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崇祯十七年:这个大明还有救>第273章 冯铨毒计

对于张煌言的话,周皇后是完全没有听懂。

她虽是皇后,但从不干涉朝政,更难以理解朝臣之间的那些争斗。只是此事有关她的丈夫和儿子,她才耐着性子认真去听。

但张煌言的话跳跃性太大,一切似乎都在指责冯铨让太子监国,更是谈及失去北地和京师。

她很难看出这里面有什么相联。

但张煌言那紧急的神色又让她感觉,这件事若是处置不好,大明将面临无穷大的麻烦。

旁边的夏完淳却隐隐意识到了什么,“苍水兄,你的意思是,冯铨欲利用此事逼太子南迁?”

张煌言点了点头,“一旦增援的大军战败,保定守军必然丧失抵抗的勇气,而陛下就会彻底陷入险地。而且以留下的数万兵力绝不可能守住京师,到时候朝廷只有南迁一条路可走。”

夏完淳微微皱眉,“但这对冯铨有什么好处?”

张煌言叹了一口气道:“天子蒙难,扶助太子登基,总揽朝政,这样的好处还不够大吗?要知道冯铨是新近被陛下任命的刑部尚书,内阁辅臣。一旦陛下出事,他便是托孤重臣。而且以他的手段,朝内有几人能比的上?”

夏完淳摇了摇头,“有李阁部在,绝对不会让冯铨这样的人主揽朝政。”

张煌言摇头苦笑道:“即便南迁,也要有朝廷重臣留守京师。小隐,你觉得这里面谁是最合适的人选?况且,李阁部已经七十岁了,他会愿意南迁吗?他耐的住南迁一路的劳累奔波吗?”

夏完淳眉头紧皱。

张煌言的话很清楚,一旦南迁,那李邦华作为崇祯皇帝任命的内阁首辅,是留下的最合适的人选。

而且,以朝内现在的情况,冯铨也可做到让李邦华留下。

最重要的是,以李邦华这个年纪,重臣节大于一切的他也绝不会同意自己跟随太子南去的。

周皇后这是有点明白了,眉头紧蹙,“你们的意思是说,冯铨是故意让官军落败,只是为了让太子南迁?”

张煌言点了点头,“从目前看,只有这一个可能。”

周皇后难以理解,“但为什么啊!若冯铨属意南迁,大可以自己提出来,然后朝臣议论,最后做出决定啊!冯铨弄的如此麻烦,而且不惜让官军落败,难道只是为了争权?”

张煌言沉默了片刻道:“娘娘,是否南迁,朝内早有议论。但固守派和南迁派争议颇大,难以协调。冯铨定是支持南迁,但他又不愿担负支持南迁而招致的骂名,这才想起这样的毒计。”

张煌言抬起头,“娘娘,冯铨此举置陛下于险地,置太子于不孝,同时置朝臣、置北地百姓于慌乱之中。此人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绝不可让其成功。”

周皇后轻轻点了点头,沉默了好半晌,突然问道:“张煌言,本宫问你,你是否觉得南迁可行?”

张煌言顿时愣在当场,“这个,臣不敢妄议。”

周皇后摇了摇头,“这里没有旁人,本宫只是想问问你,事情真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了吗?”

旁边的夏完淳也看向张煌言,神情严肃。

张煌言沉默了好一会,最终抬起头,望向周皇后,“娘娘,臣觉得南迁只是一个选择,但未必是最好的选择。毕竟山东有十万人马,山海关有数万精兵。若固守京师,与贼军在京畿决战,朝廷未必没有胜算。”

周皇后不置可否,又问道:“这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皇帝他的想法?”

张煌言咬了咬牙道:“臣是这么觉得的。但从种种迹象看,陛下也一直做着固守京师的准备。但陛下到底如何想的,臣不敢妄猜。”

周皇后想了良久,最终说道:“张煌言,本宫若听了你的,不让太子监国,阻碍冯铨实施自己的计划,之后亦不派兵救援皇上。若皇上将来真出现了意外,你知道自己该当何罪吗?”

张煌言脸色不变,跪下磕头道:“臣知道,死罪。”

周皇后摇了摇头,“仅是一个死罪,那便是便宜你了。就像你说的,太子监国,有人会说他是为了夺权。但不救援陛下,人们难道不会觉得太子是故意坐看皇上丧命吗?”

张煌言眉头紧皱,没有说话。

周皇后继续看着他,“张煌言,这罪名太大,无论是本宫,还是太子都担不起。所以,无论太子监不监国,无论冯铨有什么计划,都必须出兵救援皇上。因为她是本宫的丈夫,太子的父亲。”

张煌言张大了嘴巴,一时间不知如何回应,他没有想到在周皇后听了自己的话后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周皇后继续道:“张煌言,你走吧!与其在这里劝本宫,还不如去和朝臣议议,如何能安全的将皇上救出来。”

张煌言咬了咬牙,“娘娘,即使最后决意出兵保定,也不能随着冯铨的方法来,否则大明将陷入万劫不复。”

周皇后点了点头,“这件事,本宫倒是可以答应你。你先去,本宫稍后便会赶去文渊阁。”

但周皇后随即摇了摇头,“还是算了,你和本宫一起去吧!”

张煌言有点疑惑,“娘娘,去哪里?”

周皇后起身,说道:“去慈庆宫。后宫不得干政,本宫亦不例外。但懿安皇后不在此列。”

文渊阁内。

冯铨提出太子监国。

李邦华同意了,他没有任何阻拦的理由。他是崇祯皇帝任命的首辅,但目前崇祯皇帝被困保定,旨意难以顺畅传出,太子监国理所应当。

而且太子监国,可以起到稳固人心的作用。

两人的争论点在于是否出兵救援崇祯皇帝。

李邦华拿出崇祯皇帝给他的密信,是在调三千营出京时给他的,说无论何种情况,都不可轻动京师兵力。

而冯铨却认为,此一时,彼一时。崇祯皇帝传信之时,未必知道形势会恶化到这种地步。

应该立即派出兵马,救援崇祯皇帝,同时号召天下兵马勤王。

同时给李邦华扣上了一个大帽子,一旦天子出现意外,他万死难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