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全球华夏>第135章 松辽运河开建

徐皇后一走,程芷柔一下子瘫在了太师椅上。

“和这些人说话是真累啊,弯弯绕绕的。”

随后看向管家说道。

“开始准备吧,半年之内我们的重心要逐渐转移到北方。”

很多人不理解程芷柔的这条命令。

明明大好的前景怎么又要转移?

而对程芷柔来说,郑义在哪里,哪里才是家,至于挣钱?郑家缺吗?

不缺啊,那为什么要为了所谓的商业妥协?

郑义很赞同程芷柔的决定,因为郑家在上海能够发挥的地方已经到头了。

与其在这里和人勾心斗角,不如去开发新的市场。

东北在未来能够成为工业基地,那是因为东北这边要什么有什么,可以满足一切工业革命的需要。

尤其是在大航海时代,东北茂密的森林有着取之不尽的木材。

而且这里还可以作为向东远航的出发点,有着很大的优势。

郑义未来的重点就是开发东洲(也就是美洲。)抢占最好的地盘。

如果大明真的容不下他,那东洲就是自己最好的后路。

广袤的土地,远离其他国家的地理优势,最少可以让郑义和平发展上千年。

美国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警察,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远离冲突地,每一次战争都是美国收获人才和金钱的时候。

东北就是他占领东洲最重要的跳板。

另一方面,未来西方能够因羊毛而崛起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原因是衣食住行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它们代表了人类最本质的需求,而其中衣服是天然商品化的一项。

饭是地里产的,房子大都是自己建,行主要靠两条腿,限制太多了。

所以,郑义为了发展工业必然要接近原材料产地,棉花上海已经很近了,羊毛的产地则在北方。

南方。

随着天气逐渐变暖。

安南胡朝终于彻底成为了历史,成为了大明一府之地。

而且随着大明百姓对当地气候的适应,生产活动开始越来活跃。

天然对土地无限热爱的大明人,在这片土地上干的热火朝天。

美好的生活已经在向他们招手。

柳升,马靖完美完成了朱棣的任务,也松了一口气。

成年累月的战斗掠夺,也让他们非常疲惫。

“修整两个月,两个月后,陛下让我们南下去旧港。”

“旧港?”

马靖瞪大了眼睛。

“我们是澎湖舰队,去旧港干什么?”

“再说了,我们去旧港让人家南海舰队去哪里?”

柳升也从这个命令里察觉出了异样。

他看向马靖,马靖也看向了他。

“哎!郑和!”

马靖不愿意相信。

“也许,陛下有其他安排。”

柳升沉重道。

“但愿吧。”

随后又说道。

“不说这些,还是说说我们去哪里修整吧。”

马靖想了一下。

“不回去行吗?”

柳升又沉默了。

“如果回去,就没有多长时间修整了。”

马靖道。

“不如我带着胡朝的这些人回京。”

“你带领战士们修整。”

柳升点点头。

“该有此意。”

马靖是太监,怎么都要回去复命的,由他献俘再好不过。

北方。

郑义也得到了大明彻底拿下安南的消息,不过他没有太过激动。

原本历史上,朱棣就拿下了安南,拿下不难,难的是如何吸收融合掉。

朱棣的孙子最终没有守住安南,让大明彻底失去了一片鱼米之乡。

现在朱棣用了几年,用迁民的手段,永绝后患的吸收了安南,只要后面的那些当官的不犯贱,安南就算彻底融入大明版图了。

所以郑义没什么好激动的。

他现在激动的是,松辽运河要开挖了。

九十万奴役,像一片汪洋一样平铺在东辽河以东。

“兄弟们,凡是参加此次工程的奴役,干一年减一年刑。”

“如果能够在两年内打通这条运河,我做主按五年算。”

郑义的忽悠大法又开始了。

“而且在完成这个工程后,我会推荐你们去南方做开拓队。”

“当然想去参加中原建设的人,我也会为大家推荐。”

“大家算一算,五年加上去年,你们就没有几年刑期了,挺几年,脱了奴役,还能与汉家役妇一起劳作。”

“到时候役期一满娶个汉家的婆娘,就可以入籍了。”

“入籍的好处大家也看到了。”

“牛羊马,房子,土地,你们都会有,冻不着,饿不着。”

“再也不会有各个各种老爷剥削你们了。”

“我就一句话,你们死命的干,我就死命的给你们谋福利。”

“吃的穿的住的,我尽可能的让你们都享受到。”

“当然这一切都是给那些勤劳的人的。”

“那些偷奸耍滑,不好好劳作的,我不但不会给你们减刑,还要给你们加刑。”

“甚至把你们打入死役。”

“我不多说了,兄弟们看我怎么做就行了。”

“开干!!”

随着郑义的一声令下,奴役们开始干了起来。

一时间尘土飞扬,好不热闹。

陆丰这时候走了过来。

“爵爷,工程部那里已经试验过了,斜接闸门效果非常好。”

“不过用来开关闸门的蒸汽机还需要一点时间。”

郑义点点头。

“两年内可以使用就行。”

“我们送出去的蒸汽机使用回馈怎么样?”

陆丰尴尬了。

“三天两头出问题,已经在改进了。”

“正常。”

太正常了,蒸汽机从发明到推广也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的。

“慢慢来,密封的问题解决的怎么样了?”

陆丰对这个倒是清楚的。

“听说他们从杜仲的身上找到了新的胶源,效果不错的。”

杜仲?

郑义搜刮了一下自己的知识储备,确定没有听说过。

不过应该是自己孤陋寡闻了,世界上奇异的植物多了去了,美洲可以有橡胶树,大明为什么不能是杜仲。

自己不知道那是应该的,人又不是神,万事皆知。

对于这种大明本土的科学发展,他还是比较支持的,要不然他早就拔苗助长了。

化学一拿出来,只怕要直接推动社会发展。

但是郑义没有,就连数学,郑义都没有拿现成的,只是对本土数学进行了符号化。

因为这些东西一但拿出来,直接就打断大明的科学发展历程。

前辈的努力,一朝全成了无用功。

然后造成的就是大量知识断层和科学方法论的中途夭折。

一句话,得不偿失。

前世中国全面西化后,自己老祖宗的东西,还有多少人记得?

后来文化自卑的根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文明断层造成的。

要知道清朝以前,中国是全面超越的,只是一两百年的停滞不前,就到处弥漫着崇洋媚外。

“替我感谢一下他们做出的贡献。”

“告诉他们可以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他们的重大发现。”

陆丰嘶了一声。

这是要流芳百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