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全球华夏>第255章 工业革命的端倪出现

郑和愣了一下,郑义要不说他差点忘了。

“有很多人发现了狗头金,本地人手里的狗头金几乎被我们的人换干净了。”

“这次过去的淘金客,很多人都雇佣了本地人,让他们帮忙采金,所以收获都不错。”

“螺旋采金器,效果也很好。”

“船队的书记,都有记载,报纸上应该很快就会有报道。”

郑义兴奋的点点头。

“很好,只要有淘金暴富的先例,相信会有很多大明人涌向东洲。”

“这样我们的月航班,可能会改成半月航班。”

只要有了人口,有了钱,相信商队很快也会跟上。

有钱的地方就会有商人。

郑义之所以放弃金矿的产权,一部分原因是为了人,另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快速的让涌入东洲的人拥有财富。

暴富不但会引起淘金热,还会直接刺激当地的经济,直接把商业活动激活。

有了商业活动,当地就有了活力。

尤其是望乡城(旧金山),地中海气候,没有什么恶劣气候,气温也非常温和。

比大明的条件好太多了,那是一片养人的地方。

就是中通(巴拿马),如果开拓出来后,气候也非常好,平均气温22度到28度,是体感最舒服的温度。

只要基础条件达到,相信很多人去了以后就不想再回来了。

哈城虽好,但是他冷啊。

很快淘金暴富的新闻就像一阵风,刮遍了大江南北。

如果说以前郑义开放采金权,他们还只是有点心动,现在的暴富名场面,直接激起了大明普通人的欲望。

郑义趁机开通了半月航班。

大量的大明人,开始向镇海城(釜山)聚集。

正在燕京视察情况的朱棣,又被郑义惊讶了一回。

他们的算计,在郑义的淘金热的计划下,显的力不从心。

这要多少人?

只怕这一年就会有五六万人到达东洲。

这还不算郑和的武装移民行动。

东洲正在变得炙手可热。

建文和宁王和郑义之间的力量对比会快速失衡。

可惜皇家插不上手。

他除了安排更多的王爷过去,实在是没有太多的办法。

全大明七成的造船业在郑义的手里。

装有平衡翼的大帆船,郑义更是独一份。

不管是宁王还是建文帝,都要冒着减员一成的风险,来运送移民。

但是郑义这里,不但提供保险业务,安全性还贼拉好。

谁愿意冒死?

被朝廷征调的民众,都在偷偷的跑路。

既然都是移民,为什么不去更好的地方?

就连建文的那些佣泵,也开始想方设法的搭乘北方航班的船。

郑义乐呵呵的看着这一切。

然后用郑和运过来的橡胶,生产更多的蒸汽机。

蒸汽机在充足的资金下,开始不断的改良出各种版本的机器。

纺织厂,剿丝厂,毛线厂,越来越多的产业开始上马蒸汽机。

北五府的工业产值开始爆发。

尤其是有了蒸汽机的加入,北五府的钢铁生产开始突飞猛进。

生铁产量可以达到七万吨,钢产量达到了万吨。

直接占了大明钢铁总产量的七成。

足足比历史上的大明最高钢铁产量高出了十倍。

北五府的工业爆发,直接对大明南方的工商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成本急速降低的北五府产品,开始打的南方工商业,毫无还手之力。

朱高炽很快就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

直接下旨让郑义放开对蒸汽机的销售。

奈何橡胶有效,能够抢到的蒸汽机非常有效。

南方工业主无奈,也开始投入金钱,仿造天工阁的蒸汽机。

虽然不能明面上销售,但是最少可以先吸收蒸汽机的技术,然后在天工阁的基础上改良技术,争夺专利,在天工阁放出专利授权的时候,拨的头筹。

郑义喜闻乐见蒸汽机研究热。

这对于蒸汽机的发展非常有利。

没有过去多久,天工阁的蒸汽机专利授权拍卖,就开始了。

千万两银币的世纪大授权产生了。

授权三家,郑家直接拿到了三千万两。

“号外,号外!”

“蒸汽机专利授权三千万两,发明创造真的可以一夜暴富。”

“格物之学,前途无量。”

“北五府州学开通机械学,北五府开通机械学。”

“要想暴富去哪里?”

“北五府里上州学。”

郑义再一次把事情玩出了花来。

玛德,能够挣几千万两,谁还读什么狗屁的儒学?

当官有啥好的,挣钱他不香吗?

在新三司建立十年后,大明再一次掀起了创造的热情。

大量学子开始涌向北五府。

郑义是来者不拒,直接把刚到手的三千万两捐给了各大学院。

用来扩大学院规模,扩大招生,帮助贫民学子。

郑义的所作所为,再一次在大明刷了一波声望。

朝廷直接颜面无光。

北五府都快完成全民教育了。

他们还在这里讨论是否推广北五府学制。

人家的学生只要愿意就可以直接下乡当村官了,他们还在研究是否开恩科。

工业时代,什么最重要?

人才!

北五府的虹吸效应,几乎把大明的人才撅了根。

慢慢的,全国各处开始出现有能力就送孩子去北五府,没能力买北五府的教材,自己研究然后考北五府的州学。

因为北五府的州学是免费的。

和大家的认知不同,从蒙学到县学,都是收费的。

到了州学,府学,全都免费。

之所以是这样,因为北五府的百姓生活条件都可以满足蒙学到县学的花费。

反而是州学和府学,已经涉及到了大量的试验课题和研究。

花费是巨量的,不是普通人可以承担的。

比如机械学,需要大量的实践,采买设备和材料都是惊人的。

地理学,要研究各种图纸和矿石,动植物和气候。

出一趟门的花费大的吓死人。

所以北五府用财政拨款加工商业前进助学会的形式,推动高质量学校的发展。

不知不觉间,大明的重心开始向北方转移。

如果没有大航海,朱棣和朱高炽现在应该就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了这种变化。

但是现在不管是朱棣还是朱高炽都没有时间思考这样的事情。

朱棣在努力搜集改革后的各地遗留的大量问题。

朱高炽在努力的推进者乌司藏和三宣六慰的吸收。

明军已经开到了这两地的腹地。

本地人的互殴,已经打的筋疲力尽了。

是时候让大明军队直接出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