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崇祯十七年:这个大明还有救>第103章 朝政处置权

待交待完,朱大典带着几百亲兵便向东而去。

曾经主持平定过吴桥兵变,担任过漕运总督,朱大典对山东的情况十分熟悉,也知道山东真正的底蕴所在。

到沂州,直接去见因罪而赋闲在家的杨御藩,给了他一个副将的职位,让其为国出力。

杨御藩为大明太傅杨肇基之子,出身于军人世家,在天启年间便是副将。他当然看不上副将这个职位,只是愿意为朝廷效力。

在杨御藩的全力支持下,朱大典很快整合了沂州周边的所有兵力,并征募了数千青壮。

杨御藩之子杨彩、杨珍皆在军中,被朱大典任命为游击将军。

因讨伐李青山有功而升为副将、诰封骠骑将军,同样也是杨御藩之侄的杨衍也带了数千精兵前来。

朱大典手中一下子有了万余人,胆气更壮,于是北上淄博,将之作为自己大帅的行营所在。

传令宁海、莱州、登州、青州、鳌山、威海、成山、靖海、大嵩、灵山、安东等十一卫,以及即墨、文登、蓬莱三营,让其主将各派精锐兵卒前来。

朱大典更是以山东总督的名义下了一道指令,凡是山东境内,愿意报效朝廷者,皆给予机会。

以此,招将,招兵。

一些不安分的,纷纷涌向淄博,投效报军。

京师。

蒋德璟拿着一叠奏疏来寻崇祯皇帝。

百余万亩的良田被京营士卒买去了大半,剩下的也被众多流民签订了协议后拿了去。

大明皇家银行在这单大生意的支持下,开了一个好头。在京师最繁华的琉璃厂大街上开了店铺,准许私人存款和借贷。

其他如皇家御厨坊、皇家银坊、皇家巾帽坊、皇家织染坊、皇家酒坊、皇家醋坊等也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随时可以开门营业。

随着这些事业的发展壮大,蒋德璟发现户部的人不够用了。其他的倒好,就是算吏是越来越不够了。

他这次前来,就是想让朱由哲放开科举限制,招选一些会经营和算账的人才充当底层官吏。

他甚至想过,从太学院中招选一些太学生,专门教授他们这些,好使这些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现在蒋德璟看明白了,财赋才是一切。

以朝廷的名义开办这些,赚取钱财,好补充大明财赋的紧缺,或许是挽救大明的另外一条路。

这段时间内,蒋德璟感觉自己是越来越看不懂崇祯皇帝了,总有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

但崇祯皇帝做的,到目前看,似乎大多都是对的。

在路上,蒋德璟见到了李邦华。

还是坐着辇,被几个内侍抬着。

莫名的,蒋德璟有点羡慕李邦华。

这样的礼遇,从古到今又有几个臣子享受过?

李邦华看到蒋德璟,不能再坐了,下了辇,和蒋德璟一路走着说话。

两人谈到京师的那些流民。

蒋德璟正为如何安置他们头疼不已。

流民众多,即使每日两顿稀粥,每天的消耗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这些流民聚在一起,难免生乱。

李邦华却想到了一个方法,就是以工代赈。

这些流民以青壮居多,因为老弱的,基本上早就饿死了。可以以朝廷的名义让他们做事,而提供给他们吃的。

这样既可以帮朝廷解决劳力问题,也可以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避免他们饿死,最主要的是让他们有事做。

人闲下来,就容易惹事。

让他们忙起来,就不会轻易惹事了。

而做事。

既然是朝廷要防守京师,那就主要着重于这方面。

例如,修补破损的城墙,挖宽、挖深护城河,甚至将京城外方圆三十里的树木全部砍掉。

可以让他们利用砍掉的树木在城外建木屋大房,安置他们自己,让他们暂时有个地方居住,不再受冻饿之苦。

有用的,无用的,总之,让他们忙起来。

蒋德璟想了想,感觉可行。

两人约定好,一会共同向崇祯皇帝奏报。

但到了宫门口,守军的禁军却不放他们进宫。还说陛下身体抱恙,正在休养,不见任何人。

李邦华眉头紧皱,但什么都没说。

但蒋德璟却不干了,叫嚷着崇祯皇帝已经两天没上朝了,朝廷有那么多事等待其处置。

就是身体抱恙,他们也应该前去拜见陛下。

蒋德璟大声叫嚷着,引得很多人前来。

守门禁军无奈,最后只得叫来巩永固。巩永固又叫来李若琏和栗宗舟,三人将李邦华和蒋德璟迎进宫。

不一会,王承恩也赶了过来。

众人拜见了周皇后。

从周皇后口中,李邦华和蒋德璟得到了一个震的他们目瞪口呆的消息,崇祯皇帝不在宫中。

李邦华怔怔的看着周皇后,“娘娘,陛下去了哪里?”

周皇后脸色有点难看,“陛下说,他要去辽东一趟,几日就回。”

蒋德璟胡须乱抖,连语气都在颤抖,“堂堂天子,竟然,竟然……”他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李若琏道:“目前京师虽然有不少士卒,但战力孱弱。守城可以,但无法击败贼军。况且,谁也不敢保证满清不会趁势入关。所以,陛下说,他必须去辽东见吴三桂一面。”

蒋德璟怒指李若琏和巩永固,“那么说,你们都提前知道此事,那你们为何不劝陛下?若陛下出现什么意外,你们负得起这个责任吗?”

李若琏和巩永固低着头,脸色难看,没有回话。

这时,李邦华上前一步,躬身向周皇后行了一礼,“娘娘,陛下走时,可说过如何处置朝政?”

周皇后道:“皇上走时说,先瞒着你们,等瞒不过去了,就告知你们二人,也仅限于你们二人。”

“朝廷之事,你们内阁商议着处置。若有不同意见,以李首辅的意见处置。若实在处置不了,就快马送去辽东,李若琏会负责送到。”

李邦华皱眉,“娘娘,那我等处置,是否还要上禀娘娘或者太子?”

周皇后摇头道:“皇上说不用,你们自己处置就行。”

说完,周皇后又补充了一句,“太子尚幼,本宫也是一介女流,对朝政不甚熟悉。皇上信任你们,你们自己做主就行。但本宫和太子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