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科幻末世>极寒天灾,我洗劫了最大港口>第601章 艰难探索

虽然陈浩的抄写速度,完全赶不上破译小组的分析进度。

但也没人会去催促陈浩,光是这一本铁碑铭文手抄本的信息量,就足够社区的学者们消化许多年了。

之前他们仅仅是翻译出来了数学式、未知元素构成、异想天开的分子结构式……但要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那可需要大量的研究。

就说那些数学公式、物理公式,光是知道它们怎么表达的才仅仅是开始,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以及具体运用。

就比如质能方程E=mc2,它就这么写在这里,任何人都能看见。但利用它造出原子弹,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且来自铁碑上的各种公式、定理,目前人类已经知道的,只占到了手抄本上还不到十分之一。

至于那些未知的元素,在人类之前的认知体系中,是不应该存在的。

这些铁碑提到的未知原子,想要研究清楚它们的性状,要么在宇宙中找到它们,要么依照它的结构人工合成。

无论是走哪条路,对这些科学家们来说,都是极为漫长的。

还有那些未知的分子式。

一些宇宙中广泛存在的矿石分子式还好说,大家把它们当作学习语言的纽带。

至于那些完全没见过的分子式,就算组成它们的元素,都是目前已知的,学者们依然不敢贸然的去合成它们。

在没完全破译它们的描述、介绍话语之前,谁也不敢保证这些由未知分子构成的物质,会不会有危险性……

负责破译的学者们越来越相信,铁碑头一行的内容,大概率属于解释性质的定理,是最基础的前置知识内容。

换句话说,外星文明很可能把这些定理,当做智慧文明都应该掌握的基本常识,起到翻译它们文明语言的桥梁作用。

如果这种推论成立的话,那随着碑文的不断破解,一定会有更深奥的知识、更难以想象的理论被发现。

能够肯定的是,无论这个系外文明的初衷是什么,来自铁碑的外星知识,必然会让陈浩带领的文明科技水平,进行一次质的飞跃。

破译、研究工作很辛苦,但这些参与科研工作的学者们,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

除了吃饭时间,天天都泡在许晴为他们构建的太空城实验室中,连睡觉都是在自己的电脑桌前打地铺。

他们每天睡6个小时,有些极端的只睡3、4个小时,就能连续工作24个小时。

听到许晴这样汇报,陈浩都看不下去,提醒许晴让他们注意劳逸结合,别搞坏了身体,万一猝死可就损失大了。

但许晴反馈道:“这群人现在正上头着呢,把他们绑床上他们都睡不着。而且他们之前兑换了好几次科研积分,现在都回到了年轻状态,精力旺盛得很……”

陈浩回想起自己小时候,逃课去网吧连续刷夜的经历,也就释然了。

人各有志,或许他们此刻正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玩的正开心呢,觉得睡觉都是浪费时间。

能成为学者的居民,本就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好奇心。这来自陈浩手抄本的海量知识,对他们来说无疑是这世上最珍贵的宝物。

科研小组研究用的电脑、网络,都是由太空城计算中心提供。他们的研究成果不断的充斥着x的数据库。

人工智能x的知识库,也在迅速膨胀。

渐渐的,x能理解陈浩的描述,解答陈浩的一些问题,甚至提出一些不太成熟的建议,这点让陈浩非常开心。

陈浩除了时不时的抄一段碑文,就和日月星辰学习小组们,探讨最新的研究进度,和新奇的科研成果。

晶晶就在日月星辰序列里面,她们四个之前一直住在一个宿舍,互相之间的关系相对更亲密一些、脾气性格也更相投。

她们的才华并没有浪费,都参与了的许晴的科研小组。

只要破译小组有了什么新发现,她们都会去书房找陈浩,仔细的讲解一番,并分析其中的实用价值。

陈浩对她们介绍的新发现很感兴趣,每每都是在卧室听好久,最后又好好的轮流奖励她们一番,几乎成了每天的固定项目。

其她侍女发现居然还有这种福利,也纷纷报名参加许晴的破译小组。虽然她们平时也都能被陈浩喂到饱,但谁不想开个小灶呢。

住在伊甸环的姑娘都是七窍玲珑之人,聪明,心眼儿也多。其实智商高的人,大概率情商也不会差到哪去。

还有一波人,这些天一直在设计特制的极微观显微设备。

一组在定制电子显微镜,另一组在改造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要比光学显微镜高的多,它是利用电子束作为照明源,通过电磁透镜聚焦成像来观察样品。

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原理是,利用量子力学中的隧穿效应,来探测样品表面的微观结构。可以想象成是一把刷子,拂过样品表面,通过测量探针隧穿电流的强度,推测样品表面的微观形态。

相对来说这两波人的进展可就差得多了。

这两种技术的探测尺度,都能达到0.1纳米,已经是原子尺度的分辨率了。

但据陈浩的描述,需要观察的目标,可都是原子核级别的。这两种探测方案的精度,仍然远远不够。

要知道原子核的直径,只占原子直径的0.001%……

这两台特制的显微设备,成品不难找,但重新设计改造成适合观察铁碑的程度,也有着极高的难度,而且很可能看到的内容,仍然是一幅镜面墙壁。

对此,陈浩、许晴等人都不看好,但仍然值得一试。

不过天才般的许晴,还有一个备用方案。

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利用粒子对撞机观测。

许晴提议在居民的春之环外圈,修建一座大型强子对撞机,正巧对撞机也是环形构造。

利用环形对撞机加速产生高能粒子,然后撞击铁碑表面,当这些高能粒子撞击铁碑表面的原子核后,会分解成次级粒子。

然后通过分析反弹回来,次级粒子的性质和运动轨迹,就能反推铁碑表面的原子核凸凹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