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全球华夏>第211章 商业收缩

世界上的事情,很多都是这样,阴盛阳衰,阳盛阴衰,在你封顶的时刻,就是你败落的开始。

大明已经容不下郑义了。

郑义知道,郑和知道,姚广孝也知道。

就连朱高炽也知道,朝臣都知道。

朱棣也知道,他已经开始想办法削弱郑义的影响了。

首先就是郑家火器的订单开始迅速下跌,朱棣这是拿住了郑义当初没有索要朝廷供应份额的漏洞,直接不要脸的干涉军火采购。

把郑家的份额压缩到了一成。

然后开始针对郑家的蒸汽机,用实用性不行的借口,取消了进一步的合作。

消息传到郑义的耳朵中的时候,郑义都笑了。

鼠目寸光也不过如此。

蒸汽机,成就一个时代的神器,竟然被人嫌弃了。

郑义直接一声令下,直接把钢铁厂,蒸汽机厂迁往了东北。

随后,朱棣又开始针对郑家的造船厂,他利用皇家的优势,抢夺郑家船厂的订单。

郑义又是一声令下,直接卖掉了南方的造船厂,把船厂工人师傅全都迁往了北方造船厂。

就在朱棣想要继续针对郑义的南京外滩商贸区下手的时候,朱高炽忍不住了。

“父皇,你是想逼反郑义吗?”

“你出去听听百姓的议论吧,现在到处都在传你这是在学太祖爷爷,良弓藏走狗烹。”

“你再去看看现在有多少人正在准备移居北方省吧。”

朱棣闻言怒火中烧的看向朱高炽,看他的不争气。

“这天下是咱朱家的,他们议论议论又能怎么样?”

“还能反了天不成?”

“现在如果不对郑义的产业下手,那郑义就彻底把控了全国的工商业。”

“到时候,郑义想怎么做还有咱们朱家什么事儿吗?”

“朕可以容忍郑义,但是绝对不可以容忍他把控全国工商业。”

随后他甩给了朱高炽一堆文件,里面全都是郑家涉及的产业,还有那些唯郑义马首是瞻商人的产业。

朱高炽一页一页的看下来,越看越心惊,朱高炽没有想到郑义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内,竟然直接,间接的控制了大明半数的经济。

几乎所有商品门类里都有郑家的影子。

朱高炽深吸一口气,终于明白朱棣为什么这么不顾形象的针对郑家了。

“父皇,虽然事情很恐怖,但是我们现在正在进行土地和治政改革。”

“现在不宜逼迫太过了啊,一旦节外生枝,破坏了改革进程,那损失的就是我们大明了。”

“徐徐图之,徐徐图之。”

朱高炽的顾虑也不无道理。

土地和治政涉及到了太多人的利益。

尤其是那些士绅和权贵家族的,损失非常大,朱棣搞下去,很可能搞的没有人给他们种地了。

再加上治政,这明显是在对他们士绅阶层下手啊。

他们要不反抗才怪。

经过朱高炽的提醒,朱棣突然想到为什么这些人现在这么安静?

这太不应该了,太反常了。

就连朝堂也只是不支持也不反对,只是在具体改革的时候有人不作为。

一直以来朱棣觉得这很正常,毕竟实在人家嘴里抢食。

现在想一想,这里面怎么看都透漏着诡异。

一旦有了怀疑的种子,看啥都觉得不对劲了。

朱棣很快又想到了自己封郑义为武国公的时候,好像这群人也在反对,而且表现的非常激烈,郑义好像他们的亲爹一样。

要知道郑义和他们是不对付的。

想到这里,朱棣知道了,自己这是着了他们的道。

他们在坐山观虎斗,是故意用镇国公的事情来刺激他,然后让自己忌惮郑义,制造矛盾和隔阂。

然后无法忍受下手,两败俱伤………

想通这里后,朱棣身后也出现了一阵冷汗。

如果自己真的和郑义闹掰了最后得利的是谁?

是他们啊。

郑家离开后的市场绝对会被他们得到。

因为自己不会相信和郑义走的比较近的那些商人,只能便宜他们。

被人当猴子耍了。

虽然处理郑家的商业势力势在必行,但是被别人利用就太打他这个皇帝的脸了。

叔可忍肾不可忍。

他可不想走了一个郑义在扶持起一股子官僚资本。

到时候只怕他们比郑家更加难缠。

毕竟这群人拿着权。

即使郑义组建的长老会制度极大的消减了官员的权柄,也难以抵挡他们联合起来架空皇家。

朱棣吐了一口气认错道。

“是朕操之过急了。”

现在骑虎难下,该怎么办?

朱棣又头疼了,只能自己打脸自己,暂停了。

就在朱棣决定暂停针对郑家产业行动的时候。

郑义却自己割起自己的肉来。

南京外滩商贸区,开始被郑家分割,一批批的拍卖。

一时间闹的人心惶惶。

因为朝廷搞的商贸区,实在是一言难尽,对他们商人那是各种小动作。

所以大部分人的大部分商贸活动,都在郑义的商贸区来进行。

因为郑义的威望和郑家的严格管理,外滩商贸区几乎是整个大明商业环境的典范了。

现在郑家一走,以后是个什么情况?谁能保证?

倒是给权贵和士绅来了一场盛宴。

虽然花费不菲,但是都是优质资产,一切都值得。

朱棣在知道后麻瓜了,自己都还没有动手,你怎么自己搞起自己了?

不等他继续麻瓜。

郑家离开南京的后遗症逐渐开始显现。

京城的商贸活动开始迅速的跌落。

原本无比热闹的外滩商贸区,竟然开始日渐显的萧瑟。

整个京城也开始变得清冷起来。

于此同时,郑义当初在上海拿下的大批土地兴建的商贸新城,开始迅速的崛起,一天一个样子的热闹起来。

南京的商人都跑上海了。

这样的变化是朱棣没有想到的。

不久,商税给了朱棣迎头痛击。

没有了郑家的京城,商税不但没有增加,反而直接下跌了两成。

这还是前期,还有大量的工厂作坊,正在准备搬迁,或去上海,或去东北。

“这一切都是一时的,为了消除威胁这一切都值得。”

朱棣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他到底是不懂经济的,不知道什么是羊群效应,做事儿想当然的认为没有什么问题。

却是不知道,走狗烹的传言传出去后,整个京城都成了普通商人的投资荒漠。

他们小家小业的经不起折腾。

只有那些士绅和权贵家的商人,才欢天喜地的接收着胜利的成果。

如此境况,只怕以后的商业环境会更差。

这一切朱棣不知道,朱高炽只是隐隐约约的觉得不对。

杨浦则在仰天长叹,一片盛世基业毁于一旦。

而郑义没有时间管这些,他正在遥控指挥正在转运察合台人的运输舰队,进行海盗清除行动。

自从大明商船来到印度洋后,当地人的商贸活动就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让人多依靠东西方贸易生活的人失去了生意。

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所以这段时间越来越多的本地商船开始聚集起来针对大明船队。

在另一个时空,葡萄牙人来到印度洋后,同样遭受了本地人的猛烈攻击,让葡萄牙人损失惨重。

这次大明做的更绝。

欧罗巴商路的打通,直接切断了波斯,阿拉巴,红海周边和奥斯曼帝国和威尼斯商人的东西方贸易垄断地位。

让他们损失惨重。

他们不拼命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