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奇小说>历史军事>废话三国:董卓你得支棱起来啊>第321章 土炕烟道绝边尘?

看着张让早已因为苍老而缩水的瘦小身形,看着他满头打理仔细的白发与皱纹中似乎都涂满安心的面容。

庚哥突然想起他上辈子背过的一首歌谣: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

这几句歌谣中所描述的三百多年历史,正是华夏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

五胡乱华,衣冠南渡,

那帮精于内斗的世家,将篡位玩出了花儿。

曹氏篡汉之后司马氏立马儿又篡魏,互篡之后开始自己本姓内斗。

直到八王之乱彻底消耗掉了两汉辛苦建立起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优势。

社会栋梁们嗑药、清谈、为了扬名各种当小丑。

只要能博眼球,没有他们做不出的事儿。

世家子主导潮流,寒族拼命捧臭脚的荒诞岁月,居然被美化为魏晋风流。

这种世家肆意狂欢堕落的社会风气,腐蚀了大汉的尚武精神,放任了胡人的崛起。

你如果认为这就最糟糕的了,那你显然小看了世家豪族与士大夫作妖的能力。

到隋唐华夏崛起,再度因为世家豪族的作妖,堕入五代十国的混乱。

到有宋崛起,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不抑兼并的朝代,它崩坏得更快。

然后中原再再度被屠戮,迎来辽金元三波的胡人彻底入侵。

到有明崛起,东林作妖,接下来又是胡族入侵。

如若治乱循环只是农耕文明内部朝代的替换,庚哥可能并不在意。

人有生老病死,朝代也有兴盛与衰落。

虽然他试图搞出来一个万世一系的汉皇,但他自己要嘎了后代维系不住局面,他也并没有多在意。

可内心毕竟也是枚小粉红,庚哥一想到代表华夏的势力会一遍一遍的被异族揍,他心里头就膈应。

所以在张让的灵前,他郑重答应自己的让大父:

他一定会尽力为大汉消除世家之祸与胡族之患。

治乱循环应该已经被打断了。

吧?

在他搞出来土地国有的公田制,以及士绅脱离土地成为商贾与工坊主的变革之后,

他反正也没有更好的主意了。

士绅无法再成为依靠土地专心谋官的寄生虫。

资财与土地不同,他们还需要经营,需要研究货殖之道。

甚至这种商业繁荣的社会风气会更快速的消耗资财,让财产流转。

经营上更受皇商行会的严格道德约束。

在这个年代,一个声名狼藉的皇商不仅面临着被皇商行会除籍的风险,更意味着族人在竞争县权的过程中会受连累。

所谓以儒行商以行践道,商人都规矩很多。

世家豪族只是有钱人,和国有资本或者说皇家直营资本比永远是小卡拉米。

想动摇国本没那么容易。

那唯一的威胁,就来自异族了。

恰巧西羌扰乱商道。

以凉州豪商为代表的对外通商派士绅都深受其害。

所以他们在通过各种渠道,试图影响东西廷对西羌用兵。

庚哥并不是大汉族主义者,他很欣赏后世的民族政策。

互相尊重,相互融合。

但并不意味着他喜欢风险。

在意识到异族的威胁之后,他终于开始主动去动脑子。

其实不用想太仔细,只用一个大概的方向就好。

反正麾下有这么帮子能人,他不介意给他们个方向让他们使使力。

但要彻底的消除边患,他必须善用他远超时代的眼光。

不然他们够呛能抓住关键。

即使是自己对张让的承诺,庚哥也不甘心自己一个人受累。

他抓来了小咸鱼。

小咸鱼不想帮忙,他想回去跟孙姐姐和曹妹妹玩耍。

这小子跟庚哥不同,居然是个小色胚。

不过因为懒,大多数时候色大胆小,缺乏行动力。

孙凌泽跟曹节这俩他已经很满足了。

但他也知道父皇大抵不会放过自己。

策略终究还是在这对咸鱼父子的一问一答中被总结出来了。

胡族为什么总是扰边?为什么始终是中原大患?

因为边塞苦寒,白灾的时候他们不来抢掠就活不下去。

没有白灾的时候,总能迅速壮大起来的他们又总是向往中原的富庶温暖。

而苦寒带来的超高淘汰率,决定了他们幸存的人口大都比华夏的农耕人口更为精悍与悍不畏死。

本来依靠文明对野蛮的资源与人口优势,中原一直能压住更为原始的他们。

但问题是治乱循环会导致中原民族周期性的陷入虚弱,给他们可乘之机。

小咸鱼当然听过治乱循环的根本原因。

这套理论已经被宣扬出去,更加速了土地的国有化进程。

所以他以为庚哥所说的是万一有一天世家豪族复辟了土地私有制。

那有没有办法让草原不再有白灾?让他们人口繁衍更为稳定,不再死亡率辣么高?

让他们不向往中原的温暖富庶?

小咸鱼的反问让庚哥眼前一亮。

他有现成的办法。

草原民族入侵后为什么总是很快腐化堕落,被中原同化?

原因就是脱离了苦寒之地之后的迅速繁衍,精神和肉体的双松懈。

但每当一批草原民族被中原同化,那片苦寒之地总会诞生新的部族。

譬如匈奴之后有鲜卑,鲜卑之后突厥,突厥之后有契丹,契丹之后有女真,女真之后有蒙古,蒙古之后有建州……

那片草原似乎就是一个不断滋生充满贪婪渴望与决死斗志的饿狼们的地狱。

要不是因为这个,庚哥真想过干脆杀光草原部族好了。

但现在小咸鱼的问法,给了他新灵感。

让草原变得宜居,其实没有辣么难。

汉地早就有了方法,只是没有刻意往那边传而已。

就是他给皇甫嵩治病时搞出来的那套方法:土炕。

他决定以汉化程度已经进行到一定阶段的匈奴作为试点来执行。

建设定居点,大量修建有土炕的房屋。

改变他们游牧的生活方式,变成种植和储存牧草。

让他们更快速的繁衍,当草原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游牧必然会被土地利用效率更高的农耕取代。

在这个过程中持续对他们进行汉化,并向那边迁徙人口。

作为百年大计,庚哥的主意很快被完善和推行。

有升温烟道的泥垒畜棚,作为天单于对匈奴的嘉奖,被推行于匈奴各部族。

最先协助匈奴王庭修建了简陋的王城。

王城主要是有土砖所垒的牲畜棚,棚内有多条烟道。

简单却能为畜棚升温。

不用升温太多,能保证它们不被冻死太多就好

但修建却需要花费大量精力。

畜生都住上了,人当然也不会苛待自己。

匈奴王庭开始还只将其作为固定的过冬点。

他们依旧游牧,却会留一部分族人在过冬点附近,整年按照天单于命人传授的方法种植大豆与苜蓿,储存过冬的牧草。

但慢慢他们发现,只吃大豆和苜蓿,牲畜居然能冬天都不掉膘。

慢慢王庭不游牧了,牲畜被赶出王城只是为了保证活动量。

王城周围大量种植会被割回王城的苜蓿大豆等牧草饲料才是牲畜的真正口粮。

一场变革在匈奴内部逐渐酝酿。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西羌。

(感谢初景、暗帅、钟仲卿三位同学的2个爱电,感谢白马义从和用户彪同学的3个爱电,感谢大家的阅读点评与评分,爱你们)