。

朱由哲认真听完,依旧没做评价,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睢阳城破,张巡身死后三日援兵赶至,七日后破贼,杀害张巡的尹子琦身死。有人说,若张巡再坚守三日便能等来援军。但还有另一些说法……”

朱由哲扫视了一圈在场的众人,淡淡道:“有人说,朝廷给予张巡的官职已然很高。若其战死,这些官职便彻底无用。若其不死,他便有权统辖许叔翼、贺兰进明等人的权利。他们不是没有实力增援张巡,而是为了个人私利而坐看张巡战死于睢阳。”

“同时,还有人说,张巡太强了,他越强,显的许叔翼、贺兰进明等人是多么的草包。所以,他们宁愿张巡去死,也不愿这样一个英雄活着。”

“朕的问题是,若这种说法是真的,正是这些人的故意拖延害死了张巡。若你们是大唐皇帝,面对刚刚击破叛军的许叔翼、贺兰进明等人,是会重赏,还是重惩他们?”

众人又沉默了,这个问题不涉及伦理,只涉及实际。

当时的大唐风雨飘摇,只能依靠各路藩镇平叛,因而对他们多加忍让。即使有错,也不会惩治。

正是靠着这些藩镇,大唐平定了安史之乱,大唐江山得以延续。但大唐却丧失了皇室的尊严和荣耀,最后也亡于藩镇之手。

这个问题和上一个问题,看似都是在问张巡,而实际上问的是取舍,问的是大明的将来。

看半晌后,依旧没人回答,朱由哲笑着道:“既然没人主动应答,那就轮着来吧!从左向右,依次回答。”

众人无奈,只得一个接一个回答。

有的觉得应该重惩,以维护朝廷尊严。

有的觉得事急从权,应该重赏,毕竟朝廷还需要他们去平叛。

也有滑头的,觉得重惩和重赏都不合适,应该轻赏和轻惩。对他们进行敲打,让他们知道朝廷的底线在哪里,让他们不敢太过放肆。

朱由哲依旧只是静静的听他们作答,没做任何评价,而他的问题则一个比一个刁钻。

例如城池被围,粮食有限,是救兵还是救民?

官吏清廉,不贪百姓一毫。因缺钱归乡,卖了自己女儿换作银子。这等行为,朝廷应该鼓励还是重惩?

刘邦和项羽约定以鸿沟为界,缔结盟约。但很快,刘邦便背约进攻项羽,此举是对还是错?

汉武帝用兵匈奴,倾全国之力,死伤无数,才得以赶走匈奴,是否值当?

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景泰皇帝登基为帝,力挽狂澜,但拒绝还位给英宗,是对还是错?

英宗皇帝被俘,前来叩门,守城将领拒绝其入城,是对还是错?

永乐皇帝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身为建文帝的亲信之臣,方孝孺是该顺从永乐皇帝,还是宁死不屈,遭受灭十族之祸?

皇帝被敌军所俘,是否应该用金银换他回来?当敌用之做挡箭牌时,是否应该为了皇帝的安危停止进攻?

……

回答的人胆战心惊,记录的人也满头大汗。

等每个人出去的时候,他们目光呆滞,后背早已湿透。彼此看了看,眼神里有惊恐之色。

这个时候,他们已不再想自己的回答是否合崇祯皇帝的心意,是否会得到提拔?而是,自己的回答是否会招致自己灭族。

等天色大明,朱由哲终于和所有人都见了一面。他伸了伸懒腰,向脸色异常难看的金声道:“金爱卿,终于忙完了,和朕一起用早膳吧!栗宗舟,叫李邦华、张世泽和万太尉一起,他们也是一夜没休息。”

栗宗舟拱手,“奴婢这就去叫他们。”

朱由哲叫住他,“对了,还有那个吴有性。所有人中,就剩他一个没见了吧!”

栗宗舟得旨离开。

金声站起来,“陛下,臣不懂。”

朱由哲转头过来,“什么不懂?”

金声微微皱眉,“陛下,臣不懂,您将这些问题抛给那些士子,您期待从他们那里得到什么样的答案?”

朱由哲嘿嘿一笑,摇头道:“金爱卿,这样对你说吧!朕从来没有指望从他们口中得出答案?”

看金声满脸不解,朱由哲笑着解释道:“这些问题有标准答案吗?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是所站的角度不同而已。偶尔有两个惊艳的,超脱一般观念的回答,但也仅是让人耳目一新而已。”

朱由哲转向金声道:“朕不在乎他们的回答,在乎的是他们的表现。”

“有人一直首先回答,表现欲极强。有人老成持重,追求稳妥。有人言语结结巴巴,但观点新颖。有人没有观点,只拾人牙慧。有人言辞激烈,敢于挑战权威。有人唯唯诺诺,只求无过。这些才是朕想看到的,也是朕取才的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